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过股票吗?在买卖股票时是否觉得自己够理性呢?传统财务理论假设“投资人是理性的”并推衍出如下模型:不理性投资人参与股市,会使得股票价格短暂偏离基本面或真实价格,但因大多数人是理性的,因此产生反制力量,使得股票价格不至于偏离基本面或真实价格太久。终久,不理性投资人会因为变成股市输家而离开市场。长期而言,市场运作是颇理性投资人所主导,因此不应该有股市泡沫现象。但以这个理论验证各国股市时,却发现落差甚大。
传统财务理论认为股票无法预测;实际情况却是“股票有预测性,股市有规则性”。传统理论认为,投资大众对于好、坏消息的解读不同时股市才会有较大的成交量;事实却是,就算没有明显的好、坏消息,有时股市的成交量仍然很大。传统理论认为股票价格由公司基本面(也就是获利能力)决定;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对于股市的过度波动性,传统财务理论无法提出合理解释。
人不可能完全理性
越来越多差距的出现,使得学者们开始思考,是否原先的一些想法是不对的,结果发现“投资人是理性的”这个假设有问题。心理学家认为“人是不可能完全理性的”,而且有很多不理性层面。美国财务学者沃纳·德邦特与理查德·撒勒认为:股市投资人最明显的不理性表现在“过度自信”上。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过于高估时,对事情的看法会因为“过度乐观”而变得过度自信。股市中的一些奇怪现象,就是因为投资人的过度自信。
近年来财务学上出现一个“过度自信假说”认为:股市投资人过度自信会衍生4 个现象,其一是:投资人会过度重视自己所搜集的私有信息,而忽略公开讯息。其二是:在股市中获利后自信更为增强,因而导致过度交易,这种动态过程在多头股市中特别明显。其三是:投资人过度自信造成的过度交易,是影响股市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四是:投资人过度自信时容易低估风险。这个假说已被证实。
过度重视私有讯息
股市投资人有一个特别习性,就是常常千方百计地搜集小道消息。姑且不论这些讯息是否正确,投资人总是特别相信这些费力搜集到的信息,对于上市公司呈现的财务报表,或媒体批露的公开讯息,反而视而不见。这种忽略公开讯息的心态,不但造成投资失败,也造成“财务报表的数字无法解释公司股价变动”的奇怪现象。
如果过去小道消息曾被证实有用,投资人会更具信心,股市过度反应情形更明显。例如遇有利多消息时,投资人不但更加相信小道消息,甚至认为股价应该涨得更高,再加上“追高杀低”的习性使然,股价确实会超涨一段时间。至于某些被投资人认为不好的股票,由于既定印象负面居多,纵使公司获利情况已有改善,股价仍会超跌一段时间。
直到一段时日后,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显示股价确已被过度高估或低估时,股价才会往下或往上修正到合理价位。这就是股价在短期内涨者恒涨,跌者恒跌,长期过后会再反转的原因。
投资获利后更加过度自信
各国投资人都一样,当股市上涨时,手中握有股票的人都很高兴,因为自己的股票也涨了,自己的信心更为增强。美国财务学者赛门·格威斯与泰伦斯·欧迪恩认为:当投资人进入股市后,往往只记得自己成功时的得意,而忘记自己失败时的郁卒。获利时会认为自己能力高强,自信程度明显增强;失利时就归咎于无法控制的因素,例如运气不好等。
投资人获利后,手头筹码增多,有了成功经验,对自己能力有所肯定,也希望从股市中获取更多的财富,因此就更加频繁地买卖股票,这是造成股市成交量超过合理范围的原因之一。而且投资人容易把成交量放大的股市解释为“前(钱)景可期”,喜欢在这个时候加码买卖股票,完全忽略太过频繁的买卖,其交易成本会侵蚀投资利润的风险。
股价不断上涨,交易热络的股市,称为多头市场;股价持续下跌,交易清淡的股市,称为空头市场。无论多头市场或空头市场,投资人大都有过度自信心态。在多头市场时,投资人获利后展现的过度自信特别明显;在空头市场时,投资人会把没有获利的原因归罪于其他因素,不会去纠正自己,这时的心态依然是过度自信,只是自信程度较轻而已。
每股盈余
股票价格究竟由谁决定呢?传统财务理论认为应由公司基本面决定,意即由公司的获利能力决定。公司获利时会考虑发放现金股利,现金股利发放越多,对股东就越有利。所以说,公司盈余越高表示发放股利能力越强,股价就会上涨。
不过公司也可能不发放股利,而把盈余保留下来以便再投资。倘若未来的投资计划是有前(钱)景的,表示公司未来的获利能力与发放股利的能力比现在好,因此虽然持股人暂时拿不到股利,但因为公司未来前(钱)景看好,股价还会上涨,到时再把手中的股票卖掉,便可赚到价差而获利。
但要如何衡量公司的获利能力呢?较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公司的每股盈余。每股盈余越高,表示公司获利力越强,股价应该越高。过去美国的网络类股曾经狂飙,就是因为投资人“不理性”地预期网络类股“未来”的获利能力无可限量,因而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即使现阶段公司并未赚钱或未发放股利,仍愿以高价购买股票,以期未来可以赚到股价上涨的差价。
然而有能力发放高股利的公司,也不一定有比较强的获利能力。例如一些传统产业类股,如果没有经营新的营业项目或做其他转投资,通常会把盈余当成股利发给股东。他们固守本业,获利稳定,但未来的获利能力无法明显提升,因此纵使实施高股利政策,股价上涨空间依然有限。
理论上,只有影响公司基本面的消息才会使得股价变动。例如某家公司接获大订单,预期可带来不错获利,消息发布后,股价应会上涨。相反地,若公司失去大订单,未来获利能力将受影响,股价应会下跌。通常公司每季会发布财务报表,并在发布前释放一些乐观预测,目的在告诉投资人公司获利能力不错,藉以拉高股价。
显然地,公司基本面不会每天变动,也不太可能每天出现影响公司获利能力的好或坏消息,可是实际上股价却每天都在变动。如果股价是由基本面决定,照理来说不应该如此,但从过度自信角度看,就能合理解释股价每天变动的原因。
过度自信导致股市过度波动
财务学者宙斯·沙因克曼和熊伟认为:投资人过度自信是造成股市泡沫的主因。在多头股市中,投资人因为获利,自信增加,开始在市场积极操作,导致股票供需改变,股价不断变动。
当股市中不理性的投资人居多时,理性投资人会因为风险增加而暂离市场,股市因而变成缺乏理性反制机制的市场,股价波动得更厉害。这时若是大多数投资人都看好,股价会不断上涨,形成股市泡沫,万一出现重大利空事件,泡沫会立即破灭。虽然较早进入股市的人仍可赚到相当的投资报酬,但较晚进场的人就被套在最高点。
过度自信的投资人并非基于对公司基本面或总体经济面的判断进行交易,他们的交易只会使得股价波动超过合理范围,增加投资风险,甚至促使理性投资人暂离市场。一旦市场缺乏反制力量后,股价更容易偏离基本面而呈现过度波动现象。所以说,投资人过度自信是造成股市过度波动的原因之一。
过度自信容易低估风险
投资人过度自信所产生的第4 个现象是:不理性投资人因获利而信心增强时,容易低估风险,产生投机心态,进而买进风险较高的股票。在正常状况下,投资人对于风险较高的股票大都保持距离,不敢轻易冒险。但在投资获利后,信心增强,就会觉得一些大型股很难上涨,不如买进风险较高的股票,或许可以较快速地获得丰富的利润。其实股市多头时,获利公司的股票固然会涨,即使未获利公司也同步在涨,这是使投资人产生过度自信心态,转而竞逐高风险股票的结果。
股票是非常危险的投资工具,唯有虚心以对,量力而为,才能远离不必要的风险。国际金融炒家乔治·索罗斯因为一路战胜,自信心越来越强,但在1998 年进军俄罗斯市场后尝到败绩。事后他坦承自己的失败来自骄傲,而且认为自己应该更保守些。
另一位投资大师华伦·巴菲特,虽因股市投资致富而成为美国十大富翁之一,却没有过度自信心态,他的名言是:“不投资自己不懂的股票。”当许多人因为投资高科技或网络类股而获利时,他并没有因为过度自信而改变自己的投资原则,因此当美国那斯达克股市崩盘时,得以全身而退,未受影响。两位大师的投资经验,是否令你对“过度自信”产生更深刻的领悟呢?
传统财务理论认为股票无法预测;实际情况却是“股票有预测性,股市有规则性”。传统理论认为,投资大众对于好、坏消息的解读不同时股市才会有较大的成交量;事实却是,就算没有明显的好、坏消息,有时股市的成交量仍然很大。传统理论认为股票价格由公司基本面(也就是获利能力)决定;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对于股市的过度波动性,传统财务理论无法提出合理解释。
人不可能完全理性
越来越多差距的出现,使得学者们开始思考,是否原先的一些想法是不对的,结果发现“投资人是理性的”这个假设有问题。心理学家认为“人是不可能完全理性的”,而且有很多不理性层面。美国财务学者沃纳·德邦特与理查德·撒勒认为:股市投资人最明显的不理性表现在“过度自信”上。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过于高估时,对事情的看法会因为“过度乐观”而变得过度自信。股市中的一些奇怪现象,就是因为投资人的过度自信。
近年来财务学上出现一个“过度自信假说”认为:股市投资人过度自信会衍生4 个现象,其一是:投资人会过度重视自己所搜集的私有信息,而忽略公开讯息。其二是:在股市中获利后自信更为增强,因而导致过度交易,这种动态过程在多头股市中特别明显。其三是:投资人过度自信造成的过度交易,是影响股市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四是:投资人过度自信时容易低估风险。这个假说已被证实。
过度重视私有讯息
股市投资人有一个特别习性,就是常常千方百计地搜集小道消息。姑且不论这些讯息是否正确,投资人总是特别相信这些费力搜集到的信息,对于上市公司呈现的财务报表,或媒体批露的公开讯息,反而视而不见。这种忽略公开讯息的心态,不但造成投资失败,也造成“财务报表的数字无法解释公司股价变动”的奇怪现象。
如果过去小道消息曾被证实有用,投资人会更具信心,股市过度反应情形更明显。例如遇有利多消息时,投资人不但更加相信小道消息,甚至认为股价应该涨得更高,再加上“追高杀低”的习性使然,股价确实会超涨一段时间。至于某些被投资人认为不好的股票,由于既定印象负面居多,纵使公司获利情况已有改善,股价仍会超跌一段时间。
直到一段时日后,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显示股价确已被过度高估或低估时,股价才会往下或往上修正到合理价位。这就是股价在短期内涨者恒涨,跌者恒跌,长期过后会再反转的原因。
投资获利后更加过度自信
各国投资人都一样,当股市上涨时,手中握有股票的人都很高兴,因为自己的股票也涨了,自己的信心更为增强。美国财务学者赛门·格威斯与泰伦斯·欧迪恩认为:当投资人进入股市后,往往只记得自己成功时的得意,而忘记自己失败时的郁卒。获利时会认为自己能力高强,自信程度明显增强;失利时就归咎于无法控制的因素,例如运气不好等。
投资人获利后,手头筹码增多,有了成功经验,对自己能力有所肯定,也希望从股市中获取更多的财富,因此就更加频繁地买卖股票,这是造成股市成交量超过合理范围的原因之一。而且投资人容易把成交量放大的股市解释为“前(钱)景可期”,喜欢在这个时候加码买卖股票,完全忽略太过频繁的买卖,其交易成本会侵蚀投资利润的风险。
股价不断上涨,交易热络的股市,称为多头市场;股价持续下跌,交易清淡的股市,称为空头市场。无论多头市场或空头市场,投资人大都有过度自信心态。在多头市场时,投资人获利后展现的过度自信特别明显;在空头市场时,投资人会把没有获利的原因归罪于其他因素,不会去纠正自己,这时的心态依然是过度自信,只是自信程度较轻而已。
每股盈余
股票价格究竟由谁决定呢?传统财务理论认为应由公司基本面决定,意即由公司的获利能力决定。公司获利时会考虑发放现金股利,现金股利发放越多,对股东就越有利。所以说,公司盈余越高表示发放股利能力越强,股价就会上涨。
不过公司也可能不发放股利,而把盈余保留下来以便再投资。倘若未来的投资计划是有前(钱)景的,表示公司未来的获利能力与发放股利的能力比现在好,因此虽然持股人暂时拿不到股利,但因为公司未来前(钱)景看好,股价还会上涨,到时再把手中的股票卖掉,便可赚到价差而获利。
但要如何衡量公司的获利能力呢?较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公司的每股盈余。每股盈余越高,表示公司获利力越强,股价应该越高。过去美国的网络类股曾经狂飙,就是因为投资人“不理性”地预期网络类股“未来”的获利能力无可限量,因而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即使现阶段公司并未赚钱或未发放股利,仍愿以高价购买股票,以期未来可以赚到股价上涨的差价。
然而有能力发放高股利的公司,也不一定有比较强的获利能力。例如一些传统产业类股,如果没有经营新的营业项目或做其他转投资,通常会把盈余当成股利发给股东。他们固守本业,获利稳定,但未来的获利能力无法明显提升,因此纵使实施高股利政策,股价上涨空间依然有限。
理论上,只有影响公司基本面的消息才会使得股价变动。例如某家公司接获大订单,预期可带来不错获利,消息发布后,股价应会上涨。相反地,若公司失去大订单,未来获利能力将受影响,股价应会下跌。通常公司每季会发布财务报表,并在发布前释放一些乐观预测,目的在告诉投资人公司获利能力不错,藉以拉高股价。
显然地,公司基本面不会每天变动,也不太可能每天出现影响公司获利能力的好或坏消息,可是实际上股价却每天都在变动。如果股价是由基本面决定,照理来说不应该如此,但从过度自信角度看,就能合理解释股价每天变动的原因。
过度自信导致股市过度波动
财务学者宙斯·沙因克曼和熊伟认为:投资人过度自信是造成股市泡沫的主因。在多头股市中,投资人因为获利,自信增加,开始在市场积极操作,导致股票供需改变,股价不断变动。
当股市中不理性的投资人居多时,理性投资人会因为风险增加而暂离市场,股市因而变成缺乏理性反制机制的市场,股价波动得更厉害。这时若是大多数投资人都看好,股价会不断上涨,形成股市泡沫,万一出现重大利空事件,泡沫会立即破灭。虽然较早进入股市的人仍可赚到相当的投资报酬,但较晚进场的人就被套在最高点。
过度自信的投资人并非基于对公司基本面或总体经济面的判断进行交易,他们的交易只会使得股价波动超过合理范围,增加投资风险,甚至促使理性投资人暂离市场。一旦市场缺乏反制力量后,股价更容易偏离基本面而呈现过度波动现象。所以说,投资人过度自信是造成股市过度波动的原因之一。
过度自信容易低估风险
投资人过度自信所产生的第4 个现象是:不理性投资人因获利而信心增强时,容易低估风险,产生投机心态,进而买进风险较高的股票。在正常状况下,投资人对于风险较高的股票大都保持距离,不敢轻易冒险。但在投资获利后,信心增强,就会觉得一些大型股很难上涨,不如买进风险较高的股票,或许可以较快速地获得丰富的利润。其实股市多头时,获利公司的股票固然会涨,即使未获利公司也同步在涨,这是使投资人产生过度自信心态,转而竞逐高风险股票的结果。
股票是非常危险的投资工具,唯有虚心以对,量力而为,才能远离不必要的风险。国际金融炒家乔治·索罗斯因为一路战胜,自信心越来越强,但在1998 年进军俄罗斯市场后尝到败绩。事后他坦承自己的失败来自骄傲,而且认为自己应该更保守些。
另一位投资大师华伦·巴菲特,虽因股市投资致富而成为美国十大富翁之一,却没有过度自信心态,他的名言是:“不投资自己不懂的股票。”当许多人因为投资高科技或网络类股而获利时,他并没有因为过度自信而改变自己的投资原则,因此当美国那斯达克股市崩盘时,得以全身而退,未受影响。两位大师的投资经验,是否令你对“过度自信”产生更深刻的领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