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就近入学对了
我的儿子已经7岁了,正上小学一年级。当初为了选择学校,我们曾大伤脑筋。一个选择是在子弟学校读书,这里学生少,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但收费较低,且孩子能自己上下学,不用接送;另一个选择是舍近求远,花高价走后门把孩子送到“名牌”小学,这个学校教学质量是高一些,但每天我们要来回接送孩子4趟。为了这事儿,我们夫妻意见很不一致。但终归由于我们工作实在太忙,无法接送孩子,不得不选择让孩子就近入学。看到2000年第2期《父母必读》杂志上“成功的钥匙”这篇文章后,我们终于消除了顾虑,统一了认识,觉得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还有几篇文章,如“妈妈,你怎么这么唠叨”、“面对不再整齐的家”、“缩小代沟”等等既让我们增长知识,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刘文英广西省宜州市铁路卫生所546300)
我终于感化了婆婆
在我提笔写这封信的时候,孩子刚刚入睡,许多家务事还等着我去做,但我还是克制不住自己要把这封信写完。
在我休产假的3个月里,许多亲戚朋友都传授给我这样那样的经验。其中有一条是:月子里的小孩不能抱,抱惯了就放不下了。因为这条经验,我在3个月里除了喂奶很少去抱孩子,甚至连亲朋好友来串门抱会儿孩子我都会马上抢过来,把孩子放在床上。就这样,孩子在床上平躺了3个月,抱起来时脖子软软的。
上班之后,本来奶水就不多的我,奶水越来越少。孩子经常吃不饱。婆婆一直认为孩子饿着点儿没事儿。我让婆婆给搭点奶粉,婆婆却误会了我的意思,认为我嫌她故意饿着孩子(其实孩子吃我的奶吃到半截就没有了,一上午不吃乳房也不涨)。婆媳之间弄得很不愉快。由于孩子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囟门越来越大,5个月开始出现了方颅、贫血的症状,肠炎、菌痢、感冒发烧不断,抵抗力下降。最后严重到大夏天从这个屋子到那个屋子就感冒了。
那时的我好像掉进了无底洞,单位好心的同事帮我分析原因,建议我给孩子搭些蛋黄、软面条、水果等等。但婆婆依然固执己见,声称“我带过两个孩子,怎么也比没带过孩子的人有经验。”丈夫对婆婆的话言听计从,公公更是坚决站在老伴一边。全家形成了三对一的局面。我既担心孩子,又怕把家庭矛盾弄大。
在两难中,我开始利用各种机会去“教育感化”婆婆、公公和丈夫。无论是在查体还是在看病时,或是碰上懂得喂养方法的邻居,我都巧妙地用他们的说法来向家人渗透、灌输。婆婆虽然心里明白,但表情极不自然,行动起来还是老一套。
我想,还是自己要多懂一些育儿知识。于是我买了很多报刊,其中包括《父母必读》。开始我只看一些关于儿科疾病方面的知识,比如“孩子成长的头三年”等栏目,其他内容无暇顾及。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一篇题为“发火属正常,熄火有技巧”的文章,突然大彻大悟:原来在我身边还有这样一位“高参”。
如果说《父母必读》给了我很大启迪的话,那么我的婆婆也从中受益颇深。婆婆虽然固执,但她毕竟是个有文化的人,对书本上的知识很容易接受。我有意把杂志放在桌子上,婆婆有时就会顺手翻翻。渐渐地我感到婆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凡事不再固执己见而是与我商量,每天孩子的睡眠、饭量、大小便等情况都详细告诉我。孩子大了一些后,婆婆还教孩子看书识图。孩子快1岁的时候,就会翻书自己看了。婆婆还经常和孩子聊天,给孩子描绘景物……孩子现在2岁,能和大人流利地对话,会说简单的英语单词,能认十几个汉字,玩过的玩具能原原本本地收拾好放回原处……我想,尽管开局不太顺利,但我应该感谢婆婆为孩子付出的辛苦,感谢这本杂志使我们全家发生的变化。
(根据作者的要求,我们隐去了她的通信地址及姓名)
我的儿子已经7岁了,正上小学一年级。当初为了选择学校,我们曾大伤脑筋。一个选择是在子弟学校读书,这里学生少,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但收费较低,且孩子能自己上下学,不用接送;另一个选择是舍近求远,花高价走后门把孩子送到“名牌”小学,这个学校教学质量是高一些,但每天我们要来回接送孩子4趟。为了这事儿,我们夫妻意见很不一致。但终归由于我们工作实在太忙,无法接送孩子,不得不选择让孩子就近入学。看到2000年第2期《父母必读》杂志上“成功的钥匙”这篇文章后,我们终于消除了顾虑,统一了认识,觉得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还有几篇文章,如“妈妈,你怎么这么唠叨”、“面对不再整齐的家”、“缩小代沟”等等既让我们增长知识,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刘文英广西省宜州市铁路卫生所546300)
我终于感化了婆婆
在我提笔写这封信的时候,孩子刚刚入睡,许多家务事还等着我去做,但我还是克制不住自己要把这封信写完。
在我休产假的3个月里,许多亲戚朋友都传授给我这样那样的经验。其中有一条是:月子里的小孩不能抱,抱惯了就放不下了。因为这条经验,我在3个月里除了喂奶很少去抱孩子,甚至连亲朋好友来串门抱会儿孩子我都会马上抢过来,把孩子放在床上。就这样,孩子在床上平躺了3个月,抱起来时脖子软软的。
上班之后,本来奶水就不多的我,奶水越来越少。孩子经常吃不饱。婆婆一直认为孩子饿着点儿没事儿。我让婆婆给搭点奶粉,婆婆却误会了我的意思,认为我嫌她故意饿着孩子(其实孩子吃我的奶吃到半截就没有了,一上午不吃乳房也不涨)。婆媳之间弄得很不愉快。由于孩子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囟门越来越大,5个月开始出现了方颅、贫血的症状,肠炎、菌痢、感冒发烧不断,抵抗力下降。最后严重到大夏天从这个屋子到那个屋子就感冒了。
那时的我好像掉进了无底洞,单位好心的同事帮我分析原因,建议我给孩子搭些蛋黄、软面条、水果等等。但婆婆依然固执己见,声称“我带过两个孩子,怎么也比没带过孩子的人有经验。”丈夫对婆婆的话言听计从,公公更是坚决站在老伴一边。全家形成了三对一的局面。我既担心孩子,又怕把家庭矛盾弄大。
在两难中,我开始利用各种机会去“教育感化”婆婆、公公和丈夫。无论是在查体还是在看病时,或是碰上懂得喂养方法的邻居,我都巧妙地用他们的说法来向家人渗透、灌输。婆婆虽然心里明白,但表情极不自然,行动起来还是老一套。
我想,还是自己要多懂一些育儿知识。于是我买了很多报刊,其中包括《父母必读》。开始我只看一些关于儿科疾病方面的知识,比如“孩子成长的头三年”等栏目,其他内容无暇顾及。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一篇题为“发火属正常,熄火有技巧”的文章,突然大彻大悟:原来在我身边还有这样一位“高参”。
如果说《父母必读》给了我很大启迪的话,那么我的婆婆也从中受益颇深。婆婆虽然固执,但她毕竟是个有文化的人,对书本上的知识很容易接受。我有意把杂志放在桌子上,婆婆有时就会顺手翻翻。渐渐地我感到婆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凡事不再固执己见而是与我商量,每天孩子的睡眠、饭量、大小便等情况都详细告诉我。孩子大了一些后,婆婆还教孩子看书识图。孩子快1岁的时候,就会翻书自己看了。婆婆还经常和孩子聊天,给孩子描绘景物……孩子现在2岁,能和大人流利地对话,会说简单的英语单词,能认十几个汉字,玩过的玩具能原原本本地收拾好放回原处……我想,尽管开局不太顺利,但我应该感谢婆婆为孩子付出的辛苦,感谢这本杂志使我们全家发生的变化。
(根据作者的要求,我们隐去了她的通信地址及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