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际,对农村流出人口现状分析是促进乡村建设的基础条件。本次调研采用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户访谈两种手段,对流出人口的个人情况、工作情况以及对乡村建设的意见进行收集,在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真实数据资料,推导出郫都区乡村建设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素质提升与技能强化齐并进、学校教育与医疗保障共着手三大方面的发展提高。
关键词:郫都区;人口结构;人口流动;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3-0480-02
人口是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改变,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以郫都区农村人口为研究对象,分析郫都区流出情況,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也是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步骤。经过实地调研及数据分析后发现,郫都区人口流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郫都区人口流出调查过程
此次调查以郫都区农村人口为调查对象,分为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两种。调查区域主要在能够体现郫都区乡镇典型特点的代表郫都区水资源保护地的乡镇、代表郫都区旅游开发的乡镇和代表郫都区以康养、种植的乡镇以及代表郫都区近成都市区,有较多企业单位的乡镇,通过在街道,村部,广场等场合随机发放调查问卷一共300份,有效回收270份,访谈了有代表性的20户流出人口,流出人口问卷主要由流出人口自己或流出人口的家人填写。
二、郫都区农村人口流出情况
1.根据样本,流出人口个人基本情况
郫都区农村人口流出以年轻劳动力为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青年人的年龄上限已经提高到44岁,郫都区流出人口的主要年龄段在30-50岁,这与全国流动人口的主要年龄段相符。相比过去,流出人口群体的文化水平相对提高了,小学及小学以下水平的人数很少(11%),高中、中专学历的人数占比最大(37%),其次是初中水平(31%),还有一部分是大专文凭(21%)。受文化程度的提高使得流动的就业面增大,同时也证明我国公民的普遍文化水平在提高。
相比于90年代的“打工仔”,单身一人外出打工的群体少了。在调查中,流出人口已婚人士占86%的比例,他们基本都有需要赡养的老人和需要抚养的孩子,其中50%的调查对象是携配偶一起外出工作。
2.郫都区农村流出人口的工作情况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人口流出地主要是东南沿海城市。根据问卷调查和走访发现,农村年轻劳动力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但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东南沿海城市不同,农村人口的流出地主要是在四川省内和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究其原因,在改革深化的脚步下由于新疆、西藏等相对偏远的地方,有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有较好的工作机会,因此,地理位置的偏远并不能阻挡劳动力的涌入,成为流出人口的首选(38%);而四川省作为西南地区的省会城市,它的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为人们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又因为离家较近,成为郫都区流出人口的第二选择(35%)。同时,在流出人口的职业选择上,以家政保安为职业的人数占很大比例,其次以住宿餐饮服务为主,由此可见,第三产业为流出人口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通过对郫都区农村流出人口的工作基本情况调查发现,农村流出人口工作的时间比较机动,外出工作的年限包括一两年、三四年、五年以上,都各有分布,一年之中的就业时间也不稳定,主要依就业机会而定;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流出人口一旦选择要工作的城市,就较少变动;在外居住地主要以工作地居住或者租赁他人房屋为主,在外已购房的比例比较少,这与全国很多外出工作者情况相似。工作在外,流出人口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以及物价等问题。其中,流出人口最关心的问题是远离家乡、思念亲人(21%),看病昂贵、生活成本高(21%),其次是工作机会少、竞争压力大(19%),还有18%的流出人口关心子女入学困难,16%的流出人口关心住所不稳定、居住环境差的问题。只有5%的流出人口关心农村人口受到歧视的问题。
流出人口对于自己的家乡较为熟悉,在对所在村落的产业进行评价一题,占58%的人认为郫都区农村产业稀少,实力薄弱,还需要加强,在其他需要提高的方面,如表5所示,占23%左右的流出人口认为教育医疗、土地规划两方面需要提高,占20%的人认为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另外,占10%的人认为需要提高村委会服务质量。由此可以看出,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服务等都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乡村建设在服务方面还十分欠缺,乡村建设需要增加服务力度,让人民有获得感。
三、郫都区农村流出人口的主要原因分析
在问卷调查郫都农村人口流出的原因中,郫都区农村人口流出的主要原因有三种:
第一,郫都区农村人口流出的主要工作原因是外出工作收入高(32%)。收入导向型人口流出说明了郫都区农村现有的经济的发展还有待提高,郫都区农村的就业机会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使得村民不得不以外出的形式谋生,这也正是现阶段贯彻乡村振兴战略首先面对的问题。
第二,郫都区农村人口流出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教育医疗水平、基础服务较好(18%),农村落后,生活条件差(18%),为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选择在城市工作(10%)。这与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有直接联系,村镇的教育水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这同时也是全国教育面临的共同的难题:教育水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教育均等化问题将是我们长期以来需要解决的难题,人口流动现象就充分说明了全面贯彻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第三,郫都区农村流出人口选择城市工作的原因在于不喜欢农村生活,需要在城市学习技术技能(1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脚步,2010年我国城镇户口已经超过农村户口,在大环境下的激励下,村民也追求城市生活,他们需要在城市接触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事物,村民希望通过在城市学习更新的技术与技能,获得自身发展,得到提高。 四、农村人口流出对郫都区乡村建设的影响
人口流出对郫都区乡村建设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年轻劳动力的流出让郫都区农村经济建设缺乏内生性动力。农村人口是致力于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没有农民参与乡村经济建设是没有主人翁加入的“畸形”农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以精准扶贫计划为导线,将提高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作为跨入新时代的标准,在长时间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郫都区乡村建设必不可少需要农民的踊跃参与,建设以农民为核心的农村经济,而人口流出带走了的劳动力,导致农村经济建设缺乏内生性动力。
第二,不利于郫都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根据调查,现在的郫都区农村以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要群体,因而,隔代教育现象普遍。隔代教育的弊端不仅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无法更新,而且对孩子本身的教育质量也有影响。老年群体生活的时代不同,他们原有的教育方式或许无法与现在的时代节奏相符,再加上隔代教育与父母教育又有亲属之别,老人溺爱孩子现象也比较明显,这对孩子的三观养成以及成长都有一定影响。除了隔代教育的影响,我们发现,郫都区农村学校的生源情况不容乐观,农村的师资力量也有待提高。
第三,不利于培养亲情。郫都区农村人口流动留下的是老人和孩子,他们本应是弱势群体,最需要儿女或者父母的陪伴,而人口流动不得不让老人、孩子独自生活,在长期缺乏亲情疼爱的环境下,老人缺少儿女关心,孩子缺乏父母之爱,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心理缺陷与亲情缺失。对于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我们而言,亲情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人民缺少幸福感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相符。因此,人口流动带来的情感缺失也是其不可忽视的弊端。
五、关于实施郫都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做出的有力之措,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1.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实施的一项全方位计划,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做好“顶层设计”的角色。制定乡村振兴规划,要从农業、工业、第三产业着手,要改变传统农业方式,因地制宜。
基层探索的主体是村镇基层政府与党组织,他们对农村情况最了解,在“顶层设计”下制定具体措施,对农村振兴进行探索。基层政府首先要从约束自我开始,符合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这是保证政策有效性实施的前提。其次,要善于发现问题,多看多想多交流,定期组织基层干部去已完成乡村振兴的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多和先进村的干部交流,还可以邀请先进村干部进入郫都区农村,入村指导。最后,要积极与企业沟通,应该把优质企业引入落后的地区,政府以成本优惠、劳动力等吸引企业。同时,以旅游经济为发展契机进行发展,既保护“绿水青山”,又实现“金山银山”。
2.素质提升与技能强化齐并进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新时代农民的显著特征在于高素质与高技能。高素质农民并不是要求农民的学历多高,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点因素,而更重要的应该是精神上享受自由的农民,也就是农民能最大化的参政。农民有权参与政府活动,但问题在于农民参政积极性不高,通过政策奖励参政措施、基层号召与宣传等提高农民参政的热情,此外,要积极向村民宣传,使村民知道如通过网络跟政府反映情况。另外,高技能是新型农民需要具备的要素,全球化、网络化背景下,发展新农村,可以通过讲坛形式向农村介绍一些新技术,也可以让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实际教导。农业技术是一方面,网络营销技术也是新型农民向外宣传不可或缺的技能,实现农村经济“线上线下”双向发展。
3.学校教育与医疗保障共着手
通过调查,因农村教育水平的不足而带动的人口流出现象占很大比例,同时,教育、医疗等基础服务条件是衡量现代化农村的重要标准,因此,要紧抓学校教育与医疗保障,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基础服务。只有通过改善教育,才能适应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可与高校相联合,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有利于农村孩子树立理想,也能为他们提供不只是学习上的辅导。医疗保障关乎民生,农村的现有医疗条件达不到老年群体的需要,在人口老龄化影响下,医疗资源紧张问题出现,出现了省市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状况依然存在,而基层医疗却没有足够的条件解决需求,这种差异性为民生医疗制造了难题。村镇医院可以定期为村民提供一些免费量血压,检查身体之类的活动,可以在与村民沟通中,增加信任感。因此,政府不遗余力的将教育与医疗两手抓既是农村人口状况的要求,是精准化乡村振兴的要求,更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
关键词:郫都区;人口结构;人口流动;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3-0480-02
人口是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改变,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以郫都区农村人口为研究对象,分析郫都区流出情況,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也是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步骤。经过实地调研及数据分析后发现,郫都区人口流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郫都区人口流出调查过程
此次调查以郫都区农村人口为调查对象,分为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两种。调查区域主要在能够体现郫都区乡镇典型特点的代表郫都区水资源保护地的乡镇、代表郫都区旅游开发的乡镇和代表郫都区以康养、种植的乡镇以及代表郫都区近成都市区,有较多企业单位的乡镇,通过在街道,村部,广场等场合随机发放调查问卷一共300份,有效回收270份,访谈了有代表性的20户流出人口,流出人口问卷主要由流出人口自己或流出人口的家人填写。
二、郫都区农村人口流出情况
1.根据样本,流出人口个人基本情况
郫都区农村人口流出以年轻劳动力为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青年人的年龄上限已经提高到44岁,郫都区流出人口的主要年龄段在30-50岁,这与全国流动人口的主要年龄段相符。相比过去,流出人口群体的文化水平相对提高了,小学及小学以下水平的人数很少(11%),高中、中专学历的人数占比最大(37%),其次是初中水平(31%),还有一部分是大专文凭(21%)。受文化程度的提高使得流动的就业面增大,同时也证明我国公民的普遍文化水平在提高。
相比于90年代的“打工仔”,单身一人外出打工的群体少了。在调查中,流出人口已婚人士占86%的比例,他们基本都有需要赡养的老人和需要抚养的孩子,其中50%的调查对象是携配偶一起外出工作。
2.郫都区农村流出人口的工作情况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人口流出地主要是东南沿海城市。根据问卷调查和走访发现,农村年轻劳动力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但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东南沿海城市不同,农村人口的流出地主要是在四川省内和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究其原因,在改革深化的脚步下由于新疆、西藏等相对偏远的地方,有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有较好的工作机会,因此,地理位置的偏远并不能阻挡劳动力的涌入,成为流出人口的首选(38%);而四川省作为西南地区的省会城市,它的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为人们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又因为离家较近,成为郫都区流出人口的第二选择(35%)。同时,在流出人口的职业选择上,以家政保安为职业的人数占很大比例,其次以住宿餐饮服务为主,由此可见,第三产业为流出人口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通过对郫都区农村流出人口的工作基本情况调查发现,农村流出人口工作的时间比较机动,外出工作的年限包括一两年、三四年、五年以上,都各有分布,一年之中的就业时间也不稳定,主要依就业机会而定;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流出人口一旦选择要工作的城市,就较少变动;在外居住地主要以工作地居住或者租赁他人房屋为主,在外已购房的比例比较少,这与全国很多外出工作者情况相似。工作在外,流出人口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以及物价等问题。其中,流出人口最关心的问题是远离家乡、思念亲人(21%),看病昂贵、生活成本高(21%),其次是工作机会少、竞争压力大(19%),还有18%的流出人口关心子女入学困难,16%的流出人口关心住所不稳定、居住环境差的问题。只有5%的流出人口关心农村人口受到歧视的问题。
流出人口对于自己的家乡较为熟悉,在对所在村落的产业进行评价一题,占58%的人认为郫都区农村产业稀少,实力薄弱,还需要加强,在其他需要提高的方面,如表5所示,占23%左右的流出人口认为教育医疗、土地规划两方面需要提高,占20%的人认为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另外,占10%的人认为需要提高村委会服务质量。由此可以看出,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服务等都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乡村建设在服务方面还十分欠缺,乡村建设需要增加服务力度,让人民有获得感。
三、郫都区农村流出人口的主要原因分析
在问卷调查郫都农村人口流出的原因中,郫都区农村人口流出的主要原因有三种:
第一,郫都区农村人口流出的主要工作原因是外出工作收入高(32%)。收入导向型人口流出说明了郫都区农村现有的经济的发展还有待提高,郫都区农村的就业机会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使得村民不得不以外出的形式谋生,这也正是现阶段贯彻乡村振兴战略首先面对的问题。
第二,郫都区农村人口流出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教育医疗水平、基础服务较好(18%),农村落后,生活条件差(18%),为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选择在城市工作(10%)。这与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有直接联系,村镇的教育水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这同时也是全国教育面临的共同的难题:教育水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教育均等化问题将是我们长期以来需要解决的难题,人口流动现象就充分说明了全面贯彻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第三,郫都区农村流出人口选择城市工作的原因在于不喜欢农村生活,需要在城市学习技术技能(1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脚步,2010年我国城镇户口已经超过农村户口,在大环境下的激励下,村民也追求城市生活,他们需要在城市接触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事物,村民希望通过在城市学习更新的技术与技能,获得自身发展,得到提高。 四、农村人口流出对郫都区乡村建设的影响
人口流出对郫都区乡村建设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年轻劳动力的流出让郫都区农村经济建设缺乏内生性动力。农村人口是致力于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没有农民参与乡村经济建设是没有主人翁加入的“畸形”农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以精准扶贫计划为导线,将提高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作为跨入新时代的标准,在长时间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郫都区乡村建设必不可少需要农民的踊跃参与,建设以农民为核心的农村经济,而人口流出带走了的劳动力,导致农村经济建设缺乏内生性动力。
第二,不利于郫都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根据调查,现在的郫都区农村以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要群体,因而,隔代教育现象普遍。隔代教育的弊端不仅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无法更新,而且对孩子本身的教育质量也有影响。老年群体生活的时代不同,他们原有的教育方式或许无法与现在的时代节奏相符,再加上隔代教育与父母教育又有亲属之别,老人溺爱孩子现象也比较明显,这对孩子的三观养成以及成长都有一定影响。除了隔代教育的影响,我们发现,郫都区农村学校的生源情况不容乐观,农村的师资力量也有待提高。
第三,不利于培养亲情。郫都区农村人口流动留下的是老人和孩子,他们本应是弱势群体,最需要儿女或者父母的陪伴,而人口流动不得不让老人、孩子独自生活,在长期缺乏亲情疼爱的环境下,老人缺少儿女关心,孩子缺乏父母之爱,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心理缺陷与亲情缺失。对于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我们而言,亲情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人民缺少幸福感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相符。因此,人口流动带来的情感缺失也是其不可忽视的弊端。
五、关于实施郫都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做出的有力之措,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1.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实施的一项全方位计划,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做好“顶层设计”的角色。制定乡村振兴规划,要从农業、工业、第三产业着手,要改变传统农业方式,因地制宜。
基层探索的主体是村镇基层政府与党组织,他们对农村情况最了解,在“顶层设计”下制定具体措施,对农村振兴进行探索。基层政府首先要从约束自我开始,符合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这是保证政策有效性实施的前提。其次,要善于发现问题,多看多想多交流,定期组织基层干部去已完成乡村振兴的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多和先进村的干部交流,还可以邀请先进村干部进入郫都区农村,入村指导。最后,要积极与企业沟通,应该把优质企业引入落后的地区,政府以成本优惠、劳动力等吸引企业。同时,以旅游经济为发展契机进行发展,既保护“绿水青山”,又实现“金山银山”。
2.素质提升与技能强化齐并进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新时代农民的显著特征在于高素质与高技能。高素质农民并不是要求农民的学历多高,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点因素,而更重要的应该是精神上享受自由的农民,也就是农民能最大化的参政。农民有权参与政府活动,但问题在于农民参政积极性不高,通过政策奖励参政措施、基层号召与宣传等提高农民参政的热情,此外,要积极向村民宣传,使村民知道如通过网络跟政府反映情况。另外,高技能是新型农民需要具备的要素,全球化、网络化背景下,发展新农村,可以通过讲坛形式向农村介绍一些新技术,也可以让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实际教导。农业技术是一方面,网络营销技术也是新型农民向外宣传不可或缺的技能,实现农村经济“线上线下”双向发展。
3.学校教育与医疗保障共着手
通过调查,因农村教育水平的不足而带动的人口流出现象占很大比例,同时,教育、医疗等基础服务条件是衡量现代化农村的重要标准,因此,要紧抓学校教育与医疗保障,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基础服务。只有通过改善教育,才能适应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可与高校相联合,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有利于农村孩子树立理想,也能为他们提供不只是学习上的辅导。医疗保障关乎民生,农村的现有医疗条件达不到老年群体的需要,在人口老龄化影响下,医疗资源紧张问题出现,出现了省市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状况依然存在,而基层医疗却没有足够的条件解决需求,这种差异性为民生医疗制造了难题。村镇医院可以定期为村民提供一些免费量血压,检查身体之类的活动,可以在与村民沟通中,增加信任感。因此,政府不遗余力的将教育与医疗两手抓既是农村人口状况的要求,是精准化乡村振兴的要求,更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