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理念的转变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xh504705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学习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由于学生与古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存在距离,因此在交流上有着一定的陌生感。所以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不到文章本身的魅力所在,文言文教学成了简单的疏通文意。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价值。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文言文教学又应该何去何从呢?
  
  一、文言文教学中要努力升华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与鉴赏”目标中第八条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句话提示我们,教学文言文要注意时代的差异,确定恰当的情感教育目标,而不仅仅是对作品浅显的理解。
  在文言文中,文人一直在构建自己的理想社会。试以《桃花源记》为例。《桃花源记》流传至今,是因为陶渊明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而“桃花源”也并不是一个具体所指。千百年来,读者感动于此文。在于“桃花源”为大家打造了一个平台,由此可以构建心中的理想社会,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栖息之地。这样的栖息是自由的,是安逸的,也是平和的,坦然的。那个“桃花源”,如果仅仅被学生们理解成是一个与世隔绝,农耕为主的地方,那一定是文言文教学的悲哀。相反如果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领会作者为自己以及读者营造的精神境界,从而陶冶情操,升华心灵,就能够给在这个繁华而浮躁的社会中的学生以指引,岂不是文言文教学不错的成果?可见现在的文言文教学理念是急需改变的。我们要学习的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字词知识,更应该要领悟文言文中蕴含的精神,从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形成一定的影响。
  
  二、文言文教学中要构建生命课堂
  
  当代学生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没有形成成型的价值观,人生观,如果接受这样的熏陶,教学文言文时,要让学生从中明白生命的真谛,受到古人精神的感染,进而自发地形成自我的生命意识。北师大削川教授说:“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之一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在时代不同、背景不同的今天,也应注重构建生命课堂。
  被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经过时间的考验,绝大多数都饱含了生命的体验与感受。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种“独醒”的求索精神;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种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博大的胸怀……都以不同的方式诠释了生命。要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愤激,而最终自我释然,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形成对自我生命价值认识,相信对于当今学生的生命构建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三、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体悟
  
  《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可见中国古代文人为文大都是情动而发,是一种感情涌动,一种体验激发。而阅读文章,也主张体悟文章感情,得之于心。这是我国很长时间以来的写作与阅读的特点。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很多事情,很多感情并不是我们经历过的,可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一定的经验基础去了解,用之于文言文,我们要达到真正的理解。就要求阅读时用心体悟。只有借助模仿的想象,心灵中才会充满情感的理解力,这样阅读文言文才不至于是一种无意义的活动,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与先哲对话,理解中国古老的文化,提升自我的境界。所以我以为文言文教学更为重要的是要强调师生对于作品的感受、体悟,从而在精神层面有所收获,为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提供养料,助他们健康成长。
  韩愈的《狮说》有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解惑”,认为在意字词翻译而轻视答疑解惑是“小学而大遗”。这种思想在今天同样适用,了解“句读”,有助于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注重“解惑”,才可能从现代的角度去理解文言文蕴含的种种真谛。
其他文献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文如果没有充分的写作素材,同样难以写出精彩的文章。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作文的材料哪里找?    首先,我们可以从各科教材中找到各类的素材。比如:哲理类,“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事例类,“孔明挥泪斩马谡”……  其次,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积累各类素材。父母的关爱给我们带来的感受,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  另外
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教师对“弘扬人文精神”,“唤醒主体意识”,“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等理念高度重视;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赞成,但怎样落实这些理念,怎样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邀游,认识不一。在教学中,笔者探索出四个“yi”途径,即:意——疑——议——逸,具体做法如下。    意:在诵读中“意”语文    “意”就是沉潜吟咏,心通其情,意会其理。  众所周
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美育过程是寓教于乐,寓智于美,以美育人的教育过程。在各学科中。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突出。“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既包含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包含美学艺术的熏陶。”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字兼美、涵义深刻的文章,无不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语文的人文性正是教师通过美育教育而使学生获得的。可以这么说,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学
写作个性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的工程,其能力点包含着兴趣、思想及写作底蕴等诸多方面,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释放心灵,张扬个性的同时,应结合其个性的能力点进行有效地培养。  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构想  (一)构想初中语文个性化写作序列  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的训练,应该以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发展为主线,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构思能力、表达能力等一系列的
文学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黄金因素,是语文素养这顶王冠上的一枚硕大而璀璨的明珠。让文学世界和学生心灵相通,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努力追求在语言教育中,在“听说读写”中上好文学阅读课,通过学习文学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实现培养“语文人”和“文学人”的教学目标。言语的形式为言语作品的外部方面,言语的内容为言语作品的内部方面。言语的内容和言语的形式统一于言语作品之中,二者
一节怎样的课才算是成功的课呢?笔者认为自己和学生都感到快乐的课可以称之为成功的课,上到手舞足蹈,上到“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上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都可谓成功的课。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这样的课并不多,下面记几节让我感到快乐的课。  一.表演课  《孟子》选读中有一则“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讲述一齐人在坟场乞讨却欺骗妻妾是与富贵人欢宴,而后被妻妾发现的故事。我先将全班分为三
连续读了远人的几个短篇,发现远人的小说有个特点,即着重写小人物的心态,而且这种小人物的心态带有某种共性,几乎可以看作普通人的常态,耐人寻味的常态。  比如《死结》,就写了一个男人不平衡的心态。马建国之所以强暴了自己的养女,并上吊自杀,并非他真的过得多么不好,过得不好的比比皆是。他就是不平衡,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男人枉过了一生,连一个真正像样的女人都没有碰过。他得有所弥补,所以他走了一条绝路。这就是马建
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作文,有效提升作文教学成效,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开展作文内涵教育,缓解学生畏难情绪  许多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存在着严重的畏难情绪,“谈文色变”,有学生称作文写作为“难于上青天”,这样的畏难情绪成为了制约学生作文学习兴趣提升的重要消极情感,教师应当进行针对性的破解。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向学生阐述作文的内涵,让学生明白作文是通过语言文字手段,将自己生活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围绕
按照课程标准的解说,语文教学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语文的实践性特点,决定这门课程应该从实践中学习,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或许是因了浪漫的缘故,或许是因了语文的浪漫特征,拿到初二语文课本的第一天,我在书的首页默默地写下了以下几行字:“以青春之心灵,携青春之少年,唱青春之语文。”正是这朴素的几行字启迪着我在一年的教学中,面对着亦生亦友的青春灿烂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以知识为本,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多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