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月出天山,珍肴伊斯兰。
来一块香喷喷的手抓肉,
喝一口火辣辣的金伊力,
吼一曲塔里木河故乡的河,
舞一回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
——情系伊斯兰
在人们渐渐麻木了川、鲁、淮、粤等菜系给我们味蕾的冲击,淡忘了西式餐点、韩国烧烤、日本料理带来的新鲜刺激时,不妨尝尝汁浓味厚的新疆菜。
丝路上的面,天山下的饭。在新疆这片浩瀚辽阔的土地上,孕育着47个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的生活习俗造就了新疆独特的饮食文化。新疆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主要以面食为主,喜食肉类、乳类。因此,以清真菜系为主的新疆菜主料大多是牛、羊肉,多采用爆、烤、涮、烧、酱、扒、蒸的制作方法,口味偏酸辣。
细说新疆菜,还有传统新疆菜和新派新疆菜之分。香喷喷的烤馕,滑溜顺口的拉条子,红白相间、油而不腻的手抓饭,这些正宗的传统新疆菜早就成为食客们的“绝杀武器”。新派新疆菜则是在传统新疆菜基础上的创新改良。位于北京三里河路的新疆驻京办事处伊斯兰饭庄既保持了传统新疆菜的基本特色,又不断改良口味,推出新的菜品,满足大众口味,让天南海北的客人都为新疆菜“叫好”!
据伊斯兰饭庄前厅经理季梅介绍,这里一天的流水号最多可以达到1000多号,而且80%都是外地人。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使节、影视娱乐界名人都曾多次来此就餐,因此这里被称为“新疆风味第一家”。伊斯兰饭庄的厨师大多来自新疆的维族、回族和汉族,羊肉、红柳、辣椒等原料大部分是从新疆本地运来的,这两方面就确保了菜品从原料到制作的正宗。来此就餐的客人,置身于草原和沙漠布景的包厢中,喝一壶哈萨克奶茶,吃一块红柳烤肉,再来一碗新疆伊力特,恍然回到大漠西域……
风风火火大盘鸡
凡到过新疆的人都对大盘鸡的火辣难以忘怀。鸡块方寸、手指长的辣椒、差不多一倍于鸡块的土豆块加上葱、蒜、姜等,就构成了这道咸、甜、辣、香的新疆大盘鸡。爆红的鸡块配上鲜红的辣椒,发出诱人垂涎欲滴的浓香,视觉和味觉效果绝对一流。
制作大盘鸡的主料是大小适中的土鸡或肉鸡,制作方法讲究但不复杂。首先将鸡剁成拇指大的鸡块,然后用糖浆上色,放入油锅中用猛火爆炒,待鸡肉将熟,即加入葱、姜、蒜、茴香、花椒、盐、味精等作料,再放入半盘干红辣子,反复翻炒,直至鸡块入色入味。然后加入与鸡块大小相似的土豆块,再炖15分钟,便可起锅盛碟。起锅前若加少量啤酒,则别有风味。
趁热上桌的大盘鸡流光溢彩,香气逼人。鸡块、土豆都极细嫩。麻、辣、咸、甜、香一起涌上舌尖,五味俱全,十分爽口。即使嘴巴已麻木,肠胃却唆使筷子不停地夹食,直吃到五脏六腑气血翻涌。
待鸡块、土豆吃完后,再倒入新疆十八怪之一——“大盘鸡里拌皮带”的皮带面。这种面形似皮带,宽而厚薄均匀,在料汤中泡上3分钟,待面片变成酱红色,这时吃起来面片咸、甜、辣、香劲道十足,鲜辣爽口,特别过瘾。由大盘鸡还衍生出了大盘鱼、大盘肚、大盘兔等,形成了具有浓郁新疆特色、粗犷豪放的“大盘”菜系列。
大盘鸡之所以风风火火地闯遍九州,据贵宾厅厨师长张明成分析,“大盘鸡”一道菜就齐聚了新疆人、四川人、陕西人、河南人和甘肃人五个省区人们的饮食习惯。新疆人的豪爽表现在用大盘盛装鸡块上;四川人的麻辣鲜香则体现在制作“大盘鸡”时多放的红线辣椒与花椒上;陕西人的“扯面像腰带”一样的“皮带面”;河南人喜欢把饭做成一大锅的“大杂烩”;甘肃人则喜欢吃土豆。把这些元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大盘鸡”自己的特色,并且这也就是大盘鸡大受各地人喜欢的重要原因。
十全大补手抓饭
手抓饭的原料是新鲜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和大米。做法是先将羊肉剁成小块用清油炸,然后再放洋葱和胡萝卜在锅里炒,并酌情放些盐和水,等二十分钟后,再把洗泡好的大米放入锅内,不要搅动,四十分钟后,抓饭即熟。做熟的抓饭油亮生辉,味香可口。维吾尔族群众把手抓饭视为上等美餐。
“抓饭”,维吾尔语叫“波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兄弟民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先请客人们围坐在炕上,当中铺上一块干净餐布。随后主人一手端盆,一手执壶,请客人逐个淋洗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待客人们全部洗净手坐好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于餐布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
关于抓饭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在一千多年前,有个医生叫阿布艾里·依比西纳。他晚年的时候,身体很虚弱,吃了很多药也无济于事。后来他想用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通过食物进行治疗。他选用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和大米加水加盐后小火焖熟。这种饭白红分明、色泽鲜艳,口味上保持了羊肉的醇厚和米的清香,让人食欲大开。于是他早晚各吃一小碗,半月后,身体渐渐地恢复了健康,周围的人都以为他吃了什么灵丹妙药,竟能起死回生。后来,他把这种“药方”传给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便成为现在维吾尔族人最有特色的抓饭了。
伊斯兰饭庄行政总厨马凤云告诉记者:新疆的手抓饭的确是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食品,被新疆人称为十全大补饭。羊油、洋葱、胡萝卜和大米都是含多种维生素的补品,特别是胡萝卜被人们称为“小人参”和“地参”。用这样的原料做的饭,自然大补。过油的米饭晶莹剔透,上面放上几块羊排,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米饭里再拌上葡萄干,吃起来香、甜、酸,那感觉就是“酸酸甜甜就是我”。
现在维吾尔族群众中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除了选用植物油外,还用羊油、动物骨髓油和酥油来做抓饭,当然用骨髓油做的抓饭营养价值也最高。在用肉方面,除了用羊肉之外,还用雪鸡、野鸡、家鸡、鸭、鹅和牛肉,其中雪鸡肉的抓饭味道最佳。到了夏天,维吾尔族人吃的抓饭花样还更多一些。南疆的维吾尔族人喜欢在抓饭里放一种“毕也”(木瓜),有的还放鸡蛋和菜。最有趣的是在做好的抓饭上放一些酸奶子,称之“克备克波糯”,它既是上等的充饥之物,又是消暑解热的上品。现在维吾尔族人最讲究的要算“阿西漫吐”,也就是包子抓饭。在每碗抓饭里放上五、六个薄皮包子。抓饭和薄皮包子都是维吾尔族的上等饭,把这两者合在一起,真是好上加好,锦上添花。只有来了贵宾和亲朋好友,主人才会做这种饭来招待客人。
伊斯兰风情比萨
比萨一直是西方人的美食,而“伊斯兰饭庄”别出心裁地推出了“伊斯兰风情比萨”,而且几乎天天供不应求,受到了食客们的一致好评。据“伊斯兰风情比萨”的“发明者”张明成介绍,新疆菜给人们的感觉往往是“抓饭、烤肉、拉条子”的老三样,如何推陈出新就成了新疆菜能不能征服食客的重要因素。在一次吃西餐时,看到周围的男女老少都在津津有味地吃着各式比萨,于是多年做新疆菜的张明成就有了个大胆的想法:西方有比萨饼,新疆有芝麻馕,何不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制成有新疆特色的“比萨饼”?
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有着很大距离。平时工作之余,张明成就开始不断地实验。“伊斯兰风情比萨”一方面不能改变比萨的性质,另一面又一定要有鲜明的新疆特色。因此,张明成决定采用比萨的“形”,新疆风味的“料”。由此“伊斯兰风情比萨”选用的基本都是新疆的特产,阿魏菇、马肠、洋葱,配上正宗的新疆炒烤肉,饼则采用新疆特制的芝麻馕。这种经过改良后的馕金黄酥软,上面撒一把颗粒透明的芝麻,看上去红的、白的、绿的……色香诱人。一个九寸比萨端上桌后,离老远就能闻到特有的香味,尝一块,立即就是满嘴的酥软,肉香、菜香久久挂于齿间,许多人说这才是中国自己的比萨。
另外,“大漠风情手抓肉”、“八一老爷粥”也是他们的独创。季梅对记者说,新疆菜走到今天,靠的就是新疆厨师们对菜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正是靠着创新,新疆菜才走出大漠,受到天南海北食客的欢迎。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顶呱呱。”新疆的瓜果早已是美誉天下。为了让更多人及时品尝到香甜过人的水果,这里还专门从和田运来了榨汁机,再将新鲜的石榴从和田运到京城,原汁原味的石榴汁让食客们赞不绝口,葡萄、香梨、西瓜、哈密瓜等水果也都是第一时间从新疆空运来京,满足了人们对新疆瓜果的垂涎。
昔葡萄美酒夜光杯神州尽染,今羔羊奶酪羊肉串京城传遍。朴实豪爽的新疆人正带着自己的美味走出大漠,走出天山,走进千千万万百姓的食谱。
来一块香喷喷的手抓肉,
喝一口火辣辣的金伊力,
吼一曲塔里木河故乡的河,
舞一回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
——情系伊斯兰
在人们渐渐麻木了川、鲁、淮、粤等菜系给我们味蕾的冲击,淡忘了西式餐点、韩国烧烤、日本料理带来的新鲜刺激时,不妨尝尝汁浓味厚的新疆菜。
丝路上的面,天山下的饭。在新疆这片浩瀚辽阔的土地上,孕育着47个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的生活习俗造就了新疆独特的饮食文化。新疆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主要以面食为主,喜食肉类、乳类。因此,以清真菜系为主的新疆菜主料大多是牛、羊肉,多采用爆、烤、涮、烧、酱、扒、蒸的制作方法,口味偏酸辣。
细说新疆菜,还有传统新疆菜和新派新疆菜之分。香喷喷的烤馕,滑溜顺口的拉条子,红白相间、油而不腻的手抓饭,这些正宗的传统新疆菜早就成为食客们的“绝杀武器”。新派新疆菜则是在传统新疆菜基础上的创新改良。位于北京三里河路的新疆驻京办事处伊斯兰饭庄既保持了传统新疆菜的基本特色,又不断改良口味,推出新的菜品,满足大众口味,让天南海北的客人都为新疆菜“叫好”!
据伊斯兰饭庄前厅经理季梅介绍,这里一天的流水号最多可以达到1000多号,而且80%都是外地人。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使节、影视娱乐界名人都曾多次来此就餐,因此这里被称为“新疆风味第一家”。伊斯兰饭庄的厨师大多来自新疆的维族、回族和汉族,羊肉、红柳、辣椒等原料大部分是从新疆本地运来的,这两方面就确保了菜品从原料到制作的正宗。来此就餐的客人,置身于草原和沙漠布景的包厢中,喝一壶哈萨克奶茶,吃一块红柳烤肉,再来一碗新疆伊力特,恍然回到大漠西域……
风风火火大盘鸡
凡到过新疆的人都对大盘鸡的火辣难以忘怀。鸡块方寸、手指长的辣椒、差不多一倍于鸡块的土豆块加上葱、蒜、姜等,就构成了这道咸、甜、辣、香的新疆大盘鸡。爆红的鸡块配上鲜红的辣椒,发出诱人垂涎欲滴的浓香,视觉和味觉效果绝对一流。
制作大盘鸡的主料是大小适中的土鸡或肉鸡,制作方法讲究但不复杂。首先将鸡剁成拇指大的鸡块,然后用糖浆上色,放入油锅中用猛火爆炒,待鸡肉将熟,即加入葱、姜、蒜、茴香、花椒、盐、味精等作料,再放入半盘干红辣子,反复翻炒,直至鸡块入色入味。然后加入与鸡块大小相似的土豆块,再炖15分钟,便可起锅盛碟。起锅前若加少量啤酒,则别有风味。
趁热上桌的大盘鸡流光溢彩,香气逼人。鸡块、土豆都极细嫩。麻、辣、咸、甜、香一起涌上舌尖,五味俱全,十分爽口。即使嘴巴已麻木,肠胃却唆使筷子不停地夹食,直吃到五脏六腑气血翻涌。
待鸡块、土豆吃完后,再倒入新疆十八怪之一——“大盘鸡里拌皮带”的皮带面。这种面形似皮带,宽而厚薄均匀,在料汤中泡上3分钟,待面片变成酱红色,这时吃起来面片咸、甜、辣、香劲道十足,鲜辣爽口,特别过瘾。由大盘鸡还衍生出了大盘鱼、大盘肚、大盘兔等,形成了具有浓郁新疆特色、粗犷豪放的“大盘”菜系列。
大盘鸡之所以风风火火地闯遍九州,据贵宾厅厨师长张明成分析,“大盘鸡”一道菜就齐聚了新疆人、四川人、陕西人、河南人和甘肃人五个省区人们的饮食习惯。新疆人的豪爽表现在用大盘盛装鸡块上;四川人的麻辣鲜香则体现在制作“大盘鸡”时多放的红线辣椒与花椒上;陕西人的“扯面像腰带”一样的“皮带面”;河南人喜欢把饭做成一大锅的“大杂烩”;甘肃人则喜欢吃土豆。把这些元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大盘鸡”自己的特色,并且这也就是大盘鸡大受各地人喜欢的重要原因。
十全大补手抓饭
手抓饭的原料是新鲜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和大米。做法是先将羊肉剁成小块用清油炸,然后再放洋葱和胡萝卜在锅里炒,并酌情放些盐和水,等二十分钟后,再把洗泡好的大米放入锅内,不要搅动,四十分钟后,抓饭即熟。做熟的抓饭油亮生辉,味香可口。维吾尔族群众把手抓饭视为上等美餐。
“抓饭”,维吾尔语叫“波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兄弟民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先请客人们围坐在炕上,当中铺上一块干净餐布。随后主人一手端盆,一手执壶,请客人逐个淋洗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待客人们全部洗净手坐好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于餐布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
关于抓饭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在一千多年前,有个医生叫阿布艾里·依比西纳。他晚年的时候,身体很虚弱,吃了很多药也无济于事。后来他想用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通过食物进行治疗。他选用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和大米加水加盐后小火焖熟。这种饭白红分明、色泽鲜艳,口味上保持了羊肉的醇厚和米的清香,让人食欲大开。于是他早晚各吃一小碗,半月后,身体渐渐地恢复了健康,周围的人都以为他吃了什么灵丹妙药,竟能起死回生。后来,他把这种“药方”传给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便成为现在维吾尔族人最有特色的抓饭了。
伊斯兰饭庄行政总厨马凤云告诉记者:新疆的手抓饭的确是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食品,被新疆人称为十全大补饭。羊油、洋葱、胡萝卜和大米都是含多种维生素的补品,特别是胡萝卜被人们称为“小人参”和“地参”。用这样的原料做的饭,自然大补。过油的米饭晶莹剔透,上面放上几块羊排,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米饭里再拌上葡萄干,吃起来香、甜、酸,那感觉就是“酸酸甜甜就是我”。
现在维吾尔族群众中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除了选用植物油外,还用羊油、动物骨髓油和酥油来做抓饭,当然用骨髓油做的抓饭营养价值也最高。在用肉方面,除了用羊肉之外,还用雪鸡、野鸡、家鸡、鸭、鹅和牛肉,其中雪鸡肉的抓饭味道最佳。到了夏天,维吾尔族人吃的抓饭花样还更多一些。南疆的维吾尔族人喜欢在抓饭里放一种“毕也”(木瓜),有的还放鸡蛋和菜。最有趣的是在做好的抓饭上放一些酸奶子,称之“克备克波糯”,它既是上等的充饥之物,又是消暑解热的上品。现在维吾尔族人最讲究的要算“阿西漫吐”,也就是包子抓饭。在每碗抓饭里放上五、六个薄皮包子。抓饭和薄皮包子都是维吾尔族的上等饭,把这两者合在一起,真是好上加好,锦上添花。只有来了贵宾和亲朋好友,主人才会做这种饭来招待客人。
伊斯兰风情比萨
比萨一直是西方人的美食,而“伊斯兰饭庄”别出心裁地推出了“伊斯兰风情比萨”,而且几乎天天供不应求,受到了食客们的一致好评。据“伊斯兰风情比萨”的“发明者”张明成介绍,新疆菜给人们的感觉往往是“抓饭、烤肉、拉条子”的老三样,如何推陈出新就成了新疆菜能不能征服食客的重要因素。在一次吃西餐时,看到周围的男女老少都在津津有味地吃着各式比萨,于是多年做新疆菜的张明成就有了个大胆的想法:西方有比萨饼,新疆有芝麻馕,何不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制成有新疆特色的“比萨饼”?
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有着很大距离。平时工作之余,张明成就开始不断地实验。“伊斯兰风情比萨”一方面不能改变比萨的性质,另一面又一定要有鲜明的新疆特色。因此,张明成决定采用比萨的“形”,新疆风味的“料”。由此“伊斯兰风情比萨”选用的基本都是新疆的特产,阿魏菇、马肠、洋葱,配上正宗的新疆炒烤肉,饼则采用新疆特制的芝麻馕。这种经过改良后的馕金黄酥软,上面撒一把颗粒透明的芝麻,看上去红的、白的、绿的……色香诱人。一个九寸比萨端上桌后,离老远就能闻到特有的香味,尝一块,立即就是满嘴的酥软,肉香、菜香久久挂于齿间,许多人说这才是中国自己的比萨。
另外,“大漠风情手抓肉”、“八一老爷粥”也是他们的独创。季梅对记者说,新疆菜走到今天,靠的就是新疆厨师们对菜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正是靠着创新,新疆菜才走出大漠,受到天南海北食客的欢迎。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顶呱呱。”新疆的瓜果早已是美誉天下。为了让更多人及时品尝到香甜过人的水果,这里还专门从和田运来了榨汁机,再将新鲜的石榴从和田运到京城,原汁原味的石榴汁让食客们赞不绝口,葡萄、香梨、西瓜、哈密瓜等水果也都是第一时间从新疆空运来京,满足了人们对新疆瓜果的垂涎。
昔葡萄美酒夜光杯神州尽染,今羔羊奶酪羊肉串京城传遍。朴实豪爽的新疆人正带着自己的美味走出大漠,走出天山,走进千千万万百姓的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