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对可控气氛多用炉设备进行改造,将闲置不用的氨气管道改为BH催渗用滴注管道并设计了催渗剂滴注控制系统,实现了BH渗碳工艺的自动化控制。研究了20Cr2Ni4A钢930℃超级渗碳和BH渗碳两种工艺的渗碳动力学,并模拟了渗层深度与碳浓度分布曲线。结果表明:BH渗碳时碳扩散系数要大于超级渗碳,BH渗碳的扩散系数为2.084×10-9mm2·s-1,超级渗碳为1.667×10-9mm2·s-1
【机 构】
:
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麓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新技术推广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可控气氛多用炉设备进行改造,将闲置不用的氨气管道改为BH催渗用滴注管道并设计了催渗剂滴注控制系统,实现了BH渗碳工艺的自动化控制。研究了20Cr2Ni4A钢930℃超级渗碳和BH渗碳两种工艺的渗碳动力学,并模拟了渗层深度与碳浓度分布曲线。结果表明:BH渗碳时碳扩散系数要大于超级渗碳,BH渗碳的扩散系数为2.084×10-9mm2·s-1,超级渗碳为1.667×10-9mm2·s-1
其他文献
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基于螺旋式和光栅式扫描轨迹建立细长轴激光熔覆模型,并对不同熔覆轨迹下的温度场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熔覆轨迹方式均会产生热量累积,且螺旋式热累积量相对较小,光栅式熔覆轨迹下各道次涂层的表面温度高于螺旋式各圈层表面温度。采用光栅式熔覆时细长轴中心位置的温度曲线呈不规则锯齿状上升趋势,采用螺旋式熔覆时中心位置的温度上升趋势更明显。此外,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螺旋式得到的熔覆涂层表面质量较为理想,而光栅式熔覆表面出现过烧现象。
综述了提高钢铁材料性能的马氏体钢中下贝氏体/马氏体(BL/M)和残留奥氏体/马氏体(AR/M)复相组织的调控方法及其强韧化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贝氏体等温淬火、淬火-配分(Q&P)、淬火-配分-回火(Q-P-T)等新型热处理工艺对微观组织特征和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钢铁材料复相组织调控工业化应用需重点突破的问题。
通过马氏体含量测试、XRD物相分析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去应力退火对板式换热器用316L不锈钢冷冲压波纹板片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去应力退火温度的升高,由于奥氏体和应变诱导马氏体相的协作变形导致了316L不锈钢冷冲压波纹板片中残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继续转变,使马氏体含量增加并发生马氏体向回火马氏体的转变,造成其自腐蚀电位变得更负,耐腐蚀性能变差。
采用OM、SEM、XRD、摩擦试验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合金铸铁在淬火+回火后增加深冷处理工艺对组织及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冷处理前后合金铸铁的石墨形态均主要以A型为主,级别为5级,深冷处理后马氏体晶界上析出超微细碳化物,残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由19.6%减小为14.8%,使得合金铸铁的硬度增加了3 HRC;深冷处理后合金铸铁在25~100℃的平均热膨胀系数由13.34×10-6K-1减小至10.97×10-6K-1,材
采用中低碳微量添加Nb、V、Cr、Mo、Cu、Ni等合金元素成分设计思路,通过对Q960E钢板相变点、静态CCT曲线测定,详细研究钢板淬火后经不同回火工艺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冷速为0.1~1℃/s时,组织主要为铁素体+粒状贝氏体,随冷却速度增加,铁素体转变受到抑制,逐渐向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当冷速大于10℃/s时,组织全部为马氏体。淬火钢板经150、180、210℃回火后,随回火温度升高,强度不断下降,塑性增加,韧性呈先升后降,180℃回火时综合性能最佳匹配,屈服强度1050 MPa、抗拉强
利用网带式连续炉对SWRCH35K冷镦钢自冲铆钉进行多炉次淬火、回火热处理工艺试验,对其硬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当SWRCH35K冷镦钢自冲铆钉在连续炉中900℃微渗碳加热后,经860℃
通过JMatPro软件对347H不锈钢相图进行模拟,并结合生产工艺分析其稳定化温度对第二相、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47H钢凝固过程中第二相主要为NbN、Nb(C,N)、M23C6、σ相和Z相。1140℃固溶后的第二相主要为Nb(C,N)和少量NbN、M23C6,相尺寸约为0.5μm。经800~1000℃稳定化退火处理后,晶粒尺寸随稳定化温度的增加变化较小,晶粒度为7.5级,第二相随稳定化温度的升高,尺
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2219铝合金环形件淬火过程及后续胀形过程中径向截面上残余应力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胀形量对淬火残余应力消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后环件的径向应力在上下端面呈压应力,在-106 MPa左右,在芯部应力值较小;周向应力和轴向应力均呈外部压应力、芯部拉应力的应力分布状态。胀形对环件的径向应力、周向应力和轴向应力均有显著的消减效果。胀形量在0.25%~4.00%范围内增加时,环形件的残余应力减小,周向应力和轴向应力的消减率都增大并趋于定值,且周向应力消减率的增大速度比轴向应力消
以存在螺栓孔裂纹的铸钢轮装制动盘为研究对象,通过裂纹断口宏微观形貌观察、显微组织分析、拉伸性能测试、冲击性能测试、布氏硬度测试等手段分析了制动盘摩擦面螺栓孔裂纹的性质和成因。结果表明:裂纹属于热疲劳裂纹,螺栓孔倒棱处及摩擦面附近存在缩孔、疏松等铸造缺陷是导致制动盘在制动过程中循环交变热应力驱动下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粗大的沿枝晶状分布组织降低了制动盘的强度、韧性和热疲劳性能,加速了裂纹的扩展。
以长时运行高温过热器12Cr1MoV钢为研究对象,采用金相检验、扫描电镜、硬度和拉伸性能测试等手段对其组织形貌、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期高温服役的取样管珠光体球化达到4.5级,碳化物呈链状聚集分布,存在蠕变孔洞和沿晶裂纹,微观组织劣化严重。微观组织劣化越严重,硬度越低,抗拉强度越低,综合力学性能越差。内壁氧化层厚度与微观组织劣化程度无关。运行过程中取样管的当量温度已接近该材质规定的上限温度,取样管剩余蠕变寿命均大于40 000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