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7年新资助政策体系在高校全面实行,对于切实解决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新资助政策体系在运行中也尚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集中针对其在山区高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新资助政策 山区高校 贫困大学生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政策性强、资金投入大、涉及面广、工作层面多,给新政策的实施带来难度,这在山区高校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在山区高校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一)监督机制不健全,某些资助政策不能落实到位
尽管国家多次在文件中要求各高校要建立专门的资助工作机构,并配备专职资助工作人员,但是由于山区高校地处相对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学校的师资力量很难与学校的实际需要相一致,因此,缺乏专门的行政人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问题进行专门的处理。为此不少高校至今尚没有成立专门的资助机构,而往往只是挂靠学生处等部门完成相关工作。
(二)贫困大学生的认定缺乏合理机制
高校一般是依据学生所在生源地政府或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及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判断和认定学生是否为贫困学生,这种贫困证明的可信度低。也就是说,大学生的“贫困生身份”由家庭所在地的“一纸证明”决定,不管学生是否真的家庭困难,纸上说了算,这样将产生一系列问题。然而,山区高校的学生以农村学生为主,贫困的学生往往超过了国家资助的比例,再加上贫困证明的可信度低,更增加了山区高校贫困大学生认定的难度,影响了山区高校对学生经济状况的准确判断,给认定工作造成了困难,因而使得有限的助学帮困资源并未完全落实到真正比较困难的学生身上。
(三)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渠道狭窄
国家拨款、学费提成及社会捐助三个部分是目前我国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中前两项占了较大比例,企业、集团、社区及个人等社会主体共同资助的模式尚未形成。山区高校贫困生相对其他高校人数更多,虽然新的资助资金投入量大,国家拨款多,但是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山区高校贫困生的上学问题;至于社会的捐助,地方较少主动支持高校教学事业,社会力量参与很薄弱,热情度不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的很少。尤其是山区高校,地处山区,工业企业少,能资助学校的就更少了,少数几个能说出名字的助学金对高校来讲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结构上和制度上根本解决日益突出的贫困生问题。
(四)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资助体系既具经济功能,又具教育功能。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大多只停留在经济层面上,对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造成的心理问题认识不够、重视不够、研究不够。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在学习和生活中和一般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可能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对贫困生进行经济上的资助可以解决他们一时的物质之需,但却难以解决他们因贫困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二、完善贫困大学生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新资助工作机制,健全监督机制
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山区高校资助工作专门机构的建立及专职工作人员的配备,明确高校应该将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资助工作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地位。同时,应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各项资助金发放到位,确保学校足额提取经费专项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做到学生利益放在首位。另外,国家应当根据高校生源及所处地的实际情况,拨付资助资金,比如对山区及经济不发达地区高校提高资助比例。
(二)明确山区高校在新资助政策体系认定标准,完善认定方法
明确贫困大学生范围,健全完善特殊学生档案制度,对各类特殊学生的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同时结合国家指导意见第六条第四项的规定 “认定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时应着重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山区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学生家庭类型,结合国家政策,更详细地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范围,做到有的放矢。
(三)动用社会力量,建立多渠道的社会资助网络。
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力度鼓励各种形式的捐资助学,树立助学帮困的社会风尚,并且在倡导捐资助学的政策支持方面加大力度,大力开展社会互助、扶贫济困活动,引领社会和企业资金,如利用校友资源,设立各种助学基金和奖学金。山区高校也应积极服务社会,与全社会各界广泛沟通协调,以争取多渠道资助。各部门、各地区、各高校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社会上捐资助学的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注、关爱经济困难学生的良好氛围。
(四)确立助困育人的工作理念,坚持经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相当一部分人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进而导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宣传等活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作用,帮助其调节心理,勇敢面对现实,克服心理障碍,以乐观和自强的态度面对困境。另外,可让受助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学校可以将学生能胜任的岗位,比如图书馆的管理、楼道打扫等提供给学生,由受助学生无偿负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参考文献:
[1]周杨等.新资助政策体系对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政策效果.高等农业教育,2008(6).
【关键词】新资助政策 山区高校 贫困大学生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政策性强、资金投入大、涉及面广、工作层面多,给新政策的实施带来难度,这在山区高校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在山区高校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一)监督机制不健全,某些资助政策不能落实到位
尽管国家多次在文件中要求各高校要建立专门的资助工作机构,并配备专职资助工作人员,但是由于山区高校地处相对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学校的师资力量很难与学校的实际需要相一致,因此,缺乏专门的行政人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问题进行专门的处理。为此不少高校至今尚没有成立专门的资助机构,而往往只是挂靠学生处等部门完成相关工作。
(二)贫困大学生的认定缺乏合理机制
高校一般是依据学生所在生源地政府或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及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判断和认定学生是否为贫困学生,这种贫困证明的可信度低。也就是说,大学生的“贫困生身份”由家庭所在地的“一纸证明”决定,不管学生是否真的家庭困难,纸上说了算,这样将产生一系列问题。然而,山区高校的学生以农村学生为主,贫困的学生往往超过了国家资助的比例,再加上贫困证明的可信度低,更增加了山区高校贫困大学生认定的难度,影响了山区高校对学生经济状况的准确判断,给认定工作造成了困难,因而使得有限的助学帮困资源并未完全落实到真正比较困难的学生身上。
(三)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渠道狭窄
国家拨款、学费提成及社会捐助三个部分是目前我国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中前两项占了较大比例,企业、集团、社区及个人等社会主体共同资助的模式尚未形成。山区高校贫困生相对其他高校人数更多,虽然新的资助资金投入量大,国家拨款多,但是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山区高校贫困生的上学问题;至于社会的捐助,地方较少主动支持高校教学事业,社会力量参与很薄弱,热情度不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的很少。尤其是山区高校,地处山区,工业企业少,能资助学校的就更少了,少数几个能说出名字的助学金对高校来讲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结构上和制度上根本解决日益突出的贫困生问题。
(四)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资助体系既具经济功能,又具教育功能。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大多只停留在经济层面上,对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造成的心理问题认识不够、重视不够、研究不够。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在学习和生活中和一般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可能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对贫困生进行经济上的资助可以解决他们一时的物质之需,但却难以解决他们因贫困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二、完善贫困大学生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新资助工作机制,健全监督机制
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山区高校资助工作专门机构的建立及专职工作人员的配备,明确高校应该将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资助工作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地位。同时,应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各项资助金发放到位,确保学校足额提取经费专项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做到学生利益放在首位。另外,国家应当根据高校生源及所处地的实际情况,拨付资助资金,比如对山区及经济不发达地区高校提高资助比例。
(二)明确山区高校在新资助政策体系认定标准,完善认定方法
明确贫困大学生范围,健全完善特殊学生档案制度,对各类特殊学生的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同时结合国家指导意见第六条第四项的规定 “认定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时应着重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山区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学生家庭类型,结合国家政策,更详细地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范围,做到有的放矢。
(三)动用社会力量,建立多渠道的社会资助网络。
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力度鼓励各种形式的捐资助学,树立助学帮困的社会风尚,并且在倡导捐资助学的政策支持方面加大力度,大力开展社会互助、扶贫济困活动,引领社会和企业资金,如利用校友资源,设立各种助学基金和奖学金。山区高校也应积极服务社会,与全社会各界广泛沟通协调,以争取多渠道资助。各部门、各地区、各高校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社会上捐资助学的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注、关爱经济困难学生的良好氛围。
(四)确立助困育人的工作理念,坚持经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相当一部分人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进而导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宣传等活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作用,帮助其调节心理,勇敢面对现实,克服心理障碍,以乐观和自强的态度面对困境。另外,可让受助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学校可以将学生能胜任的岗位,比如图书馆的管理、楼道打扫等提供给学生,由受助学生无偿负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参考文献:
[1]周杨等.新资助政策体系对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政策效果.高等农业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