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许多教师都看过一段名为“三五太难了”的视频:一个四五岁大的女孩在家长的威逼下反复背乘法口诀表,因为经常背错“三五一十五”,急得哇哇大哭,直喊“三五太难了”。面对这个场景,我感慨颇多。确实,目前幼儿园教育实践存在诸多问题,如内容过难,和小学抢跑;方法枯燥,忽视操作理解;远离生活,为学而学,等等。幼儿园不当的数学教育使许多孩子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幼儿数学学习应扎根于生活和经验,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发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它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如何才能让孩子的数学学习与生活零距离,让每一个孩子以自己的节奏自主地学习,感受数学的有趣和有用,从而爱上数学。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数学经验
数学是一种高度结构化、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抽象符号系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涉及对这些关系认知的主动建构,这种建构是以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同时,数学学习存在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已有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数学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经验来自孩子的生活和真切感悟,是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经验。
1.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的生活时时处处会碰到数学问题。但是,幼小的孩子并不能有意识地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因此,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敏锐地捕捉数学学习的契机,引导孩子积累数学经验。如:幼儿园的就餐环节,值日生每人负责一个小组,他们首先要了解本组今天来了几个人,要分几份碗筷,然后一一数好放在桌子中间。等教师盛好饭菜后,他们再把每人一份的饭菜、汤、餐具一一对应摆放好。值日生轮流担任,每个孩子都有锻炼机会。如果有时间,教师还会让值日生说说自己是如何分好这些饭菜和餐具的。孩子们不知不觉就习得了数出总数、一一对应等经验。相反,如果这些事情都由保育员来做,或者虽然由幼儿分发但没有一一对应的要求,幼儿就会流失积累相关数学经验的机会。
2.有意识地创设生活化的数学环境。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数学的学习是无意识的,更多是一种渗透式的感性经验积累,但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渗透作用,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例如,大班“认识时钟”活动开展期间,时钟被教师放到了显眼的位置,旁边多了一张孩子和教师共同制作的“入园、离园时间记录表”,孩子每天可将自己的入园、离园时间记下来,这样的环境看似很随意,却是教师精心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孩子积累有关时间和看钟表的经验。
3.根据幼儿发展水平选择数学学习内容。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包含了儿童对数、计算、空间/几何、测量和模式的认知能力,其中各块内容又可以细化成很多内容。教师对幼儿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发展目标一定要很清楚,对幼儿阶段哪些内容是可以学或合适学的,能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要心中有数,千万不能和小学抢跑。比如,我园有许多果树,一年四季中果树有许多变化,其中蕴含了很多可供孩子获取数学经验的机会。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合理选择内容。小班:数数有几棵树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中班:数数相同的树有几棵,哪些树结的果子多,比比哪棵树粗,等等;大班:测量树干的粗细,记录果子的成熟时间,分配采摘好的果子,等等。
二、在生活情境中提升数学经验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数学经验往往是零散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儿童提升这些感性经验,而不是去教那些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没有关系的抽象的数知识。情境性学习对学前儿童尤其重要。因此,我们模拟生活情境开展有目的的数学活动,帮助孩子梳理、提升数学经验。
1.模拟真实情境。反思以往的数学教学,我们经常会挖空心思去创设一些虚假的情境,把一些数学知识牵强地组合进去,造成“数学学习脱离生活情境、为学而学”的现象。如今,我们强调情境创设必须反映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经历的真实问题。我们在组织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时,把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比如,大班活动“保质期知多少”。活动时,我们在活动室里布置了一个小货架,货架上摆放一些过期和没有过期的食品,请幼儿去挑选,然后请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出怎么辨别食品是否过期的问题,从而了解食品保质期的有关知识。在这种模拟情境中学习,幼儿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体会到了数学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对接真实情境。我们对某一事件、概念的理解都与情境有关,孩子的数学学习如果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情境,就会变成一种为学而学的枯燥练习。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和挖掘生活环节中需要用到数学经验的机会,让数学学习和真实的情境对接,从而有利于孩子提升数学经验。例如: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分点心”,以前,教师往往会设计帮小动物分点心这样的情境,学具也是食物图片。现在,教师直接拿出当天点心时间吃的樱桃番茄和小饼干,对幼儿说:“今天上午我们要吃这些饼干,怎么分才能每个人一样多呢?”引发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讨论和交流。幼儿有的说一片片分,分完就好;有的说先分3片,还有多就再分,等等。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反馈及时梳理他们的经验。教学活动结束后,到了吃点心时间,教师真实地按照孩子讨论的方法分配点心。
3.渗透真实情境。我们在区角活动中自然渗透真实情境,使之蕴含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提升孩子的数学经验。我们认识到建构区的游戏情境有利于孩子提升数学经验,因此充分利用活动前和活动后的时间,就有关数学问题引导孩子讨论。在活动前,我们引导孩子确定建构主题,如小班可以是为小动物建一个家,中、大班可以是建造一所幼儿园或一条高速公路等。有了游戏主题,孩子们就不是单纯地为搭建而搭建了,而是有了真实的活动目的。于是,真实的数学学习情境产生了。活动中,小班孩子可以计算一共用了几块砖,不同颜色的各有几块,讨论怎么搭建更牢固,感受各种不同形状积木的外形等;中班孩子在搭建中发现了有规律的排序,于是围墙的搭建更加有趣;大班孩子则探索怎样搭建更牢固,用材更节约。活动后,教师针对孩子们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组织讨论,梳理有关数数、统计、排序等数学经验。 三、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数学经验
幼儿数学学习的落脚点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解决问题是数学过程性能力之一,也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需要儿童在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我们要注重给孩子提供实践机会,使之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接受挑战,提高能力。
1.设计问题要结合生活经验。生活中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经验和生活实际设计略有挑战性的“小环节”,为幼儿创设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学习跳绳的那个阶段,每天早锻炼由小组长负责记录本组孩子的跳绳数量,一周汇总一次,由本组幼儿共同统计出谁是跳绳大王、谁是进步之星等,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记录、统计、比较数量多少等。又如,天气预报记录员当天要记录天气和温度,也要学会书写数字等。这些活动由孩子轮流承担,给了孩子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2.要注重在活动中解决问题。除了日常生活外,幼儿在各领域的学习中也会经常遇到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问题。例如,大班美术活动“装扮活动室”,“六一”儿童节前夕,教师和孩子们计划举行一个庆祝活动,需要装扮活动室。那么,应该怎么装扮?需要哪些材料?需要多少?幼儿都会参与讨论,并设计好材料清单,统计好需要的数量,然后据此去购买。又如,大班手工活动“制作小汽车”,一组孩子在安装车轮时碰到了问题,后来他们运用测量和比较的方法,经过多次尝试解决了轴承的长短问题,顺利安装好了车轮。
3.要利用家园共育优势提升幼儿能力。幼儿的大量时间是和家长度过的,而且家庭学习具有一对一的优势。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亲子活动,发动家长帮助孩子提升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母亲节前夕,教师发起“为妈妈选礼物”的活动,要求家长给孩子10元钱,请孩子说说有多少种购买物品的方案。然后请家长带孩子亲自去超市实践,并记录不同方案,第二天和同伴分享。孩子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己面临的小难题时,真正的数学学习便产生了,并且伴随着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有用,家长也懂得了如何指导孩子学习数学。
总之,幼儿数学学习不能脱离生活。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的数学学习充满乐趣,而且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从而从内心真正爱上数学。
一、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数学经验
数学是一种高度结构化、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抽象符号系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涉及对这些关系认知的主动建构,这种建构是以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同时,数学学习存在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已有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数学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经验来自孩子的生活和真切感悟,是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经验。
1.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的生活时时处处会碰到数学问题。但是,幼小的孩子并不能有意识地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因此,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敏锐地捕捉数学学习的契机,引导孩子积累数学经验。如:幼儿园的就餐环节,值日生每人负责一个小组,他们首先要了解本组今天来了几个人,要分几份碗筷,然后一一数好放在桌子中间。等教师盛好饭菜后,他们再把每人一份的饭菜、汤、餐具一一对应摆放好。值日生轮流担任,每个孩子都有锻炼机会。如果有时间,教师还会让值日生说说自己是如何分好这些饭菜和餐具的。孩子们不知不觉就习得了数出总数、一一对应等经验。相反,如果这些事情都由保育员来做,或者虽然由幼儿分发但没有一一对应的要求,幼儿就会流失积累相关数学经验的机会。
2.有意识地创设生活化的数学环境。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数学的学习是无意识的,更多是一种渗透式的感性经验积累,但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渗透作用,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例如,大班“认识时钟”活动开展期间,时钟被教师放到了显眼的位置,旁边多了一张孩子和教师共同制作的“入园、离园时间记录表”,孩子每天可将自己的入园、离园时间记下来,这样的环境看似很随意,却是教师精心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孩子积累有关时间和看钟表的经验。
3.根据幼儿发展水平选择数学学习内容。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包含了儿童对数、计算、空间/几何、测量和模式的认知能力,其中各块内容又可以细化成很多内容。教师对幼儿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发展目标一定要很清楚,对幼儿阶段哪些内容是可以学或合适学的,能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要心中有数,千万不能和小学抢跑。比如,我园有许多果树,一年四季中果树有许多变化,其中蕴含了很多可供孩子获取数学经验的机会。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合理选择内容。小班:数数有几棵树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中班:数数相同的树有几棵,哪些树结的果子多,比比哪棵树粗,等等;大班:测量树干的粗细,记录果子的成熟时间,分配采摘好的果子,等等。
二、在生活情境中提升数学经验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数学经验往往是零散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儿童提升这些感性经验,而不是去教那些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没有关系的抽象的数知识。情境性学习对学前儿童尤其重要。因此,我们模拟生活情境开展有目的的数学活动,帮助孩子梳理、提升数学经验。
1.模拟真实情境。反思以往的数学教学,我们经常会挖空心思去创设一些虚假的情境,把一些数学知识牵强地组合进去,造成“数学学习脱离生活情境、为学而学”的现象。如今,我们强调情境创设必须反映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经历的真实问题。我们在组织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时,把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比如,大班活动“保质期知多少”。活动时,我们在活动室里布置了一个小货架,货架上摆放一些过期和没有过期的食品,请幼儿去挑选,然后请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出怎么辨别食品是否过期的问题,从而了解食品保质期的有关知识。在这种模拟情境中学习,幼儿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体会到了数学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对接真实情境。我们对某一事件、概念的理解都与情境有关,孩子的数学学习如果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情境,就会变成一种为学而学的枯燥练习。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和挖掘生活环节中需要用到数学经验的机会,让数学学习和真实的情境对接,从而有利于孩子提升数学经验。例如: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分点心”,以前,教师往往会设计帮小动物分点心这样的情境,学具也是食物图片。现在,教师直接拿出当天点心时间吃的樱桃番茄和小饼干,对幼儿说:“今天上午我们要吃这些饼干,怎么分才能每个人一样多呢?”引发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讨论和交流。幼儿有的说一片片分,分完就好;有的说先分3片,还有多就再分,等等。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反馈及时梳理他们的经验。教学活动结束后,到了吃点心时间,教师真实地按照孩子讨论的方法分配点心。
3.渗透真实情境。我们在区角活动中自然渗透真实情境,使之蕴含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提升孩子的数学经验。我们认识到建构区的游戏情境有利于孩子提升数学经验,因此充分利用活动前和活动后的时间,就有关数学问题引导孩子讨论。在活动前,我们引导孩子确定建构主题,如小班可以是为小动物建一个家,中、大班可以是建造一所幼儿园或一条高速公路等。有了游戏主题,孩子们就不是单纯地为搭建而搭建了,而是有了真实的活动目的。于是,真实的数学学习情境产生了。活动中,小班孩子可以计算一共用了几块砖,不同颜色的各有几块,讨论怎么搭建更牢固,感受各种不同形状积木的外形等;中班孩子在搭建中发现了有规律的排序,于是围墙的搭建更加有趣;大班孩子则探索怎样搭建更牢固,用材更节约。活动后,教师针对孩子们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组织讨论,梳理有关数数、统计、排序等数学经验。 三、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数学经验
幼儿数学学习的落脚点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解决问题是数学过程性能力之一,也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需要儿童在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我们要注重给孩子提供实践机会,使之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接受挑战,提高能力。
1.设计问题要结合生活经验。生活中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经验和生活实际设计略有挑战性的“小环节”,为幼儿创设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学习跳绳的那个阶段,每天早锻炼由小组长负责记录本组孩子的跳绳数量,一周汇总一次,由本组幼儿共同统计出谁是跳绳大王、谁是进步之星等,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记录、统计、比较数量多少等。又如,天气预报记录员当天要记录天气和温度,也要学会书写数字等。这些活动由孩子轮流承担,给了孩子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2.要注重在活动中解决问题。除了日常生活外,幼儿在各领域的学习中也会经常遇到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问题。例如,大班美术活动“装扮活动室”,“六一”儿童节前夕,教师和孩子们计划举行一个庆祝活动,需要装扮活动室。那么,应该怎么装扮?需要哪些材料?需要多少?幼儿都会参与讨论,并设计好材料清单,统计好需要的数量,然后据此去购买。又如,大班手工活动“制作小汽车”,一组孩子在安装车轮时碰到了问题,后来他们运用测量和比较的方法,经过多次尝试解决了轴承的长短问题,顺利安装好了车轮。
3.要利用家园共育优势提升幼儿能力。幼儿的大量时间是和家长度过的,而且家庭学习具有一对一的优势。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亲子活动,发动家长帮助孩子提升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母亲节前夕,教师发起“为妈妈选礼物”的活动,要求家长给孩子10元钱,请孩子说说有多少种购买物品的方案。然后请家长带孩子亲自去超市实践,并记录不同方案,第二天和同伴分享。孩子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己面临的小难题时,真正的数学学习便产生了,并且伴随着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有用,家长也懂得了如何指导孩子学习数学。
总之,幼儿数学学习不能脱离生活。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的数学学习充满乐趣,而且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从而从内心真正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