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县级广播新闻不仅有编头,而且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还可以编得很好。本文以《浦口新闻》为例,说明区县级电台新闻编辑如何选择(重要)新闻,如何改编稿件,如何编排节目,如何使用音响等,经过认真努力,区县级电台的新闻节目可以编得令听众有在欣赏美丽的花朵之感,照样有听头。
【关键词】区县级电台新闻节目编辑手法 音响效果
区县台新闻节目,因为记者少、容量有限,一般为10至15分钟,容纳稿件10至18篇。有人说,每日节目就那么十几篇稿件,能编成“一朵花”吗?言下之意,区县级广播新闻没啥编头。笔者从事区县级广播新闻编采工作十余年,对此不敢苟同。笔者以为,只要留心在意并且认真努力,区县级广播的新闻节目是可以编成“一朵花”的。这里以笔者曾编辑的《浦口新闻》为例试加说明。
笔者所编辑的《浦口新闻》节目,每天10分钟,10条左右稿件。稿件来源主要是从区委宣传部主办的新闻平台上选取。这里顺便说一下该平台。2007年,为了整合全区的新闻信息资源,为“6 2”(外宣六个通道,内宣两个渠道)的宣传模式提供稿源,浦口区委宣传部精心打造了“新闻信息数字平台”,宣传部、广电局和各镇街、各部门的信息全部上报到新闻信息共享平台上。浦口区政府网站、浦口区在《南京日报》上刊登的每周两个专版、区电台、电视台的稿源都从平台上选取。因此,对于10分钟的《浦口新闻》来说,稿源是相当充足的、齐备的,就看如何选择稿源、编排节目了。
一朵花,由花冠、花蕊、花瓣等组成,还需要有绿叶的陪衬。如果把整档新闻比作“一朵花”的话,那么“花蕊”就是新闻的核心内容所在,需要突出、强化。这里所说的新闻核心内容,既指整档节目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新闻条目,也包括单篇新闻中重要的新闻信息。所以,稿源的选择应按照新闻价值的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等来挑选,并从中筛选出可作为“花蕊”的新闻。有时,这个“花蕊”就是新闻的头条;有时,是重大(要)新闻,可以对其进行点评(加编后话);有时,可以是取材相近的多条新闻编在一起形成新闻集纳……选择新闻和挑选“花蕊”的过程都是编辑思想的流露和体现。
1、区委、区政府当前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主要工作可以作为“花蕊”。区县级广播电台是同级党委和政府的“喉舌”,其新闻节目更是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以及当前主要工作的窗口。群众可以透过这扇窗口看政府。党和政府都有哪些重大方针政策、党和政府当前在做什么……都要通过这扇窗口展示给公众。但如何拉近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新闻信息的选择和传播至关重要,这也是党和政府赋予新闻传播的重大使命。只有选对“花蕊”,通过新闻信息和编排形式,达到艺术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当前主要工作,赢得百姓的理解、支持,我们的新闻传播才是成功的,才能不辱使命。一般而言,经济报道、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民生利好以及重要会议等都是占据新闻主要位置的“花蕊”,应以新闻集纳,或以新闻加点评的方式隆重推出。
2、群众最为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可作为“花蕊”。要把广播新闻办成受众满意的节目,就不能脱离受众的实际心理需要。反映民事,为民说话,才能缩短与“民”的距离。但民事众多,一档节目不可能全部反映,只有选择那些当前最为大家所关心的、迫切最想了解的事情来说,才能博得受众的“洗耳恭听”。
3、拥有深厚的社会背景、蕴含深刻意义的社会新闻也可作为“花蕊”。作为新闻编辑应有高屋建瓴、纵横摆阖的气度。并非所有的时政新闻都是十分重要的。有时一则社会新闻正是我们所弘扬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活生生的案例,如孝道、和谐等,就要敏锐地发现并且抓住,经过巧手编辑,使这些社会主流价值观呈现出来,达到引导人、鼓舞人的目的。有时一则社会新闻中发生的事并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如多数火灾都是因为安全意识十分淡薄引起的,播报这样的新闻绝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是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引起人们的反思和思想上的足够重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为了宣传昂扬向上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真正意义,编辑就要不失时机地选取这样的新闻作为“花蕊”。
一篇篇新闻稿可以称之为“花瓣”。一朵花的花瓣,层层叠叠,令人赏心悦目。面对若干篇广播新闻稿,编辑要有“鬼斧神工”的心思,先找出“花蕊”,再将一篇篇新闻有机地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朵美不胜收的“花”。编辑如何将这些初始杂乱的新闻稿变成整齐有序、富有美感的一圈一圈的“花瓣”,并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是具有相当艺术的操作手法的。
1、讲究新闻编排的“节奏”。任何诉诸听觉的都有节奏感,对于男女对播的、以播报为主的新闻节目来说尤其如此。节奏感良好的,可以使一档节目具有音乐性,有了音乐性,也就有了好听性。一档节奏感强烈的新闻节目,听起来简洁明快,抑扬顿挫,令人意犹未尽。这对改稿有相当高的要求。去除稿中冗长乏味的内容,删去那些可有可无的词句,将稿件压短,留取经脉,听起来自然简洁明快。在语言方面,不仅要将书面语言改为广播语言,还要选择那些富于音乐性、亲切性的口语。
2、尽量采用丰富的新闻形式。在有限的新闻节目时间,要想留住听众,让听众听了过瘾,还需要丰富新闻形式。一档新闻,如果想要做到“花蕊飘香、花瓣艳丽”,那么就要用到简讯、小深度报道、新闻链接、编后话、小言论等。花色品种繁多,不仅可以减少语言的单调乏味,而且可以借此提示新闻意义,强化新闻要点,突出编辑思想。关于小言论,我台在新闻节目中长期开办了一个言论小栏目“百事谈”,家长里短,无事不包,言简意赅,说理透彻,深受听众喜爱。
3、时刻谨记广播特点——音响效果。好的音响效果,不仅令广播新闻有很强的现场感,让人身临其境,而且也大大丰富了广播的音响性。笔者在新闻例会上,多次鼓励广播记者使用“套叠音响”。何谓“套叠”?有一则经典故事:“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位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呢?讲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位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呢?讲……”这就是“套叠”。广播记者也可以采取套叠的手法来制作音响。如广播记者应尽量在现场作报道,并在现场主持、采访对象,这样所得的音响是:播音室里主持的声音,引出广播记者的声音,再引出被采访对象的声音,这三层声音就有了嵌套的效果,好像是打开一扇又一扇的门,有一种不断洞开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套叠音响多了,就会创造出神奇的声音效果。
4、说新闻,“套近乎”。过去的广播新闻是播音员正襟危坐,拿腔拿调,照本宣科,声音虽然“中听”却不“悦耳”。追根究源,其实这是编辑的态度决定的。编辑不能有高高在上的思想,而应该有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意识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在动手编辑稿件时,就要在潜意识中“拉条板凳”坐在传播对象面前,讲求“说话”的艺术。这样才能拉近感情,直入心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编辑在保持新闻严肃性的同时,应在导语、串词等方面对材料进行语言改造,使之具有“拉家常”的功效,增强新闻传播力。当然,播音员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优势,面对眼前“可说”的文本,进行“二度创作”,使新闻可听、可感、可接受。
当然,好花还得绿叶扶。在一档新闻节目中,相对于要闻和时政新闻来说,绿叶就是令人轻松的文娱、体育新闻;相对于照稿播读的主持人来说,绿叶就是脉落井然、清清爽爽的文稿;相对于整个新闻稿,即“花盘”来说,当中的一些精炼传神的串词就是绿叶……
将新闻编成“一朵花”,完全离不开编辑园丁的辛勤劳动,编辑为此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智慧。但是,只要一档新闻让听众听了之后像在欣赏一朵美丽的花,有如沐春风的感觉,那么编辑再苦再累的劳动也是值得的。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
【关键词】区县级电台新闻节目编辑手法 音响效果
区县台新闻节目,因为记者少、容量有限,一般为10至15分钟,容纳稿件10至18篇。有人说,每日节目就那么十几篇稿件,能编成“一朵花”吗?言下之意,区县级广播新闻没啥编头。笔者从事区县级广播新闻编采工作十余年,对此不敢苟同。笔者以为,只要留心在意并且认真努力,区县级广播的新闻节目是可以编成“一朵花”的。这里以笔者曾编辑的《浦口新闻》为例试加说明。
笔者所编辑的《浦口新闻》节目,每天10分钟,10条左右稿件。稿件来源主要是从区委宣传部主办的新闻平台上选取。这里顺便说一下该平台。2007年,为了整合全区的新闻信息资源,为“6 2”(外宣六个通道,内宣两个渠道)的宣传模式提供稿源,浦口区委宣传部精心打造了“新闻信息数字平台”,宣传部、广电局和各镇街、各部门的信息全部上报到新闻信息共享平台上。浦口区政府网站、浦口区在《南京日报》上刊登的每周两个专版、区电台、电视台的稿源都从平台上选取。因此,对于10分钟的《浦口新闻》来说,稿源是相当充足的、齐备的,就看如何选择稿源、编排节目了。
一朵花,由花冠、花蕊、花瓣等组成,还需要有绿叶的陪衬。如果把整档新闻比作“一朵花”的话,那么“花蕊”就是新闻的核心内容所在,需要突出、强化。这里所说的新闻核心内容,既指整档节目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新闻条目,也包括单篇新闻中重要的新闻信息。所以,稿源的选择应按照新闻价值的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等来挑选,并从中筛选出可作为“花蕊”的新闻。有时,这个“花蕊”就是新闻的头条;有时,是重大(要)新闻,可以对其进行点评(加编后话);有时,可以是取材相近的多条新闻编在一起形成新闻集纳……选择新闻和挑选“花蕊”的过程都是编辑思想的流露和体现。
1、区委、区政府当前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主要工作可以作为“花蕊”。区县级广播电台是同级党委和政府的“喉舌”,其新闻节目更是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以及当前主要工作的窗口。群众可以透过这扇窗口看政府。党和政府都有哪些重大方针政策、党和政府当前在做什么……都要通过这扇窗口展示给公众。但如何拉近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新闻信息的选择和传播至关重要,这也是党和政府赋予新闻传播的重大使命。只有选对“花蕊”,通过新闻信息和编排形式,达到艺术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当前主要工作,赢得百姓的理解、支持,我们的新闻传播才是成功的,才能不辱使命。一般而言,经济报道、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民生利好以及重要会议等都是占据新闻主要位置的“花蕊”,应以新闻集纳,或以新闻加点评的方式隆重推出。
2、群众最为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可作为“花蕊”。要把广播新闻办成受众满意的节目,就不能脱离受众的实际心理需要。反映民事,为民说话,才能缩短与“民”的距离。但民事众多,一档节目不可能全部反映,只有选择那些当前最为大家所关心的、迫切最想了解的事情来说,才能博得受众的“洗耳恭听”。
3、拥有深厚的社会背景、蕴含深刻意义的社会新闻也可作为“花蕊”。作为新闻编辑应有高屋建瓴、纵横摆阖的气度。并非所有的时政新闻都是十分重要的。有时一则社会新闻正是我们所弘扬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活生生的案例,如孝道、和谐等,就要敏锐地发现并且抓住,经过巧手编辑,使这些社会主流价值观呈现出来,达到引导人、鼓舞人的目的。有时一则社会新闻中发生的事并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如多数火灾都是因为安全意识十分淡薄引起的,播报这样的新闻绝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是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引起人们的反思和思想上的足够重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为了宣传昂扬向上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真正意义,编辑就要不失时机地选取这样的新闻作为“花蕊”。
一篇篇新闻稿可以称之为“花瓣”。一朵花的花瓣,层层叠叠,令人赏心悦目。面对若干篇广播新闻稿,编辑要有“鬼斧神工”的心思,先找出“花蕊”,再将一篇篇新闻有机地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朵美不胜收的“花”。编辑如何将这些初始杂乱的新闻稿变成整齐有序、富有美感的一圈一圈的“花瓣”,并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是具有相当艺术的操作手法的。
1、讲究新闻编排的“节奏”。任何诉诸听觉的都有节奏感,对于男女对播的、以播报为主的新闻节目来说尤其如此。节奏感良好的,可以使一档节目具有音乐性,有了音乐性,也就有了好听性。一档节奏感强烈的新闻节目,听起来简洁明快,抑扬顿挫,令人意犹未尽。这对改稿有相当高的要求。去除稿中冗长乏味的内容,删去那些可有可无的词句,将稿件压短,留取经脉,听起来自然简洁明快。在语言方面,不仅要将书面语言改为广播语言,还要选择那些富于音乐性、亲切性的口语。
2、尽量采用丰富的新闻形式。在有限的新闻节目时间,要想留住听众,让听众听了过瘾,还需要丰富新闻形式。一档新闻,如果想要做到“花蕊飘香、花瓣艳丽”,那么就要用到简讯、小深度报道、新闻链接、编后话、小言论等。花色品种繁多,不仅可以减少语言的单调乏味,而且可以借此提示新闻意义,强化新闻要点,突出编辑思想。关于小言论,我台在新闻节目中长期开办了一个言论小栏目“百事谈”,家长里短,无事不包,言简意赅,说理透彻,深受听众喜爱。
3、时刻谨记广播特点——音响效果。好的音响效果,不仅令广播新闻有很强的现场感,让人身临其境,而且也大大丰富了广播的音响性。笔者在新闻例会上,多次鼓励广播记者使用“套叠音响”。何谓“套叠”?有一则经典故事:“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位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呢?讲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位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呢?讲……”这就是“套叠”。广播记者也可以采取套叠的手法来制作音响。如广播记者应尽量在现场作报道,并在现场主持、采访对象,这样所得的音响是:播音室里主持的声音,引出广播记者的声音,再引出被采访对象的声音,这三层声音就有了嵌套的效果,好像是打开一扇又一扇的门,有一种不断洞开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套叠音响多了,就会创造出神奇的声音效果。
4、说新闻,“套近乎”。过去的广播新闻是播音员正襟危坐,拿腔拿调,照本宣科,声音虽然“中听”却不“悦耳”。追根究源,其实这是编辑的态度决定的。编辑不能有高高在上的思想,而应该有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意识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在动手编辑稿件时,就要在潜意识中“拉条板凳”坐在传播对象面前,讲求“说话”的艺术。这样才能拉近感情,直入心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编辑在保持新闻严肃性的同时,应在导语、串词等方面对材料进行语言改造,使之具有“拉家常”的功效,增强新闻传播力。当然,播音员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优势,面对眼前“可说”的文本,进行“二度创作”,使新闻可听、可感、可接受。
当然,好花还得绿叶扶。在一档新闻节目中,相对于要闻和时政新闻来说,绿叶就是令人轻松的文娱、体育新闻;相对于照稿播读的主持人来说,绿叶就是脉落井然、清清爽爽的文稿;相对于整个新闻稿,即“花盘”来说,当中的一些精炼传神的串词就是绿叶……
将新闻编成“一朵花”,完全离不开编辑园丁的辛勤劳动,编辑为此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智慧。但是,只要一档新闻让听众听了之后像在欣赏一朵美丽的花,有如沐春风的感觉,那么编辑再苦再累的劳动也是值得的。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