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时代、新背景、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现状不容乐观,这对高职院校教育而言,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为高职院校教师更好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论文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对比概括高职院校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并加以讨论给出对策,这对于占领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阵地,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高职学生;意识形态;现状、问题和举措
1.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意义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中央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足以说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当前新时代、新形势下的重要性所在。
意识形态最重要的是阶级功能,不同利益集团、阶级出于不同的动机产生不同意识形态状态,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由其所代表的的阶级地位决定的。社会主义办社会主义大学,必然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一直处于高速前进状态,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涡轮中难免产生部分负面影响—人们的观念在发展中产生了微妙变化。正因如此,我们必须紧紧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占领意识形态高地,确保高校学生理解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现状
2.1部分学生存在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现象
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出现主流意识形态淡化的现象,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淡化最为突出的表现在大学生对高校“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态度上。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认为该课程空洞、难懂的占比高达62.93%。有32.73%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随便听不听都可以,甚至还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逃课。在对“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有用吗”的调查中,46.36%的大学生认为学习主流意识形态用处不大,对“两课”的学习缺乏热情。高职院校学生和本科学生同样是极具变动性和可塑性的主体,但由于学习能力不高、整体素质偏低,对社会信息的鉴别能力较弱,因此一旦主流意识形态在他们心中淡化,就极有可能出现理想信仰问题。数据可见有14.44%的大学生不信仰马克思主义,有30.51%的大学生认为信不信仰马克思主义无所谓,政治信仰边缘化,需要引起重视。
2.2部分学生价值观及判断出现偏差
价值观作为世界观的核心部分,是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部动力,但随着世界各国文化深度融合,当代中国思潮“百花齐放”,既有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也有喜爱西方文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全球经济的地位,对我国大学生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形成强大冲击。我国有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的文化和体制,羡慕西方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高科技和看似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文化的渗透和入侵同化了大学生的价值观。随着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蔓延,部分大学生逐渐形成了重视物质利益享受,轻精神追求和信仰高度的功利主义倾向。除此外,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大众化文化也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一定影响。高校大学生相对于其他阶段学生而言,思想更加独立有个性,他们自高中毕业后思维处于一种向外展开的状态,对外部的思想和观念充满好奇也乐于接受。并且大众文化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课那样浓厚的“意识形态”感,也没有课堂思政教学的枯燥乏味,充满了“感官性”。但大众文化若与主流意识形态存在偏差,必然对学生意识、精神、态度、观点、立场和政治信仰的塑造产生影响。
2.3学生易受网络技术异化影响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联姻”催生网络虚拟社会,但网络社会空间中的“异化”现象则日益束缚着人们的思维和实践。“所谓技术异化,指人利用技术所创造出来的对象,同人的本性及实践相对立,抑制并影响着人的实践性生存的现象”。这种影响在学生身上表现为思想观念与本体偏离,即学生的社会意识和个人观念在和自身主体向分离、疏散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分散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恰是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入口。这易导致大学生对学校有关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教育活动产生抵触情绪,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信仰危机。网络技术异化的影响无疑会大大削弱学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力度,成为高校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一颗定时炸弹。
3.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3.1创新意识形态的教育载体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载体是思想政治课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般为公共必修课,课程内容重要繁多,学生数量也较多,因此只能陷于“填鸭式”教学的困境,一味讲述传授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路线,教师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甚至认为缺乏实际意义,从而产生逃课或人来心不到的情況。针对此情况,高校需不断创新教育媒介,开拓课堂外的教育体系。
以高职学校为例,应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建立“形成性项目化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即通过课前、课中、课后、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定。其一,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构建基于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平台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如通过线上方式将课程大纲、素材、案例等资源即时传递至学生手机,让学生的手机成为学习工具,既满足了他们对数字化学习生活的体验需求,又激发了创新思维,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其二,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实践教学品牌。紧密结合相关专业优势,寓思政教育于专业课堂,于社会活动,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打造“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思政课。将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紧密结合起来。除此外,还可成立相关理论研习社,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研习社,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学习,充分发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辐射带动作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征文比赛、时事热点评析大赛、“中国梦”演讲比赛、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相关文件精神的微视频创作大赛和征文比赛等。 3.2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要加大对授课教师的选拔力度,不论教师是否从教于思想政治类课程,都必须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要坚持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让学生在主动认真学习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思想洗礼,从而激发学生探寻思想的兴趣。让学生在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产生认同,也能看到教师自身的道德觉悟和价值取向,以教师为榜样。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鼓励思想政治课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进行探讨交流活动,不断更新和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政治素养;二是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和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和研讨会,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教授、学者讲授先进理论知识,传授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水平,增强授课的艺术性,提高思政课堂的抬头率、点赞率;三是呼吁教师主动学习提高网络应用技术,紧跟时代步伐,优化传统教育方法,结合学生喜爱的网络工具通过网络课堂等新颖的方式进行教育。“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平台条件”,因此从高校教学工作开展的角度看,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革新出来,实现教学手段的变革,如通过让学生观看相关影音资料,突破感官,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自然容易受到熏陶。
3.3牢牢握住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话语就是新时代的话语,抓住了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就获得了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信息传播方式与媒介日趋多样化,传播信息与资源的权力已从官方转移到社会,互联网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的场所。学生获取官方信息或社会信息的方式已不局限于党媒或官媒,而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自媒体组成的民间舆论平台又具有非权威性、非制度化和零散化的特征,多种多样的思想和价值观在自媒体平台上都有所显现。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范围和阵地,让高校的传播平台成为主流媒体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卫星”地盘,打造意识形态传播新阵地。
4.结语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新形势的背景下,大学生这个关乎民族兴旺、关乎伟大事业传承的重要群体,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西方意识形态和外部思想的争夺对象,也注定成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争夺战的关键力量。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战”中,高校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拓展建设格局,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强化网络思维,打好意识形态保卫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从而真正的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黄苗苗.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8(20):201-202.
[2]吴爱邦,彭新东.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求实,2012(S1):207-209.
[3]王云丽,谢俊,谢佳迪.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06):1-5+124.
[4]谢俊,张艳娣.网络社会空间中的异化与消解[J].前沿,2017(03):45-49.
[5]陶宇炜,谢爱娟,席海涛.协同论视阈下网络教育资源建設与共享的协同机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03):57-61.
[6]王云丽,谢俊,谢佳迪.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06):1-5+124.
基金项目:本文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重点课题“我校师生意识形态领域现状研究”(项目编号:2018YSXT0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俊亮(1978-)女,湖北荆州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文教学与管理;
郭小钰(1994-)女,湖北武汉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外比较政治制度。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关键词】高职学生;意识形态;现状、问题和举措
1.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意义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中央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足以说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当前新时代、新形势下的重要性所在。
意识形态最重要的是阶级功能,不同利益集团、阶级出于不同的动机产生不同意识形态状态,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由其所代表的的阶级地位决定的。社会主义办社会主义大学,必然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一直处于高速前进状态,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涡轮中难免产生部分负面影响—人们的观念在发展中产生了微妙变化。正因如此,我们必须紧紧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占领意识形态高地,确保高校学生理解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现状
2.1部分学生存在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现象
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出现主流意识形态淡化的现象,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淡化最为突出的表现在大学生对高校“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态度上。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认为该课程空洞、难懂的占比高达62.93%。有32.73%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随便听不听都可以,甚至还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逃课。在对“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有用吗”的调查中,46.36%的大学生认为学习主流意识形态用处不大,对“两课”的学习缺乏热情。高职院校学生和本科学生同样是极具变动性和可塑性的主体,但由于学习能力不高、整体素质偏低,对社会信息的鉴别能力较弱,因此一旦主流意识形态在他们心中淡化,就极有可能出现理想信仰问题。数据可见有14.44%的大学生不信仰马克思主义,有30.51%的大学生认为信不信仰马克思主义无所谓,政治信仰边缘化,需要引起重视。
2.2部分学生价值观及判断出现偏差
价值观作为世界观的核心部分,是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部动力,但随着世界各国文化深度融合,当代中国思潮“百花齐放”,既有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也有喜爱西方文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全球经济的地位,对我国大学生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形成强大冲击。我国有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的文化和体制,羡慕西方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高科技和看似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文化的渗透和入侵同化了大学生的价值观。随着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蔓延,部分大学生逐渐形成了重视物质利益享受,轻精神追求和信仰高度的功利主义倾向。除此外,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大众化文化也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一定影响。高校大学生相对于其他阶段学生而言,思想更加独立有个性,他们自高中毕业后思维处于一种向外展开的状态,对外部的思想和观念充满好奇也乐于接受。并且大众文化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课那样浓厚的“意识形态”感,也没有课堂思政教学的枯燥乏味,充满了“感官性”。但大众文化若与主流意识形态存在偏差,必然对学生意识、精神、态度、观点、立场和政治信仰的塑造产生影响。
2.3学生易受网络技术异化影响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联姻”催生网络虚拟社会,但网络社会空间中的“异化”现象则日益束缚着人们的思维和实践。“所谓技术异化,指人利用技术所创造出来的对象,同人的本性及实践相对立,抑制并影响着人的实践性生存的现象”。这种影响在学生身上表现为思想观念与本体偏离,即学生的社会意识和个人观念在和自身主体向分离、疏散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分散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恰是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入口。这易导致大学生对学校有关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教育活动产生抵触情绪,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信仰危机。网络技术异化的影响无疑会大大削弱学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力度,成为高校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一颗定时炸弹。
3.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3.1创新意识形态的教育载体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载体是思想政治课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般为公共必修课,课程内容重要繁多,学生数量也较多,因此只能陷于“填鸭式”教学的困境,一味讲述传授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路线,教师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甚至认为缺乏实际意义,从而产生逃课或人来心不到的情況。针对此情况,高校需不断创新教育媒介,开拓课堂外的教育体系。
以高职学校为例,应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建立“形成性项目化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即通过课前、课中、课后、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定。其一,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构建基于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平台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如通过线上方式将课程大纲、素材、案例等资源即时传递至学生手机,让学生的手机成为学习工具,既满足了他们对数字化学习生活的体验需求,又激发了创新思维,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其二,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实践教学品牌。紧密结合相关专业优势,寓思政教育于专业课堂,于社会活动,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打造“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思政课。将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紧密结合起来。除此外,还可成立相关理论研习社,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研习社,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学习,充分发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辐射带动作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征文比赛、时事热点评析大赛、“中国梦”演讲比赛、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相关文件精神的微视频创作大赛和征文比赛等。 3.2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要加大对授课教师的选拔力度,不论教师是否从教于思想政治类课程,都必须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要坚持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让学生在主动认真学习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思想洗礼,从而激发学生探寻思想的兴趣。让学生在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产生认同,也能看到教师自身的道德觉悟和价值取向,以教师为榜样。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鼓励思想政治课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进行探讨交流活动,不断更新和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政治素养;二是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和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和研讨会,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教授、学者讲授先进理论知识,传授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水平,增强授课的艺术性,提高思政课堂的抬头率、点赞率;三是呼吁教师主动学习提高网络应用技术,紧跟时代步伐,优化传统教育方法,结合学生喜爱的网络工具通过网络课堂等新颖的方式进行教育。“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平台条件”,因此从高校教学工作开展的角度看,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革新出来,实现教学手段的变革,如通过让学生观看相关影音资料,突破感官,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自然容易受到熏陶。
3.3牢牢握住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话语就是新时代的话语,抓住了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就获得了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信息传播方式与媒介日趋多样化,传播信息与资源的权力已从官方转移到社会,互联网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的场所。学生获取官方信息或社会信息的方式已不局限于党媒或官媒,而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自媒体组成的民间舆论平台又具有非权威性、非制度化和零散化的特征,多种多样的思想和价值观在自媒体平台上都有所显现。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范围和阵地,让高校的传播平台成为主流媒体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卫星”地盘,打造意识形态传播新阵地。
4.结语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新形势的背景下,大学生这个关乎民族兴旺、关乎伟大事业传承的重要群体,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西方意识形态和外部思想的争夺对象,也注定成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争夺战的关键力量。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战”中,高校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拓展建设格局,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强化网络思维,打好意识形态保卫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从而真正的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黄苗苗.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8(20):201-202.
[2]吴爱邦,彭新东.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求实,2012(S1):207-209.
[3]王云丽,谢俊,谢佳迪.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06):1-5+124.
[4]谢俊,张艳娣.网络社会空间中的异化与消解[J].前沿,2017(03):45-49.
[5]陶宇炜,谢爱娟,席海涛.协同论视阈下网络教育资源建設与共享的协同机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03):57-61.
[6]王云丽,谢俊,谢佳迪.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06):1-5+124.
基金项目:本文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重点课题“我校师生意识形态领域现状研究”(项目编号:2018YSXT0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俊亮(1978-)女,湖北荆州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文教学与管理;
郭小钰(1994-)女,湖北武汉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外比较政治制度。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