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联系必然会越来越频繁。由此,英汉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良好的双语基础是进行准确翻译的必要条件。在翻译不同类型文本时,译者应该充分考虑译入语的行为习惯,选择合适的翻译原则以及合适的翻译策略,从而准确的进行翻译活动。在该文中,作者主要从严复先生的“信达雅”翻译理论进行翻译研究。
关键词:英汉翻译;“信达雅”
引言:
回顾我国的翻译史,无数的翻译家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研究并归纳出了一些有关翻译的准则及规律,包括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傅雷先生的“神似说”,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说”等等。这些翻译理论无疑成为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理论。其中最让人熟知的莫过于严复先生的“信达雅”理论。自“信、达、雅”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与译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严复,并对“信、达、雅”作具体的分析研究。
一.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严复,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义陵。后名复.字几道。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1877至1879年,他曾经留学英国,系统地引进了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回国后致力于探讨中国的社会,发表了数遍文章,并先后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和蒙德斯鸠的《法意》等一系列著作。在1898年,发表的《天演论·译例言》中说到:“译事三难: 信、达、雅”,即“信、达、雅”的三原则。该理论至今影响着翻译工作者,对译者起着指导作用。 所谓“信”,是指译文内容忠实原文,不随意或增或减;所谓“达”,是指译文通畅,符合对方国家文化;所谓“雅”,是指文采突出,优美和谐。 “雅”可谓翻译的最高境界。
1.“信”是翻译的基本
“信”即 faithfulness。是指译作要忠实于原文。但并不是字对字翻译,所以,该如何翻译,如何才算忠实于原文呢?《天演论》中关于“信”的理解是这样的——即原文的意义。翻译的实质是把一种语言的话语转成另一种语言的话语。“信”在翻译中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觀因素。所以说并没有绝对的“忠实”或“信”。因此译者需要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最大可能地再现原作的整体。“信”是必需的,但其程度是相对的,可调节的。
2.“达”是翻译的必要条件
“达”,即 expressiveness。“达”指译文的语言要顺畅并符合译入语的相关语言要求。但不限于原文的形式,要尽可能的用译文的语言展示出原作的意思。鲁迅曾经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要在充分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尽可能展示原作的作文风格。比如:BMW(Bavarian Motor Works),直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巴伐利亚汽车制造厂”,但这样译出来的文字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困扰,并且没有丝毫想要购车的欲望。所以译成中文时,在所有以“B”开头的汉字中选择了“宝”,在所有以“M”开头的汉字中挑中了“马”字。因此“BMW”被译成“宝马”。这也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因为在中国人心中,“宝马”是一种血统高贵、集所有优良品质于一身的马,是无价之宝。这个译名就会让很多消费者不由自主的想要留意这个品牌。这样的译作很好的满足了“达”的要求。
3.“雅”是译者的主观选择
“雅”,即 elegance。“雅”指的是译文要用词得当,彰显优雅。多有“古雅”“高雅”之意。严复对“雅”的论述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意;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雅。”如果说信和达是对翻译的 “硬件要求”,那雅就是一种“软件要求”。“雅”是指译文所要达到的文学美感,即文采气质。雅,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东西。就好像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商品再配以精美的包装,而“雅”就是那个精美的包装。译文亦如此。译者要想达到“雅”的翻译标准,必须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还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
二、结语
综合以上对严复先生“信达雅”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信达雅”理论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核心是“信”,“达”和“雅”都可以称为手段。“信达雅”仅仅三个字却概括出了翻译所应该必备的指导性原则。因此,“信达雅”理论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严复的“信达雅”理论,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它的优点。时代在进步,翻译的标准也在发生改变。对于“信达雅”理论,我们应该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作为一名翻译的学习者,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应该使翻译的文本更加贴合该理论,既忠实再现原文,保留原作的特性,又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译入语的创造性。从而更好的进行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福康, 中国译学史稿(修订本)[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 评价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J].中国商界,2010(8).
关键词:英汉翻译;“信达雅”
引言:
回顾我国的翻译史,无数的翻译家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研究并归纳出了一些有关翻译的准则及规律,包括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傅雷先生的“神似说”,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说”等等。这些翻译理论无疑成为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理论。其中最让人熟知的莫过于严复先生的“信达雅”理论。自“信、达、雅”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与译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严复,并对“信、达、雅”作具体的分析研究。
一.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严复,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义陵。后名复.字几道。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1877至1879年,他曾经留学英国,系统地引进了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回国后致力于探讨中国的社会,发表了数遍文章,并先后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和蒙德斯鸠的《法意》等一系列著作。在1898年,发表的《天演论·译例言》中说到:“译事三难: 信、达、雅”,即“信、达、雅”的三原则。该理论至今影响着翻译工作者,对译者起着指导作用。 所谓“信”,是指译文内容忠实原文,不随意或增或减;所谓“达”,是指译文通畅,符合对方国家文化;所谓“雅”,是指文采突出,优美和谐。 “雅”可谓翻译的最高境界。
1.“信”是翻译的基本
“信”即 faithfulness。是指译作要忠实于原文。但并不是字对字翻译,所以,该如何翻译,如何才算忠实于原文呢?《天演论》中关于“信”的理解是这样的——即原文的意义。翻译的实质是把一种语言的话语转成另一种语言的话语。“信”在翻译中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觀因素。所以说并没有绝对的“忠实”或“信”。因此译者需要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最大可能地再现原作的整体。“信”是必需的,但其程度是相对的,可调节的。
2.“达”是翻译的必要条件
“达”,即 expressiveness。“达”指译文的语言要顺畅并符合译入语的相关语言要求。但不限于原文的形式,要尽可能的用译文的语言展示出原作的意思。鲁迅曾经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要在充分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尽可能展示原作的作文风格。比如:BMW(Bavarian Motor Works),直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巴伐利亚汽车制造厂”,但这样译出来的文字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困扰,并且没有丝毫想要购车的欲望。所以译成中文时,在所有以“B”开头的汉字中选择了“宝”,在所有以“M”开头的汉字中挑中了“马”字。因此“BMW”被译成“宝马”。这也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因为在中国人心中,“宝马”是一种血统高贵、集所有优良品质于一身的马,是无价之宝。这个译名就会让很多消费者不由自主的想要留意这个品牌。这样的译作很好的满足了“达”的要求。
3.“雅”是译者的主观选择
“雅”,即 elegance。“雅”指的是译文要用词得当,彰显优雅。多有“古雅”“高雅”之意。严复对“雅”的论述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意;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雅。”如果说信和达是对翻译的 “硬件要求”,那雅就是一种“软件要求”。“雅”是指译文所要达到的文学美感,即文采气质。雅,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东西。就好像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商品再配以精美的包装,而“雅”就是那个精美的包装。译文亦如此。译者要想达到“雅”的翻译标准,必须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还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
二、结语
综合以上对严复先生“信达雅”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信达雅”理论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核心是“信”,“达”和“雅”都可以称为手段。“信达雅”仅仅三个字却概括出了翻译所应该必备的指导性原则。因此,“信达雅”理论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严复的“信达雅”理论,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它的优点。时代在进步,翻译的标准也在发生改变。对于“信达雅”理论,我们应该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作为一名翻译的学习者,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应该使翻译的文本更加贴合该理论,既忠实再现原文,保留原作的特性,又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译入语的创造性。从而更好的进行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福康, 中国译学史稿(修订本)[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 评价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J].中国商界,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