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旨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模式、新途径,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多维度的。本文主要分析了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金融领域改革、国际贸易领域三个方面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影响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验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的新趋势,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实验田”。这项改革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重在探索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新模式,先行先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创新及影响
负面清单相当于列出“黑名单”,把不开放的行业和受限制的商业活动列入清单,只要未列入清单的,都属于“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范围。自贸区的负面清单于2013年9月30日公布,包括了国民经济所有18个经济行业门类,涉及89个大类、419个中类和1069个小类,编制特别管理措施共190项。以后,在这个清单之外的领域,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将改为备案制(国务院规定对国内投资项目保留核准的除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关键内容,是外商投资准入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中国对外商投资准入一直采用“正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通过制定详细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来规制外商投资的项目范围,所有的外商投资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即“法无授权皆禁止”。而上海自贸区创新“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对国际、国内的影响都将是复杂深刻的。首先,负面清单制度为国际资本进入提供了便利。根据十八界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实行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相配套的认缴登记制度,“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境内关外的上海自贸区实行资本项目备案制,相对于区外境外的投资审批制,简化了很多审批环节,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现在投资者在4个工作日内就能拿到执照。因此,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于国际资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遇。其次,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国内各方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一是对政府监管体系的影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指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有宽松的一面,也有严格的一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需要一套严格完善的监管制度,包括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行业监管、技术标准、信用体系等等,但这一套体系国内以前做得比较薄弱。二是对服务贸易供求双方的影响,负面清单管理将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给服务贸易需求方更多的服务选择权,同时也对服务贸易供给方的业务产生直接的冲击。
二、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及影响
在上海自贸区的各项制度创新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是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其中人民币资本项目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是金融改革创新的核心内容及焦点。
目前,中国没有完全实现资本项目放开,现在需要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下逐步开放,试验成功后才能全面开放,全方位为企业提供与国外资本和市场对接的窗口,企业法人可在自贸区内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但实现资本项目全部放开风险较大,因为我国资本账户不可兑换项目涉及衍生产品交易,而衍生品交易领域风险系数很高,需要特别谨慎。而且我国利率尚未市场化,自贸区内相当于境外,区内外资金成本存在差异,若一线放开二线控制不够严格,风险就会随之而来,因此要循序渐进收放有度。
利率市场化方面,中国利率市场化已进展到关键时期,除了存款利率,利率市场化已完成绝大部分。理财产品替代存款、债券替代贷款、小微金融的多元化创新,都极大推动中国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得到更好发展,有利于加快改革进程。自贸区实行的境内区外的政策,只有利率实现市场化,才能保证自贸区与国际市场联通融合。但利率市场化有一定的政策风险,因为国际热钱会以自贸区为跳板投机盈利,损害实体经济,冲击国内的金融体系。境内外大量资金受自贸区优惠政策吸引汇集而来,而且境外资金成本一般要低于境内,因此自贸区内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将会低于境内其他区域,这样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率洼地”。由此就会产生热钱进入区外境内的风险,必须密切跟踪评估,加强防范。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方面,有条件打造成有竞争力的综合离岸金融中心,既有离岸人民币业务,也有离岸的外币业务,既可以作为亚太资金的结算中心,又可以成为国际资金的融资平台。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建设,能使资金更好的周转,提升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人民币使用效率,更好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也为国内金融改革发展积累经验。但建设离岸金融中心涉及到大量技术细节,包括人民币回流机制如何设计、管道如何对接、离岸市场如何分工定位、管理模式如何选择等等,这些细节需要研究论证并经过市场检验,才能够复制推广。因此,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建设,需要进行整体设计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分步骤推进。
三、国际贸易领域模式创新及影响
其一,国际贸易领域监管模式创新。上海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新模式。所谓“一线”,是指国境线;“二线”是指国内市场分界线,也就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空间分界线。创新监管模式提出要将一线监管集中在对人的监管,口岸单位只做必要的检验检疫等工作,特别是海关方面将不再采用批次监管的模式,而采用集中、分类、电子化监管模式,达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人与货物的高效快捷流动。其二,自贸区强调关税制度优惠待遇。具体包括:区内实施无条件的关税保税制度;免征区内离岸贸易、离岸服务外资企业的营业税、消费税及增值税。其三,自贸区推行一系列国际贸易支持制度。在商贸服务方面,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外资企业经营特定形式的部分增值电信业务,如涉及突破行政法规。在航运服务领域,放宽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国际船舶运输企业的外资股比限制,由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管理试行办法;允许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拥有的非五星旗船,先行先试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在外贸物流创新发展方面,整合了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四大保税区后的上海自贸区外贸物流。上海自贸区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创新举措,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及运营成本,便于国际资本的流通和管理,有利于吸引境外企业在区内投资,从而加快国际贸易的周转速度,增加国际贸易的投资总额。
总之,上海自贸区作为国家级改革试验区,其成立是一项重大的制度红利,涉及到服务管理、贸易投资、金融开放、国际物流、海关税收等多个领域,其影响效应是多层次的。从全国角度来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被高层确定为“既有利于改革又有利于发展的对外开放新模式”。从行业角度来看,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提出,自贸区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包括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因此,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或将拉开中国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的序幕。但是,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一个模式和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涉及的重大改革领域和制度性改革不仅局限于上海自贸区本身,更多涉及全国层面的相应配套改革,特别是金融、法律、行政、监管和机构协调等领域,目前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自贸区的设立只是有了顶层设计的框架,但目前缺乏详细规划,从运行前景来看,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和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慧勇,孟祥娟.上海自贸区制度设计及其影响[J].银行家,2013.10
[2]武剑.中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展望[J].新金融,2013.11
[3]郑联盛.上海自贸区发展需更多配套改革[J].中国经贸导刊,2013.10
[4]王道军.上海自贸区建立的基础与制度创新[J].开放导报,2013.10
作者简介
张琳琳,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关国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教师。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影响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验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的新趋势,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实验田”。这项改革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重在探索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新模式,先行先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创新及影响
负面清单相当于列出“黑名单”,把不开放的行业和受限制的商业活动列入清单,只要未列入清单的,都属于“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范围。自贸区的负面清单于2013年9月30日公布,包括了国民经济所有18个经济行业门类,涉及89个大类、419个中类和1069个小类,编制特别管理措施共190项。以后,在这个清单之外的领域,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将改为备案制(国务院规定对国内投资项目保留核准的除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关键内容,是外商投资准入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中国对外商投资准入一直采用“正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通过制定详细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来规制外商投资的项目范围,所有的外商投资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即“法无授权皆禁止”。而上海自贸区创新“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对国际、国内的影响都将是复杂深刻的。首先,负面清单制度为国际资本进入提供了便利。根据十八界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实行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相配套的认缴登记制度,“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境内关外的上海自贸区实行资本项目备案制,相对于区外境外的投资审批制,简化了很多审批环节,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现在投资者在4个工作日内就能拿到执照。因此,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于国际资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遇。其次,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国内各方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一是对政府监管体系的影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指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有宽松的一面,也有严格的一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需要一套严格完善的监管制度,包括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行业监管、技术标准、信用体系等等,但这一套体系国内以前做得比较薄弱。二是对服务贸易供求双方的影响,负面清单管理将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给服务贸易需求方更多的服务选择权,同时也对服务贸易供给方的业务产生直接的冲击。
二、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及影响
在上海自贸区的各项制度创新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是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其中人民币资本项目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是金融改革创新的核心内容及焦点。
目前,中国没有完全实现资本项目放开,现在需要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下逐步开放,试验成功后才能全面开放,全方位为企业提供与国外资本和市场对接的窗口,企业法人可在自贸区内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但实现资本项目全部放开风险较大,因为我国资本账户不可兑换项目涉及衍生产品交易,而衍生品交易领域风险系数很高,需要特别谨慎。而且我国利率尚未市场化,自贸区内相当于境外,区内外资金成本存在差异,若一线放开二线控制不够严格,风险就会随之而来,因此要循序渐进收放有度。
利率市场化方面,中国利率市场化已进展到关键时期,除了存款利率,利率市场化已完成绝大部分。理财产品替代存款、债券替代贷款、小微金融的多元化创新,都极大推动中国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得到更好发展,有利于加快改革进程。自贸区实行的境内区外的政策,只有利率实现市场化,才能保证自贸区与国际市场联通融合。但利率市场化有一定的政策风险,因为国际热钱会以自贸区为跳板投机盈利,损害实体经济,冲击国内的金融体系。境内外大量资金受自贸区优惠政策吸引汇集而来,而且境外资金成本一般要低于境内,因此自贸区内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将会低于境内其他区域,这样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率洼地”。由此就会产生热钱进入区外境内的风险,必须密切跟踪评估,加强防范。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方面,有条件打造成有竞争力的综合离岸金融中心,既有离岸人民币业务,也有离岸的外币业务,既可以作为亚太资金的结算中心,又可以成为国际资金的融资平台。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建设,能使资金更好的周转,提升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人民币使用效率,更好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也为国内金融改革发展积累经验。但建设离岸金融中心涉及到大量技术细节,包括人民币回流机制如何设计、管道如何对接、离岸市场如何分工定位、管理模式如何选择等等,这些细节需要研究论证并经过市场检验,才能够复制推广。因此,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建设,需要进行整体设计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分步骤推进。
三、国际贸易领域模式创新及影响
其一,国际贸易领域监管模式创新。上海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新模式。所谓“一线”,是指国境线;“二线”是指国内市场分界线,也就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空间分界线。创新监管模式提出要将一线监管集中在对人的监管,口岸单位只做必要的检验检疫等工作,特别是海关方面将不再采用批次监管的模式,而采用集中、分类、电子化监管模式,达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人与货物的高效快捷流动。其二,自贸区强调关税制度优惠待遇。具体包括:区内实施无条件的关税保税制度;免征区内离岸贸易、离岸服务外资企业的营业税、消费税及增值税。其三,自贸区推行一系列国际贸易支持制度。在商贸服务方面,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外资企业经营特定形式的部分增值电信业务,如涉及突破行政法规。在航运服务领域,放宽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国际船舶运输企业的外资股比限制,由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管理试行办法;允许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拥有的非五星旗船,先行先试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在外贸物流创新发展方面,整合了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四大保税区后的上海自贸区外贸物流。上海自贸区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创新举措,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及运营成本,便于国际资本的流通和管理,有利于吸引境外企业在区内投资,从而加快国际贸易的周转速度,增加国际贸易的投资总额。
总之,上海自贸区作为国家级改革试验区,其成立是一项重大的制度红利,涉及到服务管理、贸易投资、金融开放、国际物流、海关税收等多个领域,其影响效应是多层次的。从全国角度来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被高层确定为“既有利于改革又有利于发展的对外开放新模式”。从行业角度来看,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提出,自贸区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包括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因此,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或将拉开中国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的序幕。但是,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一个模式和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涉及的重大改革领域和制度性改革不仅局限于上海自贸区本身,更多涉及全国层面的相应配套改革,特别是金融、法律、行政、监管和机构协调等领域,目前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自贸区的设立只是有了顶层设计的框架,但目前缺乏详细规划,从运行前景来看,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和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慧勇,孟祥娟.上海自贸区制度设计及其影响[J].银行家,2013.10
[2]武剑.中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展望[J].新金融,2013.11
[3]郑联盛.上海自贸区发展需更多配套改革[J].中国经贸导刊,2013.10
[4]王道军.上海自贸区建立的基础与制度创新[J].开放导报,2013.10
作者简介
张琳琳,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关国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