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途径,养成创新习惯,是必要而且可能的。
一、发扬民主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充分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发散思维,而无须压抑,不必担心别人的笑话和讽刺,进而迸发出创新的潜能。如解答“少先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实际栽树时,5人就完成了小队的植树任务。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栽几棵?”有位同学提出一种独特的解法:10÷5=2(棵)。其他同学看到这种方法,马上给予否决,并说这位同学“瞎想”。此时,我抓住机会及时引导:这位同学求出的2棵是不是本题答案?这样解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检验思考,渐渐有所认同,但仍疑惑。这时,我让该同学说出这样解的理由:因为实际比计划少1人参加植树而完成任务,所以可以把第6个同学的任务10棵,平均分给实际植树的5人去完成,由此可知实际平均每人多栽10÷5=2(棵)。之后,我当堂表扬该同学思维创新,敢于冲破常规解法,想别人不敢想,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励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力也就由此而生。本着这一观点,在教《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想办法算出手中椰汁罐包装纸的面积,学生动手用剪刀沿着椰汁罐包装纸的一条高剪开,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求出包装纸的面积,即侧面积。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的同时,适时提出:要是求一个工业上用的汽油罐的侧面积,是不是也用剪开的方法来算?这样迫使学生明白剪开的方法有其局限性,不得不另辟蹊径,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柱侧面积的普遍规律呢?在充满疑问的动机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提出:根据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可以找出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规律。学生提出的观点其实已经就是计算圆柱侧面积的方法了。可见,教师只要引得巧妙,导得合理,学生智慧的火花一定会越燃越旺。
三、培养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打开思维的闸门。
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后,为了分析、归纳面积公式的共性,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我要求学生思考: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展开想象的同时,我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变化。学生立即就想出: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是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教师要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设计“开放”题
为了更好发挥每个学生独特的思维,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除基本练习外,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类型的题目,目的是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圆柱体体积的综合练习过程中,教师有意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一块长方体的木料,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削去多余的部分,使它成为尽可能大的圆柱体,削去多少?这题首先要求出削成尽可能大的圆柱体,然后用长方体的体积来减去圆柱体的体积,才能得出要削去部分的体积。他们采取讨论、实物模型、利用电脑动画等手段,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法如下:第一种可以把5×4这个面做圆柱体的底面,高为3分米,那么这样削出来的圆柱体的体积是(4÷2)2×3.14×3=4×3.14×3=12.56×3=37.68(立方分米),削去部分体积是5×4×3-37.68=22.32(立方分米);第二种方法:把3×4这个面做圆柱体的底面,长5分米做圆柱的高,这样削出来的圆柱体的体积是(3÷2)2×3.14×5=1.52×3.14×5=2.25×3.14×5=7.065×5=35.325(立方分米),削去部分的体积为5×4×3-35.325=24.675(立方分米)。第三种方法:把5×3这个面来做圆柱体的底面,宽4分米做圆柱体的高,这样削出来的圆柱体的体积是(3÷2)2×3.14×4=1.52×3.14×4=2.25×3.14×4=7.065×4=28.26(立方分米),削去部分的体积是5×4×3-28.26=60-28.26=31.74(立方分米)。通过分析、比较,确定了最佳方案,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学生不但在开放性的题目练习中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激起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有效地营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学效果较好。
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努力实现教学创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发扬民主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充分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发散思维,而无须压抑,不必担心别人的笑话和讽刺,进而迸发出创新的潜能。如解答“少先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实际栽树时,5人就完成了小队的植树任务。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栽几棵?”有位同学提出一种独特的解法:10÷5=2(棵)。其他同学看到这种方法,马上给予否决,并说这位同学“瞎想”。此时,我抓住机会及时引导:这位同学求出的2棵是不是本题答案?这样解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检验思考,渐渐有所认同,但仍疑惑。这时,我让该同学说出这样解的理由:因为实际比计划少1人参加植树而完成任务,所以可以把第6个同学的任务10棵,平均分给实际植树的5人去完成,由此可知实际平均每人多栽10÷5=2(棵)。之后,我当堂表扬该同学思维创新,敢于冲破常规解法,想别人不敢想,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励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力也就由此而生。本着这一观点,在教《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想办法算出手中椰汁罐包装纸的面积,学生动手用剪刀沿着椰汁罐包装纸的一条高剪开,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求出包装纸的面积,即侧面积。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的同时,适时提出:要是求一个工业上用的汽油罐的侧面积,是不是也用剪开的方法来算?这样迫使学生明白剪开的方法有其局限性,不得不另辟蹊径,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柱侧面积的普遍规律呢?在充满疑问的动机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提出:根据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可以找出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规律。学生提出的观点其实已经就是计算圆柱侧面积的方法了。可见,教师只要引得巧妙,导得合理,学生智慧的火花一定会越燃越旺。
三、培养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打开思维的闸门。
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后,为了分析、归纳面积公式的共性,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我要求学生思考: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展开想象的同时,我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变化。学生立即就想出: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是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教师要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设计“开放”题
为了更好发挥每个学生独特的思维,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除基本练习外,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类型的题目,目的是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圆柱体体积的综合练习过程中,教师有意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一块长方体的木料,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削去多余的部分,使它成为尽可能大的圆柱体,削去多少?这题首先要求出削成尽可能大的圆柱体,然后用长方体的体积来减去圆柱体的体积,才能得出要削去部分的体积。他们采取讨论、实物模型、利用电脑动画等手段,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法如下:第一种可以把5×4这个面做圆柱体的底面,高为3分米,那么这样削出来的圆柱体的体积是(4÷2)2×3.14×3=4×3.14×3=12.56×3=37.68(立方分米),削去部分体积是5×4×3-37.68=22.32(立方分米);第二种方法:把3×4这个面做圆柱体的底面,长5分米做圆柱的高,这样削出来的圆柱体的体积是(3÷2)2×3.14×5=1.52×3.14×5=2.25×3.14×5=7.065×5=35.325(立方分米),削去部分的体积为5×4×3-35.325=24.675(立方分米)。第三种方法:把5×3这个面来做圆柱体的底面,宽4分米做圆柱体的高,这样削出来的圆柱体的体积是(3÷2)2×3.14×4=1.52×3.14×4=2.25×3.14×4=7.065×4=28.26(立方分米),削去部分的体积是5×4×3-28.26=60-28.26=31.74(立方分米)。通过分析、比较,确定了最佳方案,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学生不但在开放性的题目练习中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激起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有效地营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学效果较好。
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努力实现教学创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