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培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阻碍,这些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亟需解决的。陌生人伦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而这种对于道德与精神上的共同体培育,就可以很好的对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做一观照视角。从陌生人伦理问题的表现和成因出发,对其问题的解决做一分析,基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困境的反思,以陌生人伦理的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作为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思考,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理论性建议。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培育;培育路径
近年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问题成为民族问题、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研究的主流方向。从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研究视角是多样的。对陌生人伦理问题的解决,能够促进社会共同体中个体之间的信任交往,促进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拉近陌生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促进该群体中的个体之间的陌生关系转向熟悉关系和融合关系,促使陌生关系向熟识关系的转化,陌生人个体之间形成利益主体自觉。陌生人伦理与现代共同体意识培育之间存在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紧密关系,陌生人伦理是现代社会中培育现代共同体意识的的伦理前提条件,现代共同体意识有助于促成陌生人伦理体系的积极构建。
一、对陌生人伦理问题产生与解决的思考
(一)陌生人伦理问题的表现
1、道德失范频发
在当前的陌生人社会,由以前的熟人社会逐渐转向陌生人社会,熟人伦理为纽带的的社会关系逐渐被淡化,这就使得以信任为基础的熟人关系被撕裂。在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充满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因为人不清楚自己面对的对象的职业、人品、出身等等条件,所以在交往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责任意识的下降,基于这样的不确定性,人们所遵循的伦理规范也逐渐模糊,社会伦理意识下降,各类伦理失范事件频频发生。例如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碰瓷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学术造假问题等。
2、陌生人疏离与排斥
陌生人伦理缺失造成了越来越频繁的伦理事件的发生,导致了人们对陌生人的冷漠、怀疑与疏离。人际交往的实质之一就是思想与心理上的交往,当陌生人伦理的缺失问题出现时,心理上的疏远就会使交往群体之间产生一种对他人的冷淡、不关注。当人们不再关注除己之外的他人时,自然不会产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收集他人的相关信息的交往意识。
(二)陌生人伦理缺失的成因
1、人际交往的关系变化
在当今社会中,陌生人是独立自由的、坚持着自己的个性,陌生人社会中存在着无数个陌生的个体,相互作用,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得群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个体之间的排斥愈发明显。这种内在矛盾造成陌生人社会无法达到“重叠共识”,对人态度冷漠、產生怀疑,人与人之间变得疏离,陌生人伦理缺失事件频发。
2、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遵循伦常、有尊卑之分,社会关系也是有主有从,缺乏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人们的社会活动大多是依赖各个阶层和各个组织的权威。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其理念的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交换也建立在自由平等之上,法制的逐渐健全——保证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二、陌生人伦理问题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观照视角
(一)共同体价值观念薄弱
由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地域界限,人们的社会交往愈加开放。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现代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呈现为以利益为所求的契约关系,人们的个性得到了彰显,渴望获得较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人人平等,各自有其权利和义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宽泛。
(二)族际交往缺乏
在市场化、国际化的今天,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促使陌生人成为社会的普遍存在,陌生人伦理关系成为社会普遍人际交往关系,人际交往中,人人均存有某种戒备之心,相互之间的社会关注度较低。虚拟的网络世界也造就了一个人员庞大的陌生人社会,使得陌生人伦理呈现出一种普遍性。
(三)文化认同有待加强
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不是同步进行的,使得一些民族分裂势力崇拜本民族文化,境外宗教极端势力以宗教信仰为纽带的渗透,他们渴望建立本民族的主权国家,人为地制造民族间的冲突和仇恨,对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造成破坏。在陌生人伦理问题下的“我”“他”之辩中可以看出,群体与个体间的关系,个体对于群体的认同往往会影响共同体意识的正常发展,表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过程中,即“原先认同于部落地区或其他亚共同体的成员,承认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公民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冲突性危机表现”,这往往会淡化共同体意识。
三、陌生人伦理问题解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探析的启示
(一)加强价值观念引导
价值观决定国家观、民族观,价值引导对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球化日益显著,必须要树立能够充分反映中国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特性,密切与时代特征联系的价值观。
(二)加强共同体行为实践
培育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命题,在价值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把该共同体转化为一种团结,而这种团结能对属于共同体的利益有所推进”。
(三)加强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要向各族人民反复讲,各民族人民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族人民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忽视少数民族文化是不对的,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是不对的,这两者都要克服。”
参考文献:
[1]詹小美,揭锡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涵濡[J].青海社会科学,2019(05):9-16.
[2]李静,侯小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J].中国民族教育,2019(10):43-44.
[3]纳日碧力戈.双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04):1-5.
[4]张少春.互嵌式社会视域下的民族团结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9(01):48-58.
[5]李尚旗,郭文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9(01):62-66.
作者简介:
撒磊(1996-),男,回族,宁夏海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发展。
本文系2020年研究生创新项目“在地与在位:“六区”特征对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影响研究--基于宁夏银川闽宁镇的实地考察”阶段性成果(编号:YCX20032)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培育;培育路径
近年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问题成为民族问题、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研究的主流方向。从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研究视角是多样的。对陌生人伦理问题的解决,能够促进社会共同体中个体之间的信任交往,促进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拉近陌生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促进该群体中的个体之间的陌生关系转向熟悉关系和融合关系,促使陌生关系向熟识关系的转化,陌生人个体之间形成利益主体自觉。陌生人伦理与现代共同体意识培育之间存在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紧密关系,陌生人伦理是现代社会中培育现代共同体意识的的伦理前提条件,现代共同体意识有助于促成陌生人伦理体系的积极构建。
一、对陌生人伦理问题产生与解决的思考
(一)陌生人伦理问题的表现
1、道德失范频发
在当前的陌生人社会,由以前的熟人社会逐渐转向陌生人社会,熟人伦理为纽带的的社会关系逐渐被淡化,这就使得以信任为基础的熟人关系被撕裂。在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充满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因为人不清楚自己面对的对象的职业、人品、出身等等条件,所以在交往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责任意识的下降,基于这样的不确定性,人们所遵循的伦理规范也逐渐模糊,社会伦理意识下降,各类伦理失范事件频频发生。例如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碰瓷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学术造假问题等。
2、陌生人疏离与排斥
陌生人伦理缺失造成了越来越频繁的伦理事件的发生,导致了人们对陌生人的冷漠、怀疑与疏离。人际交往的实质之一就是思想与心理上的交往,当陌生人伦理的缺失问题出现时,心理上的疏远就会使交往群体之间产生一种对他人的冷淡、不关注。当人们不再关注除己之外的他人时,自然不会产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收集他人的相关信息的交往意识。
(二)陌生人伦理缺失的成因
1、人际交往的关系变化
在当今社会中,陌生人是独立自由的、坚持着自己的个性,陌生人社会中存在着无数个陌生的个体,相互作用,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得群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个体之间的排斥愈发明显。这种内在矛盾造成陌生人社会无法达到“重叠共识”,对人态度冷漠、產生怀疑,人与人之间变得疏离,陌生人伦理缺失事件频发。
2、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遵循伦常、有尊卑之分,社会关系也是有主有从,缺乏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人们的社会活动大多是依赖各个阶层和各个组织的权威。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其理念的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交换也建立在自由平等之上,法制的逐渐健全——保证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二、陌生人伦理问题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观照视角
(一)共同体价值观念薄弱
由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地域界限,人们的社会交往愈加开放。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现代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呈现为以利益为所求的契约关系,人们的个性得到了彰显,渴望获得较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人人平等,各自有其权利和义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宽泛。
(二)族际交往缺乏
在市场化、国际化的今天,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促使陌生人成为社会的普遍存在,陌生人伦理关系成为社会普遍人际交往关系,人际交往中,人人均存有某种戒备之心,相互之间的社会关注度较低。虚拟的网络世界也造就了一个人员庞大的陌生人社会,使得陌生人伦理呈现出一种普遍性。
(三)文化认同有待加强
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不是同步进行的,使得一些民族分裂势力崇拜本民族文化,境外宗教极端势力以宗教信仰为纽带的渗透,他们渴望建立本民族的主权国家,人为地制造民族间的冲突和仇恨,对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造成破坏。在陌生人伦理问题下的“我”“他”之辩中可以看出,群体与个体间的关系,个体对于群体的认同往往会影响共同体意识的正常发展,表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过程中,即“原先认同于部落地区或其他亚共同体的成员,承认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公民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冲突性危机表现”,这往往会淡化共同体意识。
三、陌生人伦理问题解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探析的启示
(一)加强价值观念引导
价值观决定国家观、民族观,价值引导对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球化日益显著,必须要树立能够充分反映中国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特性,密切与时代特征联系的价值观。
(二)加强共同体行为实践
培育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命题,在价值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把该共同体转化为一种团结,而这种团结能对属于共同体的利益有所推进”。
(三)加强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要向各族人民反复讲,各民族人民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族人民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忽视少数民族文化是不对的,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是不对的,这两者都要克服。”
参考文献:
[1]詹小美,揭锡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涵濡[J].青海社会科学,2019(05):9-16.
[2]李静,侯小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J].中国民族教育,2019(10):43-44.
[3]纳日碧力戈.双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04):1-5.
[4]张少春.互嵌式社会视域下的民族团结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9(01):48-58.
[5]李尚旗,郭文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9(01):62-66.
作者简介:
撒磊(1996-),男,回族,宁夏海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发展。
本文系2020年研究生创新项目“在地与在位:“六区”特征对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影响研究--基于宁夏银川闽宁镇的实地考察”阶段性成果(编号:YCX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