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戏剧节最早兴起于欧洲,是一种公共空间艺术形态,因其演出的自由、即兴及群众高度的互动参与感,常给人以不期而遇的美好体验。本文利用街头互动偶戏参演戏剧节的实验来发掘了一个有趣的动画衍生方向。
关 键 词: 戏剧节;街头互动偶戏;动画衍生
动画是以“故事”和“表达”为本质,兼具分工性和展现多样性的独特艺术形式。从动画衍生的角度出发,动画与偶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偶戏的概念,是各种偶像的戏剧化,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木偶戏、皮影戏、面具戏,乃至各种拟人化、拟物化的戏剧装扮,均可纳入其中[1]。而动画的定格类型,就是以偶为角。若衍生动画“表达”的三要素:角色、运动、播放(也可称为展现方式),打破影像平面播放的二元次元壁,让角色偶以实体化形式与观众互动表演,用即兴手段把观者纳入到动画衍生表演中,体验沉浸式参与感,是本实验的目的。笔者以2018年带领学生团队参与乌镇戏剧节的街头互动偶戏表演作为《大众可参与的多样化动画衍生项目研究》课题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演练,以下为整个过程的经验总结。
一、前期阶段
作为高等美术院校动画专业教师,从个人兴趣上,笔者一直对手工造型艺术及戏剧表演有着高度的热情,而动画的包容性也决定了结合三者衍生的可能。2018年借乌镇戏剧节招募街头巡演剧目的契机,组建创意工作坊及演出小团队,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街头互动偶戏实验。乌镇戏剧节是国内最大型的集合街头艺术表演与剧场演出的户内外戏剧活动,由2013年开始,每年10月举行,为期十天左右,其间除专业的剧场演出外,在乌镇的西栅小巷弄里,云集了世界各地热爱街头表演的艺术家,由游客和表演者即兴随机地互动演绎创意小剧场,组成一出小镇嘉年华。大众高度融入的体验感,是传统动画普通观演所不能达到的,而从“演出”和“表达”的层面看,这些使用偶体和面具结合真人表演创造奇幻角色和奇幻空间、剧情的演出,无不是动画的衍生变体。
(一)灵感来源
2018年笔者以本科新媒体艺术系剧本编写及定格动画专业课程为项目承载,开展本次艺术实验。从自由创作短故事开始,甄选出多个学生剧本,经过师生商议最终选定《墙缝里的小怪兽》。故事讲述一个名为“波波”的孩子天生拥有幻想墙缝污迹为各种小怪兽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丢失,这些小怪兽朋友也逐渐远离他,寓意成熟却失去童真。这个故事在造型元素上有大量想象空间,能发挥动画专业对角色造型设计的优势。针对街头即兴互动偶戏形式,决定采用穿戴型结构巨型操控偶,同时,戏剧需要有更夸张的表演性和冲突性,对剧本进行了改编。设计出了乖巧的主角波波涛涛,墙缝怪三个:爱美的小美、贪吃的胖胖、糖果镇领路人苏格.史威特先生。以街头表演为形式,假设存在一个叫“糖果镇”的墙缝世界,适合于乌镇巷弄的表演场地。
(二)确立角色形象和创作小团队
《糖果镇》确立了故事的背景及角色性格,实验开始进入下一步的偶体形象设计。仍先以学生的自由创作为筛选基础,选取四个最符合剧目角色感觉的草图。笔者根据操控木偶设计的五个原则(风格、偶味、个性、夸张、优美)[2]进行再创作。整体采用类似欧洲独立动画角色造型的变形感风格化手段,是笔者擅长的造型手法,同时也符合本故事童话气息。偶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高度概括,二是非常规处理。角色的五官跳出真人比例的限制,如胖胖就有一张极端圆的大脸和超窄的眼距,及小得不成比例的鼻子。个性上,每个造型的外观都符合其性格特征,如贪吃胖胖的“胖”、爱美小美的“美”、领路人苏格.史威特先生的“怪”、波波的“乖”及其座驾涛涛的糖果感。造型上采用夸大或缩小的方法突出身体某些特征,可以带来趣味性和幽默感,更为大众所喜爱。四个造型整体色彩明丽欢快,优美可爱,高饱和度的手法突出糖果主题。确立下角色形象(图1)后,笔者开始筛选兼具动手能力及积极性的学生,利用学校的空置画室作短期工作坊,成立“奇偶剧团”创作小队。
二、中期阶段
进入制作阶段后,本实验的操控偶设定为穿戴型,此结构适合体型相对较小的巨型木偶,操控者佩戴面具头套、穿戴铁丝框架支撑的特型服装,或踩上高跷以增加体量感。
(一)操控偶头部制作
四个角色中,胖胖、小美、史威特先生的偶体的头部都是真人套头型,波波是机关木偶,内嵌可操控眼球以控制表情。整体的制作思路是用铁丝搭建框架,纸浆做面具、机关人偶,利用布和羊毛毡做头皮及头发。
框架的搭建类似于传统的佛山狮子头扎作工艺,铁丝代替竹编,更为坚固。纸浆面具及机关人偶是关键,突出了手工独特性。第一阶段让学生们清楚纸浆的类型及制作过程。如利用废旧报纸及聚丙烯酸制作的层敷纸浆形态、利用乳胶和湿纸团按比例混合制作的可塑形纸泥等,认识每种类型其特性及制作方式。第二阶段本人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际创作:从脸部底模油泥塑形,涂凡士林脱剂,撕报纸条混合乳胶多层混敷,干燥脱模,修饰面具,丙烯刷底色,色粉彩铅精细刻画等等,终作出多张巨型面具。其中最为复杂的是人偶波波的头部机关设计,参考了传统的木偶眼睛活动装置结构,改良眼球采用泡沫球裹纸浆而成。三个头套在框架完成及面具固定后,裹以海绵,再用布缝合外皮,利用羊毛毡编织头发。
(二)操控偶身体制作
操控偶身体的制作得益于服装系师生对团队的指导及帮助,跨学科间的合作让新媒体艺术系的学生跳出了电脑平面思维的限制,了解了诸如服装打版、特殊形体结构的剪裁、缝纫技巧等,真正掌握了角色的实体化手段。其中最为困难的是胖胖和波波、涛涛的制作。胖胖的特殊形体既要在服装内穿鱼骨骨骼结构以支撑庞大体型,又要保持活动的灵活性。而波波、涛涛的身体结构就好比广东民间卖“鸡公榄”的小贩身上背着的纸公鸡坐骑,但机关人偶波波及大面具涛涛让所有的重力都集中于身体的前方,如何平衡前后结构,制作包裹坐骑及穿戴者腿部的连体服,需要非常精妙的设计。这些难题在小团队与服装专业的多次试验后最终一一解决,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四个巨型操控偶(图2)终于完成。
(三)预演排练
街头互动偶戏的演出包含了演出者肢体的固定及即兴动作两方面。《糖果镇》剧目中设定了四个角色的出场方式、每个角色的习惯动作、、选定的巡游背景音乐设计的走步动作等都是固定的演出部分,而演出者还要根据巡游现场观众的互动反应即兴发挥表演,制造不期而遇的美好体验,此部分是难点也是趣味之所在。动画系的学生无真人演出基础,表演存在肢体僵硬与乏味缺点,需要专业的戏剧表演指导。戏剧专业学生的加入解决了难题,通过与戏剧专业的共同表演,学生更了解了表演的真谛,有利于日后的动画创作。2018年夏,在完成了操控偶的制作及剧目动作编排、演员肢体训练后,奇偶剧团在本校美术学院展厅进行了小范围预演,师生反应热烈,场面欢乐,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下一步真正的参演打下基础。
三、后期阶段
2018年十月,笔者带领奇偶剧团参与了2018乌镇戏剧节嘉年华巡游即兴演出单元,与大众及多个国内外街头艺术团队进行近距离交流。演出期间团队成员每天穿着巨偶操控服于乌镇的巷弄间穿梭,奇特的脸庞、巨大的体型、吸睛的糖果色彩、幽默滑稽的肢体动作,无不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图3)。很多观者尤其是孩子们都参与到巡游队列中,互动嬉闹。巡游中,中外街头艺术团队间时有偶遇,立即发挥即兴本领,互动表演,场面欢乐。奇偶剧团的演出得到了大众喜爱和乌镇组委的肯定。此次实验,学生团队认识到数字媒体艺术不会只局限于电脑和屏幕影像,它可以跳出数字世界,以真实的多样可能性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是一项成功的大众参与式动画衍生研究。
注: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8GZQN14)
参考文献:
[1]劉魁立,张旭.偶戏[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2]陈年生.傀儡演真情:扬州木偶艺术[M]扬州:广陵书社,2009.
关 键 词: 戏剧节;街头互动偶戏;动画衍生
动画是以“故事”和“表达”为本质,兼具分工性和展现多样性的独特艺术形式。从动画衍生的角度出发,动画与偶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偶戏的概念,是各种偶像的戏剧化,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木偶戏、皮影戏、面具戏,乃至各种拟人化、拟物化的戏剧装扮,均可纳入其中[1]。而动画的定格类型,就是以偶为角。若衍生动画“表达”的三要素:角色、运动、播放(也可称为展现方式),打破影像平面播放的二元次元壁,让角色偶以实体化形式与观众互动表演,用即兴手段把观者纳入到动画衍生表演中,体验沉浸式参与感,是本实验的目的。笔者以2018年带领学生团队参与乌镇戏剧节的街头互动偶戏表演作为《大众可参与的多样化动画衍生项目研究》课题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演练,以下为整个过程的经验总结。
一、前期阶段
作为高等美术院校动画专业教师,从个人兴趣上,笔者一直对手工造型艺术及戏剧表演有着高度的热情,而动画的包容性也决定了结合三者衍生的可能。2018年借乌镇戏剧节招募街头巡演剧目的契机,组建创意工作坊及演出小团队,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街头互动偶戏实验。乌镇戏剧节是国内最大型的集合街头艺术表演与剧场演出的户内外戏剧活动,由2013年开始,每年10月举行,为期十天左右,其间除专业的剧场演出外,在乌镇的西栅小巷弄里,云集了世界各地热爱街头表演的艺术家,由游客和表演者即兴随机地互动演绎创意小剧场,组成一出小镇嘉年华。大众高度融入的体验感,是传统动画普通观演所不能达到的,而从“演出”和“表达”的层面看,这些使用偶体和面具结合真人表演创造奇幻角色和奇幻空间、剧情的演出,无不是动画的衍生变体。
(一)灵感来源
2018年笔者以本科新媒体艺术系剧本编写及定格动画专业课程为项目承载,开展本次艺术实验。从自由创作短故事开始,甄选出多个学生剧本,经过师生商议最终选定《墙缝里的小怪兽》。故事讲述一个名为“波波”的孩子天生拥有幻想墙缝污迹为各种小怪兽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丢失,这些小怪兽朋友也逐渐远离他,寓意成熟却失去童真。这个故事在造型元素上有大量想象空间,能发挥动画专业对角色造型设计的优势。针对街头即兴互动偶戏形式,决定采用穿戴型结构巨型操控偶,同时,戏剧需要有更夸张的表演性和冲突性,对剧本进行了改编。设计出了乖巧的主角波波涛涛,墙缝怪三个:爱美的小美、贪吃的胖胖、糖果镇领路人苏格.史威特先生。以街头表演为形式,假设存在一个叫“糖果镇”的墙缝世界,适合于乌镇巷弄的表演场地。
(二)确立角色形象和创作小团队
《糖果镇》确立了故事的背景及角色性格,实验开始进入下一步的偶体形象设计。仍先以学生的自由创作为筛选基础,选取四个最符合剧目角色感觉的草图。笔者根据操控木偶设计的五个原则(风格、偶味、个性、夸张、优美)[2]进行再创作。整体采用类似欧洲独立动画角色造型的变形感风格化手段,是笔者擅长的造型手法,同时也符合本故事童话气息。偶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高度概括,二是非常规处理。角色的五官跳出真人比例的限制,如胖胖就有一张极端圆的大脸和超窄的眼距,及小得不成比例的鼻子。个性上,每个造型的外观都符合其性格特征,如贪吃胖胖的“胖”、爱美小美的“美”、领路人苏格.史威特先生的“怪”、波波的“乖”及其座驾涛涛的糖果感。造型上采用夸大或缩小的方法突出身体某些特征,可以带来趣味性和幽默感,更为大众所喜爱。四个造型整体色彩明丽欢快,优美可爱,高饱和度的手法突出糖果主题。确立下角色形象(图1)后,笔者开始筛选兼具动手能力及积极性的学生,利用学校的空置画室作短期工作坊,成立“奇偶剧团”创作小队。
二、中期阶段
进入制作阶段后,本实验的操控偶设定为穿戴型,此结构适合体型相对较小的巨型木偶,操控者佩戴面具头套、穿戴铁丝框架支撑的特型服装,或踩上高跷以增加体量感。
(一)操控偶头部制作
四个角色中,胖胖、小美、史威特先生的偶体的头部都是真人套头型,波波是机关木偶,内嵌可操控眼球以控制表情。整体的制作思路是用铁丝搭建框架,纸浆做面具、机关人偶,利用布和羊毛毡做头皮及头发。
框架的搭建类似于传统的佛山狮子头扎作工艺,铁丝代替竹编,更为坚固。纸浆面具及机关人偶是关键,突出了手工独特性。第一阶段让学生们清楚纸浆的类型及制作过程。如利用废旧报纸及聚丙烯酸制作的层敷纸浆形态、利用乳胶和湿纸团按比例混合制作的可塑形纸泥等,认识每种类型其特性及制作方式。第二阶段本人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际创作:从脸部底模油泥塑形,涂凡士林脱剂,撕报纸条混合乳胶多层混敷,干燥脱模,修饰面具,丙烯刷底色,色粉彩铅精细刻画等等,终作出多张巨型面具。其中最为复杂的是人偶波波的头部机关设计,参考了传统的木偶眼睛活动装置结构,改良眼球采用泡沫球裹纸浆而成。三个头套在框架完成及面具固定后,裹以海绵,再用布缝合外皮,利用羊毛毡编织头发。
(二)操控偶身体制作
操控偶身体的制作得益于服装系师生对团队的指导及帮助,跨学科间的合作让新媒体艺术系的学生跳出了电脑平面思维的限制,了解了诸如服装打版、特殊形体结构的剪裁、缝纫技巧等,真正掌握了角色的实体化手段。其中最为困难的是胖胖和波波、涛涛的制作。胖胖的特殊形体既要在服装内穿鱼骨骨骼结构以支撑庞大体型,又要保持活动的灵活性。而波波、涛涛的身体结构就好比广东民间卖“鸡公榄”的小贩身上背着的纸公鸡坐骑,但机关人偶波波及大面具涛涛让所有的重力都集中于身体的前方,如何平衡前后结构,制作包裹坐骑及穿戴者腿部的连体服,需要非常精妙的设计。这些难题在小团队与服装专业的多次试验后最终一一解决,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四个巨型操控偶(图2)终于完成。
(三)预演排练
街头互动偶戏的演出包含了演出者肢体的固定及即兴动作两方面。《糖果镇》剧目中设定了四个角色的出场方式、每个角色的习惯动作、、选定的巡游背景音乐设计的走步动作等都是固定的演出部分,而演出者还要根据巡游现场观众的互动反应即兴发挥表演,制造不期而遇的美好体验,此部分是难点也是趣味之所在。动画系的学生无真人演出基础,表演存在肢体僵硬与乏味缺点,需要专业的戏剧表演指导。戏剧专业学生的加入解决了难题,通过与戏剧专业的共同表演,学生更了解了表演的真谛,有利于日后的动画创作。2018年夏,在完成了操控偶的制作及剧目动作编排、演员肢体训练后,奇偶剧团在本校美术学院展厅进行了小范围预演,师生反应热烈,场面欢乐,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下一步真正的参演打下基础。
三、后期阶段
2018年十月,笔者带领奇偶剧团参与了2018乌镇戏剧节嘉年华巡游即兴演出单元,与大众及多个国内外街头艺术团队进行近距离交流。演出期间团队成员每天穿着巨偶操控服于乌镇的巷弄间穿梭,奇特的脸庞、巨大的体型、吸睛的糖果色彩、幽默滑稽的肢体动作,无不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图3)。很多观者尤其是孩子们都参与到巡游队列中,互动嬉闹。巡游中,中外街头艺术团队间时有偶遇,立即发挥即兴本领,互动表演,场面欢乐。奇偶剧团的演出得到了大众喜爱和乌镇组委的肯定。此次实验,学生团队认识到数字媒体艺术不会只局限于电脑和屏幕影像,它可以跳出数字世界,以真实的多样可能性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是一项成功的大众参与式动画衍生研究。
注: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8GZQN14)
参考文献:
[1]劉魁立,张旭.偶戏[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2]陈年生.傀儡演真情:扬州木偶艺术[M]扬州:广陵书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