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7月21日至27日,由青海省西宁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联合举办的FIRST青年电影展(以下简称FIRST),迎来了它的第七个年头。
FIRST想做的事情非常实际:为刚起步的新一代电影导演头几部影片提供展示平台,并将这些有潜质的影片和新秀推向中外电影市场。因此,除了常规的评奖、展映,它还成立了“大师训练营”和电影项目创投会,旨在努力为中国电影输送新鲜血液。
FIRST的前身是“国际大学生影像节”——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一个校园电影节,从第四届开始走出了校园,加入了青年电影单元,把展映和选拔范围进一步拓宽。2011年,影像节正式更名为“FIRST青年电影展”,举办地从北京迁到了青海西宁,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电影展。目前它的幕后工作团队平均年龄25岁,是真正由青年人举办的电影节。
来西宁撒点儿野
FIRST创始人、艺术总监宋文认为,电影展如果要持续办下去,其举办地应该有旅游资源,如威尼斯电影节在水城,戛纳电影节在海边。在考察了苏州、厦门、青岛等城市之后,他们找到了青海西宁。“它周边有青海湖、塔尔寺,甚至还有可可西里,玛沁雪山,它的氛围非常野性,其景观和内陆城市有巨大差异。所以我们的口号叫做‘来西宁撒点儿野’。”
有许多年轻的驴友喜欢乘着青藏线,坐火车去青海旅游。“美国独立电影胜地——圣丹斯电影节的举办地是在美国西部,盐湖城旁边的帕克城。它主要靠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的经济收入,而电影节本身也成为了其中一个旅游项目。”盐湖城和西宁恰好是友好城市。西宁市政府对青年电影展非常支持,他们表示:让电影回归电影,政府只担负服务功能,甚至颁奖礼上也没有同类活动惯用的领导发言环节。
青稞与板砖
青稞是FIRST的logo,FIRST总制片人李子为如此解释其寓意:“青稞是青海的农作物,生存条件艰苦,但生命力极其旺盛。它锋芒毕露,象征青年人骁勇善战的精神和尖锐勇敢的表达。”而奖杯“水晶板砖”与普通砖头的尺寸大小一样——既象征着电影的敲门砖,也寓意着“拍砖与被拍砖”,即批评与自我批评。
与“青稞精神”和“板砖精神”相应的,是“复苏现实主义”的价值观。“青年电影人往往拍不起古装片,也拍不起商业大片,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表达,这就是我们的特点。它可能会留下当代中国最真实的影像,是中国现实的重要存档。”宋文说。
FIRST的评奖指向的确有青年人的力量感。2012年的“一戟即中”青年电影推选单元最佳导演奖颁给了郝杰,他凭借处女作《光棍儿》获奖。做完这部影片时,郝杰还不到29岁。郝杰知道自己得奖后相当意外,因为影片只是通过网络流传,并未在大银幕公映。
同样不相信自己获奖的还有导演马莉。她花了七年时间拍摄的纪录片《京生》,获得2012年的评委会特别奖。评委芦苇给出的评语是:“这是中国纪录片的里程碑。”马莉几次婉拒参加颁奖典礼,直到接到获奖通知,才临时赶到了现场,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评奖与展映
为了吸引更多青年人参与,FIRST坚持让评审阵容从知名度到专业性都让青年人信服。往年的评委包括徐枫、陈德森、芦苇、唐季礼、菲利普·李奥雷等。今年的五大评委则由许鞍华、陈勋奇、芦苇、李屏宾、张之亮组成。“评委的搭配要考虑到电影艺术的不同侧面,因此他们也各自有擅长的方向,例如芦苇偏重编剧,陈勋奇偏重音乐,李屏宾偏重摄影,许鞍华和张之亮则偏重导演。”宋文解释道。
竞赛单元分为“一戟即中”青年电影推选单元和大学生电影竞赛单元,在学生单元里还特别设置了一个“最佳实验片”奖。
电影展每年会组织两轮全国高校巡展,遍及全国17个城市的100个院校。展映期间,FIRST幕后团队会亲自去学校做宣讲,但并非所有院校的反馈都像在北京电影学院那样热烈。在一些艺术氛围不算浓厚的综合院校或理工科院校内,观者寥寥。这也让组委会深刻体会到,新人电影在中国的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培养与扶持
为帮助尚在萌芽阶段的青年影人走上创作之路,FIRST特别设置了“青年电影人训练营”,每年挑选出12名学员,在电影展活动期间进行为期四天的“大师训练课程”,并最终评出1位最佳学员。每年的主题不同,组委会也将根据不同的主题挑选不同的学员。他们要通过报名和面试,才有机会成为学员。
2012年,担任法国电影联盟大中华区代表的法国制片人Isabelle Glachant、好莱坞制片人Michael Andreen及编剧芦苇围绕“如何卖故事”的主题讲授了四天的课程。2013年度的培训主题则是“如何成功地结构一部电影”。
针对刚刚走上电影之路的新人,电影展则专门设立了“FIRST青年电影创投会”,专门鼓励和推动青年导演们的处女作。组委会早在第一届大学生影像节时就已经开始尝试这个板块,当时叫做“新青年导演计划”。但宋文也承认,当时经验不足,选了二十个导演,请了很多投资方,效果并不理想。当时徐峥作为主点评嘉宾,还批评了八个“菜鸟”导演。2011年,组委会重新调整了方向,并确定下来,今后每年只选七个项目。
7月26日下午,7个入围项目的导演直面众多电影业界投资机构,现场阐述电影项目。同时,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青禾影业,将会率先投拍其中至少一部。
在组委会的努力下,每届电影展都会邀请几位明星担任“电影推介大使”。但总的来说,由于商业品牌和媒体通常都会青睐有大牌明星的电影节,旨在鼓励新人新作的FIRST往往得不到太多关注。加之收入来源仅靠微薄的赞助,现在的FIRST仍然和最初一样,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
FIRST想做的事情非常实际:为刚起步的新一代电影导演头几部影片提供展示平台,并将这些有潜质的影片和新秀推向中外电影市场。因此,除了常规的评奖、展映,它还成立了“大师训练营”和电影项目创投会,旨在努力为中国电影输送新鲜血液。
FIRST的前身是“国际大学生影像节”——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一个校园电影节,从第四届开始走出了校园,加入了青年电影单元,把展映和选拔范围进一步拓宽。2011年,影像节正式更名为“FIRST青年电影展”,举办地从北京迁到了青海西宁,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电影展。目前它的幕后工作团队平均年龄25岁,是真正由青年人举办的电影节。
来西宁撒点儿野
FIRST创始人、艺术总监宋文认为,电影展如果要持续办下去,其举办地应该有旅游资源,如威尼斯电影节在水城,戛纳电影节在海边。在考察了苏州、厦门、青岛等城市之后,他们找到了青海西宁。“它周边有青海湖、塔尔寺,甚至还有可可西里,玛沁雪山,它的氛围非常野性,其景观和内陆城市有巨大差异。所以我们的口号叫做‘来西宁撒点儿野’。”
有许多年轻的驴友喜欢乘着青藏线,坐火车去青海旅游。“美国独立电影胜地——圣丹斯电影节的举办地是在美国西部,盐湖城旁边的帕克城。它主要靠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的经济收入,而电影节本身也成为了其中一个旅游项目。”盐湖城和西宁恰好是友好城市。西宁市政府对青年电影展非常支持,他们表示:让电影回归电影,政府只担负服务功能,甚至颁奖礼上也没有同类活动惯用的领导发言环节。
青稞与板砖
青稞是FIRST的logo,FIRST总制片人李子为如此解释其寓意:“青稞是青海的农作物,生存条件艰苦,但生命力极其旺盛。它锋芒毕露,象征青年人骁勇善战的精神和尖锐勇敢的表达。”而奖杯“水晶板砖”与普通砖头的尺寸大小一样——既象征着电影的敲门砖,也寓意着“拍砖与被拍砖”,即批评与自我批评。
与“青稞精神”和“板砖精神”相应的,是“复苏现实主义”的价值观。“青年电影人往往拍不起古装片,也拍不起商业大片,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表达,这就是我们的特点。它可能会留下当代中国最真实的影像,是中国现实的重要存档。”宋文说。
FIRST的评奖指向的确有青年人的力量感。2012年的“一戟即中”青年电影推选单元最佳导演奖颁给了郝杰,他凭借处女作《光棍儿》获奖。做完这部影片时,郝杰还不到29岁。郝杰知道自己得奖后相当意外,因为影片只是通过网络流传,并未在大银幕公映。
同样不相信自己获奖的还有导演马莉。她花了七年时间拍摄的纪录片《京生》,获得2012年的评委会特别奖。评委芦苇给出的评语是:“这是中国纪录片的里程碑。”马莉几次婉拒参加颁奖典礼,直到接到获奖通知,才临时赶到了现场,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评奖与展映
为了吸引更多青年人参与,FIRST坚持让评审阵容从知名度到专业性都让青年人信服。往年的评委包括徐枫、陈德森、芦苇、唐季礼、菲利普·李奥雷等。今年的五大评委则由许鞍华、陈勋奇、芦苇、李屏宾、张之亮组成。“评委的搭配要考虑到电影艺术的不同侧面,因此他们也各自有擅长的方向,例如芦苇偏重编剧,陈勋奇偏重音乐,李屏宾偏重摄影,许鞍华和张之亮则偏重导演。”宋文解释道。
竞赛单元分为“一戟即中”青年电影推选单元和大学生电影竞赛单元,在学生单元里还特别设置了一个“最佳实验片”奖。
电影展每年会组织两轮全国高校巡展,遍及全国17个城市的100个院校。展映期间,FIRST幕后团队会亲自去学校做宣讲,但并非所有院校的反馈都像在北京电影学院那样热烈。在一些艺术氛围不算浓厚的综合院校或理工科院校内,观者寥寥。这也让组委会深刻体会到,新人电影在中国的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培养与扶持
为帮助尚在萌芽阶段的青年影人走上创作之路,FIRST特别设置了“青年电影人训练营”,每年挑选出12名学员,在电影展活动期间进行为期四天的“大师训练课程”,并最终评出1位最佳学员。每年的主题不同,组委会也将根据不同的主题挑选不同的学员。他们要通过报名和面试,才有机会成为学员。
2012年,担任法国电影联盟大中华区代表的法国制片人Isabelle Glachant、好莱坞制片人Michael Andreen及编剧芦苇围绕“如何卖故事”的主题讲授了四天的课程。2013年度的培训主题则是“如何成功地结构一部电影”。
针对刚刚走上电影之路的新人,电影展则专门设立了“FIRST青年电影创投会”,专门鼓励和推动青年导演们的处女作。组委会早在第一届大学生影像节时就已经开始尝试这个板块,当时叫做“新青年导演计划”。但宋文也承认,当时经验不足,选了二十个导演,请了很多投资方,效果并不理想。当时徐峥作为主点评嘉宾,还批评了八个“菜鸟”导演。2011年,组委会重新调整了方向,并确定下来,今后每年只选七个项目。
7月26日下午,7个入围项目的导演直面众多电影业界投资机构,现场阐述电影项目。同时,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青禾影业,将会率先投拍其中至少一部。
在组委会的努力下,每届电影展都会邀请几位明星担任“电影推介大使”。但总的来说,由于商业品牌和媒体通常都会青睐有大牌明星的电影节,旨在鼓励新人新作的FIRST往往得不到太多关注。加之收入来源仅靠微薄的赞助,现在的FIRST仍然和最初一样,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