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临时起搏器紧急床边植入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30例患者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锁骨下静脉,在体表心电监护下送入漂浮球囊双极电极直到起搏脉冲夺获心室。结果:30例患者中,起搏成功29例,成功率达96.7%。1例急性心梗患者在临时心脏起搏过程中无法夺获心室死于心脏骤停。结论:应用临时心脏起搏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关键词 临时起搏器 心脏起搏 心律失常
既往抢救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方法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使用沙丁胺醇、氨茶碱、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治疗,但疗效不佳,且不良反应多,易发生室早、室速、甚至室颤等并发症,且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禁忌使用异丙肾上腺素。2006年我科应用临时起搏器紧急床边植入治疗急性缓慢型心律失常以来,抢救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年~2011年收治患者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7~91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4例,围产期心肌病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例,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30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阿斯综合征。
仪器设备:美敦力5318型体外心脏起搏器,6F圣犹达漂浮球囊双极电极导管,6F动脉鞘管,18F号穿刺针及J型导引钢丝等。
操作方法:临时起搏均在床旁进行,患者取轻度头低脚高位,局部浸润麻醉后,用装有2ml生理盐水肝素钠的注射器及18号针头,在右锁骨下中外1/3交界处与皮肤呈20°~30°角,保持针尖斜面向下指向胸锁关节上切迹进针,用左手食指指尖触摸胸骨上窝做穿刺方向的参考点。针头在锁骨与第一肋骨的间隙中朝向胸骨上窝方向缓慢前进,边进针边保持针筒内负压,当针头进入锁骨下静脉内时,有暗红色静脉血涌入注射器内,拔掉针筒后,可见暗红色血液缓慢流出,回血压力不高,向针头内送入指引导丝至下腔静脉,拔出针头。沿导丝送入6F或7F动脉鞘管,无菌状态下取出漂浮电极导管,应用1ml气体向远端球囊充气,观察球囊是否完好,然后使球囊恢复非充气状态,由助手把起搏器与漂浮电极导管尾端相连。沿动脉鞘管推送起搏电极导管,送入20cm时,由助手向球囊充气,保持充气状态,并开启起搏器,选择VVI模式,起搏参数设定为感知灵敏度1~3mV,输出电压5V,起搏频率设定高于自身频率20次/分。2例在起搏导线推送过程中出现短阵室速,当即回撤电极、关闭临时起搏器,即自行转复;重新推送,轻微转动电极导管头端和固定过程中动作轻柔,减轻电极张力,室速未再出现,同时连续描记Ⅱ导联心电图,当Ⅱ导联出现主波向下的QRS波起搏图形时,提示电极导管到达右室心尖处,立即让助手对球囊放气并微调电极位置至起搏图形稳定,测定起搏阈值<1.5V,小心将鞘管退出体外,固定电极导管,局部包扎,手术结束。
结 果
30例患者中,29例起搏成功,成功率达96.7%。从深静脉穿刺到成功起搏时间为5±5.5分(3~15分)。多数病例首次推送电极即可顺利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室,但有3例于10分钟内右室起搏成功后不能保持稳定起搏,微调后,但亦在20分钟内完成。2例在起搏导线推送过程中出现短阵室速,当即回撤电极、关闭临时起搏器,即自行转复;重新推送和固定过程中动作轻柔,减轻电极张力,室速未再出现。起搏时间7±3天(5~14天)。有6例多次心电监护示间断起搏,感知不良,经再次调整电极位置后恢复正常。其中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心脏骤停而死亡,4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和8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安装了永久起搏器。
讨 论
本研究显示,床边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值得临床推广的一种方法。但是操作技巧比较重要,要提高起搏的成功率需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穿刺成功是植入临时起搏器成功的一半,一般可选择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作为穿刺点。但在低血压、休克患者,易选择锁骨下静脉进行穿刺,穿刺点一般选择锁骨的中外1/3交界处外下2cm处[1],但应注意,穿刺点不要太靠近锁骨,一方面造成穿刺的难度,因为穿刺针的可调节角度范围缩小;另一方面,穿刺成功后可能会遇到送鞘管时有较大的阻力。另外,送入导引钢丝时误入颈外静脉或颈内静脉,患者会出现耳部或同侧的头部不适,通过调整穿刺针和导引钢丝的方向可以解决,所以在进行穿刺时,针头斜面应向下,有利于导引钢丝送入下腔静脉。②选择带球囊的漂浮电极导管可使电极导管沿着上腔静脉向下“漂”向右心房、右心室,从而使植入变得简单而容易[2],有利于床边操作。③术中起搏电极导线采用推、转、撤、送的方法,如用力过快过猛,可能会出现室速甚至心室颤动发生等严重并发症。④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准备好除颤仪和其他抢救设备。急性心梗患者由于心肌细胞电活动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容易并发心律失常[3],因此此时的操作一定要轻柔,并做好各种抢救准备。
总之,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是在心律失常情况危急、不易搬动又需紧急起搏时,最有效的抢救措施,如果掌握好操作技巧,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耿仁义.实用心脏起搏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61-164.
2 赵学.现代介入心脏病学实用技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156-157.
3 郭继鸿.新概念心电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95-398.
关键词 临时起搏器 心脏起搏 心律失常
既往抢救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方法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使用沙丁胺醇、氨茶碱、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治疗,但疗效不佳,且不良反应多,易发生室早、室速、甚至室颤等并发症,且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禁忌使用异丙肾上腺素。2006年我科应用临时起搏器紧急床边植入治疗急性缓慢型心律失常以来,抢救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年~2011年收治患者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7~91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4例,围产期心肌病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例,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30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阿斯综合征。
仪器设备:美敦力5318型体外心脏起搏器,6F圣犹达漂浮球囊双极电极导管,6F动脉鞘管,18F号穿刺针及J型导引钢丝等。
操作方法:临时起搏均在床旁进行,患者取轻度头低脚高位,局部浸润麻醉后,用装有2ml生理盐水肝素钠的注射器及18号针头,在右锁骨下中外1/3交界处与皮肤呈20°~30°角,保持针尖斜面向下指向胸锁关节上切迹进针,用左手食指指尖触摸胸骨上窝做穿刺方向的参考点。针头在锁骨与第一肋骨的间隙中朝向胸骨上窝方向缓慢前进,边进针边保持针筒内负压,当针头进入锁骨下静脉内时,有暗红色静脉血涌入注射器内,拔掉针筒后,可见暗红色血液缓慢流出,回血压力不高,向针头内送入指引导丝至下腔静脉,拔出针头。沿导丝送入6F或7F动脉鞘管,无菌状态下取出漂浮电极导管,应用1ml气体向远端球囊充气,观察球囊是否完好,然后使球囊恢复非充气状态,由助手把起搏器与漂浮电极导管尾端相连。沿动脉鞘管推送起搏电极导管,送入20cm时,由助手向球囊充气,保持充气状态,并开启起搏器,选择VVI模式,起搏参数设定为感知灵敏度1~3mV,输出电压5V,起搏频率设定高于自身频率20次/分。2例在起搏导线推送过程中出现短阵室速,当即回撤电极、关闭临时起搏器,即自行转复;重新推送,轻微转动电极导管头端和固定过程中动作轻柔,减轻电极张力,室速未再出现,同时连续描记Ⅱ导联心电图,当Ⅱ导联出现主波向下的QRS波起搏图形时,提示电极导管到达右室心尖处,立即让助手对球囊放气并微调电极位置至起搏图形稳定,测定起搏阈值<1.5V,小心将鞘管退出体外,固定电极导管,局部包扎,手术结束。
结 果
30例患者中,29例起搏成功,成功率达96.7%。从深静脉穿刺到成功起搏时间为5±5.5分(3~15分)。多数病例首次推送电极即可顺利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室,但有3例于10分钟内右室起搏成功后不能保持稳定起搏,微调后,但亦在20分钟内完成。2例在起搏导线推送过程中出现短阵室速,当即回撤电极、关闭临时起搏器,即自行转复;重新推送和固定过程中动作轻柔,减轻电极张力,室速未再出现。起搏时间7±3天(5~14天)。有6例多次心电监护示间断起搏,感知不良,经再次调整电极位置后恢复正常。其中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心脏骤停而死亡,4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和8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安装了永久起搏器。
讨 论
本研究显示,床边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值得临床推广的一种方法。但是操作技巧比较重要,要提高起搏的成功率需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穿刺成功是植入临时起搏器成功的一半,一般可选择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作为穿刺点。但在低血压、休克患者,易选择锁骨下静脉进行穿刺,穿刺点一般选择锁骨的中外1/3交界处外下2cm处[1],但应注意,穿刺点不要太靠近锁骨,一方面造成穿刺的难度,因为穿刺针的可调节角度范围缩小;另一方面,穿刺成功后可能会遇到送鞘管时有较大的阻力。另外,送入导引钢丝时误入颈外静脉或颈内静脉,患者会出现耳部或同侧的头部不适,通过调整穿刺针和导引钢丝的方向可以解决,所以在进行穿刺时,针头斜面应向下,有利于导引钢丝送入下腔静脉。②选择带球囊的漂浮电极导管可使电极导管沿着上腔静脉向下“漂”向右心房、右心室,从而使植入变得简单而容易[2],有利于床边操作。③术中起搏电极导线采用推、转、撤、送的方法,如用力过快过猛,可能会出现室速甚至心室颤动发生等严重并发症。④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准备好除颤仪和其他抢救设备。急性心梗患者由于心肌细胞电活动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容易并发心律失常[3],因此此时的操作一定要轻柔,并做好各种抢救准备。
总之,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是在心律失常情况危急、不易搬动又需紧急起搏时,最有效的抢救措施,如果掌握好操作技巧,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耿仁义.实用心脏起搏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61-164.
2 赵学.现代介入心脏病学实用技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156-157.
3 郭继鸿.新概念心电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9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