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9例医学新生心身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ei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新生心身健康状况,并探讨其与应对方式和生活事件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基本情况问卷、中国心身健康量表(CPSHS)、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ASLEC)、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829名大一医学新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医学新生心身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和隐患,与负性事件、应对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教育者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关键词 医学新生;心身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生活事件;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21-0065-02
  829 Cases of Medical Students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Status and Related Factors//Kong Yujia, Pan Qingzhong, Wang Fengguang
  Abstract Objective: learn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status of freshman in medical colleges. Discuss relationship of status and factor such as response style and life events. Method: use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basic situation, CPSHS, ASLEC and TCSQ questionnaire to survey 829 freshmen in medical college. The result of trait coping style shows that there is important link between positive or negative coping style and abnormal occurrence in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And there are close link with factor such as negative event and coping style. The educators should pay high attention to it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it.
  Key words freshman in medical college; status of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relational factor; life event; coping styling.
  Author’s address
  1 Weifang Medical College, Weifang, Shandong, China 261053
  2 Weifang City, the Third High School, Weifang, Shandong, China 261000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医疗工作者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身状态。医学生在强大的社会压力和职业压力下,很容易导致心理和身体的疾患。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约有20%~67%的医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远远高于普通大学生的10%~30%[1],并且新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2-3]。了解医学新生的心身健康状况和分析影响因素,为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改善医学生心身健康状况提供依据和指导很有必要。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专业为特征抽取某医学院校大一新生8个专业的829名学生,其中男生373人,女生456人,分别占44.99%和55.01%,平均年龄19.21±1.98岁。
  1.2 方法
  采用基本情况问卷、CPSHS和ASLEC自评调查问卷对医学新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匿名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860份,收回837份,有效问卷829份,应答率为97.33%,合格率为96.40%。有效数据输入SPSS13.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CPSHS指数
  CPSHS总分以70分为筛查介值,心身障碍筛查阳性总例数为239例,筛查阳性率为28.83%。其中男生94人(25.20%),女生145人(31.8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4.35,P<0.05)。CPSHS总分在民族、专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在性别、专业满意度、学习成绩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大学生也不能幸免。大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化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但是发展并不均衡,国际和国内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都不容乐观。医疗工作辛苦、责任重大,医学生心身健康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其自身的提高和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本研究分析发现,有28.8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身问题。分析发现,性别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这与两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关。男性在青春后期,各方面的生理机能都优于女生,并且更趋理性,社会成熟度较高,所以心身健康水平要高于女生。而专业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医学生的主要活动和任务还是从事专业学习,课业压力大,只有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才能以积极、主动的情绪投入学习活动中去,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会辐射到包括认知、意识、个性等在内的整个心理领域,因此会使心身都处于健康的状态。
  文献指出,大学生所遭遇的主要压力源是日常问题,如学习问题、与同学和老师的人际关系问题、经济问题、情绪问题、性骚扰以及自我认同感、自尊等方面的问题。本研究发现医学新生的生活事件应激量顺位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亲友与财产丧失、健康与适应问题、其他和受惩罚,负性事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首要因素,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同[4-5]。并且不仅生活事件对心身健康状况的发生有意义,总应激量对结果也有影响,说明生活事件的性质和数量对心身健康状况均有意义。事件的发生不能控制,但是可以早期识别,对相应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使其顺利度过危险期。
  应对方式是个体通过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来对付应激事件的心理调节因素。Andrews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高达43.3%,为普通人群的2倍[6]。本研究发现,医学新生对于应对事件的顺序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并且研究发现,使用成熟型应对方式的医学新生心身健康水平较高。张虹等人也认为,问题解决、求助及合理化等问题解决策略比自责、退避、发泄与幻想等逃避策略对人的心身健康更有积极的调节作用[7]。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引导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应对方式做起,来提高学生的心身状况。
  参考文献
  [1]林志萍,余斌.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贵州医学院学报,2001,10(5):391
  [2]戴梅竞,刘新军,王菩,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73-174
  [3]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77-78
  [4]谢亚宁,等.生活事件因素与中国少数民族大学健康状况的相关和多元回归[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4):182-184
  [5]姜乾金,祝一虹,等.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与多项心身健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6(4):200-202
  [6]Andrews G, et al. Life event stress,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and risk of psychologicalimpairment[J]. J Nerv
其他文献
目前,人才市场对高职汽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职毕业生,盘锦职业技术学院采用项目教学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学习,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意志、能力等综合教育的主要载体。它是根据一定的德育教育和培养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    1 充分把握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特点,是做好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前提    1.1 网络环境的变化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网络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
近日,斯凯孚(SKF)管理层在上海会见了瑞典企业、能源和交通部国务秘书H&#183;kanEkengren先生一行,双方就如何通过斯凯孚超越零组合减少中国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讨论
第二届“温诗铸枫叶奖——优秀青年学者奖”即日起开始征集候选人。“温诗铸枫叶奖——优秀青年学者奖“由清华大学温诗铸院士捐资设立,用以奖励在摩擦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做出突
船用内燃机油加入添加剂种类较多、性能不一,不同配方体系的船用柴油机油相混合后,可能会发生添加剂相互反应产生沉淀从而降低性能。参考国内外的相关试验方法,通过理化性能试验
高职院校实施科技文化的兴校战略,应该注重科技文化建设。科技文化建设,应注重弘扬科技文化,营造科研氛围;打造科技文化,重视学术研究;打造专业文化,突出职业导向;提升学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