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探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问答思考题为教学主线,学生先学先探,教师后讲后帮,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双基”训练,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我校是引探教学法的实验基地,对引探教学法的实验已近十年,它尤其适用于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一、引探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探教学法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的“引”,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学生的“探”。教师有效的“引”,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以一个学习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能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使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交流的关系。这也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师生良好的情绪相互感染,学生的求知欲望才会被激活,从而更加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时,教师首先拿出三个不同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再出示思考题:“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是否相等?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你猜得出来吗?怎样想办法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这时学生一定感到十分新奇有趣,产生了向问题“冲击”的强烈欲望,于是教师就因势利导:“你们想知道以上问题吗?”此时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主动探究新知的局面就水到渠成了。
二、引探教学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1.引探教学法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运用引探教学法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置预习思考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学新内容。用问题引导学生预习,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逐步懂得了怎样去学习新知识新内容,能逐步学会学习新内容的基本方法。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学生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往往数不准。教师设置预习问答题时,除了设置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这样的思考题之外,更重要的还要设置“怎样数才能更快更准”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注意观察的顺序和方位,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学会怎样观察事物,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2.引探教学法能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来探究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探教学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内容,先预习后上课,预习时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并要求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预习新内容时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学生通过自己带着问题去学习新内容,把自己的见解和发现的问题提出来,从而学会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引探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每节课里,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懂问题、疑惑问题或提出新的想法,让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进取。学生把自己的见解和发现的问题提出来,也就从中学会了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也就学会了怎样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圆的面积》,通过把一个圆形等分成16个扇形,切开后分成两半,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借助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后,我让学生质疑问难,自己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一个学生提出:“把一个半径5厘米的圆等分成若干个扇形,再切成两半,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增加了多少厘米?”实践证明,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时,他的思维最活跃。本节课是讨论圆面积,而学生提出的不是求面积,而是周长的问题,这是长期运用引探教学法让学生质疑问难的结果。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后,我肯定学生能由面积进而想到周长,能触此及彼,有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并鼓励学生今后还要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观察事物,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探究和解决问题。
3.引探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萌发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引探教学法是以问答思考题为教学主线,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内容,并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在教学中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引探教学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例如:教学完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及做了一些相关的基础练习后,在引探实践时我出示这样的练习题: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62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10厘米,体积是多少?学生先按常规的方法,由侧面积和底面半径求出高,再求出底面积,最后求出体积。接着我出示下列思考题:你能用较简单的方法求出圆柱的体积吗?你能从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教具中得到启示吗?再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观察教具:把圆柱切开拼成长方体,把侧面积的一半作为底面积,半径为高,从而求出圆柱的体积V=628÷2×10=314(平方厘米),这就使问题简单多了,学生立即说出求圆柱的体积还可用“侧面积÷2×底面半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引探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探教学法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的“引”,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学生的“探”。教师有效的“引”,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以一个学习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能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使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交流的关系。这也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师生良好的情绪相互感染,学生的求知欲望才会被激活,从而更加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时,教师首先拿出三个不同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再出示思考题:“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是否相等?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你猜得出来吗?怎样想办法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这时学生一定感到十分新奇有趣,产生了向问题“冲击”的强烈欲望,于是教师就因势利导:“你们想知道以上问题吗?”此时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主动探究新知的局面就水到渠成了。
二、引探教学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1.引探教学法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运用引探教学法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置预习思考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学新内容。用问题引导学生预习,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逐步懂得了怎样去学习新知识新内容,能逐步学会学习新内容的基本方法。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学生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往往数不准。教师设置预习问答题时,除了设置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这样的思考题之外,更重要的还要设置“怎样数才能更快更准”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注意观察的顺序和方位,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学会怎样观察事物,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2.引探教学法能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来探究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探教学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内容,先预习后上课,预习时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并要求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预习新内容时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学生通过自己带着问题去学习新内容,把自己的见解和发现的问题提出来,从而学会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引探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每节课里,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懂问题、疑惑问题或提出新的想法,让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进取。学生把自己的见解和发现的问题提出来,也就从中学会了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也就学会了怎样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圆的面积》,通过把一个圆形等分成16个扇形,切开后分成两半,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借助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后,我让学生质疑问难,自己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一个学生提出:“把一个半径5厘米的圆等分成若干个扇形,再切成两半,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增加了多少厘米?”实践证明,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时,他的思维最活跃。本节课是讨论圆面积,而学生提出的不是求面积,而是周长的问题,这是长期运用引探教学法让学生质疑问难的结果。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后,我肯定学生能由面积进而想到周长,能触此及彼,有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并鼓励学生今后还要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观察事物,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探究和解决问题。
3.引探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萌发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引探教学法是以问答思考题为教学主线,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内容,并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在教学中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引探教学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例如:教学完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及做了一些相关的基础练习后,在引探实践时我出示这样的练习题: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62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10厘米,体积是多少?学生先按常规的方法,由侧面积和底面半径求出高,再求出底面积,最后求出体积。接着我出示下列思考题:你能用较简单的方法求出圆柱的体积吗?你能从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教具中得到启示吗?再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观察教具:把圆柱切开拼成长方体,把侧面积的一半作为底面积,半径为高,从而求出圆柱的体积V=628÷2×10=314(平方厘米),这就使问题简单多了,学生立即说出求圆柱的体积还可用“侧面积÷2×底面半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