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新要求,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希望。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烟台市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把“三农”工作继续作为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烟台力量。
关键词:产业升级;生态宜居;文明风尚;改革创新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进行了深刻阐述,要求山东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2018年6月份视察山东、视察烟台,再次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农业要“全面发展、多样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强调脱贫攻坚要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这为烟台市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1.1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亟待加强。一是农村专业人才短缺、学历层次低。农技、卫生等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历经改革,人才短缺、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比较突出。以乡镇农技服务机构为例,每个专业的农技人员只有1-2人,有的平均不足1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仅占41.3%。二是农村人口老化、农业后继无人。全市农村劳动力约279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约132万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1%,50岁以上的占43.31%,以老人、妇女为主的“386199”部队成为第一产业的主力军。
1.2农村资源环境和生态约束趋紧。一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我市农业以果品、蔬菜为主导的产业特点,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高,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使用量大、有效利用率低,导致土壤酸化、地力下降以及水资源污染、氮含量超标等环境问题。二是农业废弃物问题。畜禽粪污、秸秆果木枝条、果袋、地膜等农业废弃物面广量大,收集成本高,处理难度大,综合利用程度低。三是水资源有效利用问题。我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87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在有限的水资源中,农业农村用水占到2/3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0.65。
1.3农村基层基础仍然薄弱。一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290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1342个,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相称。二是后进村庄建设难度越来越大。在美丽乡村覆盖率已经达到60%的基础上,剩下约2400个村庄,都是集体经济薄弱、历史欠账多、基础条件差、建设任务重、资金投入大的村庄。在这些村庄中,把一个C级村提升至B村(达标村)至少需要300万元,若打造一个A级村(示范村)则不低于600万元。三是农民收入动力减弱、增速放缓。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6%,低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0.3个百分点,这是6年来首次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2 大力实施乡村振興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立足烟台特有禀赋、构筑烟台特色优势,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努力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力争到2022年烟台市40%的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80%以上,精彩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的烟台篇章。
2.1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强化龙头带动,提升规模经营。进一步强龙头、壮基地、育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现代种养基地,打造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拓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实行复合式发展。支持龙头企业领建全国性农产品加工业联盟,研究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其他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带动提升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在产业发展重点上,突破发展五大产业。突破发展农产品绿色加工业。以发展现代食品工业为重点,充分发挥烟台农产品资源优势,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培育壮大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突破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烟台有2.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重点加快发展海洋牧场,到2022年,各类海洋牧场总面积达到12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7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突破发展乡村旅游业。以烟台市全域旅游发展为契机,高品质开发“山上、田园、滨海、岛上”深度游、观光游,创建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综合体、康养基地,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苹果产业提质升级。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现代苹果产业为目标,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品质、扩大出口、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以创建精品示范园区为重点,以果园标准化管理为抓手,培育引进新优特品种和先进技术,推进品种更新换代,促进全市果业提档升级。到 2022年,全市苹果种植面力争达到300万亩,苹果总产量占全省的63%,良种化率达到 90%,优质果率达到 85%,年出口量达到 100 万吨。大樱桃产业领先发展。充分发挥烟台大樱桃栽培的区位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以提质增效为核心,适度扩大栽培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强化技术服务,着力提升大樱桃产业市场竞争力,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到 2020 年,全市大樱桃栽培面积达到 40 万亩,产量达到 25 万吨,良种覆盖率达到 80%,优质果率达到 70%以上,出口数量达到 1 万吨以上。三是产业发展方向上,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完善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参加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大力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程,支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加大“烟台苹果”“烟台海参”“烟台肉鸡”等品牌培育提升力度,组织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打造烟台特色农产品品牌集群。到2022年,认证“三品一标”数量达到1040(农业800个,海洋渔业200个,畜禽产品40个),培育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7个以上,知名企业品牌70个以上,产品品牌150个。 2.2强化美丽乡村示范,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一是强化美丽乡村示范引领。坚持在省内率先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目标,集中2018年至2020年三年的时间,以镇域为基本单元进行连片打造、整体提升,每年培育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10个,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建成镇30个;以抓两头为重点进行示范引领、内外兼修,每年建设100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村、提升100个后进村,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到2022年,全市40%的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统筹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重点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差、居住环境差等问题,深入推进农村“七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村村通”向“户户通”迈进,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到2020年全市农村基本实现村内道路“户户通”;加快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到2020年全市乡村(涉农街道)内30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完成农村公共厕所无害化改造;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0年50%以上的村庄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农村新型社区基本实现污水收集处理。三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到2022年全市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农药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
2.3强化文化自信,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着力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深化文明村镇评选和动态管理,推动实现2020年全市80%的村镇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鎮标准的目标。实施“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连片打造乡村文明行动示范片区。从2018年开始,各县市区每年打造2—3个特色示范片区,片区内所有村镇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标准。二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烟台革命老区优势,挖掘好革命历史文化资源,讲好烟台故事,强化典型带动,打造“英雄的家乡”等胶东文化特色村庄,推动形成特色文化、区域文化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到2020年,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基本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社区和行政村基本建有符合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2.4强化党的建设引领,夯实乡村振兴组织保障。一是创建农村党建示范区。突出区域化统筹,由传统的“村居建党”向“区块建党”转变,建立“一核心五统筹”工作机制,建强示范区党组织核心,统筹活动阵地建设、党员管理、产业发展、村级治理、公共服务,实现互联互促、统筹发展、一体提升。到2019年底,全市建成党建示范区150个左右。到2022年,建成300个左右。二是创建管理规范村庄。这些年,我们在美丽乡村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乡村面貌得以明显改观。如何维护好现有成果,确保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基础工作和长效机制建设上下功夫。要加强农村党务村务“1清单6规范”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村级事务决策、“三资”管理、党内政治生活、发展党员、党务村务公开、村规民约“6个规范化”建设,建立权责明晰、公开透明、操作规范、监督有力的村级事务运行体制和机制。到2022年,管理规范示范村达到2000个以上。三是创建党群连心品牌。强化内力激发,在全市农村开展党员干部“双联双诺”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实现村干部联系党员和村民代表全覆盖、党员和村民代表联系群众全覆盖,村党组织和党员、村民代表公开承诺为民服务事项。强化外部帮扶,抓实第一书记日常考勤、工作交流、督查通报、考核奖惩等工作制度,有效促使第一书记靠在村里抓党建促脱贫、联系服务群众。四是提升村党组织引领能力。突出加强154个软弱涣散村的综合整治,逐村排查问题根源,逐村明确整改措施,逐村安排县镇领导联系包帮,严格实行销号管理,转化一个销号一个,确保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154个软弱涣散村转化工作。深入实施“头雁领航”工程,深化“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力争到2020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村“两委”成员达到20%以上。健全村级运转经费动态增长保障机制,按照村均不少于9万元标准落实村级运转经费,每3年调整一次最低保障标准。五是提升村集体经济实力。发挥村党组织对发展经济的引领作用,开展“党支部+合作社”百村示范行动,探索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把各类资源集中起来,把农民组织起来,示范带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提档升级。开展集体经济示范村“双百”评选,每年评选100个“干事创业红旗村”和100个“干事创业进步村”,每村给予1万元扶持资金。
2.5强化改革创新助力,释放乡村振兴机制活力。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围绕承包地,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支持鼓励开展土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试点,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围绕宅基地,严格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推行农民利用宅基地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有效措施。二是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打通面广量大的村级集体企业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长不大、走不远的制度瓶颈。在“提速”上加大力度,全面开展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等基础性工作,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年内完成全部涉农村居的清产核资工作及50%以上涉农村居的改革任务,2019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三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建立乡村振兴的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两大领域,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就业、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持续加大“332”扶贫工作重点县镇村支持力度,建立脱贫成果巩固提升机制,抓好两个衔接,即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相衔接、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制度相衔接。
关键词:产业升级;生态宜居;文明风尚;改革创新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进行了深刻阐述,要求山东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2018年6月份视察山东、视察烟台,再次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农业要“全面发展、多样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强调脱贫攻坚要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这为烟台市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1.1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亟待加强。一是农村专业人才短缺、学历层次低。农技、卫生等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历经改革,人才短缺、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比较突出。以乡镇农技服务机构为例,每个专业的农技人员只有1-2人,有的平均不足1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仅占41.3%。二是农村人口老化、农业后继无人。全市农村劳动力约279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约132万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1%,50岁以上的占43.31%,以老人、妇女为主的“386199”部队成为第一产业的主力军。
1.2农村资源环境和生态约束趋紧。一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我市农业以果品、蔬菜为主导的产业特点,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高,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使用量大、有效利用率低,导致土壤酸化、地力下降以及水资源污染、氮含量超标等环境问题。二是农业废弃物问题。畜禽粪污、秸秆果木枝条、果袋、地膜等农业废弃物面广量大,收集成本高,处理难度大,综合利用程度低。三是水资源有效利用问题。我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87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在有限的水资源中,农业农村用水占到2/3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0.65。
1.3农村基层基础仍然薄弱。一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290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1342个,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相称。二是后进村庄建设难度越来越大。在美丽乡村覆盖率已经达到60%的基础上,剩下约2400个村庄,都是集体经济薄弱、历史欠账多、基础条件差、建设任务重、资金投入大的村庄。在这些村庄中,把一个C级村提升至B村(达标村)至少需要300万元,若打造一个A级村(示范村)则不低于600万元。三是农民收入动力减弱、增速放缓。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6%,低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0.3个百分点,这是6年来首次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2 大力实施乡村振興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立足烟台特有禀赋、构筑烟台特色优势,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努力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力争到2022年烟台市40%的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80%以上,精彩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的烟台篇章。
2.1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强化龙头带动,提升规模经营。进一步强龙头、壮基地、育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现代种养基地,打造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拓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实行复合式发展。支持龙头企业领建全国性农产品加工业联盟,研究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其他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带动提升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在产业发展重点上,突破发展五大产业。突破发展农产品绿色加工业。以发展现代食品工业为重点,充分发挥烟台农产品资源优势,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培育壮大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突破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烟台有2.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重点加快发展海洋牧场,到2022年,各类海洋牧场总面积达到12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7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突破发展乡村旅游业。以烟台市全域旅游发展为契机,高品质开发“山上、田园、滨海、岛上”深度游、观光游,创建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综合体、康养基地,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苹果产业提质升级。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现代苹果产业为目标,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品质、扩大出口、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以创建精品示范园区为重点,以果园标准化管理为抓手,培育引进新优特品种和先进技术,推进品种更新换代,促进全市果业提档升级。到 2022年,全市苹果种植面力争达到300万亩,苹果总产量占全省的63%,良种化率达到 90%,优质果率达到 85%,年出口量达到 100 万吨。大樱桃产业领先发展。充分发挥烟台大樱桃栽培的区位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以提质增效为核心,适度扩大栽培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强化技术服务,着力提升大樱桃产业市场竞争力,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到 2020 年,全市大樱桃栽培面积达到 40 万亩,产量达到 25 万吨,良种覆盖率达到 80%,优质果率达到 70%以上,出口数量达到 1 万吨以上。三是产业发展方向上,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完善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参加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大力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程,支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加大“烟台苹果”“烟台海参”“烟台肉鸡”等品牌培育提升力度,组织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打造烟台特色农产品品牌集群。到2022年,认证“三品一标”数量达到1040(农业800个,海洋渔业200个,畜禽产品40个),培育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7个以上,知名企业品牌70个以上,产品品牌150个。 2.2强化美丽乡村示范,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一是强化美丽乡村示范引领。坚持在省内率先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目标,集中2018年至2020年三年的时间,以镇域为基本单元进行连片打造、整体提升,每年培育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10个,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建成镇30个;以抓两头为重点进行示范引领、内外兼修,每年建设100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村、提升100个后进村,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到2022年,全市40%的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统筹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重点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差、居住环境差等问题,深入推进农村“七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村村通”向“户户通”迈进,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到2020年全市农村基本实现村内道路“户户通”;加快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到2020年全市乡村(涉农街道)内30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完成农村公共厕所无害化改造;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0年50%以上的村庄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农村新型社区基本实现污水收集处理。三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到2022年全市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农药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
2.3强化文化自信,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着力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深化文明村镇评选和动态管理,推动实现2020年全市80%的村镇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鎮标准的目标。实施“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连片打造乡村文明行动示范片区。从2018年开始,各县市区每年打造2—3个特色示范片区,片区内所有村镇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标准。二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烟台革命老区优势,挖掘好革命历史文化资源,讲好烟台故事,强化典型带动,打造“英雄的家乡”等胶东文化特色村庄,推动形成特色文化、区域文化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到2020年,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基本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社区和行政村基本建有符合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2.4强化党的建设引领,夯实乡村振兴组织保障。一是创建农村党建示范区。突出区域化统筹,由传统的“村居建党”向“区块建党”转变,建立“一核心五统筹”工作机制,建强示范区党组织核心,统筹活动阵地建设、党员管理、产业发展、村级治理、公共服务,实现互联互促、统筹发展、一体提升。到2019年底,全市建成党建示范区150个左右。到2022年,建成300个左右。二是创建管理规范村庄。这些年,我们在美丽乡村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乡村面貌得以明显改观。如何维护好现有成果,确保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基础工作和长效机制建设上下功夫。要加强农村党务村务“1清单6规范”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村级事务决策、“三资”管理、党内政治生活、发展党员、党务村务公开、村规民约“6个规范化”建设,建立权责明晰、公开透明、操作规范、监督有力的村级事务运行体制和机制。到2022年,管理规范示范村达到2000个以上。三是创建党群连心品牌。强化内力激发,在全市农村开展党员干部“双联双诺”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实现村干部联系党员和村民代表全覆盖、党员和村民代表联系群众全覆盖,村党组织和党员、村民代表公开承诺为民服务事项。强化外部帮扶,抓实第一书记日常考勤、工作交流、督查通报、考核奖惩等工作制度,有效促使第一书记靠在村里抓党建促脱贫、联系服务群众。四是提升村党组织引领能力。突出加强154个软弱涣散村的综合整治,逐村排查问题根源,逐村明确整改措施,逐村安排县镇领导联系包帮,严格实行销号管理,转化一个销号一个,确保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154个软弱涣散村转化工作。深入实施“头雁领航”工程,深化“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力争到2020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村“两委”成员达到20%以上。健全村级运转经费动态增长保障机制,按照村均不少于9万元标准落实村级运转经费,每3年调整一次最低保障标准。五是提升村集体经济实力。发挥村党组织对发展经济的引领作用,开展“党支部+合作社”百村示范行动,探索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把各类资源集中起来,把农民组织起来,示范带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提档升级。开展集体经济示范村“双百”评选,每年评选100个“干事创业红旗村”和100个“干事创业进步村”,每村给予1万元扶持资金。
2.5强化改革创新助力,释放乡村振兴机制活力。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围绕承包地,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支持鼓励开展土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试点,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围绕宅基地,严格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推行农民利用宅基地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有效措施。二是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打通面广量大的村级集体企业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长不大、走不远的制度瓶颈。在“提速”上加大力度,全面开展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等基础性工作,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年内完成全部涉农村居的清产核资工作及50%以上涉农村居的改革任务,2019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三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建立乡村振兴的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两大领域,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就业、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持续加大“332”扶贫工作重点县镇村支持力度,建立脱贫成果巩固提升机制,抓好两个衔接,即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相衔接、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制度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