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eedtoxia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注意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关键词: 化学实验 多种能力 有效培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大家已达成这样的共识: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运用化学实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一、利用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动力,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能够引起足够的注意。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这样,学生就能专心致志地获取知识,学习兴趣盎然,从而产生探究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初中化学学科可以利用实验操作,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第一节化学课,教师可以演示趣味实验: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浸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酒精灯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这样的实验,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多进行这样的趣味实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引导关注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但是容易忽略“放热,有黑色固体产生”。为了使学生能够观察并注意到所有的实验现象,开始实验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相关细节,看一看铁丝是银白色的,集气瓶内有少量水,摸一摸集气瓶外壁是凉的。燃烧后,让学生再一次看看集气瓶内有什么,用手摸一摸集气瓶外壁,这就不难使他们观察到“放热,有黑色固体产生”。
  化学实验中的类似细节很多,学生忽视,这就需要教师在必要時给予提示和安排,使学生真正用心观察,从而有更多的收获。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学生把做化学实验看成是耍魔术,而一味看热闹,使化学实验教学环节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处。
  三、指导解释实验现象和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它包括光、热、状态、气味、溶解性、沉淀、液化、燃烧等,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二者有联系,但不能相互代替。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和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如解释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现象之一是“有白色的固体产生”,而相应结论的推出,自然离不了对现象的准确分析。再如在指导学生解释实验室制氧气实验时,学生就要分析“为什么实验前应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试管口为何要略向下倾斜”“实验结束时,为何要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导气管伸入反应试管为什么不可太长”“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要正放在桌面上”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分析能力得到增强。当学生反复进行如此训练,他们的进步甚至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期。
  四、通过选择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很多实验,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案,教师通过分析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对各种不同实验方案进行取舍,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实验知识,在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教师先根据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指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要采用课本中的气体发生装置,即固液反应需要加热的气体发生装置;然后根据教材中已把“气体的净化”列入知识内容,学生对气体的净化基本原理及其分析方法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引导学生分析从发生装置产生的氯气可能含有什么样的杂质,并根据氯气和杂质的性质,提出应该如何去除这些杂质(即选用什么试剂和什么样的装置);再根据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说明为什么要用排饱和食盐水或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最后根据氯气的性质——有毒气体,为防止污染环境,提出解决剩余氯气处理的方法(即选用什么试剂和什么样的装置)。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记住实验的现象和内容,以后在遇到类似的气体制取实验时,就会懂得应根据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化学实验:(1)先根据实验原理选择气体发生装置;(2)根据所含的杂质选择除杂试剂和除杂装置;(3)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这样能培养学生围绕具体的实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指导设计验证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在自主设计验证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特别是实验条件不充分时,学生需要去探究、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如,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氢。再如,给出一个情境,某学校的化学实验室有一只破底试管,烧杯,带导管的橡皮塞,等等,还有从废旧电池上剥下的锌皮和稀硫酸,该校初三的学生用以上材料和仪器制得了氢气。要求设计一个验证实验,判断他们是否能够做到。学生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一定会积极动脑去思考,去探究,去联系过去所学的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而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这样的验证实验设计中,一定会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很高的价值。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已吹遍祖国大地,探究式教学已被广大教师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然而,从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效果来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令人满意。作者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从创设探究条件、教师有效指导和关注学生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看法。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式教学 有效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已吹遍祖国大地,探究式教学已被广大教师
对传统企业来说,所谓的“互联网+”应该做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这里笔者提出“3减1加”概念,并以国美为例进行说明。之所以选择国美,不仅仅因为它代表着传统零售业向电商转型的新
期刊
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2009年小寒那天,主持人是以提问开头的:观众朋友们对于寒冷的冬天是什么印象呢?是凛冽的寒风?皑皑的白雪?一个提问立即使人眼前浮现出冬天的景象。这样的播报方式新颖、生动,令人难忘。其实,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恰当的提问能使教学内容衔接流畅,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师希望的方向进行,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我在平时的工作学习过程中便对此有着切身感悟
摘 要: 有效性教学是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效益最大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作者在了解有效性教学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意义所在,最后对构建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有效性教学 策略    一、有效性教学的涵义  课改专家余文森教授说,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获得协调发展,让学生
摘 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和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创新教育 自主探索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科学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的内涵应是: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对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解与组合后,产生某种新的、独特的思想、观点、思路、设计、意图、途径、方法等活动过程。鉴于
高中阶段是中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并着重培养科学思維方法。高中化学要求创新教育,但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体系,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并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和知识形成的原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进而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这就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1]。
摘 要: 新课程理念对思想政治教师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当前,思想政治教师在基本素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从多方面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基本素质。本文先是论述了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进而论述了应该如何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思想政治教师 基本素质    在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与学生生活及现代
随着苹果迎来全盛、三星出现阶段性下滑,国产厂商觉悟出,单纯做硬件是没有前途的,做生态才能确保盈利与想象空间。
期刊
摘 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恰恰是当前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学科教学在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培养上大有可为。文章提出在高师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师范性建设,培养学生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策略。  关键词: 师范生 师范性 实践性知识 高师历史课堂教学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是当前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很多师范生在毕业时,不会写教案、不会设计板书、不会组织课堂教学、不敢面对学生讲话、言语表达能力差。长期以来
与莆田系医院的冲突,是百度面向移动和“连接人与服务”转型的冲突成本的一部分,即便最终双方以完全闹掰分手,对百度营收的短期影响也可能局限于个位数的百分比。从长远看,该事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