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西方的衰落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tong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的“普世价值”代言人,不再把“普世价值”挂在嘴边了;曾经的自由贸易代言人,不再把自由贸易挂在嘴边了;曾经的气候变化代言者,甚至退出了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方情形。德国总理默克尔暗示大西洋两岸的分歧深化,表示欧洲不再能够“完全依靠别人”,而需要“为我们自己的未来而奋斗”。
  一句话,西方的衰落、西方的没落、西方的堕落,开启五百年来未有之变局。
  西方只是地方性概念,不过由于率先开启工业化、全球化而变成全球性概念,并且由于所有国家实现工业化走的都是西方道路,而将全球化概念上升为普世性概念。亚洲“四小龙”“四小虎”,无一例外。中国工业化既是向西方开放、借鉴西方经验的结果,也是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的结果,其工业化规模和成就超过历史上以往任何先例,且没有在工业化后实行西方的民主化,而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形成“四个自信”,追求中国梦,让那些自认为代表“普世价值”或融入“普世价值”的西方国家和新兴国家都感到不安。西方是一个地方性概念,这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面对十亿级的工业文明强势复兴,慕尼黑安全会议(MSC)主席沃尔夫冈·伊辛格如此感慨:“在欧洲只有两类国家:一类是小国,另一类是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小国的国家。”剑桥大学学者斯蒂芬·哈尔珀也曾感慨:“正如全球化让世界变小,中国让西方——其价值观、原则和标准——变小。”
  自由、平等、博爱,曾经引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如今,这些口号正在压垮西方。西方反对西方,现在的西方被过去的西方打倒。就以民主为例。“选举扼杀了民主”,这是中国学者的观察。如今,公投更是民主自杀。西方政客动辄搞或威胁搞全民公投,这是制度无能和领导人不负责任的表现。更深层的问题是,否决机制开始流行,社会碰到危机时,大众会更容易联起手来惩罚本国的领导人。由于全球化的澳大利亚飞镖效应,金融、债务危机演变为政治、社会、价值观危机,民主越来越呈现“坏”的一面。
  其结果是,近年来欧洲渐感被自诩的“西方”给忽悠了。美国很少自称“西方”而是“国际社会”,“西方”是拿来忽悠欧洲的。《西方的终结》一书的出版,典型反映了这种情绪。欧盟深知,当美国成为地区强权之日,也就是欧洲在世界上边缘化之时。
  事实一再提醒我们,要告别近代,走出西方。可喜的是,中国思维方式正在超越西方,超越零和博弈,不是“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而是防止西方过快衰落。原因有三:
  一是我们在跟一个西化的世界打交道。发展中国家中,包括中国之外的新兴经济体,二元性非常明显:经济基础是发展中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是西方发达国家那套。西方的衰落、没落、堕落,不能短期改變这一历史性现象,反而让它们失去方向感,加剧世界的动荡,不利于国际秩序稳定,不利于“一带一路”建设。
  二是西方的制度、西方的秩序、西方的文化,仍然要支撑国际体系相当长时间,而中国崛起尚无力提供西方那样的公共产品,必须寻求与西方的合作。
  三是一个不自信的西方更可怕,更会阻止中国崛起和“一带一路”建设。简单唱衰西方,不仅不现实,还是不负责任的体现。中国需要历练,如何应对一个衰落、没落乃至堕落的西方,减少世界不确定性,是中国面临的巨大考验。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西方正通过追求规则导向的全球化,参与“一带一路”,希望继续主导全球化进程,或阻止中国主导这一进程。如果说“一带一路”开启的是发展导向的中式全球化,如何处理与既有西方开创的规则导向的全球化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带一路”合作机制能走多远,能走多快。“一带一路”尝试连接中外,融通古今,聚合南北,打通东西,拉开了发展导向的全球化与规则导向的全球化的博弈。
  中国崛起必须超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惯性思维,摒弃“复古”与“接轨”的迷思,以当年包容佛教的精神包容西方,并通过复兴中华原生文明,创新人类文明而确立世界领导型国家的道统。“一带一路”通过再造中国而再造世界,再造世界而再造中国,包容西方又超越西方,防止西方过快衰落,仍然是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摘自《大国担当》)
其他文献
传统世家大族对于儿孙为官为宦的原则,一般有三:谨遵法度,持理守正,不违人情。这就是有名的“情理法”三合一。  说起来,目标简单明了,真要践行落实,却是千难万难。如何坚守正道,不走邪路,一般人都能做到。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生活中,如何坚持正派操守,又能有所作为,还要保全身家,这就涉及到对情理关系的认知和判断。  有的行为,合情合理,还不违法,但是,怎么看都觉得有欠妥适,近于诈谲一途,比如“巧宦”。  宋
在古代,寻常人会选择经常出来走走,毕竟一日不劳作,一家人没饭吃。除非是大门槛的纨绔子弟,可以一辈子待在床上,有人服侍。但官员想要出门走走就比较麻烦。  清朝一个七品县令出行也要一乘官轿,两排衙役,扛着虎头牌,鸣锣开道,招摇过市。而且官做得越大,出行的仪仗就越隆重,扰民也越厉害。  如果是皇帝出行,动静更大。废帝溥仪的活动范围仅仅限于皇宫之内,他的仪仗已经很吓人了:  “最前面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监,其
“印象”一词,《辞海》解释为“感觉过的事物在人的头脑里所留下的迹象”。大概如同摄影,快门一按,“印象”即留在底片之上。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别人留下印象——或好或糟。若言行不慎,给一般同志留下的“印象”也许并不要紧,但在领导面前就不同了,因为谁都知道领导印象在自己人生天平上的分量。一个人刚到新单位工作,最担心什么,就是领导对自己的印象不好。  在现实生活中,在选人用人上,确有一些领导很重视
柬埔寨前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把中国看成是他的"第二祖国"。1986~1990年,我出任中国驻法大使期间,与当时流亡寓居巴黎的亲王夫妇,有过一段较多的交往接触和友谊。虽然亲王已离我们而去,但每当忆及昔日会晤的情景,仍如昨日。
大河源自冰山,奔流到海,期间百川汇入,成万顷碧涛。也许因为汇流的场景壮丽直观,所以往往被人过分强调,借题发挥。因此,古代有李斯“河海不择细流”一说,即支持事物无论大小,都应该一味收容。  然而,海河真的不择细流吗?须知,河有头,海有源。滚滚长江,选择了唐古拉山自上而下的雪水;滔滔渤海,选择了壶口一泻千里的浪涛。而每一道细流汇入海河的背后,其实还有无数融汇的“失败者”。择细流,实际是海河天然的客观现
《直播港澳台》节目组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出版  G20峰会之后,新一轮国际外交博弈启动,大国关系面临重构期,尤其是中國的崛起,将怎么挑战全球格局?在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博弈并没有停止,或明或暗的争斗还在继续。我们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新的国际格局将如何构建完成?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栏目邀请30多位全球知名专家学者、政要、外交官,从“中国之路”“日本观察”“聚焦美国”“俄罗斯
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时期,就酷爱读书。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10岁时住进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发愤苦读,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结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几根咸菜,就着吃下去。这就是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齏划粥”的故事。
仅仅两三年前,人工智能(AI)似乎还是最狭窄的领域,其最先进形式“深度学习”源于3所北美大学的研究工作。目前,中国已完成自我定位,在该领域成为头号快速追赶者。在应用机器学习方面,中国忙于培养一支大规模的新员工队伍。另外,终极的竞爭优势将不在于拥有最佳算法,而在于能够获得最佳数据以训练人工智能系统。显然,中国的庞大市场占尽优势。(英国《金融时报》)
1978年是中国改革元年,该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当时我还是中学生,不完全理解这一转移有何深意;更想不到日后会给国家带来怎样的变化。于今回首,改革40年沧海桑田,中国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要不是身在其中,恐怕不容易明白炎黄子孙何以创造今天这样的奇迹。  说中国经济是奇迹绝非夸张。要知道,1976年“文革”结束时国民经济已滑到崩溃边缘。1978年改革开放,百废
近年来,全国上下加强廉政建设,多地推行“禁酒令”,有效遏制了公款消费、提高了办公效率,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高度赞誉。  其实,“禁酒令”进入历史舞台时间久矣,是最古老的法令之一。不同的是我国目前的“禁酒令”一般只针对公职人员,目的在于遏制公款消费、提高行政办事效率、造福群众,而古代“禁酒令”的出发点则因时因事而异:或为防止沉湎安乐,或为节约粮食,或为增加财政收入,或为避免酒后失德……在某些朝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