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广大人民的福祉为标尺,又何必斤斤于“大国”排行榜上的名位?
在本专栏即将结束的时候,适逢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连续放映12集系列片,题为“大国崛起”。此片用影像表现自15世纪以来先后在世界上称雄的九个国家兴盛的历史,跨越500年,覆盖两半球,可谓波澜壮阔。值得欣喜的是,总体而言,历史的主线得到了相对客观的、综合的表述,脉络清晰,对“软实力”的重要性也给予了一定的关照,已属难能可贵;有许多珍贵的镜头,精彩的表述,无法一一列举。遗憾和缺陷当然是有的,多数不是由于不知和不能,而是形格势禁,只能有所不为。中国人需要了解外国,特别是世界发展的历史;过去需要,在全球化的今天更加需要。“大国兴衰”是一个说不完的题目。本文不是对这部记录片的评论,而是借此由头抒发一些感想。
人类进入“现代化”的历程,就是这些大国相继兴起的500年。有资格作为“大国”在历史上有一席之地,不一定在于其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而首先在于能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有所推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而且每个国家兴起的过程各有自己的特色。事实上,所谓“大国”,实际上多是小国。限于篇幅,本文只举荷兰和英国二例。
荷兰应算蕞尔小国。它的始发优势就在于自由、平等、务实、开放,而且最少虚荣的包袱。它是当时欧洲思想最自由、对各种宗教信仰最宽容的国家。同时,国内也最少森严的等级。其最发达的油画不画神、不画王公贵族,而多画平民百姓日常生活,即使在文艺复兴后的欧洲也属少见。它从实际出发,顺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不经意中,商业文化高度发达,有诸多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创新。例如别出心裁地发起全民集资办企业,是为股份制之滥觞;为代替分红发行证券,出现证券交易所,早于纽约100年;又因势利导建立银行业,早于英国100年;它先有村民和社区自治,后有统一的王国,有最成熟的市民社会。总之,荷兰之强盛似乎是无心插柳,水到渠成。霸业衰落后退居本土,却仍不失为乐土。
英国的历史就更加丰富。人皆知其曾为“日不落帝国”,实际上,这一巅峰期只存在了不到100年;而奠定现代英国的基础、成就其辉煌业绩,同时也是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的《大宪章》,远在13世纪就已制定,贯穿其中的原则精神引领英國800年,直到今天。领导英国确立英国霸业的伊丽莎白一世,正是由于恪守《大宪章》“王在议会中”、“王在法下”的原则,没有滥用自己权力和威望,使英国得以在稳定、宽松的环境中繁荣昌盛。查理一世正是由于反其道而行,企图越过宪章,扩大君权,实行专制,结果招来动荡和革命,把自己送上断头台。革命领袖克伦威尔以暴易暴,掌权后更加独裁,结果也被推翻。直到“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又回到《大宪章》的轨道,确立了几百年国内政治的长治久安。
这段历史说明,君权民授和法治精神已深入英国人心,形式上有一个国王,实质上决不能容忍任何专制。于是,在这片国土上适时地产生了洛克、牛顿、瓦特、培根、亚当斯密、凯恩斯……一连串光照世界文明史、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物。
但是英国的创新还不止于此。鲜为人道及的是,它也是福利制度的先驱,现在的新名词叫“社会创新”。也是在伊丽莎白女王治下,1601年颁布了统称《伊丽莎白法规》的济贫法,是为政府用法律调剂贫富之始。到工业革命之后,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特别表现在城市条件恶化。英国又是城市改革的先驱。1845年恩格斯发表的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揭示英国工人的恶劣生活条件,到1892年恩格斯为此书德文第二版所写的“序言”中就承认:从那时以来,城市触目惊心的恶劣条件已得到改善,原著中所描写的情况很多方面都已成为过去。这正是英国在“日不落帝国”时期半个世纪中的改革成绩。
到20世纪40年代,就在反法西斯战争最艰苦的年月,英国又出台了全面社会保障的“贝弗利奇计划”,并且印成小册子发给前线士兵,以鼓舞士气。战争结束后,这一计划基本付诸实施,延续至今,英国是全民享受医疗保险的国家之一。也就是说,不论在帝国盛时,还是在危急之中,改善本国人民生活条件的努力延续不断。
从“称霸”角度看,大国消长如月之盈亏,是人间正道。不过有的国家盛极而衰,就此一蹶不振;而有的国家顺应潮流,退居“二等”,照样繁荣发达,如荷兰和英国。回到本专栏最初的命题——何谓进步?以广大人民的福祉为标尺,又何必斤斤于“大国”排行榜上的名位?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在本专栏即将结束的时候,适逢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连续放映12集系列片,题为“大国崛起”。此片用影像表现自15世纪以来先后在世界上称雄的九个国家兴盛的历史,跨越500年,覆盖两半球,可谓波澜壮阔。值得欣喜的是,总体而言,历史的主线得到了相对客观的、综合的表述,脉络清晰,对“软实力”的重要性也给予了一定的关照,已属难能可贵;有许多珍贵的镜头,精彩的表述,无法一一列举。遗憾和缺陷当然是有的,多数不是由于不知和不能,而是形格势禁,只能有所不为。中国人需要了解外国,特别是世界发展的历史;过去需要,在全球化的今天更加需要。“大国兴衰”是一个说不完的题目。本文不是对这部记录片的评论,而是借此由头抒发一些感想。
人类进入“现代化”的历程,就是这些大国相继兴起的500年。有资格作为“大国”在历史上有一席之地,不一定在于其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而首先在于能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有所推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而且每个国家兴起的过程各有自己的特色。事实上,所谓“大国”,实际上多是小国。限于篇幅,本文只举荷兰和英国二例。
荷兰应算蕞尔小国。它的始发优势就在于自由、平等、务实、开放,而且最少虚荣的包袱。它是当时欧洲思想最自由、对各种宗教信仰最宽容的国家。同时,国内也最少森严的等级。其最发达的油画不画神、不画王公贵族,而多画平民百姓日常生活,即使在文艺复兴后的欧洲也属少见。它从实际出发,顺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不经意中,商业文化高度发达,有诸多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创新。例如别出心裁地发起全民集资办企业,是为股份制之滥觞;为代替分红发行证券,出现证券交易所,早于纽约100年;又因势利导建立银行业,早于英国100年;它先有村民和社区自治,后有统一的王国,有最成熟的市民社会。总之,荷兰之强盛似乎是无心插柳,水到渠成。霸业衰落后退居本土,却仍不失为乐土。
英国的历史就更加丰富。人皆知其曾为“日不落帝国”,实际上,这一巅峰期只存在了不到100年;而奠定现代英国的基础、成就其辉煌业绩,同时也是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的《大宪章》,远在13世纪就已制定,贯穿其中的原则精神引领英國800年,直到今天。领导英国确立英国霸业的伊丽莎白一世,正是由于恪守《大宪章》“王在议会中”、“王在法下”的原则,没有滥用自己权力和威望,使英国得以在稳定、宽松的环境中繁荣昌盛。查理一世正是由于反其道而行,企图越过宪章,扩大君权,实行专制,结果招来动荡和革命,把自己送上断头台。革命领袖克伦威尔以暴易暴,掌权后更加独裁,结果也被推翻。直到“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又回到《大宪章》的轨道,确立了几百年国内政治的长治久安。
这段历史说明,君权民授和法治精神已深入英国人心,形式上有一个国王,实质上决不能容忍任何专制。于是,在这片国土上适时地产生了洛克、牛顿、瓦特、培根、亚当斯密、凯恩斯……一连串光照世界文明史、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物。
但是英国的创新还不止于此。鲜为人道及的是,它也是福利制度的先驱,现在的新名词叫“社会创新”。也是在伊丽莎白女王治下,1601年颁布了统称《伊丽莎白法规》的济贫法,是为政府用法律调剂贫富之始。到工业革命之后,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特别表现在城市条件恶化。英国又是城市改革的先驱。1845年恩格斯发表的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揭示英国工人的恶劣生活条件,到1892年恩格斯为此书德文第二版所写的“序言”中就承认:从那时以来,城市触目惊心的恶劣条件已得到改善,原著中所描写的情况很多方面都已成为过去。这正是英国在“日不落帝国”时期半个世纪中的改革成绩。
到20世纪40年代,就在反法西斯战争最艰苦的年月,英国又出台了全面社会保障的“贝弗利奇计划”,并且印成小册子发给前线士兵,以鼓舞士气。战争结束后,这一计划基本付诸实施,延续至今,英国是全民享受医疗保险的国家之一。也就是说,不论在帝国盛时,还是在危急之中,改善本国人民生活条件的努力延续不断。
从“称霸”角度看,大国消长如月之盈亏,是人间正道。不过有的国家盛极而衰,就此一蹶不振;而有的国家顺应潮流,退居“二等”,照样繁荣发达,如荷兰和英国。回到本专栏最初的命题——何谓进步?以广大人民的福祉为标尺,又何必斤斤于“大国”排行榜上的名位?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