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大部分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被人们称之为改革开放的“结晶”。 从1984年全国第一家蔬菜产地批发市场的建立到目前46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遍布各大城市,已有24个年头。24年中,农产品市场充分发挥物资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等多种功能,在引导生产、富裕农民,方便零售、服务市民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龙头和中枢。
在北京,提起“中关村”,人们会想到“ 高科技” ; 而提起“ 新发地”,自然而然地就和大市场联系在一起。作为改革开放、发展农村经济的产物,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龙头的新发地市场,正以蓬勃有序、繁荣发展的姿态,探索着在新农村建设中,架起农产品产、供、销的桥梁,疏通流通渠道,促进城乡发展,在充分保障北京特大型消费城市生活必须品供应的同时,带动全国上百万农户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实现了一个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重点龙头企业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重要功能。
新发地市场的兴起
新发地位于北京城西南部,隶属于丰台区花乡,距天安门仅12.6公里,接临京开高速,交通便利。目前新发地全村共有经济实体32个。其中新发地农产品有限公司是“北京最大,全国一流”的大菜篮子、果盘子,2007年交易量70亿公斤,成交额200亿元。新发地村现在大部分人家都住上了崭新的楼房,过着安乐祥和的小康生活,但追溯20年前,新发地却是另一番景象。
那时候,在计划经济的管理下,农民们“农不言商,一心为农”,靠老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直到1978年,新发地全村集体经济的总收入才156万元。为了赚个零花钱,附近人们经常把自己地里的菜拉到路边小环岛上来卖,开始是三五户,大概这里交通便利,菜好卖,不久就来30户、50户了,甚至更远的村庄农民也来了。
农民想赚钱可以理解,但农民卖了菜走了,群众买了菜也走了,满地的菜叶等垃圾却没人管,走在106国道和丰苑路交接的地方,环境的脏乱差惨不忍睹;更要命的是,因为买卖菜的人太多,每天这里的交通严重堵塞,长期下去一定会出大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和紧张筹备,新发地村党支部几经研究,决定横下心管这件事,并决定由张玉玺带头。于是1988年5月16日,张玉玺肩负着全体村民的重托,仅凭划出的15亩地,筹集的15万元资金,带领同村的15名青年,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艰苦创业的历程。
市场初见端倪,如何管理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只知道向商户收取管理费。但是只有这样是远远不够的。经营农贸市场,必须掌握一套规范的管理办法。也正因为始终坚持从市场中“取经”的原则,才使得这个当初只有15亩地、15个人、15万元的小市场在历经20年的风雨吹打之后,成为了一个占地面积1400亩,管理人员达1100多人,总资产累计过10亿元的举国闻名的大型现代化农产品市场,在同行业中稳居鳌头。
飞速发展阶段
从2000年开始,新发地市场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仅从一组统计数据看,2000年实现交易量27.6亿公斤、交易额33.5亿元,2001年实现交易量32亿公斤、交易额38亿元,2002年实现交易量36亿公斤、交易额48亿元,2003年实现交易量41.5亿公斤、交易额70亿元,2007年实现交易量70亿公斤、交易额200亿元。交易的品种也从当初单一的蔬菜批发扩展到蔬菜、果品、粮油、肉类、调料、水产、种子等十几大类农副产品的综合批发,不仅有南菜北运、北菜南运,还出现了北菜更北运的现象。北京新发地市场的农产品交易量连续6年名列全国同类市场第一,交易额名列第二,其中蔬菜、果品两大项的供应量已分别占到全市总需求量的70%以上。
2002年初,北京市商委按照全市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会议确定的指导思想,提出要用3~5年的时间在全市建立起符合国际大都市要求的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并确定新发地市场作为全市“一南一北”两个大型一级批发市场之一,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尽快促成市场升级改造。
经有关专家论证和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新发地将投资5.9亿元,占地1400亩,快速打造成“北京最大,全国一流”、对进入首都农产品实行全方位的监控、为首都人民提供绿色安全食品的最大的绿色“航母”。一年后,航母的作用就会凸显。
2006年5月份,建筑面积160平方米的制冰场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该项目作为新发地市场重要的配套设施,它的建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新发地市场上市农产品的新鲜度和流通效率,使新发地市场成为全市最大的冰类产品供应基地;总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肉类交易大厅、总用地面积2.1亩的牛羊肉大厅也都开始营业;电子登记收费系统工程正在从市场新改造的西大门和北大门试行;就在数日前,其电视监控系统工程也开始运行。我们相信,在其升级改造工程结束后,一个精品加工、分级包装、储藏、物流配送、拍卖、网络信息、电子结算、国际贸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市场将如巨龙腾空出世,光芒四射。
帮着农民致富
新发地市场逐年发展壮大和繁荣,极大地优惠和方便了一日三餐离不开蔬菜的北京市民,带动和富裕了全国几百万农民,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真正实现了“建一个市场,活一片经济,福一方百姓”的建场目标和“让客户发财,求市场发展”的宗旨。
先从服务北京市民的角度看,可以算这样一笔账:仅蔬菜一项,常年的日交易量都稳定在850万公斤左右,这当中,用于北京市民消费的就占70%左右,也就是595万公斤。按每人每天消费0.5公斤计算,新发地市场可以供应北京城1100多万人全年吃菜。还有果品的交易形势也一年比一年好,对首都市民“果盘子”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近几年,市场又大力发展直销配送,截至2005年年底,市场专营或兼营配送业务的单位和个体户已发展到138家,全年配送量达17.9亿公斤。近几年,市场还加大投资分别建起了800吨、1500吨和2.5万吨冷藏保鲜库,为发展配送直销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从带动农民致富的角度看,市场积极培养和动员种养专业大户、运销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与农户建立“产销挂钩”、“合作营销”、“订单农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引导和间接控制着上百万亩农产品基地的生产,带动丰台、大兴、通州、平谷、延庆等京郊区、县和河北、山东、河南、内蒙古、海南等省、市几百万农户进入市场,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可以算一笔账,单蔬菜一项,从1988年全年交易量634万公斤到2005年的26.7亿公斤,增长了近421倍。按每户2亩菜地(一年两茬)产菜1万公斤计算,仅2005年一年就带动了26.7万农户,加上果品、粮油、肉类、水产、禽蛋、副食、调料等,市场一年可带动40多万农户。照这样计算,改革开放以来,新发地市场让好几百万农民受益。
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之初的新发地村也是一个“有集体、无经济”的村子,干群关系的焦点也往往是利益分配的问题。直到建市场之初的1988年,全村全年的总收入还不到1000万元。
自从建了这个大市场之后,村集体的经济收入年年在飞速增长,村民的生活水平在年年提高,村容村貌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发地村已由一个原来不起眼的小村子逐渐变成了北京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中心,变成了一个全国闻名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利用这个优势,新发地村先后建起了汉龙货运中心、木材市场、长途客运站、京新酒家以及房地产开发公司等30多个企业。在大市场的带动下,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经营状况都很好。有了经济这个基础,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村里一些问题也很顺利地得到了解决。村里投资1200多万元建起了北京城南有名的“海子公园”,供村民锻炼和活动;村里拿出一大笔钱发展合作医疗,让村民不因大病致贫或返贫。村办企业大量的工作岗位,让村干部拍着胸脯向村民做出了“不挑不拣,十天就业”的庄重承诺。目前,新发地村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经济蒸蒸日上,村民安居乐业,被北京市丰台区评为“文明先进村”和“经济十强村”。
“新发地”三个字将作为农产品大市场的代名词,在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中成为一块响当当的品牌,其含金量将随着市场日趋繁荣、发展升级而越来越高。中国的农业产业化需要大市场,我们相信,新发地市场将更好地发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