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每所学校,每个班里都有,他们让家长失望,让教师忧虑,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是不容忽视刻不容缓的工作。而转化学困生,靠机械的说教与几次谈心往往收效甚微,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政策上的“扶持”,使他们“脱贫脱困”。
一、现状分析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教师枯燥无味的教学,粗枝大叶的教育方式和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以及家庭经济的贫困,成员关系的不和谐,父母的溺爱、离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粗放、监管不到位、放任自流等都会造成这些孩子学习没有兴趣、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差学习吃力、意志薄弱缺乏吃苦精神、心理障碍自卑无自信没有上进心等。分析研究学困生学困原因和现状,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因材施教,用发展的眼光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化措施,是促进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基础。
二、“扶贫”政策
1.保护自尊,克服自卑。“保护儿童的自尊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学困生由于基础差,成绩不够理想,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而看不起自己,就会认为老师和同学看不起自己,觉得低人一等,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却对别人给予的评价又十分敏感,老师不注意场合的批评与不负责任的评价极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愤怒和逆反。而老师真诚的表扬与赞赏,却可以让学困生体会到老师的尊重和关心,感到欣慰变得积极向上。作为教师不能因为他们学困和诸多缺点冷淡、疏远、嘲讽,应站在学困生的角度正确对待他们的错误和“屡教不改”的缺点,俯身与学困生做朋友,通过语言和情感的交流,确信老师和同学没有看不起自己,体会到被人尊重的愉悦。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发现自身的优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克服事事不如人的自卑感。
2.宽容信任,树立自信。对于优等生的过错,教师很容易谅解和宽容,而对于学困生未必就能做到,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会让我们缺乏宽容的气度。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有时候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宽容学生就是不责学生之小过,不揭学生之隐私,不翻学生之旧账,其核心就是爱和信任。面对学困生的错误和过失,如果抓住不放,施以最严厉的批评和处罚,会使他们一蹶不振,甚至引起强烈的逆反心理。此时,应该站在学困生的立场,告诉他们需要怎样做,怎样做最好?即使批评,也别忘了寻找他们身上光鲜的一面进行鼓励,要让他们感觉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任何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潜能和不为人知的优点和长处,作为教师不能被学困生“屡教不改”的缺点和错误蒙蔽了双眼,要细心观察,敏锐地发现这些优点和长处,让他们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人更强,抓住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高倍放大,以便让他们获得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持树立自信,从内心深处萌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从充满自信的那刻起,上帝就会伸出无形的手去帮助他”。
3.评价激励。赏识可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评价学困生,不能和其他学生一样,要适当降低评价标准,制定出适宜学困生达到的目标,在实现一个个低目标的基础上向高目标看齐。评价时不能只看考试成绩,而要注重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习惯与能力的考察,评价手段不能只是类似于“优、劣、差、不及格”这样简单化,要为他们的改进提供充分的信息,并善于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解剖、自我诊断,明确在那一点上落后,需要何种程度的努力与改进。慎重使用否定评价,即使要用必须告诉他们不成功的原因和给予必要的帮助。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为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如特意设置一些容易解答的问题,从事一些有利于展示个人特长的工作,一但成功,给予及时的鼓励性的评价。
4.家校沟通。学困生的转化,不仅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还需要家长的关心、支持与配合。要与学困生家长的联系常态化,一方面及时把“学困生”的在校表现和进步转达给家长,做到家校密切配合,转化措施协调统一;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更为合理的转化帮扶措施。
三、帮扶措施
1.训练系列化。了解学困生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和所欠知识,设计一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训练系列,开展系列化训练,克服补缺补差时的盲目与无序性。
2.豐富课堂教学的情趣,改变课堂训练结构,注重整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为学困生设计一些易于作答而又有提高难度的问题、练习和作业等。
3.课内优待。安排学困生座位靠前,以便教师直接看到他们练习与作业情况,同时有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上课时多为他们提供回答问题和板演的机会,及时了解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补缺补差。
4.小组帮扶。按照优劣搭配结成帮扶小组,引导能力强的学生去教能力弱的学生学习,督促后者完成作业,帮助他们理解没有学会的知识,实现“兵教兵”的機制,要将小组的整体评价与学困生的提高结合起来,树立共同进步才是真进步的小组荣辱观。
5.面批作业。学困生的作业一般较差,多进行面批,边批边指出错误之处,当面改正。面批作业时容易发现他们所欠缺的知识,及时地进行辅导。
6.成绩奖励。无论学困生的成绩有无进步,教师都可以寻找如书写认真、按时完成、独立完成等理由多给一些分数以示奖励。如若不及格,可暂缓打分,返回重新做过再给成绩,同时寄语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增强其信心。
7.培养良好的习惯。学困生往往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从细节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听课习惯、阅读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积极思考交流的习惯、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习惯等。
8.教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转化工作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授予他们求学之道、学习之法,提出明确的目标引导他们自己去阅读、去钻研、去思考、去实践。因材辅导,依据个性特点对症下药指点迷津,具体介绍一些诸如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做笔记、如何做作业、如何记忆思考、如何复习的技巧等。
学困生的成因错综复杂,转化方法各异,要因材施教,重视个别辅导。而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耐心的过程。切忌冷嘲热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诸多毛病和同一问题反复出现的特征,还要用“放大镜”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的火花进行评价激励。情理相融、宽容有度、严柔相济、循循善诱、满腔热忱地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
一、现状分析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教师枯燥无味的教学,粗枝大叶的教育方式和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以及家庭经济的贫困,成员关系的不和谐,父母的溺爱、离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粗放、监管不到位、放任自流等都会造成这些孩子学习没有兴趣、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差学习吃力、意志薄弱缺乏吃苦精神、心理障碍自卑无自信没有上进心等。分析研究学困生学困原因和现状,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因材施教,用发展的眼光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化措施,是促进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基础。
二、“扶贫”政策
1.保护自尊,克服自卑。“保护儿童的自尊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学困生由于基础差,成绩不够理想,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而看不起自己,就会认为老师和同学看不起自己,觉得低人一等,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却对别人给予的评价又十分敏感,老师不注意场合的批评与不负责任的评价极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愤怒和逆反。而老师真诚的表扬与赞赏,却可以让学困生体会到老师的尊重和关心,感到欣慰变得积极向上。作为教师不能因为他们学困和诸多缺点冷淡、疏远、嘲讽,应站在学困生的角度正确对待他们的错误和“屡教不改”的缺点,俯身与学困生做朋友,通过语言和情感的交流,确信老师和同学没有看不起自己,体会到被人尊重的愉悦。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发现自身的优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克服事事不如人的自卑感。
2.宽容信任,树立自信。对于优等生的过错,教师很容易谅解和宽容,而对于学困生未必就能做到,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会让我们缺乏宽容的气度。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有时候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宽容学生就是不责学生之小过,不揭学生之隐私,不翻学生之旧账,其核心就是爱和信任。面对学困生的错误和过失,如果抓住不放,施以最严厉的批评和处罚,会使他们一蹶不振,甚至引起强烈的逆反心理。此时,应该站在学困生的立场,告诉他们需要怎样做,怎样做最好?即使批评,也别忘了寻找他们身上光鲜的一面进行鼓励,要让他们感觉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任何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潜能和不为人知的优点和长处,作为教师不能被学困生“屡教不改”的缺点和错误蒙蔽了双眼,要细心观察,敏锐地发现这些优点和长处,让他们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人更强,抓住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高倍放大,以便让他们获得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持树立自信,从内心深处萌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从充满自信的那刻起,上帝就会伸出无形的手去帮助他”。
3.评价激励。赏识可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评价学困生,不能和其他学生一样,要适当降低评价标准,制定出适宜学困生达到的目标,在实现一个个低目标的基础上向高目标看齐。评价时不能只看考试成绩,而要注重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习惯与能力的考察,评价手段不能只是类似于“优、劣、差、不及格”这样简单化,要为他们的改进提供充分的信息,并善于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解剖、自我诊断,明确在那一点上落后,需要何种程度的努力与改进。慎重使用否定评价,即使要用必须告诉他们不成功的原因和给予必要的帮助。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为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如特意设置一些容易解答的问题,从事一些有利于展示个人特长的工作,一但成功,给予及时的鼓励性的评价。
4.家校沟通。学困生的转化,不仅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还需要家长的关心、支持与配合。要与学困生家长的联系常态化,一方面及时把“学困生”的在校表现和进步转达给家长,做到家校密切配合,转化措施协调统一;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更为合理的转化帮扶措施。
三、帮扶措施
1.训练系列化。了解学困生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和所欠知识,设计一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训练系列,开展系列化训练,克服补缺补差时的盲目与无序性。
2.豐富课堂教学的情趣,改变课堂训练结构,注重整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为学困生设计一些易于作答而又有提高难度的问题、练习和作业等。
3.课内优待。安排学困生座位靠前,以便教师直接看到他们练习与作业情况,同时有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上课时多为他们提供回答问题和板演的机会,及时了解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补缺补差。
4.小组帮扶。按照优劣搭配结成帮扶小组,引导能力强的学生去教能力弱的学生学习,督促后者完成作业,帮助他们理解没有学会的知识,实现“兵教兵”的機制,要将小组的整体评价与学困生的提高结合起来,树立共同进步才是真进步的小组荣辱观。
5.面批作业。学困生的作业一般较差,多进行面批,边批边指出错误之处,当面改正。面批作业时容易发现他们所欠缺的知识,及时地进行辅导。
6.成绩奖励。无论学困生的成绩有无进步,教师都可以寻找如书写认真、按时完成、独立完成等理由多给一些分数以示奖励。如若不及格,可暂缓打分,返回重新做过再给成绩,同时寄语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增强其信心。
7.培养良好的习惯。学困生往往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从细节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听课习惯、阅读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积极思考交流的习惯、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习惯等。
8.教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转化工作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授予他们求学之道、学习之法,提出明确的目标引导他们自己去阅读、去钻研、去思考、去实践。因材辅导,依据个性特点对症下药指点迷津,具体介绍一些诸如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做笔记、如何做作业、如何记忆思考、如何复习的技巧等。
学困生的成因错综复杂,转化方法各异,要因材施教,重视个别辅导。而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耐心的过程。切忌冷嘲热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诸多毛病和同一问题反复出现的特征,还要用“放大镜”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的火花进行评价激励。情理相融、宽容有度、严柔相济、循循善诱、满腔热忱地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