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官商关系,顾名思义,就是指政府官员与企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然而,官员因为掌握的巨大权力和经济资源总是处于强势一方。翻开中国历史,“重农抑商”从秦汉以来历代相袭,所谓“士农工商”,也把“商”排在末位。企业作为天然的弱势一方,特别是民营企业,为了获取有限的经济资源和政策支持,有时仅仅是为了取得正常经营的机会,也可能要付出一定代价。
腐风盛行的官商关系
在近期曝光的腐败案件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官员与企业家“结对子”的一些怪圈,这就是所谓的“官商朋友圈”。官员与企业家交朋友,本来也不算什么奇怪的现象。“君子之交淡如水”,只要双方是淡淡相交,纯洁如水,就算得上是君子之交,无可非议。但在一系列典型的腐败案件中,官员与企业家之间有着权钱交易的铁证,这使我们洞悉了“官商朋友圈”的虚伪性。
首先,官商之间往往因利而交。商人利用官员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及自己的企业谋取利益,尽可能地实现利益最大化;官员则利用商人的平台,把手中的权力转化为囊中的金钱,过上既贵且富的“好日子”:二者各有所图,一拍即合,一时间如胶似漆,成了关系密切的“好朋友”。其次,官商之交往往利尽而散。对于商人及其企业而言,谋取眼前的利益是至关重要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倘若因相关官员升迁、换岗或退职而失去了利用价值,商人很快就会调转枪口,瞄准接任官员,建立新的“官商朋友圈”,旧圈子也就自然消失了。一个官员,到了新的岗位,也可能很快就结交了新的企业界朋友,有了新的“官商朋友圈”,同样不在乎旧交情。“放长线钓大鱼”的商人是有的,不过需要有足够的用来维护原先关系的成本;“知恩图报”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如果原先所得到的“恩”足够有意义,或者足够支付用来继续“报恩”的开销。其三,官商之情往往为利而叛。如果官商任何一方出了什么问题,那么另一方就有可能迅速撇清与对方的关系,以避开祸患,或表示“清白”;如果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撇不清关系,也有可能选择狠狠地“咬”对方一口,向纪检部门表示“坦白”,当然也是“立功”的表现。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只是为了自保而背叛交情。
其实,把这种畸形的官商关系说成“朋友圈”,是亵渎了“朋友”二字。什么是朋友?古人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就相当于“同学”,“同志”就是“志趣相投”的意思。志趣相投的朋友在一起干什么呢?古人又說,“朋友聚居,讲习道义”,求正道,讲正义,这才是朋友与朋友在一起该干的正事。官商之交,唯利是图,他们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词云“名缰利锁”,利益就是一条绳子,把那些官员与企业家拴在一起,成为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在“打老虎”“拍苍蝇”的反腐风潮里,谁能跑得了?据报道,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受贿的1132万余元赃款中,90%来自于与他相识20多年的三个“老友”;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委原书记廖少华转战多地任职,湖南籍商人陈春章一直跟随其左右做生意,并先后向其行贿394万元。在吕梁,更是官商两界已不分你我,官员需要钱的时候,老板们双手奉上,老板遇到问题了,官员出面摆平……刘志军、刘铁男等大量案例证明,“一些领导干部和商人交往过密、公私界限不分”,甚至与“商人朋友”结成腐败“同盟”,不惜逾越党纪国法的底线为其输送利益,并最终沦为阶下囚。
要让官商之交淡如水
时下,反腐高压成常态,“不敢腐”渐成气候。部分官员和商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一些走偏甚至走极端的苗头开始显露。主要表现为官商“圈子意识”更为谨慎,利益交换更为隐蔽。南方省份的一位副市长说,现在项目能否顺利落地,关键还看项目负责人是否进了领导的圈子。反腐虽然对官场的“圈子文化”“山头主义”有极大震慑作用,但这种文化太根深蒂固。如果项目负责人没有过硬的背景,项目很难落地,地方干部也不愿意与不知道根底的商人打交道。另外,官商关系变成了“背对着背”,为了避免“负责任”“受牵连”,一些官员对企业家避而不见,搞“软拒绝”。一些企业家透露,现在土地供了,资金批了,项目却推不下去。表面上看,是财政资金效能低下的问题,深层次看,则是庸政、懒政、怠政现象抬头甚至蔓延。一些官员在反腐高压下和企业接触逐渐减少,但很多官员“不吃、不拿、也不干”,不敢跟企业接触,能躲就躲、能避就避,害怕做事越多,犯错越多。
习总书记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一旦达到山清水秀了,官商关系生态也会山清水秀。官员与商人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官员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商人就不必挖空心思向官员“公关”,而把心思用于打理企业,通过加强管理与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凭实力参与公平竞争而获取利润。两者之间没有利益瓜葛,自然能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相敬如宾。
(作者系上海市纪委正局级纪检专员)
腐风盛行的官商关系
在近期曝光的腐败案件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官员与企业家“结对子”的一些怪圈,这就是所谓的“官商朋友圈”。官员与企业家交朋友,本来也不算什么奇怪的现象。“君子之交淡如水”,只要双方是淡淡相交,纯洁如水,就算得上是君子之交,无可非议。但在一系列典型的腐败案件中,官员与企业家之间有着权钱交易的铁证,这使我们洞悉了“官商朋友圈”的虚伪性。
首先,官商之间往往因利而交。商人利用官员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及自己的企业谋取利益,尽可能地实现利益最大化;官员则利用商人的平台,把手中的权力转化为囊中的金钱,过上既贵且富的“好日子”:二者各有所图,一拍即合,一时间如胶似漆,成了关系密切的“好朋友”。其次,官商之交往往利尽而散。对于商人及其企业而言,谋取眼前的利益是至关重要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倘若因相关官员升迁、换岗或退职而失去了利用价值,商人很快就会调转枪口,瞄准接任官员,建立新的“官商朋友圈”,旧圈子也就自然消失了。一个官员,到了新的岗位,也可能很快就结交了新的企业界朋友,有了新的“官商朋友圈”,同样不在乎旧交情。“放长线钓大鱼”的商人是有的,不过需要有足够的用来维护原先关系的成本;“知恩图报”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如果原先所得到的“恩”足够有意义,或者足够支付用来继续“报恩”的开销。其三,官商之情往往为利而叛。如果官商任何一方出了什么问题,那么另一方就有可能迅速撇清与对方的关系,以避开祸患,或表示“清白”;如果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撇不清关系,也有可能选择狠狠地“咬”对方一口,向纪检部门表示“坦白”,当然也是“立功”的表现。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只是为了自保而背叛交情。
其实,把这种畸形的官商关系说成“朋友圈”,是亵渎了“朋友”二字。什么是朋友?古人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就相当于“同学”,“同志”就是“志趣相投”的意思。志趣相投的朋友在一起干什么呢?古人又說,“朋友聚居,讲习道义”,求正道,讲正义,这才是朋友与朋友在一起该干的正事。官商之交,唯利是图,他们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词云“名缰利锁”,利益就是一条绳子,把那些官员与企业家拴在一起,成为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在“打老虎”“拍苍蝇”的反腐风潮里,谁能跑得了?据报道,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受贿的1132万余元赃款中,90%来自于与他相识20多年的三个“老友”;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委原书记廖少华转战多地任职,湖南籍商人陈春章一直跟随其左右做生意,并先后向其行贿394万元。在吕梁,更是官商两界已不分你我,官员需要钱的时候,老板们双手奉上,老板遇到问题了,官员出面摆平……刘志军、刘铁男等大量案例证明,“一些领导干部和商人交往过密、公私界限不分”,甚至与“商人朋友”结成腐败“同盟”,不惜逾越党纪国法的底线为其输送利益,并最终沦为阶下囚。
要让官商之交淡如水
时下,反腐高压成常态,“不敢腐”渐成气候。部分官员和商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一些走偏甚至走极端的苗头开始显露。主要表现为官商“圈子意识”更为谨慎,利益交换更为隐蔽。南方省份的一位副市长说,现在项目能否顺利落地,关键还看项目负责人是否进了领导的圈子。反腐虽然对官场的“圈子文化”“山头主义”有极大震慑作用,但这种文化太根深蒂固。如果项目负责人没有过硬的背景,项目很难落地,地方干部也不愿意与不知道根底的商人打交道。另外,官商关系变成了“背对着背”,为了避免“负责任”“受牵连”,一些官员对企业家避而不见,搞“软拒绝”。一些企业家透露,现在土地供了,资金批了,项目却推不下去。表面上看,是财政资金效能低下的问题,深层次看,则是庸政、懒政、怠政现象抬头甚至蔓延。一些官员在反腐高压下和企业接触逐渐减少,但很多官员“不吃、不拿、也不干”,不敢跟企业接触,能躲就躲、能避就避,害怕做事越多,犯错越多。
习总书记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一旦达到山清水秀了,官商关系生态也会山清水秀。官员与商人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官员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商人就不必挖空心思向官员“公关”,而把心思用于打理企业,通过加强管理与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凭实力参与公平竞争而获取利润。两者之间没有利益瓜葛,自然能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相敬如宾。
(作者系上海市纪委正局级纪检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