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困生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的“瓶颈”。 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学校教育的兴衰成败,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予以矫正,既是学困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但根据我多年农村教育的管理和执教经验所知,农村学校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低、自学能力差、学习有困难、有厌学心理等问题。因此,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予以矫正,既是学困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困生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一定数量的存在。学困生的存在是教学工作中的必然现象,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的“瓶颈”。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学校教育的兴衰成败,所以教育转化好学困生,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强烈愿望,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要转化学困生,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认真分析内在、外在的各种因素,走进学困生,深入了解他们的问题并“对症下药”,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其乐学、会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同行共勉,现分析如下:
一、学困生的类型
1、学习方法不适型。拙劣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差的学习效果。这类学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学习比较努力。往往死记硬背一些定义、计算法则,学习知识不求甚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掌握知识的纵向结构和横向联系,从而造成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差,缺乏概括、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遇到稍难的知识题目、综合运用的题目就摸不着“门”,学起新知识费时,“解”起题来费力。
2、贪玩懒惰型。这类学生生性好动,十分爱玩,智力正常,但缺乏学习的动力,经教育有悔过自新的决心,但一遇到玩,就无法自制,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不善于用理智支配自己行动,意志薄弱,易于盲目的接受同伴的邀请或参与社会的不良活动,一坐下来学习解题就浑身上下不舒服,心情烦躁,急于求成,巴不得一下子把老师布置的所有题目一口气做完。这類学生喜欢动口“说”题,而不喜欢动笔“解”题,很难形成技能。老师帮助大多数能接受,一旦外界条件的诱发,他们依然故我,学习成绩日见其差。
3、知识断层型。有的学生低年级时由于体质弱,容易疲劳,或个人的疾病,家庭的变化,社会的不良影响等都可导致知识点缺陷,基础不扎实,新旧知识难以连接,就会出现知识断层,对于系统性特别强的学科来说,后继的新知识就无法进行学习。
4、情感中断型。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屡屡失败,遇不到学习成功的体验,常常以失败者的心态迎接新知识的学习,久而久之,便缺乏自信心;学生学习信心减弱,学习无兴趣,学习情绪低落,从而逐步与教师、同学和家长远疏,从而使学习的情感和师生关系的情感发生中断。
二、“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学困生”自身原因
“学困生”形成的自身原因是“学困生”形成的主因,主要有: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这些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只碍于家长的要求,所以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与主观能动性,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作业照抄,应付老师,没有养成踏实的学习作风。
2、贪玩好耍,意志不坚定。学习是毅力和耐心的较量,是马拉松赛跑。而这些学生一遇到玩,就无法自制,面对学习只有三分热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习方法欠妥,效率低,依赖心理强。这些学生因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方法,只重视掌握知识结论,生搬硬套,不多问几个为什么,造成学习时抓不住重点。这样长期会养成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缺乏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从而导致了知识不连贯学习成绩下降。
4、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这些学生经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和学生的鄙视,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形成对自己缺乏学习信心,对老师敬而远之,很少主动提问题和回答问题。从而在学习上形成枯燥、无聊、沉闷、低落的情绪。
(二)“学困生”外部原因
1、小学阶段基础较差。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赶不上形势需要,再加上小学毕业后不管成绩好坏全部直接步入初中,初中管理和小学管理及教学上的差异,致使一部分原本成绩较差的学生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方法,也未处理好小学和初中的知识衔接,造成学习困难。
2、教材原因。大多数农村小学只重视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升入初中后因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加大,学习负担加重,作业量增多等因素影响,他们疲于应付,对新学的知识没有及时巩固,没有弄懂,随着量的积累学习越来越费劲。
3、家庭原因。目前农村子女较少,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骄横的不良习惯。尤其是农村家长科学文化知识较差,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在思想上认为教育只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老师配合。而且相当一部分家长常年外出打工,缺少与老师、学生的沟通,忽视对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的重视。这样造成学生有机可乘,养成在家无人管,在校欺骗教师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随着问题的不断积累,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沦为“学困生”。
4、环境原因。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手机的普及,部分学生整日沉溺于玩耍手机被手游、社交软件所吸引,导致学生逐步丧失学习兴趣。
5、家庭中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造成学生出现心理偏差,无法认真学习。
针对以上原因分析,我认为 “学困生”是在诸多因素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是农村教育需解决的当务之急。我们应根据不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对症下药,消除他们的思想和心理障碍,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信心,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同时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对学生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与家长多联系,多沟通形成合力,营造出和谐的管理氛围,让“学困生”感到在班级这个群体中,自己也是主人,在社会、在家庭有立足之地,引导他们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但根据我多年农村教育的管理和执教经验所知,农村学校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低、自学能力差、学习有困难、有厌学心理等问题。因此,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予以矫正,既是学困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困生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一定数量的存在。学困生的存在是教学工作中的必然现象,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的“瓶颈”。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学校教育的兴衰成败,所以教育转化好学困生,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强烈愿望,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要转化学困生,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认真分析内在、外在的各种因素,走进学困生,深入了解他们的问题并“对症下药”,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其乐学、会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同行共勉,现分析如下:
一、学困生的类型
1、学习方法不适型。拙劣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差的学习效果。这类学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学习比较努力。往往死记硬背一些定义、计算法则,学习知识不求甚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掌握知识的纵向结构和横向联系,从而造成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差,缺乏概括、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遇到稍难的知识题目、综合运用的题目就摸不着“门”,学起新知识费时,“解”起题来费力。
2、贪玩懒惰型。这类学生生性好动,十分爱玩,智力正常,但缺乏学习的动力,经教育有悔过自新的决心,但一遇到玩,就无法自制,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不善于用理智支配自己行动,意志薄弱,易于盲目的接受同伴的邀请或参与社会的不良活动,一坐下来学习解题就浑身上下不舒服,心情烦躁,急于求成,巴不得一下子把老师布置的所有题目一口气做完。这類学生喜欢动口“说”题,而不喜欢动笔“解”题,很难形成技能。老师帮助大多数能接受,一旦外界条件的诱发,他们依然故我,学习成绩日见其差。
3、知识断层型。有的学生低年级时由于体质弱,容易疲劳,或个人的疾病,家庭的变化,社会的不良影响等都可导致知识点缺陷,基础不扎实,新旧知识难以连接,就会出现知识断层,对于系统性特别强的学科来说,后继的新知识就无法进行学习。
4、情感中断型。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屡屡失败,遇不到学习成功的体验,常常以失败者的心态迎接新知识的学习,久而久之,便缺乏自信心;学生学习信心减弱,学习无兴趣,学习情绪低落,从而逐步与教师、同学和家长远疏,从而使学习的情感和师生关系的情感发生中断。
二、“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学困生”自身原因
“学困生”形成的自身原因是“学困生”形成的主因,主要有: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这些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只碍于家长的要求,所以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与主观能动性,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作业照抄,应付老师,没有养成踏实的学习作风。
2、贪玩好耍,意志不坚定。学习是毅力和耐心的较量,是马拉松赛跑。而这些学生一遇到玩,就无法自制,面对学习只有三分热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习方法欠妥,效率低,依赖心理强。这些学生因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方法,只重视掌握知识结论,生搬硬套,不多问几个为什么,造成学习时抓不住重点。这样长期会养成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缺乏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从而导致了知识不连贯学习成绩下降。
4、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这些学生经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和学生的鄙视,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形成对自己缺乏学习信心,对老师敬而远之,很少主动提问题和回答问题。从而在学习上形成枯燥、无聊、沉闷、低落的情绪。
(二)“学困生”外部原因
1、小学阶段基础较差。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赶不上形势需要,再加上小学毕业后不管成绩好坏全部直接步入初中,初中管理和小学管理及教学上的差异,致使一部分原本成绩较差的学生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方法,也未处理好小学和初中的知识衔接,造成学习困难。
2、教材原因。大多数农村小学只重视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升入初中后因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加大,学习负担加重,作业量增多等因素影响,他们疲于应付,对新学的知识没有及时巩固,没有弄懂,随着量的积累学习越来越费劲。
3、家庭原因。目前农村子女较少,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骄横的不良习惯。尤其是农村家长科学文化知识较差,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在思想上认为教育只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老师配合。而且相当一部分家长常年外出打工,缺少与老师、学生的沟通,忽视对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的重视。这样造成学生有机可乘,养成在家无人管,在校欺骗教师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随着问题的不断积累,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沦为“学困生”。
4、环境原因。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手机的普及,部分学生整日沉溺于玩耍手机被手游、社交软件所吸引,导致学生逐步丧失学习兴趣。
5、家庭中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造成学生出现心理偏差,无法认真学习。
针对以上原因分析,我认为 “学困生”是在诸多因素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是农村教育需解决的当务之急。我们应根据不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对症下药,消除他们的思想和心理障碍,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信心,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同时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对学生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与家长多联系,多沟通形成合力,营造出和谐的管理氛围,让“学困生”感到在班级这个群体中,自己也是主人,在社会、在家庭有立足之地,引导他们进入良性循环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