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事热点的初中地理课堂德育教育渗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ia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且初中地理课程具有丰富的德育内容,但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生动性不足、说服力不强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地理课堂中时事热点对于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时事热点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从而为教师在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提供建议。
  关键词:德育渗透;初中地理;时事热点
  一、 引时事热点,提高德育说服力
  初中地理课程具有综合性特征,它是以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学习内容的一门学科,其所要贯彻德育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全球意识教育等。德育教育是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其渗透应当是层次性的、实效性的,能真正触及学生心灵的。但是在聆听许多初中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初中课堂德育教育的渗透中许多教师为“德育”而“德育”,多停留在浮于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渗透牵强。并且教材内容更新较慢,所展示的事件、信息往往离学生所处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教材所涵盖的德育内容有远离感,往往难以有真切的体会。时事热点是指近期内受广大社會成员关注或议论的事件,是发生在身边、社会的真实事件,是学生或多或少了解的,这使得学生产生可接受情绪,引入时事热点使得道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在学习中经历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政治意识和爱国情怀,不同类型的时事热点对德育内容的渗透不尽相同。
  二、 应用时事素材,促德智育结合
  时事热点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多种形式,并且在教学各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下面就时事热点应用对于德育教育渗透的作用做相关说明。
  (一) 于课堂导入,激发感性体验
  课堂导入阶段进行的德育渗透主要起着激发学生感性体验的作用,让学生对该学习内容有一个好奇心,为之后的教学和进一步的德育渗透奠定基础。如在“中东”的学习时,学生知道中东灾难频发,但是不明白究竟是怎样的“灾难”以及这“灾难”的后果,文字描述略显单薄,无法产生共鸣。因此以2018年4月14日美、英、法空袭叙利亚为课堂导入,结合多媒体展示叙利亚动荡的一些景象,播放相关图片和空袭的短视频,叙利亚战火持续多年,人们流离失所、战火不断,教师采取图片展示与语言描述相结合,震撼学生的心灵,而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中东地区冲突频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基本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并且学生在情感上受到了冲击,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二) 助难点突破,而后德育渗透
  教师在阐述一些较难、较抽象的地理理论时,仅仅依靠教材内容学生是难以真正理解的,并且许多重难点理论往往包含着重要的德育内容,那如何挖掘当中的德育内容?前提自然是学生要理解知识,再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时可将理论置于某一时事情境当中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例如在学习中国“自然灾害”时,泥石流灾害距离我们生活较远,学生很难理解泥石流等概念的真实情况,可引入泥石流的时事新闻来讲解该理论,具体时事如下:云南东川小江是闻名的泥石流天然博物馆,一到洪水季节泥石流便来势汹涌,是云南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当地石漠化严重,寸草不生。近年来,当地人民缓坡种草、治沙造林,种树成活率从不到一半提升到了95%以上,如今东川小江各种树木绿意盎然,走上了绿色发展道路。以东川泥石流事件展开知识的讲解,学生在真正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更真切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绿色生态的重要性,懂得防灾避灾,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 化时事为题,培养关心时事习惯
  在课堂中渗透时事,主要是以教师讲解的方式来进行,也可以通过试题形式来渗透德育,通过以时事热点为载体设计相关试题,让学生在课尾或者课后完成,一方面能够检测该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另一方面于试题中融入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观念的渗透。如在“地球的运动”学习中,可结合2018年两会的召开设计试题:2018年全国两会,分别于3月3日、3月5日召开,历时10-12天,“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根据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图1 地球公转示意图
  1. 两会召开时,地球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中的位置是( )
  A. AB段
  B. BC段
  C. CD段
  D. DA段
  2. 在两会召开期间,北京昼夜长短的情况( )
  A. 昼长夜短
  B. 昼短夜长
  C. 昼夜等长
  D. 出现极昼现象
  利用该题及时检测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扩展学生的时事了解面,促进国情教育,激发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爱国情怀。
  三、 小结
  总之,时事热点是地理德育素材的重要补充,将生活中的地理融入到课堂中来丰富德育,使得地理课堂德育的渗透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提高德育生动性、灵活性。对于时事的融入教师应抱着与学生共同思考的态度,可以有各自的见解,教学相长。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现代化人才,促进学生关心国家时事习惯的养成,明白自己应当承担国家发展的一份责任就是德育渗透的莫大成功。
  参考文献:
  [1]李靖源.结合时事热点为德育教育加温[J].课程教育研究,2016(19):67.
  [2]钱会会.时事新闻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陈雅玲,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时代的变迁带动了各项技术的发展,信息技術应用到教育领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使得教学方式与结构更加完善。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作用,接着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以及写作教学为出发点分别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
摘 要:现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不仅仅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让教学变得丰富和充满乐趣。本文就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微课;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微课可以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
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经过后天的学习与练习而得到的,其内容包括单独学科素养与跨学科素养。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地理知识与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地理的方法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了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  最近几年,我国新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成为摆
摘 要: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主要指的是地理教学应当结合生活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生活背景,有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本文在此背景下,简要阐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有效促进学生增强地理知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