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根据每个阶段的要求,进行指导,确保朗读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教学 教学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对信息交流的研究表明,信息的全部表达=7%的语调 38%的声音 55%的表情,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朗读在社会传播与交流中的意义和价值。现我就如何搞好朗读教学谈谈感受。
一、认识朗读的作用
1.朗读有助于情感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若能创设一定的情境,配上抑扬顿挫的朗读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老人与海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饱含深情,但小学生对于人与动物之间产生的真挚感情却无法感受、理解。我在教第二部分时通过课件播放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的悲壮画面,并以低沉的语调朗读这段文字,朗诵时融入感情,使学生融合到海鸥群中,进入到海鸥对失去老人的无限哀思之中,激起对老人的敬佩之情。然后指导学生对感人至深的句子反复朗读。此时,老人无私的高大形象已深深烙在学生脑中,海鸥对老人的情愫自然呼之欲出。
2.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意图。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通过朗读可以对文章细细咀嚼,细细品味,体会出语言文字的含义和韵味。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大段,可采用“读—议—读”的方法。我引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的情形,学生边听边议,领会小女孩坐在大火炉前面产生的幻象,说明她冷极了,渴望温暖,但得不到温暖。接着指明小女孩第二、三、四次擦燃火柴时的情形,使学生领会小女孩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没有食物,没有欢乐,没人疼爱。从她冻死前产生的幻象中看到本是应当小女孩享受的东西,可她只能在幻象中享受,非常可怜。通过朗读,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油然而生。
3.朗读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同样一篇文章有的人读得声情并茂,有的则乱读一通,这就是对语感的认知。如果能对一篇文章进行初读、精读、复读等训练,老师加以总结,让学生反复诵读,这样的朗读就是一种思想感情的熏陶,也是一种审美的活动。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也深刻地理解了作者表达的情感,朗读自然就投入了。
4.朗读有助于语言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安排了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得到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情文并茂的佳作。作者在描述漓江水、桂林山的特点时,用了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的排比句。各分句句式相近,语意相关,一气呵成。它分别把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独特之处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这些节奏明快的排比句,学生反复朗读后,不但为优美的语言所吸引,而且被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所感染。学了这篇文章后,我让学生写《我爱家乡的山水》,学生能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模仿作者的写作特点,用优美的语句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其中一个学生写道:“在我家的屋后有一条小溪。溪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和自由自在的小鱼;溪水真凉啊,在炎热的夏天,你只要站在溪水中,一股凉丝丝的感觉便从脚底直奔全身,闷热之感一扫而光,舒服极了;溪水真甜啊,你只要捧上一口,喝了它,一股甜丝丝的感觉直奔心田。溪水一年四季潺潺流着,仿佛在弹奏一曲赞美家乡的歌……”小作者们运用所学知识写出了自己的情感真实。可见朗读有助于发展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二、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从教多年,我体会到那种伶牙俐齿、感情充沛、滔滔不绝的朗读者微乎其微。多数学生是:言不及义而金口难开;或背后口若悬河,风趣幽默,但朗读课文时面红耳赤断断续续,声如蚊鸣。朗读的情感平淡无情,如一池静水,总是一个腔调,一味铺叙。因而可以从下几点入手:
1.备好朗读教学。
教师备好“朗读”是指导学生读的前提。教师不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就不能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朗读,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是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过程。教师只有先直接感受,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此外,教师在备课时,要特别注重备“范读”。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替代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熏陶。
2.教给方法,有效指导。
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因为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基础。学生由于受多音字、形似字和方言的影响,朗读时会出现读错、读偏的现象。要想改变学生这种不良现状,应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其次让学生懂得字词停顿,分节朗读。如汉语拼音设计的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可以训练按词停顿并用铅笔在词语的下面用横线画出,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跟读注意单词停顿,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节朗读,读时要求不一句一拍地拖腔拉调,语速快,然后过渡到词连词地朗读,教师随时给予指导,矫正。再次注意标点的停顿。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常用的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顿号、问好、感叹号等,以及这些符号在句子中的停顿时间的长短并通过范读进行指导,通过讨论、比较、体会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的朗读方法。最后提升到美读。在教学时可适当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训练,如速度、停顿、轻重音、语调等。
3.采用合适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朗读形式多样,有范读、配乐读、诵读、齐读、接力读、分角色读、赛度、录音读、表演读等。不同体裁特质不同,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合适的朗读形式。如在教《将相和》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把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深入文本,反复推敲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富有情趣的动态表演,学生体验文本情境的同时朗读的技巧也得以提升。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唯有明确朗读的重要作用,同时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使朗读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和“亮点”。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教学 教学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对信息交流的研究表明,信息的全部表达=7%的语调 38%的声音 55%的表情,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朗读在社会传播与交流中的意义和价值。现我就如何搞好朗读教学谈谈感受。
一、认识朗读的作用
1.朗读有助于情感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若能创设一定的情境,配上抑扬顿挫的朗读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老人与海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饱含深情,但小学生对于人与动物之间产生的真挚感情却无法感受、理解。我在教第二部分时通过课件播放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的悲壮画面,并以低沉的语调朗读这段文字,朗诵时融入感情,使学生融合到海鸥群中,进入到海鸥对失去老人的无限哀思之中,激起对老人的敬佩之情。然后指导学生对感人至深的句子反复朗读。此时,老人无私的高大形象已深深烙在学生脑中,海鸥对老人的情愫自然呼之欲出。
2.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意图。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通过朗读可以对文章细细咀嚼,细细品味,体会出语言文字的含义和韵味。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大段,可采用“读—议—读”的方法。我引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的情形,学生边听边议,领会小女孩坐在大火炉前面产生的幻象,说明她冷极了,渴望温暖,但得不到温暖。接着指明小女孩第二、三、四次擦燃火柴时的情形,使学生领会小女孩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没有食物,没有欢乐,没人疼爱。从她冻死前产生的幻象中看到本是应当小女孩享受的东西,可她只能在幻象中享受,非常可怜。通过朗读,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油然而生。
3.朗读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同样一篇文章有的人读得声情并茂,有的则乱读一通,这就是对语感的认知。如果能对一篇文章进行初读、精读、复读等训练,老师加以总结,让学生反复诵读,这样的朗读就是一种思想感情的熏陶,也是一种审美的活动。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也深刻地理解了作者表达的情感,朗读自然就投入了。
4.朗读有助于语言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安排了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得到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情文并茂的佳作。作者在描述漓江水、桂林山的特点时,用了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的排比句。各分句句式相近,语意相关,一气呵成。它分别把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独特之处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这些节奏明快的排比句,学生反复朗读后,不但为优美的语言所吸引,而且被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所感染。学了这篇文章后,我让学生写《我爱家乡的山水》,学生能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模仿作者的写作特点,用优美的语句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其中一个学生写道:“在我家的屋后有一条小溪。溪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和自由自在的小鱼;溪水真凉啊,在炎热的夏天,你只要站在溪水中,一股凉丝丝的感觉便从脚底直奔全身,闷热之感一扫而光,舒服极了;溪水真甜啊,你只要捧上一口,喝了它,一股甜丝丝的感觉直奔心田。溪水一年四季潺潺流着,仿佛在弹奏一曲赞美家乡的歌……”小作者们运用所学知识写出了自己的情感真实。可见朗读有助于发展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二、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从教多年,我体会到那种伶牙俐齿、感情充沛、滔滔不绝的朗读者微乎其微。多数学生是:言不及义而金口难开;或背后口若悬河,风趣幽默,但朗读课文时面红耳赤断断续续,声如蚊鸣。朗读的情感平淡无情,如一池静水,总是一个腔调,一味铺叙。因而可以从下几点入手:
1.备好朗读教学。
教师备好“朗读”是指导学生读的前提。教师不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就不能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朗读,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是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过程。教师只有先直接感受,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此外,教师在备课时,要特别注重备“范读”。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替代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熏陶。
2.教给方法,有效指导。
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因为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基础。学生由于受多音字、形似字和方言的影响,朗读时会出现读错、读偏的现象。要想改变学生这种不良现状,应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其次让学生懂得字词停顿,分节朗读。如汉语拼音设计的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可以训练按词停顿并用铅笔在词语的下面用横线画出,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跟读注意单词停顿,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节朗读,读时要求不一句一拍地拖腔拉调,语速快,然后过渡到词连词地朗读,教师随时给予指导,矫正。再次注意标点的停顿。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常用的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顿号、问好、感叹号等,以及这些符号在句子中的停顿时间的长短并通过范读进行指导,通过讨论、比较、体会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的朗读方法。最后提升到美读。在教学时可适当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训练,如速度、停顿、轻重音、语调等。
3.采用合适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朗读形式多样,有范读、配乐读、诵读、齐读、接力读、分角色读、赛度、录音读、表演读等。不同体裁特质不同,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合适的朗读形式。如在教《将相和》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把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深入文本,反复推敲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富有情趣的动态表演,学生体验文本情境的同时朗读的技巧也得以提升。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唯有明确朗读的重要作用,同时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使朗读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和“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