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通过以读明意、以读导思、以读释疑、以读渲情等课堂实践,让阅读走进课堂,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式课堂,让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在解读文本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在阅读对比中质疑解疑,在课外阅读中拓展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阅读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明意导思释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何为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是指依据已有旧知,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提供的数学语言进行提取、加工、重组,将其转化为较简洁的文字、符号或图形,体会一系列的数量关系或者等量关系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学会学习首先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可见,“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尤为重要。现在,很多一线教师认为数学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问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的事,与其毫无关联。学生在解决文字信息较多的问题时,不思考,选择性逃避;在解题过程时,条理不清,主次不明,不能用数学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种种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反思,问题出在哪,该如何改进。下面本人以教学案例分析为载体,谈谈如何让阅读走进课堂。
一、以读明意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数学的学习应是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咬文嚼字的读、丰富精彩的联想,将不易理解的语言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通过阅读,用自己的语言阐述问题,理解概念的真正内涵。
正如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方程的意义》一课:(1)出示本文的主题图(连环画),让学生思考每集讲了什么内容(主题图如右图)。(2)小组合作,全班展示,把每集连环画说的精彩连贯。(3)每集内容用上关键词:平衡、如果、式子、方程。(4)通过解读连环画总结方程的意义。
通过粗略的读连环画,让学生读出了这节课目的——什么是方程的意义。趣味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思维。再读连环画时,黄老师要求连环画进行贯穿,将零散的知识连接起来,使知识体系化,整体化。要求学生加入关键词,让学生再读的时候不断的思考,根据关键词细读连环画,读出每幅画的意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反复的阅读让学生感受概念、性质、法则等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断的经历感知、抽象、概括知识的意义。也可以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感知新知或意见不一致时,让学生回归课本,通过精读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等中的关键词、句,将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还可以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提出质疑,某个字词换一换或省略是否可以,在不断地解析中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读出数学的严密性。通过阅读中,学生自主将知识的建构在内部的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层次上完成,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以读导思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极强的学科。而学好这门学科,要学会思考,学会整理。通过文本解读,或解读他人的想法来学会如何思考,如何整理。
例如,笔者在让学生独立解决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8(这个大棚共480平方米,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红萝卜地的面积占整块萝卜地的14。红萝卜地有多少平方米)后。笔者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让学生阅读文本,看看书本是如何思考的。
先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对于思考者而言,让学生将自己的数学逻辑表达出来,充分暴露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有效地实现思维训练的价值;对于倾听者而言,听别人的思想过程,听懂别人的解题思路,结合自己的思考将外在的知识内化,建构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让学生阅读理解课本的解题思路,学习解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古人云:“授人以鱼,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小学高段,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已有很大的发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阅读文本完整已有知识的建构。在人教版五年级、六年级的课本中,出现了大量的阅读文本或知识框架。通过阅读,教会学生如何有步骤有条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六年级复习课时,也可以让学生阅读文本中的框架,重现已有知识,将零散的知识进行进行整合,在同化和顺应中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同时,通过阅读文本,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阅读中,将无声变有声,化静态为动态,从片段到整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建构框架的能力。
三、以读释疑
数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有些问题看似相似,解法却截然不同。通过阅读,在圈圈点点中将文本化简,在对比或变式中获得思考、顿悟。
例如,在教授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一单元后,分别抽取了以下两道习题进行阅读思考。
a.动物园里梅花鹿有12只,长劲鹿的只数比梅花鹿的只数多13。动物园里长劲鹿有多少只?
b.动物园里梅花鹿有12只,梅花鹿的只数比长颈鹿的只数少14。动物园里长劲鹿有多少只?
1.阅读与理解
(1)数学问题是什么?
(2)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2.分析与解答
(1)根据以上信息,你能用线段图来描述吗?
(2)请写出等量关系式。
(3)列式计算
3.对比上面两道习题,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不同点呢?
通过上面的阅读与理解,让学生学会静静的思考,理解题意,理清思路。让学生在阅读中,尝试画图、找等量关系式,将情景的文本信息抽象出来,转换成图形或关系式解决问题。通过对两题的阅读对比,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突破《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问题解决的难点,让学生在疑惑中觉悟,在觉悟中长进。 在教学中会经常看到“读一遍题目=审题”“听一遍解答=解题思路”的現象。很多学生选择逃避,究其原因,来你不及细细的阅读,来不及循序的理解文本、来不及将其转化成数学语言,来不及检验反思。在解决问题中,教师更应该学会等待,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题意、理清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建构数学模型。在变式中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在质疑、辨析、对比等思考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变化性,进一步深化对数学模型的建构。
四、以读抒情
数学是一门富有历史性的学科。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应冷冰冰的独立开来,应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整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在其他学科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通过沉淀的历史文化,感受数学的谨慎、数学的神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授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后,我们班上了一节趣味数学课——《程大为铺地锦》:1.通过阅读及解读(如右图)让学生理解古代乘法计算的另一种形式——“铺地锦”;2.与文本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3.介绍“画线数点法”;
4.介绍现代电脑计算器的发展。
从本节课的阅读中,让学生感知从古到今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循序渐进,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创造的真实过程,厘清数学发展的脉络。在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中,让学生感知现代计算方法的简便,感受数学发展的不断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用于创新,不怕艰苦、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
通过数学课外阅读,让学生有机会体会生活,感受莫比乌斯带的神奇;了解黄金比,知道数学的艺术美;走进高斯,走进秦勒斯,以他们为榜样,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明白小数点的重要性;感受数学史的三次危机、哥德巴赫猜想、勾股定理……通过数学课外阅读,原本看似都是习题、计算的数学变得色彩斑斓,让冷冰冰的数学课堂转型为与文学、自然相结合的综合舞台。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数学思想,发展数学观念、培养创新精神与科学意识。
总之,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见效的,而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对于学生而言,小学阶段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的起点,是未来进行数学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首要因素。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按阶段分层次地渗透。合理地将数学阅读纳入教学目标中,在一堂堂的数学课上,让学生学会阅读数学,在阅读中提升、发展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08.
[2]占善祥.“数学阅读”,“读”出别样的数学[J].教学月刊,2016.
[3]栾凤慧.例谈概念教学中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数学教育,2015.
阅读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明意导思释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何为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是指依据已有旧知,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提供的数学语言进行提取、加工、重组,将其转化为较简洁的文字、符号或图形,体会一系列的数量关系或者等量关系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学会学习首先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可见,“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尤为重要。现在,很多一线教师认为数学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问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的事,与其毫无关联。学生在解决文字信息较多的问题时,不思考,选择性逃避;在解题过程时,条理不清,主次不明,不能用数学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种种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反思,问题出在哪,该如何改进。下面本人以教学案例分析为载体,谈谈如何让阅读走进课堂。
一、以读明意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数学的学习应是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咬文嚼字的读、丰富精彩的联想,将不易理解的语言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通过阅读,用自己的语言阐述问题,理解概念的真正内涵。
正如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方程的意义》一课:(1)出示本文的主题图(连环画),让学生思考每集讲了什么内容(主题图如右图)。(2)小组合作,全班展示,把每集连环画说的精彩连贯。(3)每集内容用上关键词:平衡、如果、式子、方程。(4)通过解读连环画总结方程的意义。
通过粗略的读连环画,让学生读出了这节课目的——什么是方程的意义。趣味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思维。再读连环画时,黄老师要求连环画进行贯穿,将零散的知识连接起来,使知识体系化,整体化。要求学生加入关键词,让学生再读的时候不断的思考,根据关键词细读连环画,读出每幅画的意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反复的阅读让学生感受概念、性质、法则等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断的经历感知、抽象、概括知识的意义。也可以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感知新知或意见不一致时,让学生回归课本,通过精读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等中的关键词、句,将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还可以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提出质疑,某个字词换一换或省略是否可以,在不断地解析中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读出数学的严密性。通过阅读中,学生自主将知识的建构在内部的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层次上完成,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以读导思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极强的学科。而学好这门学科,要学会思考,学会整理。通过文本解读,或解读他人的想法来学会如何思考,如何整理。
例如,笔者在让学生独立解决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8(这个大棚共480平方米,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红萝卜地的面积占整块萝卜地的14。红萝卜地有多少平方米)后。笔者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让学生阅读文本,看看书本是如何思考的。
先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对于思考者而言,让学生将自己的数学逻辑表达出来,充分暴露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有效地实现思维训练的价值;对于倾听者而言,听别人的思想过程,听懂别人的解题思路,结合自己的思考将外在的知识内化,建构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让学生阅读理解课本的解题思路,学习解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古人云:“授人以鱼,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小学高段,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已有很大的发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阅读文本完整已有知识的建构。在人教版五年级、六年级的课本中,出现了大量的阅读文本或知识框架。通过阅读,教会学生如何有步骤有条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六年级复习课时,也可以让学生阅读文本中的框架,重现已有知识,将零散的知识进行进行整合,在同化和顺应中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同时,通过阅读文本,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阅读中,将无声变有声,化静态为动态,从片段到整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建构框架的能力。
三、以读释疑
数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有些问题看似相似,解法却截然不同。通过阅读,在圈圈点点中将文本化简,在对比或变式中获得思考、顿悟。
例如,在教授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一单元后,分别抽取了以下两道习题进行阅读思考。
a.动物园里梅花鹿有12只,长劲鹿的只数比梅花鹿的只数多13。动物园里长劲鹿有多少只?
b.动物园里梅花鹿有12只,梅花鹿的只数比长颈鹿的只数少14。动物园里长劲鹿有多少只?
1.阅读与理解
(1)数学问题是什么?
(2)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2.分析与解答
(1)根据以上信息,你能用线段图来描述吗?
(2)请写出等量关系式。
(3)列式计算
3.对比上面两道习题,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不同点呢?
通过上面的阅读与理解,让学生学会静静的思考,理解题意,理清思路。让学生在阅读中,尝试画图、找等量关系式,将情景的文本信息抽象出来,转换成图形或关系式解决问题。通过对两题的阅读对比,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突破《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问题解决的难点,让学生在疑惑中觉悟,在觉悟中长进。 在教学中会经常看到“读一遍题目=审题”“听一遍解答=解题思路”的現象。很多学生选择逃避,究其原因,来你不及细细的阅读,来不及循序的理解文本、来不及将其转化成数学语言,来不及检验反思。在解决问题中,教师更应该学会等待,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题意、理清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建构数学模型。在变式中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在质疑、辨析、对比等思考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变化性,进一步深化对数学模型的建构。
四、以读抒情
数学是一门富有历史性的学科。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应冷冰冰的独立开来,应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整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在其他学科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通过沉淀的历史文化,感受数学的谨慎、数学的神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授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后,我们班上了一节趣味数学课——《程大为铺地锦》:1.通过阅读及解读(如右图)让学生理解古代乘法计算的另一种形式——“铺地锦”;2.与文本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3.介绍“画线数点法”;
4.介绍现代电脑计算器的发展。
从本节课的阅读中,让学生感知从古到今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循序渐进,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创造的真实过程,厘清数学发展的脉络。在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中,让学生感知现代计算方法的简便,感受数学发展的不断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用于创新,不怕艰苦、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
通过数学课外阅读,让学生有机会体会生活,感受莫比乌斯带的神奇;了解黄金比,知道数学的艺术美;走进高斯,走进秦勒斯,以他们为榜样,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明白小数点的重要性;感受数学史的三次危机、哥德巴赫猜想、勾股定理……通过数学课外阅读,原本看似都是习题、计算的数学变得色彩斑斓,让冷冰冰的数学课堂转型为与文学、自然相结合的综合舞台。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数学思想,发展数学观念、培养创新精神与科学意识。
总之,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见效的,而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对于学生而言,小学阶段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的起点,是未来进行数学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首要因素。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按阶段分层次地渗透。合理地将数学阅读纳入教学目标中,在一堂堂的数学课上,让学生学会阅读数学,在阅读中提升、发展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08.
[2]占善祥.“数学阅读”,“读”出别样的数学[J].教学月刊,2016.
[3]栾凤慧.例谈概念教学中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数学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