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我国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要逐步通过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发展的合理化,使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合理地发展。本文从研究我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入手,提出了继续保持我国县域经济“二、三、一”的整体产业结构。建议第二产业要由以往注重数量上的扩张转向内部质量提高和技术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改造的步伐。
我国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趋势分析
经济学理论和历史事实证明,“市场协调”和“政府协调”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两种手段、两种机制。市场协调是基础,政府协调是补充,它以市场协调为对象,弥补市场失灵。两种协调手段、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50多年的区域经济发展证明,政府主要是通过四方面的作为来促进县域产业协同发展。具体表现为:
1、县域经济政策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二要依据地方已有的产业发展条件和基础。
2、重视欠发达地区、特殊困难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是要注重解决欠发达地区交通运输业相对落后、地理环境条件相对闭塞等问题,加强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欠发达地区对外联系的信道;二是要选择一些临近交通线且有一定基础的城镇或资源富集区作为“增长极”,并通过它们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3、注意中央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协调性。在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应注意中央和地方的协调。地方的局部利益服从国家的总体利益,并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优化县域经济工业结构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工业发展潜力巨大,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技术进步速度,乃至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区和县域的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合理确定主导产业,选择那些具有动态发展比较优势、开发潜力大、能够带动和形成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既发挥资源优势,又带动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
1、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保产业作为产业体系的一部分,其自身的发展不仅能够吸收就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能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保证。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经济的增长方式应当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污染物的排放,减轻生产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都需要由环保产业来保证和支持。
我们注意到国家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有明确的环保目标:到2020年,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到2015年,基本改变环境恶化的趋势,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这些都给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如环保设备要以工业和县城污染处理设备开发为重点,重点开发工艺先进的废水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备,大力快速发展无公害农药、化肥等产品的产业。
2、尽快调整县域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 在我国县域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中,主导产业将主要集中在技术相对密集的电子及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专用设备和普通机械等装备制造业上。这些主导产业主要是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有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构成既反映了我国资源结构的特点。也体现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这些产业都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和带动功能。应当加快这些主导产业的发展,并加强其对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带动效应。
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我国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竞争要素。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智力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生态退化,实现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我国要大力加强对县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具体发展布局可以分为如下几个过程:(1)增加对县域高新技术的投资力度,提高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水平。在一些关键的高新技术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制定合理的县域人力政策,完善用人环境。高新技术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它是科技、人才高度密集性的产业。我国要根据市场规律,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3)加大对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增强辐射和带动功能。
3、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县域传统产业 目前,传统产业在我国县域经济中占有绝大比重,仍然是我国县域工业的主体,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传统产业的特点是用传统技术生产传统产品,投入高,消耗大,污染重。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加工工业,促进县域产业升级,是我国县域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针对加工工业中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特点,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压缩过剩的一般产品生产能力,逐步实现主要行业关键技术从以模仿和引进为主,转向自主开发为主,优化产品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使加工工业内部得到提升和振兴。
目前县域经济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方向:(1)是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的成本往往要比“末端处理”的成本低。生产技术的进步可以减少单位产值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2)是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的技术创新。因为只有产品升级换代,才能形成和创造新的需求,使传统产业部门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3)促进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创新。只有传统产业的产品深加工,才能拉长传统产业链,有利于增加产品的劳动密度,有利于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传统产业的有效需求,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为传统产业的继续发展重新注入活力,使其走上集约化的道路。为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都应当把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作为重点,以实现县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素质的全面提高。
4、积极推进产业组织的调整 我国县域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朝着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的方向发展的。其中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是核心和关键。目前,我国一些具有竞争优势和扩张潜力的县域企业正在通过并购、重组和联合的方式来拓宽发展空间。这种趋势对于带动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应当将县域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结合起来,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其它行业按照市场细分化趋势,提高专业化水平。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全面促进跨产业、跨地区的并购、重组和联合,最终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
推进县域经济第三产业的优化进程
第三产业是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以服务为特征,主要提供无形产品的部门。由于县域第三产业的需求弹性大于第一、第二产业,所以,第三产业增长速度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在现代经济中,县域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集中体现。大力发展县域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促进市场发育,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方便和丰富人民生活,而且可以广开就业门路,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重要条件。
为了大力发展产值能耗低的第三产业,除了在产业政策上予以倾斜外,必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第三产业的兴起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市场的依托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因此,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建成体系健全、法规完备、统一、开放、有序、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为此,在加快以县域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各项配套改革的同时,应抓紧信息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对外服务贸易市场、技术、人才和劳务市场的培育,积极为中国三产的高级化创造条件。同时大力培育大型批发市场、整顿流通领域,使商品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
县域经济的第三产业中,最为重要的是流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调整优化。因为,我国县域经济的流通业的发展推动了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效益,对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推进作用。在快速发展县域经济流通业的同时,还要注意到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项目的有序性,避免重复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和深度竞争,使县域经济流通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
展望
对于我国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应当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规划和调节,以求得循环经济发展的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1)弥补市场宏观缺陷,承接中央经济调节;(2)提供地方公共物品和服务;(3)维护公平竞争,搞好市场监管;(4)制定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搞好社会管理;(5)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市场发育。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必须建立在事权与财权的法律性划分上,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与作为中央代理人的角色之间,需要达成新的均衡。
首先要大幅度提高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包括大江大河堤防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田灌溉及节水工程、生态工程的建设。其次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精准农业、绿色食品、创汇农业等项目的综合开发,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实现农业资源更高层次、更高效益的开发,重点强化名、特、优、新和鲜活农副产品生产,并逐步向高档精细和无公害的方向发展,使高效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后,要加强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必要的条件,并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融研究所)
我国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趋势分析
经济学理论和历史事实证明,“市场协调”和“政府协调”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两种手段、两种机制。市场协调是基础,政府协调是补充,它以市场协调为对象,弥补市场失灵。两种协调手段、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50多年的区域经济发展证明,政府主要是通过四方面的作为来促进县域产业协同发展。具体表现为:
1、县域经济政策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二要依据地方已有的产业发展条件和基础。
2、重视欠发达地区、特殊困难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是要注重解决欠发达地区交通运输业相对落后、地理环境条件相对闭塞等问题,加强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欠发达地区对外联系的信道;二是要选择一些临近交通线且有一定基础的城镇或资源富集区作为“增长极”,并通过它们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3、注意中央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协调性。在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应注意中央和地方的协调。地方的局部利益服从国家的总体利益,并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优化县域经济工业结构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工业发展潜力巨大,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技术进步速度,乃至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区和县域的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合理确定主导产业,选择那些具有动态发展比较优势、开发潜力大、能够带动和形成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既发挥资源优势,又带动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
1、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保产业作为产业体系的一部分,其自身的发展不仅能够吸收就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能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保证。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经济的增长方式应当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污染物的排放,减轻生产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都需要由环保产业来保证和支持。
我们注意到国家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有明确的环保目标:到2020年,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到2015年,基本改变环境恶化的趋势,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这些都给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如环保设备要以工业和县城污染处理设备开发为重点,重点开发工艺先进的废水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备,大力快速发展无公害农药、化肥等产品的产业。
2、尽快调整县域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 在我国县域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中,主导产业将主要集中在技术相对密集的电子及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专用设备和普通机械等装备制造业上。这些主导产业主要是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有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构成既反映了我国资源结构的特点。也体现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这些产业都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和带动功能。应当加快这些主导产业的发展,并加强其对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带动效应。
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我国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竞争要素。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智力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生态退化,实现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我国要大力加强对县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具体发展布局可以分为如下几个过程:(1)增加对县域高新技术的投资力度,提高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水平。在一些关键的高新技术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制定合理的县域人力政策,完善用人环境。高新技术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它是科技、人才高度密集性的产业。我国要根据市场规律,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3)加大对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增强辐射和带动功能。
3、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县域传统产业 目前,传统产业在我国县域经济中占有绝大比重,仍然是我国县域工业的主体,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传统产业的特点是用传统技术生产传统产品,投入高,消耗大,污染重。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加工工业,促进县域产业升级,是我国县域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针对加工工业中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特点,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压缩过剩的一般产品生产能力,逐步实现主要行业关键技术从以模仿和引进为主,转向自主开发为主,优化产品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使加工工业内部得到提升和振兴。
目前县域经济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方向:(1)是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的成本往往要比“末端处理”的成本低。生产技术的进步可以减少单位产值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2)是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的技术创新。因为只有产品升级换代,才能形成和创造新的需求,使传统产业部门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3)促进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创新。只有传统产业的产品深加工,才能拉长传统产业链,有利于增加产品的劳动密度,有利于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传统产业的有效需求,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为传统产业的继续发展重新注入活力,使其走上集约化的道路。为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都应当把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作为重点,以实现县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素质的全面提高。
4、积极推进产业组织的调整 我国县域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朝着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的方向发展的。其中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是核心和关键。目前,我国一些具有竞争优势和扩张潜力的县域企业正在通过并购、重组和联合的方式来拓宽发展空间。这种趋势对于带动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应当将县域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结合起来,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其它行业按照市场细分化趋势,提高专业化水平。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全面促进跨产业、跨地区的并购、重组和联合,最终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
推进县域经济第三产业的优化进程
第三产业是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以服务为特征,主要提供无形产品的部门。由于县域第三产业的需求弹性大于第一、第二产业,所以,第三产业增长速度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在现代经济中,县域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集中体现。大力发展县域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促进市场发育,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方便和丰富人民生活,而且可以广开就业门路,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重要条件。
为了大力发展产值能耗低的第三产业,除了在产业政策上予以倾斜外,必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第三产业的兴起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市场的依托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因此,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建成体系健全、法规完备、统一、开放、有序、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为此,在加快以县域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各项配套改革的同时,应抓紧信息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对外服务贸易市场、技术、人才和劳务市场的培育,积极为中国三产的高级化创造条件。同时大力培育大型批发市场、整顿流通领域,使商品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
县域经济的第三产业中,最为重要的是流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调整优化。因为,我国县域经济的流通业的发展推动了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效益,对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推进作用。在快速发展县域经济流通业的同时,还要注意到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项目的有序性,避免重复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和深度竞争,使县域经济流通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
展望
对于我国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应当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规划和调节,以求得循环经济发展的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1)弥补市场宏观缺陷,承接中央经济调节;(2)提供地方公共物品和服务;(3)维护公平竞争,搞好市场监管;(4)制定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搞好社会管理;(5)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市场发育。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必须建立在事权与财权的法律性划分上,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与作为中央代理人的角色之间,需要达成新的均衡。
首先要大幅度提高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包括大江大河堤防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田灌溉及节水工程、生态工程的建设。其次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精准农业、绿色食品、创汇农业等项目的综合开发,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实现农业资源更高层次、更高效益的开发,重点强化名、特、优、新和鲜活农副产品生产,并逐步向高档精细和无公害的方向发展,使高效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后,要加强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必要的条件,并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