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接受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QOL评分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综合性心理护理,能有效减少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疾病;老年患者;心理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96-02
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各脏器组织功能退化,慢性疾病发病风险较高。而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严重损害健康等特点,老年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且生存质量明显下降[1]。如何改善老年慢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一直是临床护理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对比,探讨了综合性心理干预在老年慢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男性54例,女性38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9.52±3.17)岁,病程6个月~13年,平均病程(6.32±1.21)年,疾病类型:26例为高血压,30例为糖尿病,22例为冠心病,10例为慢性支气管炎,4例为慢性胃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饮食护理、用药指导、并发症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心理护理,具体方法:
1.2.1心理评估
老年患者入院后,详细了解其心理影响因素,如基本病情、疾病认知、家庭状况、经济状况等,掌握其心理特点,以便实施个体化心理干预。
1.2.2 情绪干预
①主动同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沟通过程中耐心倾听老年患者诉求,解答其疑虑;②护理人员应在各项操作中表现出专业化、精细化,充分尊重患者。交流过程中保持亲切态度,注意表达方式,尽量不适用敏感词语,充分获取患者的信任;③慢性疾病对脏器损害较大,易出现不同症状,使其出现恐惧情绪,护理人员需及时向患者说明治疗进展,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法,消除患者的恐惧;④老年慢病普遍病程较长,且部分疾病无法彻底治愈,护理人员应不断给予其鼓励与疏导,并介绍恢复良好病例,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
1.2.3寻求社会、家庭支持
老年慢病患者情感较为脆弱,人际关系敏感,嘱咐家属陪伴患者,多对其进行鼓励,使老年患者感受到家庭支持,对于患者要求尽量满足,避免同患者进行争吵。护理人员定期组织老年慢病患者开展各项活动,如茶话会、座谈会及专家讲座等,鼓励患者相互交流心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负性情绪以SAS(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估,SAS量表满分100分,分值同焦虑程度呈正相关性[2]。QOL(生活质量评分)总分60分,分值同患者生存质量状态呈正相关性,分值同生活质量呈正相关性[3]。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 ±s)表示,以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SAS及SDS评分对比
护理前观察组SAS、QOL平均评分(45.18±3.21)分、(40.64±3.49)分,对照组SAS、QOL平均评分(44.95±3.25)分、(41.01±3.44)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均有明显改善 ,观察组SAS平均评分(23.67±3.05)分,对照组SAS平均评分(32.14±3.12)分,观察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66,P<0.05);护理后观察组QOL平均评分(50.43±3.55)分,对照组QOL平均评分(41.79±3.41)分,观察组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04,P<0.05)。
3 讨论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群在所有慢性疾病患者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老年慢病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慢性疾病具有进展慢、病程长、难以痊愈等特点,患者通常需接受长时间治疗,会产生较大的经济及心理压力。
有学者指出[4],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由于多因素影响,大部分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不良情绪不仅会引起心理及身体应激,影响治疗效果,还会不同程度降低生存质量。因此对于老年慢病患者,在积极治疗同时,还应对其心理健康予以重视。综合性心理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评估,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以情绪干预及寻求社会、家庭支持等方式,可对患者感受及认知产生积极影响,改变以往主观意识,减轻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与QO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同相关文献报道相符[5]。
综上所述,老年慢病患者接受综合性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情绪状况,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莉瑛.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6):707-708.
[2]张赛,杜蕾,金光辉等.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对抑郁情绪认知情况的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6): 1830
-1833.
[3]冯良婷,刘晓丹,马悦,等.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8):2269-2270.
[4]任香兰,窦素莲.老年人的心理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30):138-138.
[5]何芳,袁艳蓉,倪兰英,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干部慢性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2,11(6):576-577.
【关键词】慢性疾病;老年患者;心理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96-02
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各脏器组织功能退化,慢性疾病发病风险较高。而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严重损害健康等特点,老年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且生存质量明显下降[1]。如何改善老年慢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一直是临床护理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对比,探讨了综合性心理干预在老年慢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男性54例,女性38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9.52±3.17)岁,病程6个月~13年,平均病程(6.32±1.21)年,疾病类型:26例为高血压,30例为糖尿病,22例为冠心病,10例为慢性支气管炎,4例为慢性胃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饮食护理、用药指导、并发症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心理护理,具体方法:
1.2.1心理评估
老年患者入院后,详细了解其心理影响因素,如基本病情、疾病认知、家庭状况、经济状况等,掌握其心理特点,以便实施个体化心理干预。
1.2.2 情绪干预
①主动同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沟通过程中耐心倾听老年患者诉求,解答其疑虑;②护理人员应在各项操作中表现出专业化、精细化,充分尊重患者。交流过程中保持亲切态度,注意表达方式,尽量不适用敏感词语,充分获取患者的信任;③慢性疾病对脏器损害较大,易出现不同症状,使其出现恐惧情绪,护理人员需及时向患者说明治疗进展,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法,消除患者的恐惧;④老年慢病普遍病程较长,且部分疾病无法彻底治愈,护理人员应不断给予其鼓励与疏导,并介绍恢复良好病例,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
1.2.3寻求社会、家庭支持
老年慢病患者情感较为脆弱,人际关系敏感,嘱咐家属陪伴患者,多对其进行鼓励,使老年患者感受到家庭支持,对于患者要求尽量满足,避免同患者进行争吵。护理人员定期组织老年慢病患者开展各项活动,如茶话会、座谈会及专家讲座等,鼓励患者相互交流心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负性情绪以SAS(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估,SAS量表满分100分,分值同焦虑程度呈正相关性[2]。QOL(生活质量评分)总分60分,分值同患者生存质量状态呈正相关性,分值同生活质量呈正相关性[3]。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 ±s)表示,以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SAS及SDS评分对比
护理前观察组SAS、QOL平均评分(45.18±3.21)分、(40.64±3.49)分,对照组SAS、QOL平均评分(44.95±3.25)分、(41.01±3.44)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均有明显改善 ,观察组SAS平均评分(23.67±3.05)分,对照组SAS平均评分(32.14±3.12)分,观察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66,P<0.05);护理后观察组QOL平均评分(50.43±3.55)分,对照组QOL平均评分(41.79±3.41)分,观察组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04,P<0.05)。
3 讨论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群在所有慢性疾病患者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老年慢病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慢性疾病具有进展慢、病程长、难以痊愈等特点,患者通常需接受长时间治疗,会产生较大的经济及心理压力。
有学者指出[4],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由于多因素影响,大部分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不良情绪不仅会引起心理及身体应激,影响治疗效果,还会不同程度降低生存质量。因此对于老年慢病患者,在积极治疗同时,还应对其心理健康予以重视。综合性心理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评估,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以情绪干预及寻求社会、家庭支持等方式,可对患者感受及认知产生积极影响,改变以往主观意识,减轻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与QO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同相关文献报道相符[5]。
综上所述,老年慢病患者接受综合性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情绪状况,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莉瑛.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6):707-708.
[2]张赛,杜蕾,金光辉等.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对抑郁情绪认知情况的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6): 1830
-1833.
[3]冯良婷,刘晓丹,马悦,等.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8):2269-2270.
[4]任香兰,窦素莲.老年人的心理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30):138-138.
[5]何芳,袁艳蓉,倪兰英,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干部慢性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2,11(6):57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