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没有终极意义的小说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349764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雅各的房间》是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颠覆传统小说观念的第一部作品。本文运用解构主义理论,消解了文本中的三对二元对立,并阐述了全知叙述者的缺失和自相矛盾的叙事话语,旨在拓深前人论断,进而说明这是一本没有终极意义的小说。该解读不仅能增添文本阐释的多样性,而且能让读者体会到理论与文本相结合的乐趣。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雅各的房间》 解构主义 二元对立 逻各斯中心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雅各的房間》(以下简称《雅》)是伍尔夫夫妇创办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的她的第一本小说。伍尔夫把这部书看作是她文学创作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正如她在日记中所说:“毫无疑问,我终于(在我四十岁时)找到了如何用我自己的声音来表达。”《雅》普遍被认为是“她的第一本现代主义小说,是她后来诸多著名的意识流小说的前奏,也是成长小说的先驱”。
  在极简的情节编排、浮光掠影似的形象刻画、人物的瞬间体验和感受、场景的片刻再现和形形色色的生活画面之中,作者勾勒了雅各的成长过程:幼年丧父,少年别母求学;青年逐爱,生活中充满浪漫传奇;最后从军阵亡。此书飘忽不定的创作理念彰显了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从不打算建构权威的意义,也不希望获得最后的结论,主张阐释的多样性和不可终结性。本文对《雅》的解构阅读可以挖掘伍尔夫隐藏的写作动机和回归她的写作本真。
  二 二元对立的消解
  在西方传统哲学思想中,万物生灭变化背后都有一种规律,即“逻各斯中心主义”,相信有某个终极的所指。而解构“质疑语言充分表征现实的能力,宣称没有文本有一个固定的、稳定的意义,当读者接近文本时,必须根除所有哲学的或其他的假设”。瓦解二元对立成为解构的重要任务之一。《雅》中几对二元对立的剖析证明了解构理论对于伍尔夫这部作品特别的阐释力。
  1 雅各的在场与缺场
  伍尔夫在《现代诗剧观感》中说,现代人对什么事都觉得没有把握,“过去独立出现的感觉和感情,现在也失去了独立性。比如,美与丑、爱与恨、喜与悲、过去是界限分明的,现在都混杂在一起了。过去完整呈现在心灵中的情感,现在一露头就被碾成了碎片。”
  雅各在小说中的存在就是她这种创作观点的最好演绎。他既是在场的也是缺场的,这种双重感是通过语言获得的。从小说一开篇,佛兰德斯夫人在沙滩上到处寻找她的淘气儿子雅各,到小说结尾,她在雅各房间拎出他的一双旧鞋,雅各就无所不在。读者也总是在她的大儿子阿彻或是雅各朋友博纳米对雅各的呼唤声中,期待他的出现,知道他不会走远,就在附近。雅各生活中接触或碰巧遇上的各色人物,也总是给读者提供一些他的信息:最了不起的人、魅力非凡、对男性和女性同样有吸引力,等等。这些无一不在提醒读者雅各的在场。
  但雅各生活的各个阶段、具体形象和典型环境却是模糊不确定的。小说中的雅各自始至终是沉默而神秘的。在几位女性的生活轨迹中,雅各都是缺场的。青春的克拉拉也只有在日记中表达她对雅各的喜爱,在默默等待中压抑自己的欲望,雅各从未进入她的生活;范妮在雅各向她告别时就知道他会忘掉她的;弗洛琳达毫无约束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也断送了她与雅各的交往,从此陌路。人物的一晃即逝正印照了书中的那句话:“生命只不过是一串影子。”雅各的在场与缺场这对二元对立就在他与周围人的相互关联、相互交织中被瓦解。
  2 雅各房间的空无一物与无所不包
  雅各的房间让读者充满各种阅读期待,然而寥寥数笔的描述只勾画出一些毫无特色、平淡琐碎的东西。伍尔夫把这本小说取名为《雅各的房间》,就决定了它承载有丰富的信息和内涵。雅各的房间不仅是他日常生活的反映,而且也暗示着他性格的形成。比如雅各在剑桥的房间摆设,一张母亲的照片和饼干盒旁淡蓝色的母亲的来信信封,都可让读者感受到母子之间的感情纽带;“他的拖鞋破得不成样子,好像两只火烧到吃水边儿上的小船”,说明雅各生活上的不太讲究;但他的精神追求却是丰富而有品位的,所有伊丽莎白时代文人的作品、一幅出自乔舒亚士爵之手的铜版画、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的著作、希腊语词典、通用教材、论文手稿等等,都一一摆放于此。
  雅各性格的逐渐成熟,从他有代表性的三个人生阶段的房间可以反映出来。当他还是斯卡伯勒地区的一个小男孩时,与哥哥共居一室。此时他的性格发展是不完整的,厚窗帘就说明他心理上与外界的隔阂。在剑桥时,雅各与周围的环境有了交集,他在试图融入这个社会,房间里足够多的书既可看出他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富有,但同时思想也正经历着复杂和混乱。雅各在伦敦时,经济独立的他拥有了自己的房间,他的性格得到了全面发展,敢于探索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实现自我发现之旅。
  因此,雅各的房间绝不是像表面所看到的那样空荡荡,毫无任何起眼之处,相反,它是一根主线传达了作者所要暗示的各种可能。细细品味,雅各生活的点滴和小说发展的脉络都隐含其间。而这种似是而非、若有若无的阅读体验,正验证了德里达解构主义播撒的本质。鉴于绝对意义的终结,文字符号的意义在环环延宕的同时,也向四面八方展开,像种子一样到处散开。
  3 男人中男性气概的缺失与女人中男性气概的存在
  男人和女人是一对最标准的二元对立,形而上学中由超验所指出、所设定的这一系列对立范畴,如本质与现象、好与坏等,都是不平等的,其中一方总是占有优先的地位,另一方则被看作是前者的衍生、否定和排斥,前者优于后者。然而在《雅》中,作者彻底颠覆了男人是中心是主体,女人是边缘是客体的观点。她否定一个具有中心的僵化结构。
  先以雅各为例:他既是父权文化的代表和传承者,为男权社会的财富地位信仰而斗争呐喊,对女性有着某种盲视和偏见;同时他又是沉默的、意志不坚定也无野心。他很容易就被妓女欺骗,哪怕他觉得她没有脑子,可他还是继续与她交往,直到亲眼看见她挽着另一个男人的胳膊,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愚蠢,自尊与男性的优越感在那一瞬间倒塌。男性气概的缺失还体现在伍尔夫塑造的其他男人形象上,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着某种生理或心理的残疾。巴富特上尉是个跛子,右手还少了两根指头,尽管他代表着法律和秩序,是个敢于和暴风雨搏斗的男人,却没有勇气面对他残疾的妻子。雅各的导师普卢默先生学识渊博,对文学和政治都能侃侃而谈,但他星期天在家款待学生时,却是长时间的沉默,只会按照夫人的眼色行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男人中缺失的男性气概却可以在女性人物中找到。佛兰德斯夫人看起来脆弱敏感,但她有着很坚定的意志。她在丧夫、哥哥杳无音讯、儿子战死疆场的生活现状面前,表现出坚韧淡泊的毅力。女性不再是欲望的客体,她可以表达自己的主张和做出自己的人生抉择。另一个寡妇达兰特夫人也是个命运摧不垮的女人。无论何时,她总是身子挺得笔直,经常举办晚宴招待客人。这表现了她的精神状态,也是她的一种自我肯定。朱莉娅·黑吉小姐看到大英博物馆圆屋顶的名字都是一些伟人的,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等,她不禁脱口而出:“不像话,他们为什么不给艾略特或勃朗特留一席之地呢?”伍尔夫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她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和女性游离边缘地位进入与男性平等地位的愿望,解构了男性中心主义。
  三 语言的不确定性
  1 全知叙述者的缺失
  伍尔夫在《雅》中有名有姓地点到了150多个人物,然而这些人物中的绝大多数却仿佛印象派的素描,除了名字再无更多细节。就连主人公雅各,作者也只是很偶然地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告诉读者在某个人生阶段的他的年龄和些许状态。若想要对雅各有更多的了解,读者就只能在其他人物的有限视角中去体会了。至于他的内心世界,就并无任何叙述者来告知了。所以对于雅各,我们好像知道一些,但又因为所知甚少,无法对他给予同情或否定,读者也象雅各一样漠然、无动于衷了。
  这样的写作处理也许正是应验了伍尔夫在文中的暗示:“无论我们是男是女。无论我们客观冷静,还是感情用事。无论我们风华正茂,还是老之将至。不管怎样,生活不过是一长串的影子而已。”当我们觉得坐在我们身边的那个椅子上的小伙子是世界万事万物中最真、最实在、最熟悉的时候,伍尔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们,“此刻过后,我们竟然对他一无所知。”既然一切都是影子,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雅》中没有高潮和结局,没有活生生的人物,也没有悲与喜了。
  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术语“异延”中,语言并不追求一种意义的确定性,既指区别又指延搁,语言本身无法得到一种确定的意义。要确立语言的意义,只有在与别的词的关联中,在一串能指中去追索。伍尔夫小说的意义,就通过这样无权威的叙事方式,在一系列人物的关系中、在无限的异延中,语言的终极意义和结构被一种无限性所包围了。
  2 自相矛盾的叙事话语
  作者用前后矛盾、观点不一的叙事话语,阐明了文本意义并无终极所指,真正的含义在读者的阅读体会中。在第四章节中,作者对康沃尔有一番悲伤的描绘。读者在为锡利群岛水域的康沃尔感伤的同时,对欧洲海岸充满了美好或者说令人振奋的期待。然而到了第十二章节,当雅各真的来到希腊时,小说所呈现出来的却是“去奥林匹亚一路上尽是凸岭巉岩;山岭之间的三角空隙里是蓝色的大海。有点儿像康沃尔的海岸”。那种对神秘国度的向往和对古典教育的崇拜在这样前后矛盾的表述话语中荡然无存,增添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当克拉拉在日记上写到“我喜欢雅各·佛兰德斯,他是如此超凡脱俗”的时候,雅各本人却正在和朋友开着难登大雅之堂的玩笑。弗洛琳达的形象是在读者的琢磨与揣测中展开的。她完全听任生活的摆布,和一些她喜欢和不喜欢的男人交往着。读者在她自相矛盾的话语中,已经有了模糊的一个答案,也为她与雅各的交往存着一丝侥幸,但愿她真的是一片真心对待雅各。可是作者接下来以前所未有的明确定性,打碎了读者的期待,又以前后矛盾的表述给生活以讥讽。至此,读者才或许能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其实人生的性质早已一目了然,但“谁也没有留下恰如其分的描述”。语言的不可靠性,也是生活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贞洁、妓女、忠诚”这些完全矛盾的词语辛辣再现了语言的随意和片面性。
  四 结语
  本文通过对文本中三对二元对立的消解,以及阐述全知叙述者的缺失和叙事话语的不可靠、不稳定性与解构主义术语“播撒”和“异延”的吻合,揭示了该文本阐释的无限可能性。解构主义的阅读不仅论证了逻各斯中心的消失和文本意义的开放性,而且也填补了“作者性”(多样性、发散性)与“读者性”(落空的期待视野)之间的巨大落差。
  《雅》文本的零乱、松散、间或有语言的重复,就无休无止地瓦解着文本的意义,同时也意味着某种潜在的缺席,它不是意义的失落,而是肯定了意义的无限数量。伍尔夫就是要通过这种发散思维的手法把瞬间进入她眼帘的各种景象和人物以及她脑海中纷繁杂陈的各种意象,用最真实的笔触记录下来,并且不对它们做个人主观的定性和评判,这也就是她对传统小说观念的颠覆,所以《雅》又被看作一卷活页文献,而不是一部小说(瞿世镜,1988:278),或者说是一本没有终极意义的小说。
  参考文献:
  [1] Anne Oliver Bell and Andrew McNeillie. ed. 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 (1915-1941),2 vols. London:Hogarth,1977.
  [2] Jane Goldman.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Virginia Woolf.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
  [3] Nicholas Royle. Deconstructions A User’s Guide[M].Houndmills and New York:Palgrave,2000.
  [4] Virginia Woolf. Jacob’s Room. London:Vintage,2000.
  [5] 弗吉尼亞·吴尔夫,蒲隆译:《雅各的房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6] 弗吉尼亚·伍尔夫,刘文荣译:《伍尔夫读书随笔》,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
  [7] 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 瞿世镜:《伍尔夫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9] 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蔡芳,女,1971—,江西南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走进贵州省,人们不仅会被这里明山秀水的风景和醇厚质朴的民俗所吸引,更会对少数民族百态千姿、多彩瑰丽的服饰发出由衷的赞美。无论是刺绣、挑花、织花还是蜡染,各种制作和装饰手法均以日常实用为主要应用目的,服装本身就是劳动创造的艺术品,它的和谐美由表及里,来自于人们内心深处对祖先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自于人们乐观、豁达、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来自于人们的刚毅、顽强、不畏苦难的性格。  关键词:贵
期刊
摘要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出现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原始状态,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设计吉祥心理的融合。这些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国悠久历史的沉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它展现了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本文从设计创新的源头为出发点,以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所体现的内涵为背景,对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创作中的应用进行了剖析,并阐述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对中国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期刊
摘要 毕淑敏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其作品优美精炼、充满哲思,一字一句都饱含着她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传达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关怀。二十余年从军、从医的经历造就了她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从毕淑敏的个人阅历出发,结合其经典作品,分别从女性独立价值意识、生命关怀意识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其创作风格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毕淑敏 艺术特
期刊
摘要 “红色经典”作品风行于“十七年”及其以后的很长时间,而且发行量巨大、社会影响广泛深远,其形成的独特叙事模式也引起了广大文学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兴趣。本文以“红色经典”叙事模式的形成原因的探究为视角,通过对比分析“红色经典”的叙事模式和“左翼”文学经验,来总结和探索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规律。  关键词:“红色经典” 叙事模式 “左翼”文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 “红色经典
期刊
摘要 在文化全球化时代,各民族之间进行了频繁的文化交流和文学接触。在此背景下,陕西当代作家陈忠实对外国文学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其中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卡彭铁尔和马尔克斯的阅读和接受最具代表性,并直接促成了《白鹿原》的创作。这对陕西当代文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陕西当代文学 陈忠实 外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文学接触日益频繁,
期刊
摘要 为更好地研究体育文学的价值和发展趋势,本文运用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法,从写作群体、创造题材、文学功能等方面阐述了体育文学在不断地探索中呈现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并从满足精神需要、感染教化读者、推动社会和諧健康发展等层面产生了极为广泛又深刻的社会价值,同时指出了体育文学是推动体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发挥体育文学对人类审美领域的巨大作用,进一步拓宽体育文学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指导性强。  关键词:体育文
期刊
摘要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各自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文化特征和表达方式,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如何理解两种文化在文化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处理,是翻译工作者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美国小说Gone with the wind(《飘》)为例,从生物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五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如何在翻译中进行处理。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巨屋》作为卡明斯的代表作品,是一个充满先锋派气质的战争题材小说。作者创新性地采用了墓地狂欢式的叙事手法,用一种另类的角度戏谑、狂欢、旁观和嘲讽战争,体现出了在一战条件下法国的官僚思想和階级任意地摧残人们精神,禁锢人们思想,践踏人们人性的事实。小说戳穿了一战时声称的保护人类民主,而实际上却是在随意地践踏人类民主的悖论。作者虽然深陷监狱中,却在狱中用精神摆脱了牢狱的束缚,找回了自己,得到了心灵
期刊
摘要 中国当代文学史从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文学历史化,这与民族国家的时代演进息息相关。本文就当代文学史“历史化”现象,探讨“十七年历史文学”与进化史观、多元形态的20世纪80年代历史文学创作,以及多元共生的20世纪90年代历史文学,从而展现当代历史文学创作的现代性思考。  关键词:历史文学 多元形态 文学创作 “历史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意识的觉醒
期刊
摘要 弗·斯各特·菲兹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杰出的作家,素有“爵士时代”代言人和桂冠诗人的称号。菲兹杰拉德创作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那个年代最伟大的文学性文献之一,受到广泛好评,其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是这部小说的显著特色之一。本文分为两个部分:一、“灰谷”,“T·J·埃克勒伯格医生的眼睛”,“绿色灯光”及具体场景中的象征;二、盖茨比、尼克、汤姆、黛西等极具性格的人物,来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背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