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凝聚着祖先对世界的认识和领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高中是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教育当仁不让地成为感受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主会场”。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育;有效渗透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即教育。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应时之举,也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必由之路。优秀传统文化和语文学科知识的教育融合在一起,可以相辅相成,丰富高中学生的生活、拓宽眼界,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主要有:
一、文本育人,挖掘文本中传统文化的因子
精选入语文课本的文本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承载着专业学科知识和综合育人的因子。在语文教育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首先一定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在课堂活动中敏锐地发现传统文化的因子,纵横捭阖地解读,引经据典地佐证,游刃有余地组织。尤其是要积极运用好多媒体现代技术,让课堂贴近学生,吸引学生,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比如,在教学《唐诗宋词》时,适时介入康震、蒙曼等老师在《百家讲坛》中的相应解读,加深对历史大背景的感受、对诗人的了解,对诗词的体悟;可以学习“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在诗词背诵和理解中渗透趣味,加深印象;也可以组织班级、年级“诗词诵读大会”,在个人和集体的诵读声中,充分感受诗词的韵律之美,了解古代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意蕴。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師和学生都要有水滴石穿的决心和恒心。
二、古迹育人,寻找生活中传统文化的根基
和其他知识一样,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也来自生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文化古迹是会说话的艺术。因此在感受古迹现场时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会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探询古迹,可以去实地参观感受,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事物展示。可以在语文课学习之前,也可以是课上,也可以再课后。
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景点、名人故居等,让学生直接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的魅力。在教学《范进中举》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时,就可以去参观南京本地的著名景点夫子庙和那里的科举博物馆。通过参观,学生可以还原当年学子参加科举的场景,对科举考试制度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历史文化类景点,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进行灵活合理的安排。比如,在教《兰亭集序》时展示模本图片,展示西安碑林的部分书法碑刻的臻品,领略书法的艺术;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展示南京古城墙、赤鼻矶等实景图片,放映有关音频材料,通过画面、声音充分感受赤壁之战的激烈,并根据当时的历史形势,更加理解这场战役的重大意义,从而对周瑜的历史地位认识更加清楚,进而更能理解苏轼这首词里展现出的情怀。这类实践学习还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作进一步研习。把学习的知识点做成课件,然后分成小组进行分享和讨论,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充分表达出来。
三、活动育人,鼓励学生研习传承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育除了积淀文化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除了以本为本地组织教学,还可以组织各类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收看探讨有关的历史文化题材的影视作品,邀请学者专家来学校进行相关知识讲座,参加当地图书馆、文化局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节”:朗诵、演讲、辩论赛、作品展、推荐书目读书会等等。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组织这些丰富的课内外活动时,教师需瞄准学生的难点和疑点作精到点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逐渐浓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研究得当、得法,促使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并可以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课外阅读是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的重要补充。学生的视野毕竟有限、研读的时间也有限。因此,教师还要当好推荐者,适当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把好方向。比如,课外读本中的把关。传统文化有很多经典的著作,如果有学生对春秋战国历史有兴趣的,教师可以给他们推荐《史记》,在章节上给学生做好安排,并了解他们的在阅读进度,并在课外留出时间组织大家一起答疑和讨论。学生有读不懂的可以提出来,通过讨论和教师的讲解,解决疑问。阅读后有什么感想也可以提出来分享。也可以推荐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北大四十七讲》等,作为阅读阶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修养,促进综合素质提升。
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高中语文教育责无旁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有机渗透是一个长期的、系列的、值得开发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翟俊泉 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育;有效渗透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即教育。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应时之举,也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必由之路。优秀传统文化和语文学科知识的教育融合在一起,可以相辅相成,丰富高中学生的生活、拓宽眼界,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主要有:
一、文本育人,挖掘文本中传统文化的因子
精选入语文课本的文本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承载着专业学科知识和综合育人的因子。在语文教育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首先一定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在课堂活动中敏锐地发现传统文化的因子,纵横捭阖地解读,引经据典地佐证,游刃有余地组织。尤其是要积极运用好多媒体现代技术,让课堂贴近学生,吸引学生,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比如,在教学《唐诗宋词》时,适时介入康震、蒙曼等老师在《百家讲坛》中的相应解读,加深对历史大背景的感受、对诗人的了解,对诗词的体悟;可以学习“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在诗词背诵和理解中渗透趣味,加深印象;也可以组织班级、年级“诗词诵读大会”,在个人和集体的诵读声中,充分感受诗词的韵律之美,了解古代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意蕴。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師和学生都要有水滴石穿的决心和恒心。
二、古迹育人,寻找生活中传统文化的根基
和其他知识一样,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也来自生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文化古迹是会说话的艺术。因此在感受古迹现场时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会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探询古迹,可以去实地参观感受,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事物展示。可以在语文课学习之前,也可以是课上,也可以再课后。
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景点、名人故居等,让学生直接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的魅力。在教学《范进中举》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时,就可以去参观南京本地的著名景点夫子庙和那里的科举博物馆。通过参观,学生可以还原当年学子参加科举的场景,对科举考试制度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历史文化类景点,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进行灵活合理的安排。比如,在教《兰亭集序》时展示模本图片,展示西安碑林的部分书法碑刻的臻品,领略书法的艺术;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展示南京古城墙、赤鼻矶等实景图片,放映有关音频材料,通过画面、声音充分感受赤壁之战的激烈,并根据当时的历史形势,更加理解这场战役的重大意义,从而对周瑜的历史地位认识更加清楚,进而更能理解苏轼这首词里展现出的情怀。这类实践学习还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作进一步研习。把学习的知识点做成课件,然后分成小组进行分享和讨论,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充分表达出来。
三、活动育人,鼓励学生研习传承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育除了积淀文化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除了以本为本地组织教学,还可以组织各类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收看探讨有关的历史文化题材的影视作品,邀请学者专家来学校进行相关知识讲座,参加当地图书馆、文化局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节”:朗诵、演讲、辩论赛、作品展、推荐书目读书会等等。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组织这些丰富的课内外活动时,教师需瞄准学生的难点和疑点作精到点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逐渐浓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研究得当、得法,促使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并可以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课外阅读是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的重要补充。学生的视野毕竟有限、研读的时间也有限。因此,教师还要当好推荐者,适当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把好方向。比如,课外读本中的把关。传统文化有很多经典的著作,如果有学生对春秋战国历史有兴趣的,教师可以给他们推荐《史记》,在章节上给学生做好安排,并了解他们的在阅读进度,并在课外留出时间组织大家一起答疑和讨论。学生有读不懂的可以提出来,通过讨论和教师的讲解,解决疑问。阅读后有什么感想也可以提出来分享。也可以推荐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北大四十七讲》等,作为阅读阶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修养,促进综合素质提升。
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高中语文教育责无旁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有机渗透是一个长期的、系列的、值得开发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翟俊泉 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