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涵、特征和体系。军民融合式发展内涵丰富,特征鲜明。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需借助一定的体系建立来实现,主要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国防动员等体系。
【关键词】军民融合;内涵;特征;体系建立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改革目标和任务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军民融合是我党领导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一贯指导方针。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强调,把军民融合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强国必须强国防,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于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
军民融合是指通过打破“军”与“民”相互分割和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促进“军”和“民”之间全领域、全要素、高效益的物质和信息等的交流与渗透,从而形成一个军民兼容、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的开放对流系统,使一次性资源投入获得国防安全利益和经济社会利益双重产出,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十分重要而紧迫,意义重大而深远。因此,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按照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要求,从中国具体国情和军情出发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提高国家整体建设效益,不断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和高效发展,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
二、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一般特征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是我国主动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和世界新军事革命的重大战略抉择,也是走中国特色富国强军之路的必然选择。军民融合是世界发展之潮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是世界主要国家的共同政策取向,其一般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军民系统开放互动。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是国家建设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军民融合发展的前提是打破两个子系统相互封闭和自成体系的发展格局,推动“军”与“民”的人才、物质、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相互渗透和交融,从而实现两个子系统的相互开放和良性互动。
2.军民市场有效对接。打破国防市场和民用市场这两个细分市场互相分割的局面,实现国防市场与民用市场的有效对接,需充分发挥市场对军民融合发展的牵引作用。国防建设方面,除少数国防专用性和安全保密性较高的领域及产品技术外,需要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推动国防市场向民用市场开放,通过市场竞争方式让更多的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民用企业进入国防建设领域,广泛引入和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参与国防建设;经济社会建设方面,需鼓励民用企业积极参与国防建设,推动民用技术和产品有效满足国防建设需求,支持民用企业采用军转民技术和产品。打破国防产品成本加成的单一定价机制,推动国防产品与民用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效对接,不断扩大国防产品竞争性价格形成机制范围,扩大国防市场竞争的充分性。
3.军民资源成果共享。打破军民资产分头投资,军民资源、成果各自专用的分割局面,积极推动资源的共享性建设,实现资源共用、成果共享。在产品科研生产方面,都力求在同一工厂、同一车间或同一生产线,采用共同的劳力、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设施等,既生产武器装备等军用产品,又生产相应的民用产品;人才培养方面,都力求依托军地高校等人才培养系统培养军地人才,采用共同的人才培养资源;物流方面,依靠同一物流系统,既满足军队物质保障需求,又满足地方部门和单位物质保障需求;成果产生和应用方面,无论是国防建设领域,还是经济社会建设领域,都力求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扩大通用标准体系的使用范围等,使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成果,既可用于军用目的,也可用于民用目的。
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体系建立
1.建立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立这一体系是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提高我军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建立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应着重在改革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管理体制、优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结构布局、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运行机制、消除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行业壁垒等方面下功夫、见成效。2.建立军民融合式军队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是治国之本,也是强军之道。党的十八大从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高度,科学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建设重点是人才培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体制机制,拓宽利用国民资源和国家人才资源渠道,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和引进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力度,吸引社会高层次人才到军队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献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3.完善军民融合式国防动员体系。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国防动员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经济与国防、沟通军队与地方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环境、社会条件和任务要求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全面深化改革,强调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既对国防动员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必须进一步凝聚融合共识,完善融合机制,提高融合层次,增强融合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合芳,军队人才培养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的对策措施[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NO.5.2013.
[3]于川信,周建平.军民融合式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3.
[4]宋协鹏,薛宝仪.推进国防动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对策思考[J],国防科技,2014.6.
[5]吕彬,肖振华.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7
作者简介:李鹏,男,汉族,西安政治学院政治工作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军民融合;内涵;特征;体系建立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改革目标和任务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军民融合是我党领导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一贯指导方针。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强调,把军民融合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强国必须强国防,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于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
军民融合是指通过打破“军”与“民”相互分割和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促进“军”和“民”之间全领域、全要素、高效益的物质和信息等的交流与渗透,从而形成一个军民兼容、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的开放对流系统,使一次性资源投入获得国防安全利益和经济社会利益双重产出,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十分重要而紧迫,意义重大而深远。因此,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按照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要求,从中国具体国情和军情出发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提高国家整体建设效益,不断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和高效发展,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
二、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一般特征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是我国主动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和世界新军事革命的重大战略抉择,也是走中国特色富国强军之路的必然选择。军民融合是世界发展之潮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是世界主要国家的共同政策取向,其一般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军民系统开放互动。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是国家建设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军民融合发展的前提是打破两个子系统相互封闭和自成体系的发展格局,推动“军”与“民”的人才、物质、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相互渗透和交融,从而实现两个子系统的相互开放和良性互动。
2.军民市场有效对接。打破国防市场和民用市场这两个细分市场互相分割的局面,实现国防市场与民用市场的有效对接,需充分发挥市场对军民融合发展的牵引作用。国防建设方面,除少数国防专用性和安全保密性较高的领域及产品技术外,需要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推动国防市场向民用市场开放,通过市场竞争方式让更多的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民用企业进入国防建设领域,广泛引入和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参与国防建设;经济社会建设方面,需鼓励民用企业积极参与国防建设,推动民用技术和产品有效满足国防建设需求,支持民用企业采用军转民技术和产品。打破国防产品成本加成的单一定价机制,推动国防产品与民用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效对接,不断扩大国防产品竞争性价格形成机制范围,扩大国防市场竞争的充分性。
3.军民资源成果共享。打破军民资产分头投资,军民资源、成果各自专用的分割局面,积极推动资源的共享性建设,实现资源共用、成果共享。在产品科研生产方面,都力求在同一工厂、同一车间或同一生产线,采用共同的劳力、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设施等,既生产武器装备等军用产品,又生产相应的民用产品;人才培养方面,都力求依托军地高校等人才培养系统培养军地人才,采用共同的人才培养资源;物流方面,依靠同一物流系统,既满足军队物质保障需求,又满足地方部门和单位物质保障需求;成果产生和应用方面,无论是国防建设领域,还是经济社会建设领域,都力求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扩大通用标准体系的使用范围等,使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成果,既可用于军用目的,也可用于民用目的。
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体系建立
1.建立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立这一体系是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提高我军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建立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应着重在改革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管理体制、优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结构布局、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运行机制、消除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行业壁垒等方面下功夫、见成效。2.建立军民融合式军队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是治国之本,也是强军之道。党的十八大从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高度,科学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建设重点是人才培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体制机制,拓宽利用国民资源和国家人才资源渠道,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和引进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力度,吸引社会高层次人才到军队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献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3.完善军民融合式国防动员体系。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国防动员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经济与国防、沟通军队与地方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环境、社会条件和任务要求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全面深化改革,强调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既对国防动员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必须进一步凝聚融合共识,完善融合机制,提高融合层次,增强融合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合芳,军队人才培养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的对策措施[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NO.5.2013.
[3]于川信,周建平.军民融合式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3.
[4]宋协鹏,薛宝仪.推进国防动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对策思考[J],国防科技,2014.6.
[5]吕彬,肖振华.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7
作者简介:李鹏,男,汉族,西安政治学院政治工作学专业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