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连浩特口岸作为我国与蒙古国接壤的边境线上对外开放的最大口岸,其边境贸易、对蒙结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着中蒙两国贸易活动日趋活跃,购物、经商人员陆续增多,以及贸易结算资金的需求逐渐增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人民币流出与回流规模逐年加大,并呈日益频繁之势。这一方面促进了边境口岸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在人民币跨境流出与回流中,私自携带人民币出入境占较大比重,大量现钞游离于银行系统之外,给现金管理和外汇监管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在人民币跨境流出与回流的机制上,因双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而带来的一系列金融新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中蒙边境地区人民币跨境貿易结算现状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情况
2002年2月,蒙古国贸易发展银行在中国农业银行二连浩特支行开立了第一个人民币账户,对蒙古人民币结算正式开通。2009年,人民币结算量为94.4亿元,占总结算量的78.53%;2010年,人民币结算量为172.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22个百分点。人民币结算量的增加便利了边境贸易,在促进边境贸易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周边省区与临国开展人民币结算积累了较好的经验。人民币结算量的增加,对中蒙两国边境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蒙银行双边本币结算账户行使用情况
由于中蒙两国间良好的地域优势,两国间经济贸易往来发展迅速,贸易结算渠道、结算手段的单一性,使人民币成为对蒙边贸计价和结算的主要币种之一。至2010年末,二连浩特市商业银行与蒙古国账户关系达到28个,共办理人民币汇入25702笔,同比增长12.14%,金额为116.05亿元,同比增长154.5%;办理人民币汇出5325笔,同比增长30.04%,金额为112.42亿元,同比增长130.37%;办理美元汇入2920笔,同比增长18.89%,金额5.84亿美元,同比增长201.03%;办理美元汇出984笔,同比增长7.54%,金额6.07亿美元,同比增长244.89%。
中蒙边境银行卡业务情况
2003年,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与蒙古国郭勒莫特(Golmot)银行达成协议,并在蒙发行金穗借记卡业务。至2010年底,二连浩特4家外汇指定银行与蒙方14家商业银行合作开展此项银行卡业务,累计发卡2855张。二连浩特口岸共开立各类银行卡账户10.7万户,口岸边境发卡总量为11.7万张,布放ATM机29台, POS机173台,发展特约商户148家,客户持卡消费为5.47亿元,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对促进中蒙贸易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民币现钞跨境流出情况
2002年,中国农业银行二连浩特支行与蒙古国贸易发展银行办理了第一笔人民币现钞押运出境业务以来,目前已发展为中国农业银行二连浩特支行等4家商业银行与蒙古国贸易发展银行、蒙古农业银行、郭勒莫特银行、兆斯(Zoos)银行、阿诺德(Anod)银行5家商业银行办理人民币押运出境业务,并呈逐年快速增长之势。2008年,蒙古国商业银行从二连浩特口岸累计调运人民币83次,调出境口岸金额为19.31亿元。2009年,蒙古国商业银行从二连浩特口岸累计调运人民币64次,调出境口岸金额为14.05亿元。2010年蒙古银行从二连浩特外汇指定银行提钞99次,同比增长54.69%,总金额为26.71亿元,同比增长90.11%。
现行人民币现钞跨境流出与流入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人民币跨境流通结算方式上存在风险
携带人民币现钞出入境进行贸易结算,在方式上存在明显缺陷。首先,私自携带人民币现钞出入境增加了人民币跨境流通监测的难度。央行、外管局、海关等部门现行的政策规定人民币出入境限额2万元,而目前人民币出入境2万元限额标准无法满足双方客商的需求,因此,私自携带人民币和隐瞒报关成为现钞出入境的重要方式。其次,双方边贸企业及双方边民大量携带现金出入境进行贸易结算无疑也加大了安全隐患,这种大额的现钞交易方式,容易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
人民币流出及回流监测统计存在误差
近年来,二连浩特边境地区人民币流通监测工作不断完善,但仍未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监测体系。目前人民币在蒙古国流通范围日益广泛,人民币流出与回流除了通过银行汇划,通过口岸携带人民币现钞进出境的边民也日益增多。人民币经过几年的境外流通,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沉淀量,由于没有科学的统计体系,对这部分人民币现钞无法统计,使跨境流通的人民币实际流量失真,造成人民币现钞的体外循环。而且携带现钞出入境游离于银行系统之外,当地人民银行根本无法掌握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实际状况,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监测难度加大,大大降低了人民币流出及回流量统计的准确度。
境外人民币沉淀有潜在风险
因人民币大量出境,在境外形成大量沉淀,不仅是对国内人民币经济效率的损失,也可能对口岸地区甚至中国国内金融稳定造成负面影响。滞留境外的人民币存量必然产生对人民币业务的需求,如人民币的兑换、存贷款、汇款和投资等业务。而且境外沉淀的人民币可能会因为境内外的利差和汇率变动等原因而突然回流,可能会对边境城市经济、金融稳定构成冲击。
中方现金供应压力加大
2006年以来,由于蒙古进口的大量采矿设备需要人民币支付,加之我国向蒙古劳务输出的增加以及对蒙古畜产品收购绝大部分用人民币支付的原因,使得蒙古银行业对人民币现金结算量需求加大。
人民币现钞押运出入境存在问题
从二连浩特口岸人民币现钞押运出入进境情况看,首先由蒙古国商业银行向中方商业银行提出提钞需求,中方商业银行在准备人民币现钞的同时,向海关等联检单位提出货物出关要求。在提钞日,蒙古国商业银行来到中方商业银行区域内办理现钞交接业务,同时,海关部门派人员现场监督,完成交接手续,然后由中方商业银行护送到联检关口,完成全部提钞业务。这其中对人民币押运的安全,在办理程序中人民币的安全隐患不得不引以注意。
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允许蒙方账户行进行头寸调剂,通畅本外币结算业务
针对中蒙账户行结算业务中人民币或美元账户头寸不足,造成汇划资金解付困难的现状。为提高账户行结算效能,建议实行区域账户行头寸结售汇总量额度管理。在商业银行审核结售汇有关单证,确保账户汇划资金为经常项目资金收付的前提下,允许蒙方银行在其美元和人民币账户间进行头寸货币转换。
完善人民币跨境流通沟通体系
加强人民币在境外流动、兑换、流进流出和沉淀量的调查研究,适时监管,稳定边境地区金融安全。通过与境外银行的协作与代理关系,及时对人民币进出境和在境外流通进行监控、疏导和利用,有利于口岸地区金融监管部门与相关金融机构扭转被动局面。实现对境外银行人民币账户资金的全面统计监测,这样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账户资金变动情况,从而更好地为上级制定、调整政策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支持。
稳步推进人民币跨境业务,开展中蒙银行间同业拆借
根据内蒙古地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特殊情况,制订境外人民币同业拆借的相关政策,允许蒙方商业银行进行人民币同业拆借,解决因资金头寸不足而使蒙古国商业银行人民币支付和结算业务发生支付困难的问题,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
进一步解决境外人民币回流问题
如果人民币没有畅通的渠道回流到我国,周边国家或地区难以将人民币作为区域储备货币。除了继续允许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以外,还可以进一步允许我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在一般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
在适当的时候促进境外人民币借贷
随着境外人民币使用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存款和贷款势必自发地发生。在合适的时候,我国货币当局可以考虑允许经过授权的蒙方银行参与内地人民币同业拆借,实现银行之间人民币短期资金的跨境借贷。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锡林郭勒中心支行)
中蒙边境地区人民币跨境貿易结算现状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情况
2002年2月,蒙古国贸易发展银行在中国农业银行二连浩特支行开立了第一个人民币账户,对蒙古人民币结算正式开通。2009年,人民币结算量为94.4亿元,占总结算量的78.53%;2010年,人民币结算量为172.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22个百分点。人民币结算量的增加便利了边境贸易,在促进边境贸易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周边省区与临国开展人民币结算积累了较好的经验。人民币结算量的增加,对中蒙两国边境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蒙银行双边本币结算账户行使用情况
由于中蒙两国间良好的地域优势,两国间经济贸易往来发展迅速,贸易结算渠道、结算手段的单一性,使人民币成为对蒙边贸计价和结算的主要币种之一。至2010年末,二连浩特市商业银行与蒙古国账户关系达到28个,共办理人民币汇入25702笔,同比增长12.14%,金额为116.05亿元,同比增长154.5%;办理人民币汇出5325笔,同比增长30.04%,金额为112.42亿元,同比增长130.37%;办理美元汇入2920笔,同比增长18.89%,金额5.84亿美元,同比增长201.03%;办理美元汇出984笔,同比增长7.54%,金额6.07亿美元,同比增长244.89%。
中蒙边境银行卡业务情况
2003年,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与蒙古国郭勒莫特(Golmot)银行达成协议,并在蒙发行金穗借记卡业务。至2010年底,二连浩特4家外汇指定银行与蒙方14家商业银行合作开展此项银行卡业务,累计发卡2855张。二连浩特口岸共开立各类银行卡账户10.7万户,口岸边境发卡总量为11.7万张,布放ATM机29台, POS机173台,发展特约商户148家,客户持卡消费为5.47亿元,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对促进中蒙贸易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民币现钞跨境流出情况
2002年,中国农业银行二连浩特支行与蒙古国贸易发展银行办理了第一笔人民币现钞押运出境业务以来,目前已发展为中国农业银行二连浩特支行等4家商业银行与蒙古国贸易发展银行、蒙古农业银行、郭勒莫特银行、兆斯(Zoos)银行、阿诺德(Anod)银行5家商业银行办理人民币押运出境业务,并呈逐年快速增长之势。2008年,蒙古国商业银行从二连浩特口岸累计调运人民币83次,调出境口岸金额为19.31亿元。2009年,蒙古国商业银行从二连浩特口岸累计调运人民币64次,调出境口岸金额为14.05亿元。2010年蒙古银行从二连浩特外汇指定银行提钞99次,同比增长54.69%,总金额为26.71亿元,同比增长90.11%。
现行人民币现钞跨境流出与流入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人民币跨境流通结算方式上存在风险
携带人民币现钞出入境进行贸易结算,在方式上存在明显缺陷。首先,私自携带人民币现钞出入境增加了人民币跨境流通监测的难度。央行、外管局、海关等部门现行的政策规定人民币出入境限额2万元,而目前人民币出入境2万元限额标准无法满足双方客商的需求,因此,私自携带人民币和隐瞒报关成为现钞出入境的重要方式。其次,双方边贸企业及双方边民大量携带现金出入境进行贸易结算无疑也加大了安全隐患,这种大额的现钞交易方式,容易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
人民币流出及回流监测统计存在误差
近年来,二连浩特边境地区人民币流通监测工作不断完善,但仍未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监测体系。目前人民币在蒙古国流通范围日益广泛,人民币流出与回流除了通过银行汇划,通过口岸携带人民币现钞进出境的边民也日益增多。人民币经过几年的境外流通,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沉淀量,由于没有科学的统计体系,对这部分人民币现钞无法统计,使跨境流通的人民币实际流量失真,造成人民币现钞的体外循环。而且携带现钞出入境游离于银行系统之外,当地人民银行根本无法掌握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实际状况,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监测难度加大,大大降低了人民币流出及回流量统计的准确度。
境外人民币沉淀有潜在风险
因人民币大量出境,在境外形成大量沉淀,不仅是对国内人民币经济效率的损失,也可能对口岸地区甚至中国国内金融稳定造成负面影响。滞留境外的人民币存量必然产生对人民币业务的需求,如人民币的兑换、存贷款、汇款和投资等业务。而且境外沉淀的人民币可能会因为境内外的利差和汇率变动等原因而突然回流,可能会对边境城市经济、金融稳定构成冲击。
中方现金供应压力加大
2006年以来,由于蒙古进口的大量采矿设备需要人民币支付,加之我国向蒙古劳务输出的增加以及对蒙古畜产品收购绝大部分用人民币支付的原因,使得蒙古银行业对人民币现金结算量需求加大。
人民币现钞押运出入境存在问题
从二连浩特口岸人民币现钞押运出入进境情况看,首先由蒙古国商业银行向中方商业银行提出提钞需求,中方商业银行在准备人民币现钞的同时,向海关等联检单位提出货物出关要求。在提钞日,蒙古国商业银行来到中方商业银行区域内办理现钞交接业务,同时,海关部门派人员现场监督,完成交接手续,然后由中方商业银行护送到联检关口,完成全部提钞业务。这其中对人民币押运的安全,在办理程序中人民币的安全隐患不得不引以注意。
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允许蒙方账户行进行头寸调剂,通畅本外币结算业务
针对中蒙账户行结算业务中人民币或美元账户头寸不足,造成汇划资金解付困难的现状。为提高账户行结算效能,建议实行区域账户行头寸结售汇总量额度管理。在商业银行审核结售汇有关单证,确保账户汇划资金为经常项目资金收付的前提下,允许蒙方银行在其美元和人民币账户间进行头寸货币转换。
完善人民币跨境流通沟通体系
加强人民币在境外流动、兑换、流进流出和沉淀量的调查研究,适时监管,稳定边境地区金融安全。通过与境外银行的协作与代理关系,及时对人民币进出境和在境外流通进行监控、疏导和利用,有利于口岸地区金融监管部门与相关金融机构扭转被动局面。实现对境外银行人民币账户资金的全面统计监测,这样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账户资金变动情况,从而更好地为上级制定、调整政策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支持。
稳步推进人民币跨境业务,开展中蒙银行间同业拆借
根据内蒙古地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特殊情况,制订境外人民币同业拆借的相关政策,允许蒙方商业银行进行人民币同业拆借,解决因资金头寸不足而使蒙古国商业银行人民币支付和结算业务发生支付困难的问题,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
进一步解决境外人民币回流问题
如果人民币没有畅通的渠道回流到我国,周边国家或地区难以将人民币作为区域储备货币。除了继续允许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以外,还可以进一步允许我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在一般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
在适当的时候促进境外人民币借贷
随着境外人民币使用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存款和贷款势必自发地发生。在合适的时候,我国货币当局可以考虑允许经过授权的蒙方银行参与内地人民币同业拆借,实现银行之间人民币短期资金的跨境借贷。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锡林郭勒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