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小说的题目是“一个兵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是中年兵丁思念家乡和亲人的一腔柔情,并以此来揭示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伤害。但是,作者却没有正面展示兵丁的内心情感,而是设计了一个旁知视角,即从小学生小玲的角度来展开叙写,从小玲眼中所见的“凝想”“呆望”“认儿”等来折射兵丁的内心痛苦和思念之情。作为一个八岁的小孩,他的认知范围和认知深度是有限的,从他的角度来展开叙写,就把更多的空间留给读者去填补、去思索、去体味。这是这篇作品凝炼耐嚼的主要原因。同时,这种叙事角度的安排,也使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在交流中显得异常的真切动人。小玲的形象在这篇作品中不仅作为一个旁知视角而存在,他的出现,也使作品的情感有了一个可供交流的向度。小玲与兵丁的交往可分为“相识——相熟——相知”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又不是直线式的发展。作者从人物特定的身份、境遇和情感动机出发,细致地表现出了人物双方情感发展过程中的错位和逆行。小玲最初结识兵丁,只是出于好奇和羡慕,作为一个八岁的小孩,他此时此刻还不可能体察兵丁喜歡他的缘由。当距离消失,当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他便渐渐地觉得有些厌烦了。而兵丁则是把他当作自己“假定”的儿子看待的,他从小玲那里得到了一份心灵的慰藉,他希望长久地保持这一种友谊。这是一种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造成的异质情感交流,它们的流向实际上存在着逆行状态:兵丁愈是热心,小玲愈是感到厌烦;小玲愈是疏远,兵丁愈是渴望亲近。在得而复失之中,兵丁的内心痛苦更加深重了。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为小玲的少不更事而深深地遗憾,但正是这种遗憾加深了作品感人的力量。这就是人物双方的情感逆行产生的艺术效果。更为高明的是,作者并没有就此罢休,在这短短的篇幅里,她要把“戏”做足,让人物和读者经受一次情感的大折磨。在队伍开拔之前,兵丁给小玲送来了一杆小木枪。这是离别的纪念,这是情感的寄托,这是一个朋友的心,这是一个父亲的梦。这杆小木枪终于使小玲“明白了”,逆行的情感终于同向合流、同质沟通了。然而已经晚了,他们不能坐在一起真正进行交流了,而只能永远是单向的“含泪凝望”。看来就要合拢的情感流向,实际上拉开了更大的距离。对小玲来说,留下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追悔和遗恨;对兵丁来说,又多了一个牵肠挂肚的思念对象,如此看来,动荡不定的生活所伤害的就不仅是兵丁,也深深地触及到幼小的童心了。
在叙事作品中,那种人物双方“同质等量”的情感交流,那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格局,往往不可能给读者带来太多的感动。相反,“单相思”,无望的、没有完满结局的情爱,因错失造成的永恒的思念和遗憾,却具有巨大的震撼力。保加利亚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托多罗夫在论述如何表现情感的时候,曾经以爱情为例,列了这样一个公式:A爱上了B,但B却不爱A;A设法使B爱自己;当B爱上了A以后,A却不能爱B了。艺术作品当然不能有什么公式,但是,运用人物双方情感的错位逆行来加强作品的情感效果,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艺术方法。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抒情写心的高手,她的作品温馨委婉而又深沉凝重,总是在对读者的情感晕染中显示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与她深谙艺术创作的奥妙是分不开的。通过对《一个兵丁》情感结构的分析鉴赏,我们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
(高朝俊,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审)
在叙事作品中,那种人物双方“同质等量”的情感交流,那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格局,往往不可能给读者带来太多的感动。相反,“单相思”,无望的、没有完满结局的情爱,因错失造成的永恒的思念和遗憾,却具有巨大的震撼力。保加利亚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托多罗夫在论述如何表现情感的时候,曾经以爱情为例,列了这样一个公式:A爱上了B,但B却不爱A;A设法使B爱自己;当B爱上了A以后,A却不能爱B了。艺术作品当然不能有什么公式,但是,运用人物双方情感的错位逆行来加强作品的情感效果,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艺术方法。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抒情写心的高手,她的作品温馨委婉而又深沉凝重,总是在对读者的情感晕染中显示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与她深谙艺术创作的奥妙是分不开的。通过对《一个兵丁》情感结构的分析鉴赏,我们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
(高朝俊,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