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时代对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更加显现出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厘清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从“制定社会实践教学方案、创新社会实践方法途径、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健全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五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合力。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自1978年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了萌芽兴起、全面展开、成熟发展、拓展提高等4个阶段,短短30多年时间里,大学生社会实践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全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正逐步凸现出规模巨大、体系完整、重点突出、社会性强等显著特点。
1.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问题反思
1.1社会实践相关各方存在认知局限
大学生由于学业压力较大,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下就业压力增大,认为文凭比实践能力更加重要,当前的“90后”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意义缺乏足够重视,他们仅把社会实践视为单纯的学习任务,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欠缺,不深入扎实去体验,往往写一份甚或抄一份实践报告就交差,谈不上活动的实效性。
不少高校并未牢固树立实践育人思想,没有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不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来开展分类指导。许多学校只在假期前突击抓社会实践活动,满足于轰动效应。不少高校错误执行上级提出的“稳定压倒一切、安全责任无小事”要求,不鼓励学生外出,这样的认知局限导致学生社会实践受到很大影响。
1.2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存在局限
一是社会实践的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当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更多的还是部分精英学生的实践,尚未真正满足和实现每位大学生都能够参与实践活动。二社会实践的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不少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安排学生走马观花的参观学习和浅尝则止的社会调查为主,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去深入接触社会,更鲜有勤工助学、科技发明、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形式。
1.3社会实践保障体制存在局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直接的就是要有运行有序的保障机制,目前社会实践保障机制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尽管政府和高校每年都要划出一定专项经费,但对于覆盖更多学生、持续时间更长、涉及面更广的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说,仍然显得捉襟见肘,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社会实践很难得以良性运转。二是未建立健全包括制度、体制、队伍等在内的其他保障体系,在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方面缺乏实招,在协调企业政府等各方关系并整合现有社会资源等方面做得不够。
2.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析
2.1制定社会实践教学方案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社会实践应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结合,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由该课程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为社会实践课程设置相应学时和学分。根据教育部要求,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研究生、高职高专学生不少于2周。學分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高校学分制实施情况来定,学分直接进入学生综合成绩单。社会实践教学内容要体现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热点,每年社会实践主题的确定应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目标和高校专业特色。
2.2创新社会实践方法途径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特定时点,围绕特定主题,集中特定时段,广泛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因此,社会实践运行模式固定,方法和途径则需要不断拓展思路,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确保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取得实效,同时促进社会实践走向规范化和常态化。笔者看来,不少高校社会实践的育人效果不理想,很大程度上在于社会实践形式的单一化或者不规范化,没有形成系统的有效的实践形式。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以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形式为主,集中实践和日常实践兼而有之,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与“三下乡”活动相结合,切实做到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主题鲜明化,如此才能丰富社会实践内容,真正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3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能够保证社会实践的连贯性,确保社会实践的良性开展。可以说,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的稳定性和深入化就无从谈起。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要充分考虑高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要实现多方的整体效益,形成多赢的良好局面。建设过程中,高校要主动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城市社区、乡镇农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服务机构等紧密联系,建立形式多样、专业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还应注重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通过联谊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交流感情,建立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同时还应当定期评选表彰社会实践示范基地和优秀基地。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不断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激发广大同学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才的意识,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形成学生、学校、社会之间互动多赢的局面,有力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刘佼(1982—),女,汉族,重庆人,本科,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管理学院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自1978年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了萌芽兴起、全面展开、成熟发展、拓展提高等4个阶段,短短30多年时间里,大学生社会实践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全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正逐步凸现出规模巨大、体系完整、重点突出、社会性强等显著特点。
1.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问题反思
1.1社会实践相关各方存在认知局限
大学生由于学业压力较大,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下就业压力增大,认为文凭比实践能力更加重要,当前的“90后”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意义缺乏足够重视,他们仅把社会实践视为单纯的学习任务,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欠缺,不深入扎实去体验,往往写一份甚或抄一份实践报告就交差,谈不上活动的实效性。
不少高校并未牢固树立实践育人思想,没有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不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来开展分类指导。许多学校只在假期前突击抓社会实践活动,满足于轰动效应。不少高校错误执行上级提出的“稳定压倒一切、安全责任无小事”要求,不鼓励学生外出,这样的认知局限导致学生社会实践受到很大影响。
1.2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存在局限
一是社会实践的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当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更多的还是部分精英学生的实践,尚未真正满足和实现每位大学生都能够参与实践活动。二社会实践的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不少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安排学生走马观花的参观学习和浅尝则止的社会调查为主,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去深入接触社会,更鲜有勤工助学、科技发明、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形式。
1.3社会实践保障体制存在局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直接的就是要有运行有序的保障机制,目前社会实践保障机制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尽管政府和高校每年都要划出一定专项经费,但对于覆盖更多学生、持续时间更长、涉及面更广的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说,仍然显得捉襟见肘,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社会实践很难得以良性运转。二是未建立健全包括制度、体制、队伍等在内的其他保障体系,在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方面缺乏实招,在协调企业政府等各方关系并整合现有社会资源等方面做得不够。
2.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析
2.1制定社会实践教学方案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社会实践应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结合,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由该课程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为社会实践课程设置相应学时和学分。根据教育部要求,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研究生、高职高专学生不少于2周。學分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高校学分制实施情况来定,学分直接进入学生综合成绩单。社会实践教学内容要体现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热点,每年社会实践主题的确定应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目标和高校专业特色。
2.2创新社会实践方法途径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特定时点,围绕特定主题,集中特定时段,广泛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因此,社会实践运行模式固定,方法和途径则需要不断拓展思路,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确保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取得实效,同时促进社会实践走向规范化和常态化。笔者看来,不少高校社会实践的育人效果不理想,很大程度上在于社会实践形式的单一化或者不规范化,没有形成系统的有效的实践形式。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以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形式为主,集中实践和日常实践兼而有之,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与“三下乡”活动相结合,切实做到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主题鲜明化,如此才能丰富社会实践内容,真正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3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能够保证社会实践的连贯性,确保社会实践的良性开展。可以说,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的稳定性和深入化就无从谈起。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要充分考虑高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要实现多方的整体效益,形成多赢的良好局面。建设过程中,高校要主动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城市社区、乡镇农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服务机构等紧密联系,建立形式多样、专业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还应注重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通过联谊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交流感情,建立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同时还应当定期评选表彰社会实践示范基地和优秀基地。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不断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激发广大同学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才的意识,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形成学生、学校、社会之间互动多赢的局面,有力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刘佼(1982—),女,汉族,重庆人,本科,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管理学院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