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中国的传统武术文化也日益受到全球瞩目,然而文化差异使武术文化的输出困难重重,如何通过准确有效的翻译实现武术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了推广武术全球化的重要课题。本文着眼武术术语的翻译,根据武术术语直观性、简明性、形象性的特点,具体分析了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武术术语的翻译中如何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翻译武术术语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归化或异化或两者相结合的策略,有助于武术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武术术语翻译 归化 异化
一、武术术语与翻译
1.武术术语的跨文化审视。“中国武术是一个庞大的武术体系,又被称为中国功夫、武功,更被近代中国人视为国术、武艺、国粹”。武术术语是用来正确标记武术文化内涵和丰富技术内容等各个武术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从宏观角度来看,有些武术术语是一些动作名称的直接表达,为使其翻译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译者可以借鉴西方体育词汇,直接借用译如语约定俗成的名称会更有利于西方读者了解、接受武术文化。从语言微观角度而言,武术术语中有很多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时应充分体现原文的“民族特点”。Newmark认为,民族特色词汇的翻译可以选用“功能对等词”来弥补缺失的信息,对于一些“准文化词”(semi-cultural words),原则上应先直译,再在括号中加注,以充分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2.武术术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理论阐释。本文所探讨的武术术语的翻译,即将中华民族语言或文字描述的武术术语转化为目的语,通过认识和了解武术文化,将武术术语中所蕴含的精深思想和动作技法等外延形态呈现出来。武术术语的翻译涵盖了武术固有的语言、文字、身体技能及各种外显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译过程,必然存在“归化”和“异化”的选择问题。
“归化”和“异化”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归化,“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武术术语的翻译需将我国的武术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向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表达相靠拢或接近,使该文化群体理解并接受,这就是翻译时的“归化”。翻译的“异化”则是指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的表达方式,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武术术语翻译的“异化”就是要保持中华文化、中国武术的传统的、有别于世界其他文化固有的内涵和外显形态。
二、武术术语翻译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国内的武术术语翻译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1993年李长林在发表的《中国武术术语汉译英浅谈》一文中提出了武术术语的翻译原则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即“汉语拼音音译法(音译);形象传神译法(意译);音、意复合法;特殊武术词汇译法”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武术术语的翻译研究,如杨海庆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与太极拳的英译》中提出了太极拳英译的相关对策: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保持动作名称的象形特色和文化形象等,这些研究大多处于对翻译方法、原则、策略以及已有翻译成果正确与否的探讨与争论阶段。
武术术语翻译的最大障碍就是中西文化差异,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大潮不断推进,学者们越来越重视武术术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载问题,把术语的翻译放在跨文化交际的大视角下进行研究,并指出“文化转向”是武术翻译的必由之路。就武术术语而言,“武术术语是武术文化的镜像,是承载、纪录武术内容的载体”,而文化差异导致的词汇空白致使源语向目的语的转换过程中的语言信息传递收到极大限制。因此,“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武术术语的翻译中被广泛采用,很多译者采取这样的策略是为了使翻译更加标准规范,但往往容易偏重其中一种方式,如过分张扬民族化而忽略受众的可接受性,或一昧追求国际化而丧失民族化,因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错误。本文把武术术语的翻译与跨文化交际视角相结合,采用“归化”与“异化”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策略对武术术语进行分析、翻译,以达到既保持民族特色文化,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武术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1.武术术语的特点。武术的源远流长使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运动规和技术风格:“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既求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因此武术术语具有独特的特点,既有民族文化性,有富有专业性。总的来说武术术语主要有三个特点:直观性、简明性、形象性。
2.归化策略在武术术语翻译中的应用。Schuttleworth和Cowie认为,“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的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归化策略在处理文化差异时运用具有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翻译源语词语,比较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容易被读者接受。运用归化策略进行武术术语的翻译充分考虑到了外国人接受问题,使术语的翻译自然、地道,符合外国人的思维习惯,使外国读者能够获得最多的信息。
术语1:栽碑
译文1:Smooth Elbowing 译文2:Straight fall
分析:栽碑是醉拳中的一个动作,指的是在倾倒的时候做到身体挺直,像石碑一样栽倒,译文1是一种直译,译文2则采用了归化的方式意译,两种译法都隐含了一定的文化特征,前者直译,简洁明了,但却又过于直白,不易理解;后者采用归化的方式虽然牺牲了其文化含义,但目标语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其含义。
术语2:猛虎下山
译文1:Ferocious tiger races down the mountain
译文2:Jump and attack by swing punches 分析:猛虎下山是武术中拳术的一种,即猛虎下山拳,外国读者通常对此术语都不知所云,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对该术语进行意译更有助于将其包含的信息准确地传递出来。译文1直接翻译成“凶猛的老虎冲下山”,包含了太多的模糊成分,会使译入语的接受者困惑不解。实际上,“猛虎下山”是一个固定的动作,译文2把此术语直接翻译成该术语所表示的动作,即“跳跃和摆拳攻击”,这种归化的翻译方式可以使外国读者准确地领悟到猛虎下山这一拳法动作的含义,直接明了。
术语3:白鹤展翅
译文: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
分析:术语3术语对典型的文化冲突词翻译,这是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翻译中的一大障碍。中国人把“鹤”看作是美丽、高雅的象征,“白鹤展翅”的动作要领是右臂自然上举,左手置于左髓旁,动作轻松自然,形态翩翩,但有些国家如法国,把英语单词“crane”(鹤)与笨蛋或有贪欲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对于这类文化冲突词的翻译,笔者认为需要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可以保留源语的指称意义,但其语用意义需要用注释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外国读者充分理解术语的意义和中国的武术文化,避免跨文化交际时产生冲突。
3.异化策略在武术术语翻译中的应用。异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常规的翻译再翻译”,这就要求译者在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源语表达方式,译文以源语、源文化或原作者为归宿。随着当代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兼容,在翻译武术术语时应根据本土文化的需要,充分利用语言文化的开放性、渗透力与包容性,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思想和艺术特色的跨文化特征。
术语5:咏春拳
译文1:Praise spring boxing 译文2:Yong Chun
分析:术语5的译文1属于误译的一类典型例子,即直接按照中文的字面意思翻译,既未传达出武术术语的文化内涵,也会导致外国读者不知所云。“咏春拳”是名扬海外的李小龙最擅长的拳法,该拳法的创始人则是一位名叫“严咏春”的女人,因此“咏春拳”中的“咏春”是指这位创始人的名字,并非“prasie spring”(赞颂春天)之意。此外,中文中的“拳”字与西方的“boxing”的含义又有很大差异,“boxing”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定义是:“a sport in which two people fight with their hands, while wearing very large thick gloves”(两人带着拳击手套对打),但在中国武术中,打拳的人不一定是两个人,通常也不戴手套,显然将“拳”译为“boxing”丢失了“拳”的文化含义,只一味地迎合了外国读者的接受能力,不利于真正的武术文化的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咏春”属于文化空缺词,即外国没有这类词汇,因此翻译起来是一大难点,笔者认为对此采用音译的方式最佳,可以适当加以注释,这样既保留了武术文化的特色和韵味,也有利于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术语7:判官笔
译文1:Judge’s writing brush 译文2:mace
分析:判官笔是武术杂兵械之一,又称状元笔。中国古代的“判官”相当于西方词汇中的“judge”(法官),因此有的官方书籍或网站,如《体育百科大全》、百度百科,就将“判官笔”译文“judge’s writing brush”或“judge’s pen”。这种翻译属于死译硬译的一种典型。中国古代判官用的是毛笔,而西方的“judge”用的是鹅毛做的钢笔,因此译文1一定会使西方读者联想到钢笔,完全改变了“判官笔”的本质特性,变成了另外一种武器。而译文2则保留了这种暗器的本质特征和文化特质。“mace”在西方词汇中也有“暗器”“狼牙棒”之意,有助于外国读者的文化正迁移,理解到“判官笔”的内涵。译文2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充分反映了武术兵器术语的文化色彩,有利于武术文化的弘扬与流传。
术语8:八仙过海
译文:the Eight Fairies crossed the sea
分析:该译文采取直译的方式,但并未保留术语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形象。通常情况下,像术语8这样的一些含有典故的武术术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但在翻译时必须采取异化策略,通过加注解释的方式清楚地表达出典故的意义和术语的文化含义,否则外国读者会感到莫名其妙。“八仙过海”直接译成英文显然不合适,若不介绍中国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就很难使西方读者理解。因此这里应加以注释:the Eight refer to the eight immorals of Taoism in Chinese folk, the meaning of this illusion is Each dip lays his own talent. 加注既可以使外国读者对术语有准确的了解,也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可谓一举双得。
四、结语
武术术语具有直观性、简明性和形象性,如何将武术术语中的文化信息通过翻译顺利、准确地传递给没有武术文化背景熏陶的译入语读者,需要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武术术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内蕴和文化负载进行分析,探讨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武术术语翻译中的应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武术术语的翻译中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根据前述的翻译例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应用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还会两者并用,以期达到最好的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充分展现中华武术的文化与精神风貌。
作为译者,我们既要掌握良好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更需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这样在跨文化交际时才能准确地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特色与内蕴,又使译文对译入语读者而言不失可读性和理解性,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给世界各民族。
参考文献:
[1]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n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1988:50-51.
[2]Schuttleworth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武术术语翻译 归化 异化
一、武术术语与翻译
1.武术术语的跨文化审视。“中国武术是一个庞大的武术体系,又被称为中国功夫、武功,更被近代中国人视为国术、武艺、国粹”。武术术语是用来正确标记武术文化内涵和丰富技术内容等各个武术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从宏观角度来看,有些武术术语是一些动作名称的直接表达,为使其翻译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译者可以借鉴西方体育词汇,直接借用译如语约定俗成的名称会更有利于西方读者了解、接受武术文化。从语言微观角度而言,武术术语中有很多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时应充分体现原文的“民族特点”。Newmark认为,民族特色词汇的翻译可以选用“功能对等词”来弥补缺失的信息,对于一些“准文化词”(semi-cultural words),原则上应先直译,再在括号中加注,以充分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2.武术术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理论阐释。本文所探讨的武术术语的翻译,即将中华民族语言或文字描述的武术术语转化为目的语,通过认识和了解武术文化,将武术术语中所蕴含的精深思想和动作技法等外延形态呈现出来。武术术语的翻译涵盖了武术固有的语言、文字、身体技能及各种外显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译过程,必然存在“归化”和“异化”的选择问题。
“归化”和“异化”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归化,“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武术术语的翻译需将我国的武术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向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表达相靠拢或接近,使该文化群体理解并接受,这就是翻译时的“归化”。翻译的“异化”则是指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的表达方式,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武术术语翻译的“异化”就是要保持中华文化、中国武术的传统的、有别于世界其他文化固有的内涵和外显形态。
二、武术术语翻译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国内的武术术语翻译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1993年李长林在发表的《中国武术术语汉译英浅谈》一文中提出了武术术语的翻译原则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即“汉语拼音音译法(音译);形象传神译法(意译);音、意复合法;特殊武术词汇译法”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武术术语的翻译研究,如杨海庆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与太极拳的英译》中提出了太极拳英译的相关对策: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保持动作名称的象形特色和文化形象等,这些研究大多处于对翻译方法、原则、策略以及已有翻译成果正确与否的探讨与争论阶段。
武术术语翻译的最大障碍就是中西文化差异,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大潮不断推进,学者们越来越重视武术术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载问题,把术语的翻译放在跨文化交际的大视角下进行研究,并指出“文化转向”是武术翻译的必由之路。就武术术语而言,“武术术语是武术文化的镜像,是承载、纪录武术内容的载体”,而文化差异导致的词汇空白致使源语向目的语的转换过程中的语言信息传递收到极大限制。因此,“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武术术语的翻译中被广泛采用,很多译者采取这样的策略是为了使翻译更加标准规范,但往往容易偏重其中一种方式,如过分张扬民族化而忽略受众的可接受性,或一昧追求国际化而丧失民族化,因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错误。本文把武术术语的翻译与跨文化交际视角相结合,采用“归化”与“异化”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策略对武术术语进行分析、翻译,以达到既保持民族特色文化,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武术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1.武术术语的特点。武术的源远流长使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运动规和技术风格:“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既求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因此武术术语具有独特的特点,既有民族文化性,有富有专业性。总的来说武术术语主要有三个特点:直观性、简明性、形象性。
2.归化策略在武术术语翻译中的应用。Schuttleworth和Cowie认为,“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的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归化策略在处理文化差异时运用具有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翻译源语词语,比较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容易被读者接受。运用归化策略进行武术术语的翻译充分考虑到了外国人接受问题,使术语的翻译自然、地道,符合外国人的思维习惯,使外国读者能够获得最多的信息。
术语1:栽碑
译文1:Smooth Elbowing 译文2:Straight fall
分析:栽碑是醉拳中的一个动作,指的是在倾倒的时候做到身体挺直,像石碑一样栽倒,译文1是一种直译,译文2则采用了归化的方式意译,两种译法都隐含了一定的文化特征,前者直译,简洁明了,但却又过于直白,不易理解;后者采用归化的方式虽然牺牲了其文化含义,但目标语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其含义。
术语2:猛虎下山
译文1:Ferocious tiger races down the mountain
译文2:Jump and attack by swing punches 分析:猛虎下山是武术中拳术的一种,即猛虎下山拳,外国读者通常对此术语都不知所云,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对该术语进行意译更有助于将其包含的信息准确地传递出来。译文1直接翻译成“凶猛的老虎冲下山”,包含了太多的模糊成分,会使译入语的接受者困惑不解。实际上,“猛虎下山”是一个固定的动作,译文2把此术语直接翻译成该术语所表示的动作,即“跳跃和摆拳攻击”,这种归化的翻译方式可以使外国读者准确地领悟到猛虎下山这一拳法动作的含义,直接明了。
术语3:白鹤展翅
译文: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
分析:术语3术语对典型的文化冲突词翻译,这是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翻译中的一大障碍。中国人把“鹤”看作是美丽、高雅的象征,“白鹤展翅”的动作要领是右臂自然上举,左手置于左髓旁,动作轻松自然,形态翩翩,但有些国家如法国,把英语单词“crane”(鹤)与笨蛋或有贪欲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对于这类文化冲突词的翻译,笔者认为需要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可以保留源语的指称意义,但其语用意义需要用注释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外国读者充分理解术语的意义和中国的武术文化,避免跨文化交际时产生冲突。
3.异化策略在武术术语翻译中的应用。异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常规的翻译再翻译”,这就要求译者在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源语表达方式,译文以源语、源文化或原作者为归宿。随着当代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兼容,在翻译武术术语时应根据本土文化的需要,充分利用语言文化的开放性、渗透力与包容性,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思想和艺术特色的跨文化特征。
术语5:咏春拳
译文1:Praise spring boxing 译文2:Yong Chun
分析:术语5的译文1属于误译的一类典型例子,即直接按照中文的字面意思翻译,既未传达出武术术语的文化内涵,也会导致外国读者不知所云。“咏春拳”是名扬海外的李小龙最擅长的拳法,该拳法的创始人则是一位名叫“严咏春”的女人,因此“咏春拳”中的“咏春”是指这位创始人的名字,并非“prasie spring”(赞颂春天)之意。此外,中文中的“拳”字与西方的“boxing”的含义又有很大差异,“boxing”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定义是:“a sport in which two people fight with their hands, while wearing very large thick gloves”(两人带着拳击手套对打),但在中国武术中,打拳的人不一定是两个人,通常也不戴手套,显然将“拳”译为“boxing”丢失了“拳”的文化含义,只一味地迎合了外国读者的接受能力,不利于真正的武术文化的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咏春”属于文化空缺词,即外国没有这类词汇,因此翻译起来是一大难点,笔者认为对此采用音译的方式最佳,可以适当加以注释,这样既保留了武术文化的特色和韵味,也有利于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术语7:判官笔
译文1:Judge’s writing brush 译文2:mace
分析:判官笔是武术杂兵械之一,又称状元笔。中国古代的“判官”相当于西方词汇中的“judge”(法官),因此有的官方书籍或网站,如《体育百科大全》、百度百科,就将“判官笔”译文“judge’s writing brush”或“judge’s pen”。这种翻译属于死译硬译的一种典型。中国古代判官用的是毛笔,而西方的“judge”用的是鹅毛做的钢笔,因此译文1一定会使西方读者联想到钢笔,完全改变了“判官笔”的本质特性,变成了另外一种武器。而译文2则保留了这种暗器的本质特征和文化特质。“mace”在西方词汇中也有“暗器”“狼牙棒”之意,有助于外国读者的文化正迁移,理解到“判官笔”的内涵。译文2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充分反映了武术兵器术语的文化色彩,有利于武术文化的弘扬与流传。
术语8:八仙过海
译文:the Eight Fairies crossed the sea
分析:该译文采取直译的方式,但并未保留术语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形象。通常情况下,像术语8这样的一些含有典故的武术术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但在翻译时必须采取异化策略,通过加注解释的方式清楚地表达出典故的意义和术语的文化含义,否则外国读者会感到莫名其妙。“八仙过海”直接译成英文显然不合适,若不介绍中国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就很难使西方读者理解。因此这里应加以注释:the Eight refer to the eight immorals of Taoism in Chinese folk, the meaning of this illusion is Each dip lays his own talent. 加注既可以使外国读者对术语有准确的了解,也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可谓一举双得。
四、结语
武术术语具有直观性、简明性和形象性,如何将武术术语中的文化信息通过翻译顺利、准确地传递给没有武术文化背景熏陶的译入语读者,需要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武术术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内蕴和文化负载进行分析,探讨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武术术语翻译中的应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武术术语的翻译中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根据前述的翻译例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应用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还会两者并用,以期达到最好的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充分展现中华武术的文化与精神风貌。
作为译者,我们既要掌握良好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更需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这样在跨文化交际时才能准确地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特色与内蕴,又使译文对译入语读者而言不失可读性和理解性,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给世界各民族。
参考文献:
[1]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n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1988:50-51.
[2]Schuttlew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