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插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j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化学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除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做到了浅显易懂外,还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编入了数页彩图和100多幅插图,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素材,也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新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教学往往以其独有的奇妙无比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教材丰富、精美的插图更增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当学生领到新教材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好奇心,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教师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就要紧紧把握这一教学的好时机,结合绪言中的内容,指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例如:教师可问学生:教材封面底纹是什么“花纹”?当学生还在摇头、疑惑时,教师指出,这些“花纹”实际上是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的图像。学生顿时兴致勃勃、神情专注。接着,教师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封面的四幅画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钢铁生产,节日中五彩缤纷的气球、焰火,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桂林溶洞,这些都与化学密不可分的。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更加浓厚。教师再指导学生看彩图中“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成的乌笼”两图,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和科学技术的伟大。
  教师要注意创设这种想问不成,想答而不能的情境,引起学生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此外,各章节的实验仪器装置图、各种示意图、物质用途图、古今科技成就图等插图都具有浓郁的趣味性,教师要重视借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运用插图,加强实验教学
  
  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有近百幅,其中有化学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它们有的是平面图——前视剖面图,线条简单,示意明确;有的是立体图——斜俯视实物图,形象逼真,能清楚地说明一些复杂仪器的构造和实验操作的注意点。总之,它们直观形象,一目了然,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好资料。
  化学仪器图可以表示出各种仪器的形状、构造、特点。新教材第195~196页表格中10种化学仪器的图形加深了学生对实物认识产生的表象。另外,13种常见化学仪器的示意图,也使学生对仪器有了初步的认识。
  新教材中出现得最多的是实验装置图。一幅清晰完整的实验装置图,能够用来表明该化学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药品、化学原理和实验顺序,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示意性等特征。因此,对于确保化学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并获得良好的效果关系重大,对帮助学生学习、记录、复习有关实验内容和实验技能以及培养学生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等也有重要的作用。新教材中,形象、生动的化学实验装置图比比皆是。
  例如:第18页图1-11白磷的燃烧,图中两处白磷、一处红磷明显不同的位置,加上适当的示意,使学生形象地了解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从第197页图2中学生学到了如何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的方法。第140页图7-3过滤装置图为学生学习过滤操作作了很好的示范。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图,示意清楚,学生不但可以从中掌握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反应条件、装置注意点,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也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实验中品红的扩散、木炭在氧气里燃烧、配制氯化钠溶液等实验操作过程的图示大大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减少了文字量,这是新教材化学实验插图的一大特色。例如:第215页图29配制氯化钠溶液的图例,将取氯化钠、天平称量氯化钠、氯化钠倒入烧杯、量筒量水、水倒入烧杯、搅拌溶解等操作分别作图示说明,直观性很强。这样,将操作的连续过程用图示形式表明,使学生在教师示范后,依据教材的图示就可以进行操作练习。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对教材中的实验仪器图进行识图、辨图、改图、说图、选图、释图、连图、绘图等类型的练习,从而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验能力的培养。
  
  三、运用插图,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新教材的插图有的集中地反映某一物质的用途,有的生动地表示物质的组成、构成,有的形象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有的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的过程,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例如:新教材中分子和原子的图像,是科学家用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照片,呈现了物质内部结构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对分子、原子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氧化汞分子分解、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则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新教材对物质的用途基本上采用图示法,这是一个新突破,既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又减少了文字量,好教易学,颇受欢迎。例如:氧气、氢气的用途既可使学生结合生活、生产的实际获得感性认识,又可启发学生展望发展前景。玻璃刀裁玻璃的图示使学生不仅了解了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教材中,空气成分示意图简单明了,水在人体中的存在示意图生动形象,浓溶液和稀溶液的示意图对比性强,木材结构示意图变小为大,氯化钠的形成示意图化抽象为具体。一幅幅插图无不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化学知识。
  
  四、运用插图,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新教材配合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刊印了拉瓦锡、道尔顿、侯德榜三位科学家的肖像。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选学内容,并运用生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介绍科学家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从道尔顿提出原子概念到原子、分子论的产生过程,认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建立都要经过对大量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以及对相关资料、数据的归纳整理,经过科学推断提出假设,再经过证实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具体运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原子——分子论的发展史,而且还要逐步学会这样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200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可以帮助我们领会拉瓦锡当时的实验思路。拉瓦锡不怕失败,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作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作用。
  
  五、运用插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教材介绍了不少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运用插图,可以将这些材料呈献给中华民族的新一代,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例如:新教材引用《天工开物》中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熬制盐的图像,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材料。
  在讲钢铁冶炼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看我国古代的冶铁图,介绍我国的钢铁史。我们伟大的祖国在2300多年以前就掌握了冶炼技术,并且是首先使用了铸铁和生铁炼钢,钢铁生产曾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我国1980~1992年的钢产量示意图说明我国钢铁工业的飞速发展。1992年的钢产量已达到8000万吨,1994年已突破9000万吨,成为年产量居世界第四的钢铁大国。通过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但是,教师应当指出,我们时刻不要忘记我国人口众多,从人均占有量来说,我们的钢铁产量还是不足,借以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学习。
  我国化学家的爱国事例举不胜举。教材中刊印了著名化学家、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的肖像。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明了侯氏制碱法,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荣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教师要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鼓励学生树立报国之志,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本领,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其他文献
进口棉花概况据统计.2009年张家港检验检疫局共受理进日棉花报检515批.重量14.9万吨.货值金额2.01亿美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批次、重量与金额分别下降了13.6%、17.2%和29.2%。棉花进口量约
不同时代的美术可以有着不同的功能。而在当代都市生活中,美术可能承担着青年们情感宣泄的功能。在当代视觉媒体背景下,美术功能发生了重要的变迁,其突出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引导——规范功能:目标重建    美术在公众生活中可能起到一种引导思想和行为的方向、规范人们活动路径的作用。关于这一问题,古希腊柏拉图对于艺术创作的激烈批评,都以这一认识作为依据。当代美术也不是没有引导和规范的意义,只是这种
羽绒混纺产品在纺织品市场上崭露头角,但其纤维成分的定量分析尚无标准方法,这成为纤检工作的新课题。本文通过研究,总结了5种羽绒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对计算方法的修正系
合理的侧斜分布可以使螺旋桨各半径剖面不同时进入船艉非均匀流场的高伴流区域,可有效降低螺旋桨在船艉非均匀流场运转所引发的振动噪声。文章利用基于螺旋桨面元法的非定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