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证了其基本特征及其在新形势下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逻辑关系
[中图分类号]B81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4-0021-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
从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看,特别是就它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两个相互联系的基础:一是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二是人学价值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学说讲两个东西,一个是讲宇宙运动一般规律、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到达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要求掌握规律、遵循规律,确立对一切问题的科学态度;另一个是讲人创造自己的历史,在有对立社会力量的长时期中,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讲人是历史运动的目的,人类社会运动最终指向人的完全自由和解放。因此,为人、为人民利益、为人类的光明未来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总的根本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结合起来就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规定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价值主体既是指每一个公民个人,又是指社会化的人。在中国,每一个公民都有价值准则的选择自主性,但一般地说,他们都会懂得,要为自己谋划,也要为人民整体的价值要求着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是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的,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总体价值观,也是他们为之奋斗的价值目标。这种总体价值观对每一个公民的引导性和凝聚力,表明它确实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内涵。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普适要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是广泛性、群众性、普适性价值。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大方向是统一和团结,它也有分离、分裂、内战的时期,但这种“对立面的斗争”一般是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展开的,其结果是“对立面的同一”,即民族的团结、统一、安定、发展。这种社会状态和历史进程,反映到中国人的意识之中,就凝聚成为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几乎全体中国人所遵奉的价值原则。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下,民族的界限不但不能撤去,而且需要捍卫,以便把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统一起来。把经济全球化理解为中国西方化,这是同爱国主义背道而驰的。
4.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前卫主张
爱国主义是中国文化精神,是在新的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的优良传统,是所有中国人最根本的道德诉求。在中国,不爱国无以为人。改革创新则是新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文化新锐,是要由民族中的先进分子带头实行的社会进步的前导。可以说,“爱国”与“创新”构成核心价值体系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为了民族复兴而改革创新,为了改革创新而高扬民族精神,二者密切结合,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规范
胡锦涛总书记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经验做了系统总结,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提炼出“八荣八耻”。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上述四项内容,都在“八荣八耻”中得到其道德表现。可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展开,也是坚持这一体系的道德保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
1.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引导性
作为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态势下的具有主导性的核心价值体系,不能没有理想的追求和引导。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狭隘眼界,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传统社会差别、“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1]的共产主义。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则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懈奋斗,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两个理想的相互衔接,引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但是,理想的实现依靠现实主义的坚忍精神和切实有效的实际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指明了现(下转第43页) (上接第21页)实工作的基本要求,制订了达到理想的道德规范。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共产党人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我们要以科学的精神、革命的现实主义,切切实实、一点一滴、一个一个地夺取”[2]胜利。
2.科学精神和价值导向相结合的全面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价值导向体系,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全体人民都能得到自由、幸福。但是,价值理想、价值导向都有一个是否科学、是否合乎规律的问题。建国以前,相当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怀抱救国理想,其价值观念无疑是崇高的,但限于对历史规律的不了解,他们往往以“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为其救国方略。科学、教育、实业都十分重要,但在当时条件下,改变社会制度的革命是当务之急,对这一点,他们并不认同。建国以后,科学兴国、教育兴国、实业兴国成为正确主张,但党内有“左”倾思想的人们仍然固执于社会革命,这又违背了科学规律。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合乎规律的科学观念和合乎人民要求的价值导向结合在一起,这是十分重要的思想。
3.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融合性
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体现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性的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先进性的要求,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广泛性的要求;理想信念问题的解决主要是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来说的,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则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群众性;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创新,需要先进的人们去带头、去冲锋陷阵,而辛勤劳动、诚实守信等等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普遍拥护和坚持的道德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成一体,便于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同广大群众一起遵行。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旗帜;是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牢固纽带;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上述基本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侯 琦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逻辑关系
[中图分类号]B81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4-0021-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
从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看,特别是就它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两个相互联系的基础:一是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二是人学价值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学说讲两个东西,一个是讲宇宙运动一般规律、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到达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要求掌握规律、遵循规律,确立对一切问题的科学态度;另一个是讲人创造自己的历史,在有对立社会力量的长时期中,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讲人是历史运动的目的,人类社会运动最终指向人的完全自由和解放。因此,为人、为人民利益、为人类的光明未来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总的根本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结合起来就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规定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价值主体既是指每一个公民个人,又是指社会化的人。在中国,每一个公民都有价值准则的选择自主性,但一般地说,他们都会懂得,要为自己谋划,也要为人民整体的价值要求着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是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的,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总体价值观,也是他们为之奋斗的价值目标。这种总体价值观对每一个公民的引导性和凝聚力,表明它确实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内涵。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普适要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是广泛性、群众性、普适性价值。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大方向是统一和团结,它也有分离、分裂、内战的时期,但这种“对立面的斗争”一般是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展开的,其结果是“对立面的同一”,即民族的团结、统一、安定、发展。这种社会状态和历史进程,反映到中国人的意识之中,就凝聚成为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几乎全体中国人所遵奉的价值原则。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下,民族的界限不但不能撤去,而且需要捍卫,以便把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统一起来。把经济全球化理解为中国西方化,这是同爱国主义背道而驰的。
4.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前卫主张
爱国主义是中国文化精神,是在新的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的优良传统,是所有中国人最根本的道德诉求。在中国,不爱国无以为人。改革创新则是新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文化新锐,是要由民族中的先进分子带头实行的社会进步的前导。可以说,“爱国”与“创新”构成核心价值体系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为了民族复兴而改革创新,为了改革创新而高扬民族精神,二者密切结合,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规范
胡锦涛总书记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经验做了系统总结,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提炼出“八荣八耻”。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上述四项内容,都在“八荣八耻”中得到其道德表现。可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展开,也是坚持这一体系的道德保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
1.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引导性
作为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态势下的具有主导性的核心价值体系,不能没有理想的追求和引导。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狭隘眼界,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传统社会差别、“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1]的共产主义。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则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懈奋斗,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两个理想的相互衔接,引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但是,理想的实现依靠现实主义的坚忍精神和切实有效的实际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指明了现(下转第43页) (上接第21页)实工作的基本要求,制订了达到理想的道德规范。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共产党人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我们要以科学的精神、革命的现实主义,切切实实、一点一滴、一个一个地夺取”[2]胜利。
2.科学精神和价值导向相结合的全面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价值导向体系,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全体人民都能得到自由、幸福。但是,价值理想、价值导向都有一个是否科学、是否合乎规律的问题。建国以前,相当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怀抱救国理想,其价值观念无疑是崇高的,但限于对历史规律的不了解,他们往往以“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为其救国方略。科学、教育、实业都十分重要,但在当时条件下,改变社会制度的革命是当务之急,对这一点,他们并不认同。建国以后,科学兴国、教育兴国、实业兴国成为正确主张,但党内有“左”倾思想的人们仍然固执于社会革命,这又违背了科学规律。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合乎规律的科学观念和合乎人民要求的价值导向结合在一起,这是十分重要的思想。
3.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融合性
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体现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性的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先进性的要求,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广泛性的要求;理想信念问题的解决主要是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来说的,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则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群众性;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创新,需要先进的人们去带头、去冲锋陷阵,而辛勤劳动、诚实守信等等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普遍拥护和坚持的道德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成一体,便于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同广大群众一起遵行。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旗帜;是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牢固纽带;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上述基本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侯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