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完善和深化,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逐渐被课改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择优劣汰”,形成了与新课程理念、内容、评价等相吻合的教学理论和指导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实践十几年来,我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小学教学课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课改的方向已确定,目标已明确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扎扎实实地搞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已成为大家关心和思考的问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根据数学教材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愉快的教学环境,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使他们趋向学习目标,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安排上,我抓住“周长”的意义,采用“猜一猜”的方法让学生说出教师出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围成哪个图形的线长?有的说:围长方形用的线长,理出是它有两条长边;有的说:围正方形用的线长,理由是它的四条边都比长方形的短边长;于是产生了认知结构的不平衡,这时我提出:“想知道比较的方法吗?”由于学生急于寻找答案,齐声说“想”。这一问题情境的设计,从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引发了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很快就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学生思维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为进一步学习创设了良好的认知环境。
二、开放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要开放课堂教学,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上自主探究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我在《对称图形》的教学中,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对称图形的图案,让学生欣赏并观察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学生甲:“我发现第1个图案,沿中间分开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相同。”学生乙:“我发现第2个图案,沿中间横向分开上下两部分的图形也相同。”学生丙:“我发现第3个图案,沿着打‘X’(不懂说对角线)方向剪开,四个小图形也完全相同。”接着出示Δ图形让学生拿出剪刀在白纸上剪出Δ图形,有的拿起剪刀在白纸上直接剪开;有的将图形画在纸上后描着剪;有的将白纸对折后再剪。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最后他们发现了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是两部分的图形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而对折线就是对称轴。
三、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组织学生探求新知,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重要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探索知识的奥妙,并形成技能。我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1.利用已知,探究新知。教学时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有意扩散,进行正确导向,以提问、质疑形式进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逐渐自学新知。
2.力求直观,发展思维。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抽象的问题化为直观形象的模型,就会使学生不仅感到好学,还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妙和乐趣。
四、注重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也是为了将来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离开了实际生活,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中力求贴近生活,巧妙结合。
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导入新课。我说:“同学们,我们南康是中国中西部家具产业基地,家具业是我市的主打产业,假如你家和王叔叔家合伙开一家家具厂,你家投资100万元,王叔叔家投资50万元,赚到钱后能不能两家平分?”学生说:“不行,我家投资的钱多,应多分一些”,接着我说:“对,现实生活中进行的分配并不都是平均分配问题,像我们刚才家具厂分红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學习的按比例分配问题”。这样,学生们就觉得今天要学的内容很实用,自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也不错。
我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经常把一些数学问题,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尽量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觉得数学与我们生活相当贴近,学生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魅力,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热爱数学和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OL].小学数学论文, 豆丁网.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实践十几年来,我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小学教学课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课改的方向已确定,目标已明确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扎扎实实地搞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已成为大家关心和思考的问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根据数学教材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愉快的教学环境,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使他们趋向学习目标,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安排上,我抓住“周长”的意义,采用“猜一猜”的方法让学生说出教师出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围成哪个图形的线长?有的说:围长方形用的线长,理出是它有两条长边;有的说:围正方形用的线长,理由是它的四条边都比长方形的短边长;于是产生了认知结构的不平衡,这时我提出:“想知道比较的方法吗?”由于学生急于寻找答案,齐声说“想”。这一问题情境的设计,从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引发了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很快就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学生思维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为进一步学习创设了良好的认知环境。
二、开放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要开放课堂教学,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上自主探究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我在《对称图形》的教学中,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对称图形的图案,让学生欣赏并观察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学生甲:“我发现第1个图案,沿中间分开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相同。”学生乙:“我发现第2个图案,沿中间横向分开上下两部分的图形也相同。”学生丙:“我发现第3个图案,沿着打‘X’(不懂说对角线)方向剪开,四个小图形也完全相同。”接着出示Δ图形让学生拿出剪刀在白纸上剪出Δ图形,有的拿起剪刀在白纸上直接剪开;有的将图形画在纸上后描着剪;有的将白纸对折后再剪。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最后他们发现了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是两部分的图形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而对折线就是对称轴。
三、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组织学生探求新知,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重要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探索知识的奥妙,并形成技能。我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1.利用已知,探究新知。教学时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有意扩散,进行正确导向,以提问、质疑形式进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逐渐自学新知。
2.力求直观,发展思维。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抽象的问题化为直观形象的模型,就会使学生不仅感到好学,还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妙和乐趣。
四、注重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也是为了将来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离开了实际生活,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中力求贴近生活,巧妙结合。
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导入新课。我说:“同学们,我们南康是中国中西部家具产业基地,家具业是我市的主打产业,假如你家和王叔叔家合伙开一家家具厂,你家投资100万元,王叔叔家投资50万元,赚到钱后能不能两家平分?”学生说:“不行,我家投资的钱多,应多分一些”,接着我说:“对,现实生活中进行的分配并不都是平均分配问题,像我们刚才家具厂分红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學习的按比例分配问题”。这样,学生们就觉得今天要学的内容很实用,自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也不错。
我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经常把一些数学问题,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尽量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觉得数学与我们生活相当贴近,学生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魅力,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热爱数学和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OL].小学数学论文, 豆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