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有着悠久“诗教”传统的国度,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民族的血脉中。然而,儿童诗却犹如一个灰姑娘,被冷落在寂寞的角落里。幼儿园传统的“识记教学”模式,让幼儿对诗有一定了解,并暂时记住少量诗句,但很难深入感悟、理解其中的美感、韵味,诗教方面的文化素养容易缺失。这样,对儿童诗教育的实践是不利的。关注儿童诗,发展儿童诗,我们义不容辞。基于这样的审视与思考,笔者进行了幼儿园儿童诗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阅读美图,走进诗境
图画可以让儿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在活动中得以呈现,充分激发出幼儿无限的遐想,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去充分感悟儿童诗文本,步入诗中营造的意境,由此获得体验,达到与诗人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融。对于还未识字的幼儿,图画是他们感知文字的最好媒介;阅读美图,则是幼儿进入诗境的第一步。
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的《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中就安排了许多充满童趣的儿童诗,《月亮》《听》《秋的画报》《下雪天,像过节》《大树和小鸟》……一首首小诗不仅以它童稚的言语、别样的情趣感染幼儿,更以生动形象、跳跃鲜明的图画吸引着幼儿,让幼儿的感官得到刺激、生活经验得到激活、情感得到迅速调动,对幼儿的理解、感悟起到了助推作用。教学《秋的画报》时,笔者先用一组幻灯片展示优美的果园秋景图,让幼儿自由表达看到了什么,然后描绘:“秋天的景色多优美!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枣,紫莹莹的葡萄,想不想去诗中的画报里游览一番呀?”幼儿兴趣大增,生动的画面让生疏的词句具象和内化,随后的跟读一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不知不觉中打开了诗歌的大门。
诵读美文,奏响诗韵
美文需要美语的表现,儿童诗具有丰富、律动的音乐性,而让幼儿感悟这种韵律感,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诵读。以往的朗诵环节,我们往往会强调教师或朗诵范本的示范、权威作用,总会有意无意地让幼儿用我们期望的唯一方式去模仿,而这恰恰抹杀了幼儿对于诗歌自主的感悟。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是多元的、不同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既然幼儿已经对诗歌有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我们理应接纳他们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给他们自主表现诗歌的机会,让他们与诗歌的对话更加平等、更加富有个性。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诵读的机会: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接龙读、配乐读、表演读……还把同伴的朗诵与幼儿自己的朗诵作为倾听、识别的重要途径;摈弃对幼儿朗诵技巧的惯用评价,把关注重点放在不同朗诵技巧的运用上。让幼儿在多层次的比较倾听中,感受到多元化的朗诵技巧,在一次次的诵读中越来越细腻地品味诗歌意境,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艺术的多元化。
留白想象,丰富诗意
一首好的儿童诗,往往让人意犹未尽,其中的留白更是一种空灵美。只有给儿童诗做好“补白”工作,引导幼儿将留白的地方补充出来,将浓缩了的言语拓展开来,把跨跃的情景链接起来,才能揭示诗歌的完整形象,使幼儿从中领略所包涵的主题与情感。如在教学《落叶》时,可做如下设计:(1)捕捉留白处,让幼儿带着问题倾听,“落叶会飘到哪些地方干什么呢?”(2)想象留白处,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大地、池塘、屋顶、稻田上落叶的样子。请幼儿边看边想自己见过的落叶的样子。(3)表述留白处幼儿讨论:“落叶掉在哪里有什么用呢?”有的说,池塘上的落叶像只小船,小蚂蚁可以过河了;有的说,地面上的落叶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转转,西转转,哪里都好玩;有的说,屋顶的落叶像块金色的毯子,给屋子过冬呢;还有的说,稻田上的落叶像是一个导游,给稻子讲着树妈妈的故事。通过想象画面、讨论交流,顺畅地进行“补白”,不要教师过多地讲解,只要让幼儿边看图边想象,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幅画面,语言文字材料就转化成了幼儿的思维材料,一个小女孩在活动中还忽然冒出了一句:“落叶飘在我的头顶上,我可以不用买发卡了。”可见,“落叶”这一灵动的形象已经深深落进幼儿心中。
模仿创作,体验诗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童诗创编更应如此。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是既有模仿又有创造的。他们的学习不仅是单纯的记忆过程,而是会通过模仿,不断总结,使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结合得日益灵活多变。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仿编无疑是一座通往创作的桥梁,它降低了幼儿创作的坡度,是提高幼儿童诗创作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首先要引导幼儿感知作品的主要特点,了解儿歌的结构,哪句是原句型可以保持不变的,哪些内容可以不断迁移、替换,即寻找具有迁移性的词语或短句,让幼儿感受诗句的精炼和优美,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仿编中一定要进行指向性的问题,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在仿编诗歌《摇篮》的过程中,可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关系紧密的事物,看的、吃的、用的、玩的……还有什么是什么的摇篮?”如此提问,幼儿才会做出多样性的回答,如“游乐场是过山车的摇篮”“墙壁是爬山虎的摇篮”“牛奶罐是牛奶的摇篮”等精彩语句。经验的累积为创造性思维和表述奠定了重要基础,仿编的基础正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创造性表现越明显。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區实验幼儿园)
阅读美图,走进诗境
图画可以让儿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在活动中得以呈现,充分激发出幼儿无限的遐想,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去充分感悟儿童诗文本,步入诗中营造的意境,由此获得体验,达到与诗人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融。对于还未识字的幼儿,图画是他们感知文字的最好媒介;阅读美图,则是幼儿进入诗境的第一步。
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的《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中就安排了许多充满童趣的儿童诗,《月亮》《听》《秋的画报》《下雪天,像过节》《大树和小鸟》……一首首小诗不仅以它童稚的言语、别样的情趣感染幼儿,更以生动形象、跳跃鲜明的图画吸引着幼儿,让幼儿的感官得到刺激、生活经验得到激活、情感得到迅速调动,对幼儿的理解、感悟起到了助推作用。教学《秋的画报》时,笔者先用一组幻灯片展示优美的果园秋景图,让幼儿自由表达看到了什么,然后描绘:“秋天的景色多优美!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枣,紫莹莹的葡萄,想不想去诗中的画报里游览一番呀?”幼儿兴趣大增,生动的画面让生疏的词句具象和内化,随后的跟读一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不知不觉中打开了诗歌的大门。
诵读美文,奏响诗韵
美文需要美语的表现,儿童诗具有丰富、律动的音乐性,而让幼儿感悟这种韵律感,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诵读。以往的朗诵环节,我们往往会强调教师或朗诵范本的示范、权威作用,总会有意无意地让幼儿用我们期望的唯一方式去模仿,而这恰恰抹杀了幼儿对于诗歌自主的感悟。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是多元的、不同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既然幼儿已经对诗歌有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我们理应接纳他们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给他们自主表现诗歌的机会,让他们与诗歌的对话更加平等、更加富有个性。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诵读的机会: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接龙读、配乐读、表演读……还把同伴的朗诵与幼儿自己的朗诵作为倾听、识别的重要途径;摈弃对幼儿朗诵技巧的惯用评价,把关注重点放在不同朗诵技巧的运用上。让幼儿在多层次的比较倾听中,感受到多元化的朗诵技巧,在一次次的诵读中越来越细腻地品味诗歌意境,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艺术的多元化。
留白想象,丰富诗意
一首好的儿童诗,往往让人意犹未尽,其中的留白更是一种空灵美。只有给儿童诗做好“补白”工作,引导幼儿将留白的地方补充出来,将浓缩了的言语拓展开来,把跨跃的情景链接起来,才能揭示诗歌的完整形象,使幼儿从中领略所包涵的主题与情感。如在教学《落叶》时,可做如下设计:(1)捕捉留白处,让幼儿带着问题倾听,“落叶会飘到哪些地方干什么呢?”(2)想象留白处,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大地、池塘、屋顶、稻田上落叶的样子。请幼儿边看边想自己见过的落叶的样子。(3)表述留白处幼儿讨论:“落叶掉在哪里有什么用呢?”有的说,池塘上的落叶像只小船,小蚂蚁可以过河了;有的说,地面上的落叶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转转,西转转,哪里都好玩;有的说,屋顶的落叶像块金色的毯子,给屋子过冬呢;还有的说,稻田上的落叶像是一个导游,给稻子讲着树妈妈的故事。通过想象画面、讨论交流,顺畅地进行“补白”,不要教师过多地讲解,只要让幼儿边看图边想象,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幅画面,语言文字材料就转化成了幼儿的思维材料,一个小女孩在活动中还忽然冒出了一句:“落叶飘在我的头顶上,我可以不用买发卡了。”可见,“落叶”这一灵动的形象已经深深落进幼儿心中。
模仿创作,体验诗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童诗创编更应如此。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是既有模仿又有创造的。他们的学习不仅是单纯的记忆过程,而是会通过模仿,不断总结,使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结合得日益灵活多变。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仿编无疑是一座通往创作的桥梁,它降低了幼儿创作的坡度,是提高幼儿童诗创作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首先要引导幼儿感知作品的主要特点,了解儿歌的结构,哪句是原句型可以保持不变的,哪些内容可以不断迁移、替换,即寻找具有迁移性的词语或短句,让幼儿感受诗句的精炼和优美,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仿编中一定要进行指向性的问题,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在仿编诗歌《摇篮》的过程中,可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关系紧密的事物,看的、吃的、用的、玩的……还有什么是什么的摇篮?”如此提问,幼儿才会做出多样性的回答,如“游乐场是过山车的摇篮”“墙壁是爬山虎的摇篮”“牛奶罐是牛奶的摇篮”等精彩语句。经验的累积为创造性思维和表述奠定了重要基础,仿编的基础正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创造性表现越明显。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區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