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全国的《南京知青之歌》案

来源 :蓝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iseka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化大革命”中,诞生了许多“知青革命歌曲”。在这些众多的知青歌曲中,《南京知青之歌》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
  《南京知青之歌》反映的是江苏省南京市知青下乡之初万分复杂的心情。它是当时社会思潮的最直接的反映,具有广阔的社会心理背景。它曲折地流露出对命运的无奈,生命活力的被钳制,以及由此导致的失落、压抑、迷茫。但在其中仍注入了深重的历史责任感。
  《南京知青之歌》的内容是: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啊,彩虹般的大桥,直上云霄,横断了长江,雄伟的钟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
  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转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又漫长,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
  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理地球是光荣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啊,用我的双手绣红了地球,绣红了宇宙,幸福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
  告别了你呀,亲爱的姑娘,揩干了你的泪水,洗掉心中忧愁,洗掉悲伤。啊,心中的人儿告别去远方,离开了家乡,爱情的星辰永远放射光芒……”
  此歌原作仅有3段,传播过程中增至7段。流传最广当属第3段:“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理地球”,“用我的双手绣红地球,绣红宇宙,幸福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
  这首歌在1971年之后被入伍的知青带入军营,又在军队的城市兵(他们大都下过乡)中流传。歌曲的被批判,以及作者的入狱,仍然不能阻挡歌曲的传播。
  关于《南京知青之歌》的作者,在“文革”中有诸多传说,歌曲作者任毅同他的歌一样有着一段曲折的经历。
  
  《南京知青之歌》的诞生
  
  任毅,1947年生,南京五中1966届高中毕业生。他从小就兴趣广泛、爱好艺术,在上小学时参加过闻名全国的艺术团体——南京市小红花艺术团,学习唱歌。中学时又参加过南京市中学生艺术团,学习二胡和吉它。在中学时,因为他是个活跃分子,同学们都唤他“11号”——11号就是钠。化学元素中最活跃的一种。“文革”中,1970年2月任毅因为创作《南京知青之歌》而被张春桥下令逮捕,判刑10年。
  1968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在这一天,南京五中下乡知青乘坐着卡车穿过新建的南京长江大桥,来到插队落户的地方——江苏省江浦县。任毅等人被分配到公社所在地的一个生产队。后来,任毅的知青点成为全公社知青经常聚会的地方。
  在刚下乡时,知青们相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有必要的,所以劳动都很卖力。由于任毅干活肯下死力气,肯拼命,每日工分挣到了9.7分。这在当地农村都算是高的。但是,不久,知青们便开始产生怀疑,知识青年似乎给农村带来了新的负担,而农民也并不欢迎他们。
  1969年夏收之际,任毅所在公社的知青中普遍弥漫着一种下乡后的失望情绪。
  全公社的知青都经常跑到任毅的知青点来聚会,知青们情绪都很低沉,感到前途渺茫。当时知青中有不少人在弹吉它。吉它在“文革”中是资产阶级的标志,不少家庭因惧,怕抄家,纷纷将吉它卖掉。任毅在“文革”后期当逍遥派时弹起了吉它。不少同学从“文革”运动中退下来,都不约而同地迷上吉它。任毅等人的吉它都是在拍卖行买到的,价钱便宜,质量却不错。1969年夏天,由于普遍存在失落感。在知青点弹吉它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知青们甚至把这里称为吉它之乡。大家聚在一起,弹着吉它歌唱。有一首歌,知青们唱得特别动情,歌名是《流浪人归来》:“流浪人归来,爱人已离去。内心无比凄凉,我活着为什么?应该怎样活我不敢想,也不愿想,前途在哪里?”
  在1969年5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南京五中的知青们再次聚集在任毅所在的知青户的小茅屋里,又把过去的歌轮番唱了一遍。唱完之后,大家仍然觉得心中空虚。这时,任毅的一个朋友唐又在忽然站起来对任毅说:“工人有工人的歌,农民有农民的歌,任毅,你就写一首我们知青的歌吧。”
  他的话对任毅触动极大。当晚任毅抱着吉它谱写了《我的家乡》,整整搞了一夜。在第二天天色发亮的时候,这首歌终于完成了。他在歌谱上写下了演唱要求:“深沉、缓慢、思念家乡的。”然后,又注明:——南京市五中集体词曲。
  这首《我的家乡》是有雏形的。在1964年,南京五中有一批毕业生志愿去了新疆,在戈壁滩上,他们中间有人作了一首歌曲,名叫《塔里木,我的第二故乡》。这首歌传回南京,五中的学生们听后很感动。任毅就在这个歌的基础上做了较大幅度修改,节奏也搞得复杂一些,有2/4、3/4、4/4拍,使它能更好地表达知青思乡的情绪,歌词也重新填写。当任毅写到“告别了妈妈,再见了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沉重地修理地球是我的命运……”时,他的心情很沉重,同时又觉得吐出了胸中块垒,当时有一种很复杂的心情。
  任毅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崔健摇滚的前奏曲,无可奈何与悲怆,正是一代早熟青年的共同特征。
  
  3427号囚徒
  
  《我的家乡》一歌写出后当即被人拿去传抄,以惊人的速度在知青中间流传开来。夏收之后,任毅在回南京的轮船上听到有人唱这首歌,于是他走过去,故意问:“你们唱的是什么?”那些人很不屑地回答他:“看你的样儿像是知青,怎么连这个歌都不知道,这叫《知青之歌》!”
  当初任毅写这首歌时并不敢称为《知青之歌》,因为这里既没有豪情壮志,也没有宏大理想,它只是表达了知青的一种思乡情绪,表达了知青作为一种非工、非农、非军、非学的特殊阶层的强烈失落感。这种情绪在当时是绝对不允许公开表现的,只允许歌颂领袖,只允许歌颂上山下乡,甚至只允许表达欢乐。任毅的这首歌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正是因为它以一种忧郁的调子表达了知青的真实情绪和处境。
  当时,曾有一伙上海知青在去黑龙江的火车上,一路吟唱这首歌。江西有一个县的知青在开会前的唱歌比赛中,居然也唱起了这首歌。当时任毅的一些朋友学着列宁评价《国际歌》的口气说:“凭着这首《知青之歌》,你可以到处找到朋友,找到吃,找到住。”
  1969年8月,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
  任毅有个同学叫郑剑峰,因身体有点残疾,驼背,所以免去了上山下乡,任毅班上同学只有他留在了南京。于是,郑剑峰家自然而然成了知青回城的联络点。郑剑峰手很巧,爱装半导体收音机。一天他正在调试时,忽然听到莫斯科广播电台在播放任毅所写的歌。他感到很意外,立刻赶去找任毅偷偷告诉他,并约任毅第二天在同一时间再次收听。
  第二天下午4点钟,任毅来到郑剑峰家,两人躲在小屋中偷偷将半导体收音机拨到莫斯科广播电台的频率上,果然很快收听到了莫斯科的演唱。苏联把它称为《中国知识青年之歌》,采用男声小合唱,配以小 乐队伴奏,效果搞得很不错。当时任毅听呆了,这是他头一次听到自己这首歌正规演唱的效果,没想到感染力竟有这么大,同时他也意识到莫斯科广播电台的演唱,实际已经把他置于死地,他有不可脱逃的罪责。
  后来任毅越听越怕,感到一场大祸即将降临。郑剑峰也为任毅担心,不过他一直安慰任毅,劝他不要紧张。郑剑峰善良的眼睛流露出担忧的目光。郑剑峰后来也遭到厄运,在“一打三反”运动中死去。因为他曾经送了十几个半导体收音机给下乡的老同学,其中一人因“收听敌台”而被抓,审查中牵扯到郑剑峰,他身体本来不好,加上惊吓,不久就发病而死。
  任毅的预感很快被证实。一个月以后,南京街头的大批判专栏上贴满了批判这首歌的文章。它已经被定为反动歌曲,“说出了帝修反想说的话,唱出了帝修反想唱的声音”。也许是还没有查明作者,当时只是批判歌曲,还没有批判歌曲作者。
  任毅万分恐怖,差不多成了惊弓之鸟。他立即回到知青点,把所有文字烧毁,包括女朋友写给他的信——她在另一个地方插队,两人经常书信往来,当时两人都对上山下乡产生怀疑,在许多方面有共鸣,只是两人关系还未明确。连同女朋友的书信一同焚毁的,还有一本《圣经》,这是任毅从外婆那里拿来的,《圣经》被抄出来也是要定一个罪名的。
  任毅等待着恶运降临。他无数次做梦,梦见自己被抓起来,想象中的灾难比现实中的灾难还要令人恐怖。有一段时间任毅几乎不敢睡觉。他实在不愿在这种恐怖中煎熬下去了,1969年10月的一天,他背着一个书包,里面装着洗漱用具,自己走到南京市娃娃桥监狱门口,对接待人员说:“我就是《知青之歌》的作者,你们把我抓起来吧。”
  那人奇怪地看看任毅,说:“这里也不是想来就能来的。抓不抓你。要有上级指示,现在你先回去。”
  当1970年到来时,形势更为紧张。南京市到处刷满了标语:“该管的管!该关的关!该杀的杀!”空气中都好像有一种血腥气。正月十五那天,他们便开始来抓任毅。这是根据张春桥的一个指示:迅速查清此人,予以逮捕。
  任毅已感觉到周围气氛更加严峻,在正月十一日那一天离开了南京,他不愿自己在外婆家被逮走,于是一个人悄悄回到了江浦县农村的知青点。回到知青点4天后,就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任毅开始了长达9年的牢狱生活。
  1970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五)夜,荷枪实弹的军人砸开了知青点的房门。茅草房被四面包围,窗外手电筒雪亮的光柱四处扫射。任毅不知睡在隔壁的同学黄力高、齐克、陈建中醒了没有,他的箱子被军人打开了,他们什么也没搜到,因为不久前任毅烧完了所有的文字,说起来也可笑,为烧字纸竟烧开了一大锅水。一个士兵发现了任毅的吉它,使劲摇晃,实在摇不出什么东西,他便拉断琴弦,A弦发出沉闷的崩断声。他说:“这是他小子的犯罪工具。”
  “带上你的洗漱用品,跟我们走!”
  任毅举起戴着手铐的手,轻轻摘下已经准备好的放满牙刷、牙膏、手巾和换洗衣服的书包,套在头上。在前前后后拿枪军人的押送下,他迈出了知青点的大门,从而结束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历史任务。
  深夜,汽车在南京内桥附近拐了一个弯,忽然放慢速度,悄然驶进了一个大门。士兵们把任毅押下来,在一个铁门前站下。任毅突然醒悟了:这不是娃娃桥吗?那不知什么年代就传开的南京人民家喻户晓的“进了娃娃桥,小命就难逃”的话倏地闪现在他的脑海。
  任毅被推进一个柜台,经过严格搜身,抽去了里里外外所有裤带、皮带,据讲为了防止自杀。
  “拿去,以后不准讲你的名字,这是你的代号。”看守说着将一块1寸宽2寸长的双层白底黑字的布牌子递给任毅,上面印着阿拉伯数字:3427。
  
  陪绑
  
  从2月19日任毅被捕入狱,到8月13日被宣布判刑,在这5个月时间里,他天天被提出去审讯,而且经常是在夜里。审讯人员逐字逐句地审查歌曲的歌词,光一句“生活的脚步深浅在偏僻的异乡”,他们审了任毅好几天。一定要逼他承认当时写的不是“深浅”而是“深陷”。任毅因为自己确实写的是“深浅”,所以拒不承认。虽然是一字之差,可是此时彼时大不相同。关于“深浅”。任毅还可以自我批判一番,因为知识青年身上还存在着没有得到改造的小资产阶级的不彻底性,没有工农兵那种一往无前的脚踏实地的精神,所以脚步是深深浅浅的;而“深陷”岂不是成了对上山下乡的一种污蔑吗!这虽然仅是一字之差。却关系到任毅的命运,所以审讯过程气氛十分严肃。
  为了攻下“深陷”这个堡垒,专案组在任毅面前抛出几十个版本的《知青之歌》,估计是从全国各地搜查来的,有油印的、有打字的、有复写的、有手抄的,各种样式的都有,其中确实有不少都是写的“深陷”,大概在流传中人们觉得这个词更能说明知青的状况吧,不过就是这个词把任毅搞得死去活来。
  就是在这5个月期间,他们还3次拉任毅出去陪绑。当时的“公判大会”气氛很恐怖,每个在押的人都不知道落到自己头上的将是什么命运。在没有法律保障的状况下,小百姓有可能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疏忽而招致杀身之祸。
  根据当时专案组对任毅的审讯,似乎任毅也足够杀头之罪。运动的恐怖气氛,足以使所有被拉去参加公判大会的人都有一种末日将临的感觉。不过,随着陪绑次数的增加,经验告诉任毅,要被判处死刑的人,拉出去前都要用细麻绳扎住裤管,据说是为了防止他们听到判决后控制不住,大小便失禁。只有这个细节可以预先暗示人的命运,而一个人被判处死刑在当时是不需要任何通知的,根本不存在什么上诉,说拉走就拉走。
  就是在这种气氛中任毅被拉去开了3次“公判大会”,心理承受能力也一次比一次加强。给他刺激最大的是1970年4月28日在南京五台山体育场开的那次大会,宣判的是70年代轰动南京的“2·12反革命案”的主犯。首犯叫陈卓然,还有一个同伙,姓安,他是任毅小学同学。当在这种场合下见到他时,任毅几乎要惊愕地喊出声来。
  陈与安都是南京八中的高中生,后来到苏北插队当知青,家庭的不幸和个人的经历使他们长期积压在心中的愤恨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1970年2月12日,《新华日报》破例出了下午版,黑体字的社论《坚决镇压反革命》,预示着一场大恐怖要开始了。但是反抗者毕竟还有,这两个知识青年用剪刀剪下报纸上的字。用这些字组成所谓“反动标语”,然后再用胶水贴在纸上……当天夜里,他们一个放哨,一个戴着手套把这60多条标语贴到南京市主要街道上。标语内容有:“我们要真正的马列主义!查金华烈士永垂不朽!”等等。查金华是南京市在“一打三反”运动中头一个被枪毙的人,仅仅因为他自己组织了一个马列主义小组,用马列的观点对现行政策提出了一点怀疑,于是这个认真的年轻人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些标语出现后,顿时南京城炸开了,掌权者忙成一团,召开紧急会议,发布通缉令,全市刷满了大标语,排查线索几乎落到了每个人的头上,尤其是回城的知识青年。两个月后,这个案子还是给破了,因为有一个知情者为了保护自己而揭发了他们。
  在公判大会上,任毅看到他们两人神情都很镇定,当陈卓然看到那个告密者时,他大声骂道:“总有一天要跟你算账!”突然他叫不出声音来了——看守勒紧了套在他脖子上的一根尼龙绳,陈卓然被勒得眼珠都要被挤出来。这就是70年代的新刑具。
  就在这一天,陈卓然被枪决了,时年20岁。和他一起处决的还有其他10人。任毅的那位小学同学被判了15年,而那个告密者却被当场释放。这就是当时的“问题不在大小,关键在于态度”的政策。
  在审讯任毅的5个月期间,隔三岔五地将他拉出去批斗是家常便饭。对他至少开了有30多场批判会,他是所谓“意识形态领域里阶级斗争的一个典型”,专门有一个批判任毅的小分队,将他拖来拖去巡回批斗。场面最大的要算是南京体育馆召开的那次。
  为了肃清任毅在知青中的流毒,他们还把他拖到插队的江浦县,一个公社一个公社地批斗。不过在知青中召开批判任毅的会,就不那么便当了。当小分队的人念批判稿时,底下常有人起哄,会场上始终没有他们想要制造和达到的气氛和效果。只能走个形式,草草收兵。
  1970年8月3日,任毅又被拖去参加一次全省的公判大会,这次被宣判的人中间也有任毅。当判词读到任毅的时候,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判刑10年……”在此之前,任毅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从死刑到无期徒刑全都想到了,唯独没有想到会给自己一个10年。10年,在当时可算是一个轻刑。任毅禁不住用胳膊捅捅站在自己旁边的一个犯人,问:“这个10年判的是不是我?”那个人正紧张地听着对自己的判决,立刻也用胳膊捅捅任毅,叫他不要作声。
  从8月3日这一天起,任毅离开了整整禁锢了他65个日夜的娃娃桥监狱囚室,他又被押到劳改农场去服刑,在那里等待他的是漫长的3000多个日日夜夜。
  
  (责编:乌兰)
其他文献
2006年11月7日。全球知名的反腐败组织透明国际公布了2006年度清廉指数排行榜。2006年度清廉指数排行榜聚光了世界上163个国家和地区。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在清廉指数总体排名中.腐败比较严重的国家占了约75%。几乎包括所有的低收入国家;腐败非常严重的国家有71个。占被调查国家总数的近一半。芬兰、冰岛和新西兰并列为全球最清廉的国家,海地位居排行榜末位。情况不容乐观的国家包括美国、古巴、以
期刊
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过。网络时代,新词辈出。继黑客、红客、闪客、播客、博客这些新鲜名词刚刚被人们所熟知后。如今又有一群被称作威客的人悄然现身,他们通过网络把自己的智力转化为财富,成为坐在家里也可以赚钱的人。如果您还不了解威客,那么您该反省一下有多久没有关注互联网的发展了。  智慧值多少钱?过去,人们会拿伟大的发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来告诉你——但这毕竟离普通人太远。如今,得益于互
期刊
编辑同志:  我父亲1个月前到同事周某家中做客,周某拿出好酒招待。我父亲感冒未愈,推辞不能喝酒,然而经不住周某劝说,盛情难却之下便端起了酒杯。一番推杯换盏,8两酒下肚后,身体不适的父亲醉倒在地,不省人事。周某把我父亲扶到床上后便忙自己的事情去了。孰料,我父亲因酒精中毒于当晚身亡。请问:劝酒致人醉酒身亡。劝酒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吗?  读者 杨晓    杨晓读者:  你父亲系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周某家
期刊
艾欣口述 唐厚梅整理    2006年7月,我以优异的成绩从重庆一所重点大学毕业了,即将开始人生下一阶段的奋斗历程。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我拥有幸福的家庭、知心的朋友以及自信的笑容。但谁又能想到,我曾经在整整10年的时间里被人称作傻子、同性恋,并一度挣扎在死亡的边缘?    童年孤独    1981年,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由于生得聪慧漂亮,儿时的我曾一度是父母的骄傲。我的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在那个
期刊
你知道女人一生中什么时候最美吗?那就是恋爱和怀孕时。1990年。美国时尚杂志《VOGUE》刊发了好莱坞女演员洛琳索菲怀孕8个月时的全裸照片,首次让世人意识到孕妇同样有美感;1999年,国际名模辛迪克劳馥的“大肚子写真”在网上传播后,那种散发着圣洁母性光辉的惊世之美。征服了不少人。为留下这珍贵的礼物,近年来孕妇拍人体写真集在欧美国家十分流行。一名青岛女孩从中发现商机,她在深圳开创了全国首家孕妇写真馆
期刊
一个和女厂长同居10年且生养了小孩的供销科长,被百万富姐无情地扫地出门,净身出户。不甘屈辱的他怒将女老板告上法庭,本想分割同居期间的巨额共同财产,女老板却坚称他只是她的“性伙伴”,无权分享创业成果,最终他不仅没有得到一分钱,反倒因败诉而支付了近10万元的案件受理费、律师费等。如今,负债累累、人财两空的他只得长期借宿在朋友家里凄凉度日……  2006年9月中旬,记者对本案当事人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并
期刊
欧阳正超被单位上的随礼风搞得经济拮据。不得不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他不甘心只给别人送礼没有回报,便想了个歪招,花钱雇爹办寿宴。没想到的是……    一    2006年6月2日。四川省资阳市金帝大酒店里有一场寿宴,孝子欧阳正超给父亲过60岁大寿。上午10时。只见一老者端坐在偌大的“寿”字下。百余位来宾起身走过来给老人拜寿。顿时一片“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健康长寿”、“快乐幸福”的祝福声。接受祝福的
期刊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南京监狱2006年第二届和谐杯篮球联赛预赛拉开了战幕。赛场上各监区代表队全力以赴,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展现出良好的竞技水准和文明守纪的比赛风格,成为大墙内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竞技场上,有一个身材高大的小伙子如鹤立鸡群,粗壮的大腿布满黑乎乎的体毛,大鼻子,蓝眼睛,不用猜,一眼就能看出是一个外籍犯人,他是哪个国家的人?他怎么这样开心?……笔者带着一连串的好奇,去寻找这个外籍犯人的
期刊
20016年6月,辽宁省鞍山市一个身为市直单位局长黄保忠在与情妇幽会时,因过于兴奋诱发心脏病导致死亡,从而出现了该市首例性猝死案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个月后,黄保忠的家属以间接过失伤害罪,将该单位寨有才子之称的孙纪海告上法庭,要求他承担相应的刑事及民事责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    1996年,22岁的孙纪海大学毕业后,被分到鞍山市一家报社工作。这家报纸在当地影响很大,效益不错。 
期刊
在今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预期将对《物权法(草案)》进行最后的审议。这是在去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草案进行第七次审议后。以高赞成票通过的议案。《物权法》属于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    8年历程    《物权法》从起草到审议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草案七审七改,创下了中国历史上单部法律草案审议次数最多的记录。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目前还有许多人并不十分清楚物权这个概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