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分析我国学术期刊四种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建议学术期刊评价应采用:多评价机构、多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学科专家、编辑专家、文献计量专家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读者、作者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学术期刊评价应实行零被引率淘汰制和学术不端行为淘汰制;实行学术质量、编校质量考核制和数字化出版模式考核制。
关键词:
学术期刊 评价模式 评价机构 评价指标
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学术论文及学术期刊评价得到了社会及科研院所的高度重视,但关于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此也引发了很多社会争议,学术期刊由谁来评价、该怎样评价、如何看待不同的期刊评价机构、当前学术期刊评价存在哪些问题等一直是学者争论的焦点、热点问题。
一、现行学术期刊评价模式
1.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期刊评奖、期刊检查评估及期刊分级。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实行分级管理制度,中直单位、国家级学会、协会主办的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管理,地方单位主办的期刊由各省市自治区的新闻出版局管理。由此出现了由政府部门组织的期刊评价,如新闻出版总署于2000年开始推出了期刊方阵,将期刊分为:“双高期刊”“双奖期刊”“双百期刊”“双效期刊”,这是比较权威的官方评价;另外各地新闻出版局还每两年对所管理的期刊进行评价,一般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一级期刊为优秀期刊,二级期刊为较好期刊,三级期刊为较差期刊。[1]
2. 各级各类期刊出版行业、学术团体组织的期刊评奖或检查评估。各类期刊出版行业组织也对学术期刊组织评价,如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就曾组织过“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评比;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也开展了各种评优活动,包括“权威学报”“重点学报”“百强学报”“优秀学报”和特色栏目奖等等,这类评奖须经由各省市行业学会、研究会评审后逐级上报。这类评奖在推动编辑人员提高办刊积极性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是行业学会组织的,影响较小,得到期刊主管部门、主办单位认可的程度低。
3. 图书情报部门、专门评价机构组织的核心期刊数据库遴选及排名。这类评选是目前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影响较为深远的一种评价模式,对期刊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和武汉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4个核心期刊评价机构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科学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院国家图书馆研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万方数据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单位研制的中国引文数据库(CCD)、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研制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等7大数据库。
4. 高校、科研单位自行制定的期刊等级分类。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解决科研考核、成果奖励、职称评定、学位授予等问题,各自制订了适合本单位需要的期刊目录,综合政府、行业评奖和图书馆文献部门及数据库的量化指标将期刊定为不同的等级,赋予不同的分值,在单位内部使用。
二、学术期刊评价模式的利弊分析
不同的学术期刊评价模式有不同的优缺点[2]:
1. 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期刊评奖、评价。优点是最具权威性,但数量较少、评选周期长。如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科技部组织的“双高期刊”“双奖期刊”“双百期刊”“双效期刊”数量较少且不全是学术期刊,不足以评价所有学术期刊。据统计,截至2011年5月,我国有正式出版期刊9892种,学术期刊约占60%以上(新闻出版总署网页统计),而“双高期刊”约50种、“双奖期刊”约100种且3~4年评选一次、“双百期刊”约200种每两年滚动式评选一次、“双效期刊”约1000种。由各省市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组织的期刊评定和期刊年检,由于没有对期刊进行细分,期刊的优劣等级差异不明显。
2. 各级各类期刊出版行业、学术团体组织的期刊评奖。优点是专业性强、学术性高,由办刊人评价办刊人,有利于出版事业的发展。缺点是由于是熟人评价熟人,有个人情感因素的干扰,另外被社会和主管主办部门认可的程度不高也是其致命的缺点。
3. 图书情报部门、专门评价机构组织的期刊评价。优点是数据较为客观,有科学依据和翔实的数据,可信度高,评价速度快,有利于促进期刊事业的发展。缺点是过分依赖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制订的科学合理性至关重要,另外,过分依赖定量评价数据会导致个别期刊会利用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之处人为制造评价数据,提高评价分值。
4. 高校、科研单位自行制定的期刊等级分类。优点是符合本单位实际,有利于本单位科学事业的发展。缺点是有些人会为个人或本部门利益降低门槛,将较低水平的期刊定位为较高水平期刊,使学术论文水平在低层次循环。
三、学术期刊评价优化及新评价指标介入
1.采用多评价机构、多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式。学术期刊评价是一个科学的评价问题,关系到我国科学研究事业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国内的期刊评价部门各有特征,评价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因而宜采用多评价机构、多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式,单纯依靠哪个数据库、哪个部门的评价结果都不科学合理。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评价机构数量及评价结果相对来说还是基本合理的,如果所办学术期刊在上述的4大核心期刊评价机构和7大数据库的排名都是在前面的,那么这个期刊基本上可以认定是一个很好的期刊,但单纯进入某一评价机构的优秀期刊行列就需要仔细研究一下,要么是此期刊是小众化学术刊物,是曲高和寡的精品,要么是靠人为制造各种评价数据进入优秀期刊行列的,这样的期刊难以服众。另外,评价指标也不能单一,应采用及时更新评价指标、加入新的评价元素等手段提高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如近几年提出的特征因子、5年因子、权威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等都是期刊评价领域的新进展、新突破。另外还可以利用引文数据对期刊的内容进行学科类别分析,将期刊在各学科领域的强项、弱项、编辑方针、栏目设置等内容作为新的评价指标列入评价体系。[3] 2. 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单纯的定量评价不足以科学考察学术期刊的全面质量,还要有定性评价的支撑。尤其是有关学术期刊的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出版质量的评估标准一定要高度重视。在学术期刊评价中,在定量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一定要坚持学术期刊评价标准评价期刊,不符合上述4项标准的期刊,即使定量评价分值再高也一律不能评为优秀期刊。
所谓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就是对期刊进行由同行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参与的质量评价、创新评价等定性评价为主导,辅之以引文等定量评价指标对期刊进行评价,改变以往单纯以文献计量评价方法为唯一或为主的方法。期刊评价要回归到期刊质量评价上来,专家学者应积极介入,共同制订关乎切身利益的各种“评价规范”,以便建立相对公正、合理的学术次序,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3. 采用学科专家、编辑专家、文献计量专家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学术期刊的特质决定了其评价主体的特殊性,学术期刊评价必须由学科专家、编辑专家、文献计量专家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缺少任何一方的评价都是有失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而目前我国的期刊评价没有做到三者的有机结合,无论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不是缺少学科专家的意见就是缺少编辑专家的参与,有些人文学科的学术期刊评价因其特有的性质根本不采用定量评价数据,这都有违科学评价。同行评议是国际公认的评价方法,是将学科专家、编辑专家的意见集于一体的最佳评价方法,但其完全依靠专家的水平和素质,依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的局限性使完全采用同行评议往往受到学术环境、专家数量及其知识背景和眼界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重重障碍。因此,须求助于定量方法,让文献计量专家们统计出的客观数据做支撑才能构建出科学、合理、适用的期刊评价模式。[4]
4. 采用专家学者、读者、作者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过去曾有过群众评刊的传统,但由于学术期刊的小众化,作者、读者的数量很少,作者、读者评刊的风气也不浓厚。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期刊是办给谁看的,作者、读者在评刊的过程中也应有发言权,虽然,他们的意见没有学科专家、编辑专家、文献计量专家专业,也没有政府主管部门权威,但他们是期刊的受众,是办刊者的服务对象,他们的意见在期刊评价中应占有一定分量。期刊界人士、学者、科研管理部门、评价机构都可以是期刊评价的主体,但要以专家学者为主导。对期刊质量的复杂、精细的评价,要将专家学者组织起来,进行严格的制度化控制及学术伦理提升,从制度和道德两个方面保证评议的公信度。另外,还要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大众,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和避免学术评价中的偶然现象,而且也使整个评价过程在大众监督下进行,成为阳光下的活动,有助于提升学术期刊质量。
5. 实行学术质量、编校质量考核制和数字化出版考核制。目前,单纯用计量指标评价学术期刊的弊端已日渐凸显,因此有必要在期刊评价中引入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和数字出版考核制。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开展学术期刊违规刊发质量低劣论文专项治理工作,将开发并推广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监控软件,制订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的有关规定,分期开展学术期刊综合质量评估,推进学术期刊精品建设。台湾学术期刊评价方法也值得借鉴,[5]他们的期刊评价分为预审客观评量、初审质量评量、复审联席会议三个阶段。另外,还要评价期刊的稿件来源和论文收录状况、编辑委员会人员组成情况、刊物审稿状况等,目的是有效控制期刊的学术质量。这一评价过程中,论文质量所占的分数特别高,若一年内被发现有1~2篇论文学术质量达不到要求,基本上就被取消了评优的资格;另外主编或执行编辑的学术成就、论文的排版、格式、编校状况都是评价期刊是否优秀的指标。建立数字化的系统,网上评审,投稿人可看到进度,这也应纳入评价指标之中。
6. 实行零被引率淘汰制和学术不端行为淘汰制。被引率一直是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以往总是过分夸大这一评价指标,想尽办法提高被引频次,这一做法当然有虚假的成分在,有人为操作嫌疑,但也不能忽视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零被引问题,有的期刊被引频次数值较高,但被引论文只集中在有限的几篇论文上,大多数论文处于零被引状态,这种情况不利于全面考察学术期刊的发展情况,因而建议在学术期刊评价中实行零被引率淘汰制,如果期刊零被引率较高,建议将其从优秀期刊行列中淘汰出局。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发布的平台,如果这一平台没有较好地引领学术诚信,不推行科学合理的编排规范,没有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也应将其从优秀期刊行列中淘汰出去,新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中应加入学术不端行为一票否决制。
总之,学术期刊评价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每种评价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单纯依靠一种评价模式评价学术期刊是不科学的。
参考文献:
[1]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评价中不同利益主体关系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44-45.
[2] 李爱群,赵智岗,邱均平.中美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评价方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74-80.
[3] 何汶.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2:85-88.
[4] 李文珍.厘清定位做“有限的”期刊评价[EB/OL].http://www.csstoday.net/Item/12932.aspx.
[5] 徐光台.台湾THCI Core评量系统如何运作[EB/OL].http://www.csstoday.net/Item/12930.aspx.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编辑部)
在分析我国学术期刊四种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建议学术期刊评价应采用:多评价机构、多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学科专家、编辑专家、文献计量专家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读者、作者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学术期刊评价应实行零被引率淘汰制和学术不端行为淘汰制;实行学术质量、编校质量考核制和数字化出版模式考核制。
关键词:
学术期刊 评价模式 评价机构 评价指标
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学术论文及学术期刊评价得到了社会及科研院所的高度重视,但关于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此也引发了很多社会争议,学术期刊由谁来评价、该怎样评价、如何看待不同的期刊评价机构、当前学术期刊评价存在哪些问题等一直是学者争论的焦点、热点问题。
一、现行学术期刊评价模式
1.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期刊评奖、期刊检查评估及期刊分级。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实行分级管理制度,中直单位、国家级学会、协会主办的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管理,地方单位主办的期刊由各省市自治区的新闻出版局管理。由此出现了由政府部门组织的期刊评价,如新闻出版总署于2000年开始推出了期刊方阵,将期刊分为:“双高期刊”“双奖期刊”“双百期刊”“双效期刊”,这是比较权威的官方评价;另外各地新闻出版局还每两年对所管理的期刊进行评价,一般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一级期刊为优秀期刊,二级期刊为较好期刊,三级期刊为较差期刊。[1]
2. 各级各类期刊出版行业、学术团体组织的期刊评奖或检查评估。各类期刊出版行业组织也对学术期刊组织评价,如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就曾组织过“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评比;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也开展了各种评优活动,包括“权威学报”“重点学报”“百强学报”“优秀学报”和特色栏目奖等等,这类评奖须经由各省市行业学会、研究会评审后逐级上报。这类评奖在推动编辑人员提高办刊积极性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是行业学会组织的,影响较小,得到期刊主管部门、主办单位认可的程度低。
3. 图书情报部门、专门评价机构组织的核心期刊数据库遴选及排名。这类评选是目前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影响较为深远的一种评价模式,对期刊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和武汉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4个核心期刊评价机构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科学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院国家图书馆研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万方数据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单位研制的中国引文数据库(CCD)、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研制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等7大数据库。
4. 高校、科研单位自行制定的期刊等级分类。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解决科研考核、成果奖励、职称评定、学位授予等问题,各自制订了适合本单位需要的期刊目录,综合政府、行业评奖和图书馆文献部门及数据库的量化指标将期刊定为不同的等级,赋予不同的分值,在单位内部使用。
二、学术期刊评价模式的利弊分析
不同的学术期刊评价模式有不同的优缺点[2]:
1. 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期刊评奖、评价。优点是最具权威性,但数量较少、评选周期长。如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科技部组织的“双高期刊”“双奖期刊”“双百期刊”“双效期刊”数量较少且不全是学术期刊,不足以评价所有学术期刊。据统计,截至2011年5月,我国有正式出版期刊9892种,学术期刊约占60%以上(新闻出版总署网页统计),而“双高期刊”约50种、“双奖期刊”约100种且3~4年评选一次、“双百期刊”约200种每两年滚动式评选一次、“双效期刊”约1000种。由各省市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组织的期刊评定和期刊年检,由于没有对期刊进行细分,期刊的优劣等级差异不明显。
2. 各级各类期刊出版行业、学术团体组织的期刊评奖。优点是专业性强、学术性高,由办刊人评价办刊人,有利于出版事业的发展。缺点是由于是熟人评价熟人,有个人情感因素的干扰,另外被社会和主管主办部门认可的程度不高也是其致命的缺点。
3. 图书情报部门、专门评价机构组织的期刊评价。优点是数据较为客观,有科学依据和翔实的数据,可信度高,评价速度快,有利于促进期刊事业的发展。缺点是过分依赖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制订的科学合理性至关重要,另外,过分依赖定量评价数据会导致个别期刊会利用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之处人为制造评价数据,提高评价分值。
4. 高校、科研单位自行制定的期刊等级分类。优点是符合本单位实际,有利于本单位科学事业的发展。缺点是有些人会为个人或本部门利益降低门槛,将较低水平的期刊定位为较高水平期刊,使学术论文水平在低层次循环。
三、学术期刊评价优化及新评价指标介入
1.采用多评价机构、多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式。学术期刊评价是一个科学的评价问题,关系到我国科学研究事业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国内的期刊评价部门各有特征,评价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因而宜采用多评价机构、多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式,单纯依靠哪个数据库、哪个部门的评价结果都不科学合理。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评价机构数量及评价结果相对来说还是基本合理的,如果所办学术期刊在上述的4大核心期刊评价机构和7大数据库的排名都是在前面的,那么这个期刊基本上可以认定是一个很好的期刊,但单纯进入某一评价机构的优秀期刊行列就需要仔细研究一下,要么是此期刊是小众化学术刊物,是曲高和寡的精品,要么是靠人为制造各种评价数据进入优秀期刊行列的,这样的期刊难以服众。另外,评价指标也不能单一,应采用及时更新评价指标、加入新的评价元素等手段提高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如近几年提出的特征因子、5年因子、权威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等都是期刊评价领域的新进展、新突破。另外还可以利用引文数据对期刊的内容进行学科类别分析,将期刊在各学科领域的强项、弱项、编辑方针、栏目设置等内容作为新的评价指标列入评价体系。[3] 2. 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单纯的定量评价不足以科学考察学术期刊的全面质量,还要有定性评价的支撑。尤其是有关学术期刊的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出版质量的评估标准一定要高度重视。在学术期刊评价中,在定量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一定要坚持学术期刊评价标准评价期刊,不符合上述4项标准的期刊,即使定量评价分值再高也一律不能评为优秀期刊。
所谓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就是对期刊进行由同行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参与的质量评价、创新评价等定性评价为主导,辅之以引文等定量评价指标对期刊进行评价,改变以往单纯以文献计量评价方法为唯一或为主的方法。期刊评价要回归到期刊质量评价上来,专家学者应积极介入,共同制订关乎切身利益的各种“评价规范”,以便建立相对公正、合理的学术次序,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3. 采用学科专家、编辑专家、文献计量专家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学术期刊的特质决定了其评价主体的特殊性,学术期刊评价必须由学科专家、编辑专家、文献计量专家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缺少任何一方的评价都是有失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而目前我国的期刊评价没有做到三者的有机结合,无论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不是缺少学科专家的意见就是缺少编辑专家的参与,有些人文学科的学术期刊评价因其特有的性质根本不采用定量评价数据,这都有违科学评价。同行评议是国际公认的评价方法,是将学科专家、编辑专家的意见集于一体的最佳评价方法,但其完全依靠专家的水平和素质,依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的局限性使完全采用同行评议往往受到学术环境、专家数量及其知识背景和眼界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重重障碍。因此,须求助于定量方法,让文献计量专家们统计出的客观数据做支撑才能构建出科学、合理、适用的期刊评价模式。[4]
4. 采用专家学者、读者、作者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过去曾有过群众评刊的传统,但由于学术期刊的小众化,作者、读者的数量很少,作者、读者评刊的风气也不浓厚。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期刊是办给谁看的,作者、读者在评刊的过程中也应有发言权,虽然,他们的意见没有学科专家、编辑专家、文献计量专家专业,也没有政府主管部门权威,但他们是期刊的受众,是办刊者的服务对象,他们的意见在期刊评价中应占有一定分量。期刊界人士、学者、科研管理部门、评价机构都可以是期刊评价的主体,但要以专家学者为主导。对期刊质量的复杂、精细的评价,要将专家学者组织起来,进行严格的制度化控制及学术伦理提升,从制度和道德两个方面保证评议的公信度。另外,还要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大众,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和避免学术评价中的偶然现象,而且也使整个评价过程在大众监督下进行,成为阳光下的活动,有助于提升学术期刊质量。
5. 实行学术质量、编校质量考核制和数字化出版考核制。目前,单纯用计量指标评价学术期刊的弊端已日渐凸显,因此有必要在期刊评价中引入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和数字出版考核制。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开展学术期刊违规刊发质量低劣论文专项治理工作,将开发并推广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监控软件,制订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的有关规定,分期开展学术期刊综合质量评估,推进学术期刊精品建设。台湾学术期刊评价方法也值得借鉴,[5]他们的期刊评价分为预审客观评量、初审质量评量、复审联席会议三个阶段。另外,还要评价期刊的稿件来源和论文收录状况、编辑委员会人员组成情况、刊物审稿状况等,目的是有效控制期刊的学术质量。这一评价过程中,论文质量所占的分数特别高,若一年内被发现有1~2篇论文学术质量达不到要求,基本上就被取消了评优的资格;另外主编或执行编辑的学术成就、论文的排版、格式、编校状况都是评价期刊是否优秀的指标。建立数字化的系统,网上评审,投稿人可看到进度,这也应纳入评价指标之中。
6. 实行零被引率淘汰制和学术不端行为淘汰制。被引率一直是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以往总是过分夸大这一评价指标,想尽办法提高被引频次,这一做法当然有虚假的成分在,有人为操作嫌疑,但也不能忽视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零被引问题,有的期刊被引频次数值较高,但被引论文只集中在有限的几篇论文上,大多数论文处于零被引状态,这种情况不利于全面考察学术期刊的发展情况,因而建议在学术期刊评价中实行零被引率淘汰制,如果期刊零被引率较高,建议将其从优秀期刊行列中淘汰出局。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发布的平台,如果这一平台没有较好地引领学术诚信,不推行科学合理的编排规范,没有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也应将其从优秀期刊行列中淘汰出去,新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中应加入学术不端行为一票否决制。
总之,学术期刊评价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每种评价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单纯依靠一种评价模式评价学术期刊是不科学的。
参考文献:
[1]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评价中不同利益主体关系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44-45.
[2] 李爱群,赵智岗,邱均平.中美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评价方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74-80.
[3] 何汶.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2:85-88.
[4] 李文珍.厘清定位做“有限的”期刊评价[EB/OL].http://www.csstoday.net/Item/12932.aspx.
[5] 徐光台.台湾THCI Core评量系统如何运作[EB/OL].http://www.csstoday.net/Item/12930.aspx.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