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辨缺席症”是近年来在我国英语教学改革中屡次被提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外语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把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所有课程的教学中去, 让语言、内容与思辨融合起来。本文探讨在英语专业写作课程中通过“工作坊”学习模式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此项研究,希望能够提高英语写作课堂效率,提高大学生思辨能力,并为思辨能力培养进入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堂提供思路。
关键词:工作坊;教学模式;思辨能力;英语写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的一个战略主题思想是“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尽管《纲要》中没有明确提出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即“在信息面前,善于运用相关知识及相应策略,进行批判式的审视,做出自己的判断、评价的思维能力”[1],但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思辨能力,没有思辨能力就不可能有创新。然而,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的许多课程的思辨含量很低。因此,结合《纲要》精神,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把思辨能力的培养注入所有课程的教学中。
“工作坊(workshop)”是一种融合体验式、参与式和互动式于一体的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参与者的构建力、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因此本项研究将其引入到英语写作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寻求有效的、科学的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一、“工作坊”教学模式与思辨性能力
1. “工作坊”教学模式
“工作坊”教学源于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的教育理念:“技术与艺术并重”,学习过程犹如“工厂学徒制”,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工”。“工作坊”是由数人共同参与的场域与过程,且让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如何推动方案的执行,甚至可以实际行动,这种“聚会”与“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工作坊”的活动内容。换句话说,“工作坊”就是利用一个比较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将上述这些事情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系统的过程[2] 。
因此,“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将呈现四点主要特征:第一,实践性。“按照实践的要求学习理论,而不是以理论为核心,按照理论要求的核心辅助实践”[3];第二,主题性。能否达到“工作坊”学习的效果,需要有效的项目或主题的引领,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基本方向;第三,教师是“工作坊”的组织者、负责人和协调者,帮助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在团体中充分发挥智慧、知识与能力的生成;第四,合作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合作能使学习效果更好、更持久,增强团队合作精神。除此之外,“工作坊”学习还应具有思辨性。学习者在小组实践活动中需要发挥自主性,提出不同见解等。
2. 思辨性能力
思辨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最早定义是John Dewey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反省性思维”的表述:“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4] 思辨能力强调通过个体的主动思考, 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等进行个人的判断, 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思维认知过程;强调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
力;强调经过自己的分析,论证和试验,挑选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和正确的[5]。
写是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无法通过声调表情,重复解释等手段来帮助表达,所以要求学生在英语写作时, 用批判性思维对作文的命题从各个方面进行审视,然后得出结论,提出论点,并对相关的观点进行质疑。综上所述,本文依据“工作坊”教学模式,借助英语写作课堂,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三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工作坊”模式下思辨能力培养教学设计
本项研究在一所三本院校2012级英语专业四个班中开展,共有150名学生参与研究。研究持续两个学期,从2013年9月到2014年7月。 整体教学设计分为班级内小“工作坊”,班集大“工作坊”和班级之间的大“工作坊”思辨性能力的培养三方面。
1. 小“工作坊”思辨性能力的培养
小“工作坊”的思辨性能力的培养活动是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的,主要以课前的讨论为主,小组成员通过“个人自学阶段、协商会话阶段和意义重建阶段”,在课前完成对写作命题的研究。
2. 班级大“工作坊”思辨性能力的培养
大“工作坊”的思辨性能力的培养活动在是课堂中对各小组课前的讨论进行评估来实现的。各小组陈述课前讨论结果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或者质疑等有利于思维发散的活动。另外,班级大“工作坊”的合作还通过写作评价环节来进一步加强。
3. 班级之间的大“工作坊”思辨性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开拓思维,在本项研究中又针对班级之间的学生开辟信息、思维沟通的渠道。
三、“工作坊”模式下的思辨能力培养教学实施
1. 写作“工作坊”的组建
在课程开始前,根据学生成绩、性格、性别、学生自愿等原则将每个班的学生分为多个由3~5人组成的写作团体“小作坊”,要求小组成员制订小组学习制度,明确各自的角色及职责,以此规范“工作坊”协作学习。同时,对各小组的写作水平进行测试,测试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写作,所收集的数据用于和试验后的数据进行对比。
2.写作“工作坊”的教学模式
(1)课前准备。教师应提前两周将写作实践项目布置给各“工作坊”,供学生在课前就某一写作话题提出各自的见解及论据。为了在项目初期阶段,学生能够尽快地掌握“工作坊”学习模式,教师在给出具体讨论话题的同时,
要给出讨论的提纲,以及小组互评指标。 (2)课中讨论。教师组织各小作坊在课堂上用英文汇报各自小组就某一话题讨论的结果,同时在各小组之间形成有效交流,互相提问,论证探讨,完善各自的观点。教师在课堂中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策划者,协调者,以及引领者的角色,在各项课堂活动中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主旨。
课堂写作准备工作完成后,要求学生依据讨论素材,在课堂上完成写作提纲,教师对学生的提纲从逻辑性方面进行指导。
(3)课后写作。学生依据写作提纲,独立完成初稿。
(4)写作评价。初稿完成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工作坊”内进行同辈互评。同辈互评为初级评判,集中在语言、结构、逻辑以及主题方面。对初稿再次进行修改,并在规定时间交由教师评阅。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习作(涉及参与本项研究的四个教学班),在课堂上先由教师示范,带领学生从思辨性能力角度进行集体评阅。
文章思辨性能力的评阅标准为以下五方面:论点与论据是否相关;论点、论据是否真实可信;论据是否充分、强有力,列举的事例是否有代表性; 因果解释是否合乎逻辑;结论是否可信。
在课堂评价活动中,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出缘由,在学生之间营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思考式的学习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思辨性能力的提高。
四、“工作坊”教学模式评价
经过一学年的实验后,收集相关数据与实验前进行比对,显现出了“工作坊”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思辨性能力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新思维都有了提高。为了避免评分上的主观偏差,本项研究前后学生的习作均由英语阅读教学老师、写作老师和英美文学老师,依据评判标准共同评判。
首先,在思辨性能力评判的三个主要方面中,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最显著的。 在试验后的习作逻辑性上,学生能够运用综合、分析、判断等技能,在表述观点时较之实验前能够正确地选用连接词;段落之间的衔接更为合理,自然,层次清楚;论点与论据更加贴切和说服力;语言表达清晰。
其次,辩证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多角度分析问题和换位思考[6]。本研究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明显,在以上三个考量方面中最为薄弱。实验前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时,更多的是在说大话,没有深度,因果链很短,论述的角度单一。
最后,试验后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方面也有明显的提高,仅次于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结果也充分说明“工作坊”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竞争意识,产出更加独特的、个性化的论证视角和更加丰富的、鲜活的论证资料。
五、结语
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与思辨性能力密不可分。 缺乏思辨能力的作者通常只会把一些已知的信息不加选择地放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样的文章一定是毫无新意。
本研究基于“工作坊”教学模式,在英语写作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主旨。通过两学期的研究,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实验前相比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期待本项研究能够为其他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可借鉴之处,能够为思辨能力培养进入每一门课程、进入每一节课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有中.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04).
[2]左 靖,董冰峰.工作坊[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3]刘 禹,王来福.基于工作坊的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01).
[4][6]梁 颖.批判性思维与英语写作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5]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01):56—61.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
关键词:工作坊;教学模式;思辨能力;英语写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的一个战略主题思想是“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尽管《纲要》中没有明确提出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即“在信息面前,善于运用相关知识及相应策略,进行批判式的审视,做出自己的判断、评价的思维能力”[1],但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思辨能力,没有思辨能力就不可能有创新。然而,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的许多课程的思辨含量很低。因此,结合《纲要》精神,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把思辨能力的培养注入所有课程的教学中。
“工作坊(workshop)”是一种融合体验式、参与式和互动式于一体的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参与者的构建力、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因此本项研究将其引入到英语写作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寻求有效的、科学的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一、“工作坊”教学模式与思辨性能力
1. “工作坊”教学模式
“工作坊”教学源于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的教育理念:“技术与艺术并重”,学习过程犹如“工厂学徒制”,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工”。“工作坊”是由数人共同参与的场域与过程,且让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如何推动方案的执行,甚至可以实际行动,这种“聚会”与“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工作坊”的活动内容。换句话说,“工作坊”就是利用一个比较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将上述这些事情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系统的过程[2] 。
因此,“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将呈现四点主要特征:第一,实践性。“按照实践的要求学习理论,而不是以理论为核心,按照理论要求的核心辅助实践”[3];第二,主题性。能否达到“工作坊”学习的效果,需要有效的项目或主题的引领,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基本方向;第三,教师是“工作坊”的组织者、负责人和协调者,帮助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在团体中充分发挥智慧、知识与能力的生成;第四,合作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合作能使学习效果更好、更持久,增强团队合作精神。除此之外,“工作坊”学习还应具有思辨性。学习者在小组实践活动中需要发挥自主性,提出不同见解等。
2. 思辨性能力
思辨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最早定义是John Dewey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反省性思维”的表述:“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4] 思辨能力强调通过个体的主动思考, 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等进行个人的判断, 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思维认知过程;强调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
力;强调经过自己的分析,论证和试验,挑选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和正确的[5]。
写是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无法通过声调表情,重复解释等手段来帮助表达,所以要求学生在英语写作时, 用批判性思维对作文的命题从各个方面进行审视,然后得出结论,提出论点,并对相关的观点进行质疑。综上所述,本文依据“工作坊”教学模式,借助英语写作课堂,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三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工作坊”模式下思辨能力培养教学设计
本项研究在一所三本院校2012级英语专业四个班中开展,共有150名学生参与研究。研究持续两个学期,从2013年9月到2014年7月。 整体教学设计分为班级内小“工作坊”,班集大“工作坊”和班级之间的大“工作坊”思辨性能力的培养三方面。
1. 小“工作坊”思辨性能力的培养
小“工作坊”的思辨性能力的培养活动是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的,主要以课前的讨论为主,小组成员通过“个人自学阶段、协商会话阶段和意义重建阶段”,在课前完成对写作命题的研究。
2. 班级大“工作坊”思辨性能力的培养
大“工作坊”的思辨性能力的培养活动在是课堂中对各小组课前的讨论进行评估来实现的。各小组陈述课前讨论结果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或者质疑等有利于思维发散的活动。另外,班级大“工作坊”的合作还通过写作评价环节来进一步加强。
3. 班级之间的大“工作坊”思辨性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开拓思维,在本项研究中又针对班级之间的学生开辟信息、思维沟通的渠道。
三、“工作坊”模式下的思辨能力培养教学实施
1. 写作“工作坊”的组建
在课程开始前,根据学生成绩、性格、性别、学生自愿等原则将每个班的学生分为多个由3~5人组成的写作团体“小作坊”,要求小组成员制订小组学习制度,明确各自的角色及职责,以此规范“工作坊”协作学习。同时,对各小组的写作水平进行测试,测试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写作,所收集的数据用于和试验后的数据进行对比。
2.写作“工作坊”的教学模式
(1)课前准备。教师应提前两周将写作实践项目布置给各“工作坊”,供学生在课前就某一写作话题提出各自的见解及论据。为了在项目初期阶段,学生能够尽快地掌握“工作坊”学习模式,教师在给出具体讨论话题的同时,
要给出讨论的提纲,以及小组互评指标。 (2)课中讨论。教师组织各小作坊在课堂上用英文汇报各自小组就某一话题讨论的结果,同时在各小组之间形成有效交流,互相提问,论证探讨,完善各自的观点。教师在课堂中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策划者,协调者,以及引领者的角色,在各项课堂活动中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主旨。
课堂写作准备工作完成后,要求学生依据讨论素材,在课堂上完成写作提纲,教师对学生的提纲从逻辑性方面进行指导。
(3)课后写作。学生依据写作提纲,独立完成初稿。
(4)写作评价。初稿完成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工作坊”内进行同辈互评。同辈互评为初级评判,集中在语言、结构、逻辑以及主题方面。对初稿再次进行修改,并在规定时间交由教师评阅。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习作(涉及参与本项研究的四个教学班),在课堂上先由教师示范,带领学生从思辨性能力角度进行集体评阅。
文章思辨性能力的评阅标准为以下五方面:论点与论据是否相关;论点、论据是否真实可信;论据是否充分、强有力,列举的事例是否有代表性; 因果解释是否合乎逻辑;结论是否可信。
在课堂评价活动中,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出缘由,在学生之间营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思考式的学习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思辨性能力的提高。
四、“工作坊”教学模式评价
经过一学年的实验后,收集相关数据与实验前进行比对,显现出了“工作坊”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思辨性能力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新思维都有了提高。为了避免评分上的主观偏差,本项研究前后学生的习作均由英语阅读教学老师、写作老师和英美文学老师,依据评判标准共同评判。
首先,在思辨性能力评判的三个主要方面中,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最显著的。 在试验后的习作逻辑性上,学生能够运用综合、分析、判断等技能,在表述观点时较之实验前能够正确地选用连接词;段落之间的衔接更为合理,自然,层次清楚;论点与论据更加贴切和说服力;语言表达清晰。
其次,辩证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多角度分析问题和换位思考[6]。本研究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明显,在以上三个考量方面中最为薄弱。实验前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时,更多的是在说大话,没有深度,因果链很短,论述的角度单一。
最后,试验后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方面也有明显的提高,仅次于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结果也充分说明“工作坊”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竞争意识,产出更加独特的、个性化的论证视角和更加丰富的、鲜活的论证资料。
五、结语
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与思辨性能力密不可分。 缺乏思辨能力的作者通常只会把一些已知的信息不加选择地放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样的文章一定是毫无新意。
本研究基于“工作坊”教学模式,在英语写作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主旨。通过两学期的研究,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实验前相比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期待本项研究能够为其他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可借鉴之处,能够为思辨能力培养进入每一门课程、进入每一节课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有中.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04).
[2]左 靖,董冰峰.工作坊[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3]刘 禹,王来福.基于工作坊的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01).
[4][6]梁 颖.批判性思维与英语写作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5]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01):56—61.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