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调查临床应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3.1至今应用阿奇霉素发生且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不良反应120例,归纳并开展统计学分析,了解不良反应与年龄、过敏史、给药途径、用药用途的关系及具体表现。结果 120例患者中37.5%≤10岁,23.3%为11~30岁,31.7%为31~60岁,7.5%≥60岁;12.5%存在药物过敏史;86.7%静脉滴注,明显高于口服用药之2.5%与肌内注射之0.8%(P<0.05);95.8%为细菌感染,43.3%表现为消化系统反应,23.3%为皮肤、附件,9.2%表现为过敏反应。结论 临床需强化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关键词】阿奇霉素;不良反应;调查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72-02
美国FDA于1991年批准上市阿奇霉素,目前我国阿奇霉素类药物原料共7种,如门冬氨酸阿奇霉素、硫酸阿奇霉素。乳糖酸阿奇霉素及阿奇霉素等,剂型包括口服药剂、注射剂等,其中口服剂型如糖浆型、颗粒型、胶囊型、干混悬剂、分散片及散剂等,注射剂为氯化钠或葡萄糖注射液、粉针剂及注射液等。由此可知,该药给药途径主要为口服、静脉滴注及肌肉注射。
阿奇霉素为临床应用较频繁的药物,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机制为将细菌转肽过程阻碍,对合成细菌蛋白质过程进行抑制[1]。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敏感微生物诱发的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及皮肤感染等。因该药物有确切的抗菌疗效,故而近年来被国内临床广泛应用。然而,阿奇霉素使用不良反应报告也逐年增加,且表现为多样化趋势,严重者还会导致患者死亡。为此本文细致调查分析阿奇霉素诱发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及主要表现,据此采取防治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3.1至今应用阿奇霉素发生且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不良反应120例,其中61例为男性,59例为女性;年龄为6个月~78岁,平均(34.7±6.5)岁。
1.2 一般方法
归纳120例阿奇霉素所致的不良反应并开展统计学分析,了解不良反应与年龄、过敏史、给药途径、用药用途的关系及具体表现。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本组数据主要应用软件SPSS20.0,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行卡方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与过敏史
120例中45例≤10岁,占37.5%;28例为11~30岁,占23.3%;38例为31~60岁,占31.7%;9例≥60岁,占7.5%。15例存在药物过敏史,占12.5%,48例无过敏史,占40.0%,57例过敏史不详,占47.5%。
2.2 给药途径
15例为口服用药,剂型包括糖浆、胶囊、颗粒、分散片及干混悬液等,占2.5%;104例为静脉滴注,占86.7%;1例为肌肉注射,占0.8%。静脉滴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用药及肌肉注射,对比差异明显(P<0.05)。
2.3 用药用途
115例为治疗细菌感染,占95.8%;3例为预防用药,占2.5%;2例为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占1.7%。
3 讨论
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新药,由红霉素结构修饰后得到,包含氮,获取途径为红霉素结构修饰,通过对核糖体50s亚基蛋白质合成进行抑制强效抗菌[2-3]。该药物抗菌活性强,可对诸多重要的厌氧与需氧革兰阴性菌进行抑制。泌尿生殖系统致病菌较多,包括解脲支原体及沙眼衣原体等,阿奇霉素均有抗菌活性。故而临床广泛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敏感菌诱发的诸多感染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软组织感染、非耐药性淋球菌诱发的单纯生殖器感染及沙眼衣原体感染等。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86.7%静脉滴注,明显高于口服用药之2.5%与肌内注射之0.8%(P<0.05),提示静脉用药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原因在于静脉用药机体可快速吸收,加之未合理控制滴速,药物对血管产生刺激后诱发静脉炎[7]。为此建议临床尽量选择口服剂型,避免静脉用药,若必须采用静脉用药法需加强监测,对滴速予以严格控制。
阿奇霉素属于长效抗生素,用药后35~48h为其血浆半衰期,组织半衰期更长,故而抗菌后效应明显[4-5]。本组调查发现37.5%≤10岁,23.3%为11~30岁,31.7%为31~60岁,7.5%≥60岁,可见小儿为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人群。因儿童主要脏器形成与生长发育不同于成人,如肝脏这一药物代谢器官在成人体重占比为2.0%,但新生儿为40%[6],延迟成熟药物代谢酶活性,均会对机体吸收、代谢及排泄药物产生影响。为此临床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时一定要将其特殊性考虑在内,严格依据小儿年龄、体重等明确用药剂量,保障用药安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还关联于过敏史,本组12.5%,为此用药前一定要详细掌握患者过敏史及家族史。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可对全身各个系统产生累及,本组43.3%表现为消化系统反应,具体症状为肝功能异常、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23.3%为皮肤、附件,症状为皮肤潮红、神经性水肿、瘙痒及皮疹等;9.2%表现为过敏反应,主要症状为脸色苍白,难以呼吸,大汗淋漓,寒战、支气管痉挛、血压降低及意识模糊等;8.3%为神经系统反应,症状为嗜睡、焦虑、眩晕、头痛头晕等。此外还有心血管系统、注射部位疼痛、呼吸系统等。症状严重者会致死,为此临床工作者需密切监视用药后反应,多加观察。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后果轻重不一,为此需合理应用,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曾丽莎.阿奇霉素过敏致死1例报告[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12):753.DOI:10.
[2]王迎春,周学蓉,刘玉琴等.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2,37(1):73-75
[3]李郁,刘磊,傅存冀等.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5,(11):693-696
[4]时荣同.34例阿奇霉素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安徽医药,2012,16(7):1043-1044
[5]华志红,宋治军,王伟等.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4):286-287.
【关键词】阿奇霉素;不良反应;调查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72-02
美国FDA于1991年批准上市阿奇霉素,目前我国阿奇霉素类药物原料共7种,如门冬氨酸阿奇霉素、硫酸阿奇霉素。乳糖酸阿奇霉素及阿奇霉素等,剂型包括口服药剂、注射剂等,其中口服剂型如糖浆型、颗粒型、胶囊型、干混悬剂、分散片及散剂等,注射剂为氯化钠或葡萄糖注射液、粉针剂及注射液等。由此可知,该药给药途径主要为口服、静脉滴注及肌肉注射。
阿奇霉素为临床应用较频繁的药物,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机制为将细菌转肽过程阻碍,对合成细菌蛋白质过程进行抑制[1]。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敏感微生物诱发的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及皮肤感染等。因该药物有确切的抗菌疗效,故而近年来被国内临床广泛应用。然而,阿奇霉素使用不良反应报告也逐年增加,且表现为多样化趋势,严重者还会导致患者死亡。为此本文细致调查分析阿奇霉素诱发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及主要表现,据此采取防治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3.1至今应用阿奇霉素发生且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不良反应120例,其中61例为男性,59例为女性;年龄为6个月~78岁,平均(34.7±6.5)岁。
1.2 一般方法
归纳120例阿奇霉素所致的不良反应并开展统计学分析,了解不良反应与年龄、过敏史、给药途径、用药用途的关系及具体表现。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本组数据主要应用软件SPSS20.0,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行卡方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与过敏史
120例中45例≤10岁,占37.5%;28例为11~30岁,占23.3%;38例为31~60岁,占31.7%;9例≥60岁,占7.5%。15例存在药物过敏史,占12.5%,48例无过敏史,占40.0%,57例过敏史不详,占47.5%。
2.2 给药途径
15例为口服用药,剂型包括糖浆、胶囊、颗粒、分散片及干混悬液等,占2.5%;104例为静脉滴注,占86.7%;1例为肌肉注射,占0.8%。静脉滴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用药及肌肉注射,对比差异明显(P<0.05)。
2.3 用药用途
115例为治疗细菌感染,占95.8%;3例为预防用药,占2.5%;2例为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占1.7%。
3 讨论
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新药,由红霉素结构修饰后得到,包含氮,获取途径为红霉素结构修饰,通过对核糖体50s亚基蛋白质合成进行抑制强效抗菌[2-3]。该药物抗菌活性强,可对诸多重要的厌氧与需氧革兰阴性菌进行抑制。泌尿生殖系统致病菌较多,包括解脲支原体及沙眼衣原体等,阿奇霉素均有抗菌活性。故而临床广泛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敏感菌诱发的诸多感染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软组织感染、非耐药性淋球菌诱发的单纯生殖器感染及沙眼衣原体感染等。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86.7%静脉滴注,明显高于口服用药之2.5%与肌内注射之0.8%(P<0.05),提示静脉用药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原因在于静脉用药机体可快速吸收,加之未合理控制滴速,药物对血管产生刺激后诱发静脉炎[7]。为此建议临床尽量选择口服剂型,避免静脉用药,若必须采用静脉用药法需加强监测,对滴速予以严格控制。
阿奇霉素属于长效抗生素,用药后35~48h为其血浆半衰期,组织半衰期更长,故而抗菌后效应明显[4-5]。本组调查发现37.5%≤10岁,23.3%为11~30岁,31.7%为31~60岁,7.5%≥60岁,可见小儿为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人群。因儿童主要脏器形成与生长发育不同于成人,如肝脏这一药物代谢器官在成人体重占比为2.0%,但新生儿为40%[6],延迟成熟药物代谢酶活性,均会对机体吸收、代谢及排泄药物产生影响。为此临床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时一定要将其特殊性考虑在内,严格依据小儿年龄、体重等明确用药剂量,保障用药安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还关联于过敏史,本组12.5%,为此用药前一定要详细掌握患者过敏史及家族史。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可对全身各个系统产生累及,本组43.3%表现为消化系统反应,具体症状为肝功能异常、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23.3%为皮肤、附件,症状为皮肤潮红、神经性水肿、瘙痒及皮疹等;9.2%表现为过敏反应,主要症状为脸色苍白,难以呼吸,大汗淋漓,寒战、支气管痉挛、血压降低及意识模糊等;8.3%为神经系统反应,症状为嗜睡、焦虑、眩晕、头痛头晕等。此外还有心血管系统、注射部位疼痛、呼吸系统等。症状严重者会致死,为此临床工作者需密切监视用药后反应,多加观察。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后果轻重不一,为此需合理应用,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曾丽莎.阿奇霉素过敏致死1例报告[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12):753.DOI:10.
[2]王迎春,周学蓉,刘玉琴等.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2,37(1):73-75
[3]李郁,刘磊,傅存冀等.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5,(11):693-696
[4]时荣同.34例阿奇霉素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安徽医药,2012,16(7):1043-1044
[5]华志红,宋治军,王伟等.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4):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