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4龄的蝎称为幼蝎。幼蝎出生后爬到母蝎背上,约在5天内蜕去胎皮成为2龄蝎,2龄蝎从母背下来以后,即开始独立生活。幼蝎的生长期较长,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常会导致大量死亡。
1.及时分离母、仔蝎。仔蝎离开母蝎独立生活后,立即进入盛食期,食欲旺盛,昼夜活动进食。这时,幼蝎已具备良好的攻击能力,它们凶悍,相互攻击,以致残杀。母蝎经过妊娠、产崽及背崽后,体力消耗大,而且母蝎在产崽和背崽期,多数母蝎不吃食,所以当仔蝎爬下母蝎背时,母蝎也急待觅食,如果此时不及时分离,母蝎就会残食仔蝎,造成仔蝎成活率下降。母、仔蝎分离方法:有挑拣分离、玻璃板分离。自动分离滑梯分离法。自动分离筛分离法。分离时可根据养殖方式及养殖规模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
2.投喂足量的饲料。由于2龄蝎口器小、捕食能力差、活动范围小,往往处于饥饿状态,因此,要及时足量投喂适口、营养丰富、鲜活的小饲料虫,如小黄粉虫、小地鳖虫、舍蝇。为了保证幼蝎能吃到食物,在母、仔蝎分离后可将2龄蝎放入暂养盆中分3期强化饲养。第1期,将幼蝎放入铺湿度为15%的养土盆中,供应充足的饲料虫饲养20天左右,保证每只幼蝎能捕食饲料虫5~6条。第2期,在养土盆中放入适当的垛体材料,强化饲养7天左右,使其捕食更充分,摄取较多的营养物质。第3期,转入饲养池中饲养,池中空间大,密度小,可为幼蝎生长、蜕皮提供便利条件。3龄蝎是蝎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吃食最多的时期,供给的饲料应该采用黄粉虫和无菌蝇搭配喂养,忌投喂脂肪含量过高的饲料,以防发生生理性病变。蝎进入4龄以后,对饲料的适应性和营养性要求较高,饲料要以肉食性软体昆虫为主。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蝎子蜕皮时不要投料,因为蜕皮前后3~5天蝎不进食。投入的虫体大小、数量多少,要随蝎龄增大而逐渐增大,这样,既可使蝎吃饱吃好,还能避免浪费饲料,污染环境,造成病害。
3.保证适宜的温湿度。幼蝎龄小体弱,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差,对温湿度敏感,因此,应注意蝎窝的温、湿度调节,温度过低会影响幼蝎的捕食和蜕皮。幼蝎生长、蜕皮的最适温度是28~35℃,土壤含水量在10%~15%,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在过于干燥的环境中,幼蝎生长发育缓慢,蜕皮困难;在过于潮湿的环境中,幼蝎易患水肿病、斑霉病、拖尾病,甚至造成死亡。
4.防止幼蝎外逃。幼蝎虽然体小,但攀附能力强,容易逃跑。同时,幼蝎体小质嫩,逃出后难以捕捉。所以,防逃玻璃条或塑料胶带一定要严密、平整、光滑,要堵塞一切缝隙,严密加盖,防止幼蝎外逃。
5.控制饲养密度。密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幼蝎的成活率。合理的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放养2龄蝎4000只,3龄蝎3000只,4龄蝎2000只。幼蝎每增大1~2龄,单位面积饲养的只数要减少50%。
6.设计合理的垛体。用小瓦片竖放码成椭圆形垛体,以4~5层为宜,中间部分用煤灰填充(煤灰应过筛、消毒)。这样的垛体缝隙多,缝隙空间小,幼蝎能各得其所,可避免众多幼蝎进入同一缝隙内相互干扰。
7.及时分群饲养。在幼蝎生长过程中,同期产出的仔蝎,除在母背上第二次蜕皮比较整齐外,以后即使在同样的饲养条件下,由于摄食昆虫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蜕皮时的条件不同,生长速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时,应按大小强弱分开饲养,避免大吃小、大欺小,导致死亡率增高。所以,幼蝎饲养到一定阶段,必须将大小蝎分群饲养。(山东省单县自然常温养蝎研究所 曹博 邮编:274300)
1.及时分离母、仔蝎。仔蝎离开母蝎独立生活后,立即进入盛食期,食欲旺盛,昼夜活动进食。这时,幼蝎已具备良好的攻击能力,它们凶悍,相互攻击,以致残杀。母蝎经过妊娠、产崽及背崽后,体力消耗大,而且母蝎在产崽和背崽期,多数母蝎不吃食,所以当仔蝎爬下母蝎背时,母蝎也急待觅食,如果此时不及时分离,母蝎就会残食仔蝎,造成仔蝎成活率下降。母、仔蝎分离方法:有挑拣分离、玻璃板分离。自动分离滑梯分离法。自动分离筛分离法。分离时可根据养殖方式及养殖规模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
2.投喂足量的饲料。由于2龄蝎口器小、捕食能力差、活动范围小,往往处于饥饿状态,因此,要及时足量投喂适口、营养丰富、鲜活的小饲料虫,如小黄粉虫、小地鳖虫、舍蝇。为了保证幼蝎能吃到食物,在母、仔蝎分离后可将2龄蝎放入暂养盆中分3期强化饲养。第1期,将幼蝎放入铺湿度为15%的养土盆中,供应充足的饲料虫饲养20天左右,保证每只幼蝎能捕食饲料虫5~6条。第2期,在养土盆中放入适当的垛体材料,强化饲养7天左右,使其捕食更充分,摄取较多的营养物质。第3期,转入饲养池中饲养,池中空间大,密度小,可为幼蝎生长、蜕皮提供便利条件。3龄蝎是蝎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吃食最多的时期,供给的饲料应该采用黄粉虫和无菌蝇搭配喂养,忌投喂脂肪含量过高的饲料,以防发生生理性病变。蝎进入4龄以后,对饲料的适应性和营养性要求较高,饲料要以肉食性软体昆虫为主。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蝎子蜕皮时不要投料,因为蜕皮前后3~5天蝎不进食。投入的虫体大小、数量多少,要随蝎龄增大而逐渐增大,这样,既可使蝎吃饱吃好,还能避免浪费饲料,污染环境,造成病害。
3.保证适宜的温湿度。幼蝎龄小体弱,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差,对温湿度敏感,因此,应注意蝎窝的温、湿度调节,温度过低会影响幼蝎的捕食和蜕皮。幼蝎生长、蜕皮的最适温度是28~35℃,土壤含水量在10%~15%,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在过于干燥的环境中,幼蝎生长发育缓慢,蜕皮困难;在过于潮湿的环境中,幼蝎易患水肿病、斑霉病、拖尾病,甚至造成死亡。
4.防止幼蝎外逃。幼蝎虽然体小,但攀附能力强,容易逃跑。同时,幼蝎体小质嫩,逃出后难以捕捉。所以,防逃玻璃条或塑料胶带一定要严密、平整、光滑,要堵塞一切缝隙,严密加盖,防止幼蝎外逃。
5.控制饲养密度。密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幼蝎的成活率。合理的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放养2龄蝎4000只,3龄蝎3000只,4龄蝎2000只。幼蝎每增大1~2龄,单位面积饲养的只数要减少50%。
6.设计合理的垛体。用小瓦片竖放码成椭圆形垛体,以4~5层为宜,中间部分用煤灰填充(煤灰应过筛、消毒)。这样的垛体缝隙多,缝隙空间小,幼蝎能各得其所,可避免众多幼蝎进入同一缝隙内相互干扰。
7.及时分群饲养。在幼蝎生长过程中,同期产出的仔蝎,除在母背上第二次蜕皮比较整齐外,以后即使在同样的饲养条件下,由于摄食昆虫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蜕皮时的条件不同,生长速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时,应按大小强弱分开饲养,避免大吃小、大欺小,导致死亡率增高。所以,幼蝎饲养到一定阶段,必须将大小蝎分群饲养。(山东省单县自然常温养蝎研究所 曹博 邮编:27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