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师学生到革命者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dianjusd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政治初感兴趣


  1925年3月,突然传来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消息,国民所期望的召开国会、改选政府、统一中国的希望落空了,这让平日不问政治的女师学生也震动了。那时正值国共两党实行第一次合作,孙中山先生公开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他因病突然逝世于北京,有识之士无不哀痛。一腔热血的青年,岂能无动于衷呢?
  宁波学生联合会成立于“五四”运动时,后来一度沉寂。中山先生逝世消息传来,各校学生纷纷提出举行悼念大会。我当时已经对政治发生兴趣,就联合各班班长开会,决定发动全校同学去参加各界追悼中山先生的大会。女师校长和一些思想顽固的教师认为女生不应去上街游行,加以训斥。我没有想到这样的爱国行动会被禁止,这一次可不比平日的驯服,女师的同学们不听话了。我们不顾校方劝阻,冲出校门,浩浩荡荡地奔向集会地点——小校场。只见人头攒动,会场台上立着几个青年大呼 “反对军阀混战”“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革命行动,印象极为深刻。自从这次行动以后,我对国事的兴趣更浓厚,或多或少已经初步懂得了革命的事业,不再埋头读书,明白了只有团结起来行动才能获得胜利。女师校长虽然凶狠,可是他并没有吓倒我们这批小娃娃,群众运动的力量胜于个人奋斗。
  女师真是因陋就简的学校,连个图书馆都没有,只有一间很小的报纸阅览室。每逢晚间,我们少数喜欢读报的同学就围坐一起,研讨报纸上的消息。各派军阀自吹自擂“为爱国而打仗”,却弄得民不聊生。孙中山先生的遗嘱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口号,感人至深。宁波当时已有党的宣传教育活动,有一家书店叫“新学会社”,经常销售上海出版的进步刊物,如《中国青年》《响导》《学生杂志》《妇女杂志》等,我设法托人去买,悄悄地读这些书报,这使我的政治觉悟日有提高,我渐渐地明白了腐败的政治、军阀官僚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是中国人民穷困落后的根源。这一觉悟,对于我的一生关系极大,我已经不自觉地走向革命的道路,不再认为个人奋斗会有什么出路,对当时的政权也不抱什么幻想。

作为学联女师代表亲历“五卅运动”


  1925年5月30日上午,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爆发。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宁波的报纸立刻发布了惨案的消息,我们阅报之后悲愤万状,痛恨帝国主义的爱国热血沸腾了。6月1日我们就收到了宁波学生联合会发出的宣言,号召学生们起来,一致反抗英日帝國主义在上海屠杀中国人民的罪恶行径,要求各校派代表参加宁波学联,共商国是。我把这个宣言贴在食堂门口,一下子引起轰动。我召开了各班班长会议,决定夜间上自修课时向同学们宣布这个宣言,并公举代表二人,参加宁波市学生联合会。我和另一位女同学当选为女师代表,参加6月2日学联在后乐园召开的各校代表会议。主席由各校轮流担任,经常主持会议的是共青团员王要卿、孙鸿湘、裘古怀等,他们分别是四中、回民中学的学生,我被选举为学联的文书,做会议记录,起草文电、文告等事宜。其他各校均有一定的分工,就这样把分散着的各校学生用一根绳子紧紧地捆在一起了。
  紧密的团结,共同的行动,宁波学联确实在伟大的“五卅运动”中起了带头作用。我们每天碰头一次,办公地点就在后乐园一间空房子里面,各报新闻记者向我们采访新闻,学联的活动消息天天在报上发表,有谁会想到死气沉沉的宁波,竟然成为轰轰烈烈的革命据点之一,这是党的江浙区委领导下一个重要据点。宁波周围各县的中小学生闻风响应,宁波党与团的组织力量比杭州要强大,这大约同江浙区委的决策有关。我第一次见到了江浙区委派到宁波来活动的张秋人(烈士),他佯称为全国学联的代表,传达了上海南京路惨案真相和学联的主张,要求行动起来,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抢回租界”“打倒帝国主义”等政治要求。他还亲自带领宁波学生游行示威,由小校场出发,一直游行到英国领事馆的门口,英国领事馆大门紧闭,门外口号之声,震耳欲聋。我亲耳听到张秋人同志用英语喊“打倒帝国主义”,真是如雷贯耳!
  对于学生们的爱国行动,除了甘心卖国的奸商和反动官僚、封建反动的老学究之外,无人不赞同。学生联合会发起了募捐活动,支援上海的罢工工人,组织各校学生到街上去演说,女学生还进入深院大宅去向家庭妇女宣传反帝的意义。一部分同学派到各工厂,发动工人成立工会组织。这是宁波工人群众空前未有的革命行动,为大革命打下了工人运动的基础。地方当局是军阀的走狗,十分仇恨学生运动,但一时还不好动手镇压,也正在暗中布置监视与组织镇压活动。这一切我们是不顾的,我们只有一个思想——为爱国而牺牲是光荣的。我们不怕敌人的枪炮,也不怕国家主义者造谣生事,这是我终身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

拒绝登报申明退出学联


  从6月初开始,各校都停课闹革命,7月间各校放假,绝大多数学生回乡回家休假去了,但学联的一些代表们,仍坚持在工作岗位上。我冒着酷暑,每日去学联开会或办公,也顾不得家里涉讼的事了。有一天我正在学校课堂里起草一个文件,校长派人找我到教师宿舍的会议室去一次,这是禁地,让我去开会,估计有重大事情要发生了。我一直走向那个神秘的禁区,只见校长施竹晨高坐在椅子上,两旁排着的许多座椅上坐满了学校的教师,只留下一只空椅子放在最远处,让我坐下来听训。校长首先发言,他对我说:“我们认为宁波学联有过激分子活动,女师应当撤离代表,退出学联,你同意吗?”我说:“我是代表全体同学出席学联的,未经全体同学决定,我无权退出学联……”
启明女中旧址(照片来源自网络)

  这一来可是气坏了老顽固的校长,他要教师们提出意见。一向反动的英文教师杨菊庭,气得满脸的麻子也发红了,连声说:“人家说你是赤化分子,你要在女师求学,只有立即登报申明退出学联,除此以外,别无办法。”杨菊庭说毕以后,还有几位教师也说了一些似劝告似威慑的话,要我登报申明。我却沉默不语,不再表示意见,弄得很僵。我摇着一把纸扇,来驱散脸上的热,连正眼都不想瞧瞧这些所谓师长们的权威姿势,最后校长就拿出一张写好了的字条,上面写的是“宁波女师退出宁波学联的申明启事”。他要我在这上面签一个字,我再也按不住怒火了,立即退还了这张条子给校长,并严肃地说明我不能签字的理由:“我是全体同学选举出来的代表,要我签字退出学联,也要全体同学公决之后才能签字。”校长知道我是坚决不肯签字的,十分气愤,最后连说:“好!好!你也是一个过激党了!”我说:“我是一个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做过激党,我只知道学生当爱国,退出学联的事,不是我个人可以决定的。”   到了这一地步,校长觉得无法挽回,就宣布散会,我若无其事地走出了这个“禁区”,跑回自己的教室去了。我静心一想,这是一个信号,后果可能是严重的,拒绝退出学联,我对得起全体同学,个人的安危管他干什么!我心安理得,并不因此沮丧,照常工作。
1926年陈修良在上海国民大学

因拒考风波被女师借机“斥退”


  9月初学校开学了,同学们纷纷回校,我们又活动了。同学们本来以为回校以后要补一些罢课时的功课,但谁又会想到狡猾的女师校长宣布全校各年级要举行大考,大家心里明白,这是毫无道理的,没有上过的课,为什么要“大考”?其中必有阴谋,可能是想寻借口开除一些爱国的学生。我召集各年级的同学开会,反对校方这个无理措施,要求补课,不要举行大考。学生自治会决定举行罢考,同校方进行交涉,这件事我们当然不能不参加,我们选举了5名代表向学校交涉。
  校内传说纷纭:这次一定要开除一批参加“五卅运动”的为首分子。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我,连我的母亲也从女师学监的秘密关照中听到了此消息。女师校长决定要借用地方武装力量——保安队来镇压学生“闹事”,要我的母亲加以劝导,阻止以我为首去向学校提出反对大考的建议,认为有可能发生流血冲突。我母亲是同情学生爱国行动的,她不认为反对大考就是“闹事”,她只是告诉我:“他们要动武了,你们要当心!”
  我们向宁波学生联合会报告了这件事,要求援助解决罢考的事。正当交涉之中,突然宁波道尹坐了大轿亲自来校张贴布告,要求以我为首的5个学生代表立即离校。这样无理地开除我们,我们当然不能从命。宁波学联召开了几次紧急会议,决定一致声援我们,并决定全市罢课,要求女师收回成命。那一天全市中学生都罢课,大部分学生前来女师,通过唯一的一座小桥把女师包围起来,学校门外果然有10余个武装保卫队,严阵以待,准备屠杀。我是不怕的,在这种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直奔女师教员住的“禁区”,正好碰到了施竹晨,我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们为什么要斥退我们五个人,请你们收回成命,否则决不罢休。”施竹晨这个平日伪裝得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看到我这个“赤化分子”,面有惧色,拔脚就跑到后面去了。这样一来交涉的对手没有了,不会有什么结果,包围女师的各校学生只好高喊“收回成命”的口号,宣布解散回校。9月24日学联又召开了各校的代表会议(我已不能出席,由胡淑安同学出席),决定向鄞县知事报告情况,要求收回开除5位同学的成命。这个反动的江知事,当然听命于反动校董会主席李露城和校长施竹晨的意旨,只一句:“此案不许由学生会出面干涉,此是学校行政事务,应由校方决定。”就此斥退我们5个人。
  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有些教师是同情我们的,不过没有作用。宁波共青团地委书记通过我的姐姐陈逸僧找我面谈,地点在启明女校一个房子里。他对女师的事是很了解的,他认为要收回成命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政治斗争,是反动当局有计划布置的,我们不能挽回局面,只好暂告段落,以退为进,继续同反动派作斗争,这是当时宁波地委的意见,我只好离校他去。
  经过这场严峻的考验,我得到了一个经验:对于残酷的敌人斗争,是必须有像钢铁一般意志的,我失去的是一张女师毕业文凭,得到的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革命经验,可以说是“失之东隅,得之桑榆”。

转学杭州女中,开明风气接触新思想


  我被宁波女师“斥退”以后,走出了这个樊笼一般的地方,第一件事是把鬓髻剪掉,留了短发,以表达对封建思想的对抗。这件事又引起了宁波城内那些遗老遗少们的讥笑:“这样一个没有长发的‘赤化分子’,还有哪家人要她当媳妇!”我在这些人的心目中是多么不值一文的怪女人!但我并没有孤立,学联的领袖们如裘古怀(烈士)就常来安慰我,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上全是“?”,我懂得了,他是要我想想这到底是为什么,我要被反动派“斥退”与奚落?共青团地委的负责人潘枫涂同志通过我的姐姐劝我离开宁波,转学杭州女子中学。他说:“那里的教师们思想进步,杭州的风气开通,到那里求学,一定会比女师好得多。”我同意了这个看法,决定离开故乡,到人地生疏的杭州去求学。
  杭州女中校长郑晓沧先生是一位留美学生,他的思想比施竹晨要进步得多,他并不歧视我这个被“斥退”的女学生,他让我插班高中部继续读书,他教英文,谆谆善诱的姿势使我尊敬他。杭州女中不要我们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古文,国文教材竟然是鲁迅先生的短篇文章,这使人大开眼界,我热衷于看《语丝》中鲁迅先生的文章,在《新青年》上看到了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等,我懂得了摆“人肉宴”的魔鬼是吸血鬼,他们言必称孔夫子者,其实是心毒手辣,扼杀青年追求进步、爱国行动的刽子手!我陷入了沉思:“这些官僚、学究们为什么要剥夺我这样一个好学不倦的女青年读书的权利?”
  在女中,我把大量的课余时间用在看《新青年》《中国青年》之类的党领导的刊物,渐渐地我懂得了人世间人与人的斗争,是由阶级的不同引起的。出路在哪里?“消灭阶级!”这是《响导》《中国青年》上所指出的社会主义道路,我无条件地信服这种理论,我在千思万想的黑暗中沉思与摸索。我读了一些共产主义的小册子,如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资本主义制度》等初级读物,思想渐渐开朗,我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走上了新的道路,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这是一条多么长、多么曲折的道路,当然那个时候的我不可能懂得,连起码的体验都没有,只有那么一种遥远的目标感而已。杭州女中的同学比较活跃,短发长裙,出入自由,歌声、笑声、吃小胡桃的沙沙声,在我看来都是新鲜的事物,是在宁波女师根本不能想象的。和我同桌的是宁波启明女校的学生杨黎卿,她的爱人叫周天僇,是宁波共产党地委第一任书记,1925年“五卅运动”后就到苏联留学去了。杨黎卿比我懂得多,她告诉我启明女中的一切人和事,她很想进行政治活动,但杭州当时的政治空气比较沉闷,虽然不像女师那样剑拔弩张地对待学生,但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她告诉我她想出国留学,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这个梦想,我只想追求革命的真理,要求人性的解放,“我是人”,不是“物”,我所仇恨的是封建式的压迫,我追求的是自由、民主的社会生活。我们经常闲谈,一个共识是飞往自由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哪里呢?我们陷入沉思中。

  這一年的旧历过年,女中放寒假,我回到宁波家中住了半个月,这是我在解放以前最后一次回家。我总是回味着1925年底最后一次回到丝户巷家的往事。那时宁波团地委书记已由赵济猛(后成为烈士)继任,他就住在我家的厢房楼上,母亲和姐姐住在楼下,我住在另一个厢房中,一个人独居。我看到赵济猛经常在写东西,姐姐在帮助油印文件,油印文件上有“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我敢肯定他们是在干秘密工作。经常有启明女中的学生和教员来我家楼下的会客室开会,有时还看到外地来的客人。这些人是干什么来的,我心中有数,只是不敢问。母亲对这些人很殷勤,有时还请他们吃饭。他们很活泼,我显得太无聊。

“我决心要革命到底了”


  那时的我还在拼命学书法和阅读古文,沙孟海先生常常从上海给我来信,并劝我到上海的大学求学,不要再在浙江,他的好意是想把我培养成为一个书法家,却不曾想到那时候的我已经起了质的变化,不能再安分守己只读圣贤书了。在沙孟海先生的鼓舞下,我得到母亲的同意,决定过了年以后进上海的国民大学,我一心向往的是去找共青团的组织,我决心要革命到底了。
  上海国民大学是一所比较进步的私立大学,教师多是国民党左派或比较有新思想的留学生,例如于右任、汪馥泉、周予同、李石岑等教授。国民大学是从江亢虎办的南方大学中分裂出来的新办私立大学。江亢虎用“社会主义者”幌子作遮羞布,暗中勾结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君主立宪,与废帝宣统暗通声气。此事被揭发以后,群情愤慨,进步的教师与学生决定办国民大学。
  这个大学因为是新办的,入学考试比较容易,我是文科的学生,哲学课由李石岑先生主讲,讲的是康德哲学、尼采哲学,这种唯心论二元论,我已经听不进去。文学方面的讲课注重古文我也兴趣不大。
  我最有兴趣的事是政治活动,所以一到上海就找到在宁波学联当过主席的孙鸿湘,要求参加共青团,他就把我介绍给小沙渡路团区委书记徐玮(当时他是团区委书记,领导国民大学团支部,1928年任浙江团省委书记时在杭州牺牲)。我很快加入了团组织,编入支部,我们的任务是搞学生运动,争夺学生会的领导权,反对国民党右派,他们反对中山先生“三大政策”,对共产党采取仇视态度。
1926年,沙孟海(前)、沙文求、陈修良在上海若榴书屋

  五六月间,正当石榴花开的时候,沙孟海先生在小沙渡路租了两间平房,前面有一个小花园,他称寓所为“若榴书屋”。他的四弟沙文咸本是宁波第四中学学生(团员),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后由团组织调到上海,也在小沙渡路团区委工作,住在其大哥的“若榴书屋”内,徐玮同志正巧也找到了后面一间房屋居住,彼此常有往来。暑假期间,我一度也暂住在“若榴书屋”。徐玮有时叫我到工厂去参加工人罢工,派我去散发传单这些工作,我觉得很新鲜,从而了解了工人的生活情况。那时的工人运动是由外面的党组织(或团组织)派人进去鼓舞工人罢工,或代工人写传单做记录,这一般是工人运动初期通用的方式,但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工人的主动性发动不起来,斗争不能持久,而且容易被敌人的奸细发现遭到逮捕。
  沙孟海先生一家有五个兄弟,孟海原名“文若”,他是老大。老二叫沙文求(烈士),老三叫沙文舒(即沙文汉),老四沙文成(即史永),老五沙文度(即沙季同),沙文求与沙文舒1925年均在宁波入党。沙文求原是上海大学学生, “五卅运动”后回到家乡宁波鄞县领导农民运动,在家乡发展了党组织,任支部书记。他经常来信给其大哥和四弟,我通过他们的关系并经过徐玮同意,叫沙文求离开宁波故乡到上海,和我同去广东求学,村里的农民协会和党支部的工作,交沙文舒代理。我约同沙文求和宁波女师一个女同学三人结伴去广州,进广东大学。
  那时我已经抛掉做书法家的理想,认为钻研古文是徒劳无益的,只有走职业革命家的道路,才能算是真正的革命行动,至于个人的得失是根本不值一顾的。我的信念就是如果中国能够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打倒封建军阀,建立民主政府,那就一切都会好起来。这就是我当时的政治认识,也是我为什么勇敢地跟着共青团走上革命道路的动机。
  (该回忆录系其女沙尚之女士交由本刊发表,郝铁川教授对本文做了贡献。)
  (全文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顾颉刚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年轻时即开始记日记,长达60多年几乎从未中断。他对他的这部日记极为珍视,将其视为“生命史中最宝贵之材料”。晚年他曾计划自撰年谱及回忆录,当然日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数据。  顾颉刚的日记可以说是他畅所欲言、吐露心迹最理想的场所,他不但将自己一生追求、摸索,并为之贡献的史学方法及理论悉数予以记录,对于个人的心态感受、与学人的应酬交往及其评价,还有他与政界人物的关系、对国家
期刊
早在2007年,笔者就着手对老市长汪道涵进行研究。為查阅档案史料,在相关部门的资助下,先后赴中央档案馆、国家机械工业档案馆、国台办、海协会,以及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档案馆,查阅和收集了近1000万字的史料和文献。同时,笔者还沿着汪道涵曾经学习、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即安徽明光、湖北红安、皖东抗日根据地、华中解放区、山东解放区,以及杭州、上海、北京、香港等实地考察走访,并采访了汪道涵的50多位
期刊
京剧乾旦、梅派弟子舒昌玉先生1927年出生于上海一户药材业世家,即四马路百年老店“舒同寿国药店”。因父辈是生意人免不了应酬,所以少年时的舒昌玉常随忙于社交的父亲出入戏院和堂会,渐渐地和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自此不爱地黄爱皮黄。1950年弃商从艺,正式踏入梨园。1951年,舒昌玉先生因缘结识梅兰芳先生化妆师顾宝森先生,经后者推荐,正式拜入梅先生门下,并得梅先生亲炙住家学戏数月。1985年,经周恩来堂弟
期刊
1978年9月我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攻读古藏文专业研究生。1979年底因家庭困难,学校领导批准让我转入青海民族学院,继续完成学业。1981年毕业后我回到青海民族教材编译处工作。翌年,听先父说起他过去蒙藏学校的同学侯国柱先生藏有“敦煌写经卷”一事,我很感兴趣,希望一睹为快。初见国宝《羯摩经》,大开眼界  1982年夏秋之际的一天,侯国柱先生专程从我的家乡青海乐都来到西宁,一见面即自报家门:“我是侯国柱
期刊
大膽进言黄镇,促成吕思清、金力等琴童受梅纽因之邀赴英留学,还当了他们三年“临时父母”  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 1916-1998)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他1916年出生于纽约,以小提琴神童闻名于欧美。60年代以后,他以一个指挥家的身份活跃在国际乐坛,与世界上许多一流乐团都有过完美的合作。此外,梅纽因还是一位积极的音乐活动家、教育家和著名的人道主义者。1963年他在英
期刊
近日,翻阅相册,突然发现我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四年级和五年级读书时的几张照片。那是我先后两次赴上海郊区宝山横沙岛和奉贤县参加“四清”运动时拍摄的。忆往思旧,有关“四清”的种种经历,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为什么会搞“四清”运动?  “四清”运动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次社会主义教育运
期刊
2019年1月8日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主办,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区政府,华侨城文化集团、华侨城西部投资有限公司承办的“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人物(建筑篇)”发布仪式在成都洛带博客小镇举行。贝聿铭、张锦秋、张永和、刘家琨等10位来自建筑设计领域并作出卓越成就的文化人物接受了这份来自海内外华人文化精英的盛情邀约和文化礼赞。被誉为“古城守护者”的著名历史建筑保护专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阮仪三
期刊
今年1月2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了《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统一而共同奋斗》的重要讲话,其中谈到——70年来,我们顺应两岸同胞共同愿望,推动打破两岸隔绝状态,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启两岸同胞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局面,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广泛,相互往来日益密切,彼此心灵日益契合。台湾同胞为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作出重大贡献,也分享了大陆发展机遇。  值此良机,本刊
期刊
在笔者关于杨兆龙的系列文章即将收笔的时候,必须要回答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通过艰辛努力,争取到了像杨兆龙这样并不缺衣少穿、并不缺乏锦绣前程的人的认同和追随,但在建立了政权之后,为什么发生错整杨兆龙的悲剧,让杨兆龙弥留之际感叹“我这一生没有对不起共产党,而对不起蒋介石”?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阶级斗争扩大化。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所谓阶级斗争扩大化,就是高估敌人、对手的力量,对敌人、
期刊
1959年5月27日,上海兰心大戏院。  这是中国早期话剧掀开其精彩一页的地方。此刻上海市音乐舞蹈会演(“上海之春”的前身)在这里举行。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首演登场了。俞丽拿独奏,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管弦乐队协奏,指挥系学生樊承武指挥。当乐队奏完全曲最后一个音符时,场内居然鸦雀无声,过了好一阵,才响起暴风雨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梁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