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独特性进行论证和区分,并引入在管理学中常用的SWOT分析法,对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SWOT分析\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出台了各种文件文献加以要求,如2004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十六号文件)专门辟出第16条①强调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中,无论是教育效果还是持续时间,校园文化的建设都能达到事半功倍。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沿革与综述
研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学者比较多,水平也较高,总的说来,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一般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容主体
学者对校园文化的概念和内容说法不一。一般说来,综合各方意见,所谓校园文化,其内涵大致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首先是物质方面的,根据让.皮亚杰的结构主义观点,校园文化包括校园景观、设施、场所和建筑等充分反应学校特质的环境性因素,这些环境性因素虽然是表象的,但却是更深层的制度精神层面的物质载体,是高职院校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的存在前提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是制度层面的,主要是指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符合自己需求的用规章制度规定下来的内容,它是全体师生在办学实践中培育形成并愿意共同遵守的,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共同认识的更高目标。
最后却是最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主要指学校长期过程中约定俗成日积月累的学风、校风等习惯层面的做法。这种精神起源于特定校园人的实践,经过相當长时间的积累、凝聚,最终形成现实的共识,并能对异质行动和思维进行包容和统领,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功能研究
学者对校园文化的功能的共识集中在以下方面。
1、德育功能
校园精神本来就是无形且可贵的德育资源,校园文化通过氛围营造去影响学生,以隐性教育的方法达到德育目的,其效果也比一般的说教和灌输要更好。而所谓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校园精神也是学生在离开校园以后感觉到对其人生和职业生涯影响最深的;
2、调适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校园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可以促进人际交往的融洽程度,对具有交往障碍的人群具有改善甚至治愈的功能。校园文化是社会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内人际关系的调适和锻炼,是一个人走上社会各种社会交际能力的预演和基础,所以健康恰当的校园文化意义重大;
3、能力训练提升功能
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如各种专业比赛,使得参与其中者获得锻炼机会,从而获得基本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得参与其中的学生拥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汲取营养,从而提升自己在知识学习之外的社会活动与工作能力。
另外还有学者分析认为校园文化具有提升创造力、娱乐、激励等功能。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独特性研究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既有一般校园文化的普遍性,又具有其独特性。
首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高度的"职业性",这与高职院校办学的特点有关,其主要导向为就业和职业,重视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办学目的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所以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比较多的借鉴引用企业文化的优秀基因,强调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真抓实干。
其次,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要与企业文化高度接轨。高职院校的办学观要开放包容,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企业资源培养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尽早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要用经营企业和资本增值的理念培养学生经营学校。
二、引入SWOT方法分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据解释
以上总结综述了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的现状和重点。应该说,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和著述非常丰富,也有很多独到与深刻的见解,然而这些研究成果中最大的缺憾是缺乏系统性,多数文章和观点只攻其一点,要么只谈问题,要么只谈成绩,缺少整体性,尤其是没有从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两方联系起来着手研究,所以难免挂一漏万。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中引入SWOT分析法,有助于完整全面的掌握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优劣势,理解其迫切性,找到发展方向,并探索出可能的路径。所以非常必要。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SWOT分析
(一)strength(优势)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其优势有三:
第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明确的目标,即要与"职业化"、"行业化"相匹配,有了这个明确的目标,一切建设行为均可围绕之进行。这种文化的建设构成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去熏陶其中的学生进行成长,又可以使得教育效果倍增,从而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意识,使学生在走上社会的过程中能迅速适应。
第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所依赖的学生资源具有相当的主动性,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身的就业能力进步要求极高,所以通过一定的努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的积极性,其效果会更明显。能够全方位的调动学生这个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的积极性,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大亮点和优势。 第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更新速度较快,甚至可以称为中国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试验田,在高职校园内的文化建设尝试,可以很快的推广到其他更高级别的本科院校。事实上,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很多有益尝试都是来源于高职院校的先行和探索,例如创业教育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weakness(弱势)
高职院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从国家到地方,受到的约束条件比较多,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重视程度也不够,这种种因素,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拥有以下不可避免的劣势:
首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根基不深,在理论指导和认识层次上缺少提升,同时还缺乏时间和经验的积淀。校园文化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提升的系统工程,良好的校园文化并非通过一两届学生运动式的行动就能形成,它是通过一代代学生自发到自觉的行动在理论和认识的指导下逐渐觉醒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反过来这种自觉又会在日常行为影响后辈学生的思维乃至行动。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积累方面的工作显然不够,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积淀。
其次,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太过单一,没有形成学校内全员参与的共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仅仅靠一部分师生在努力践行,占人数绝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自觉的行动。特别是教师重教学轻影响的现象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展开,很多教师在上完课以后和班级的关系即告一段落,只有言传缺乏身教,教师的人格魅力得不到充分体现,这不能不说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大缺憾。
最后,由于生源水平相对较差的原因,高职院校的学生个体素质普遍不高,在文化素养和知识层次上缺少必要的高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就不可避免受到眼界的限制。而在学校和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体系中,重动手能力轻人文素养,重技术水平轻创新思路的固有思维根深蒂固。这种评价体系还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这也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劣势之一。
(三)opportunity(机会)
当前,在国家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也拥有很多机遇。
2005年11月起,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将高职教育作为战略意义的工作来抓,这就为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其有利的局面,也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带来机会。
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明显的调整期,企业对用人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要提升整体的学生能力和素养,建设具有特色同时符合社会和企业要求的文化氛围事半功倍。
(四)threat(威胁)
高职院校建设企业文化的主要威胁或误区在于:
首先,高职院校过于追求所谓校园文化的质量,忽略自身的独特性,符合自身需要的校园文化才是最好的,要重视职业化,要注意和企业文化接轨,脱离高职校园文化的这两个基本特点,建设的校园文化必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其次,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可能会流于形式,或过分追求娱乐化,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与建设。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然而由于文化和教育层次的相对较低,追求的文化品位可能难以保证,如何在品位和实际之间保持平衡,是个难解的课题。
总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的学工、教务、行政和教师等系统在认识到校园文化的各种特点的基础上,共同努力,排除困难,才能获得最终理想的教育效果。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16条"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参考文献:
[1]尤长军,刘波.高职院校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設的必要性[J].辽宁高职学报,2007,(10).
[2]温景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高教探索,2005,(6).
[3]朱发仁.高职院校应建立企业化的校园文化[J].职教论坛,2004,(9).
[4]黄进.论校园文化的创新性与实践性[J].江苏高教,2002,(6).
[5]王诚.高职校园文化职业特色建设探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8).
作者简介:陈圆(1980-),女,江苏无锡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法律。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SWOT分析\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出台了各种文件文献加以要求,如2004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十六号文件)专门辟出第16条①强调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中,无论是教育效果还是持续时间,校园文化的建设都能达到事半功倍。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沿革与综述
研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学者比较多,水平也较高,总的说来,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一般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容主体
学者对校园文化的概念和内容说法不一。一般说来,综合各方意见,所谓校园文化,其内涵大致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首先是物质方面的,根据让.皮亚杰的结构主义观点,校园文化包括校园景观、设施、场所和建筑等充分反应学校特质的环境性因素,这些环境性因素虽然是表象的,但却是更深层的制度精神层面的物质载体,是高职院校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的存在前提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是制度层面的,主要是指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符合自己需求的用规章制度规定下来的内容,它是全体师生在办学实践中培育形成并愿意共同遵守的,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共同认识的更高目标。
最后却是最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主要指学校长期过程中约定俗成日积月累的学风、校风等习惯层面的做法。这种精神起源于特定校园人的实践,经过相當长时间的积累、凝聚,最终形成现实的共识,并能对异质行动和思维进行包容和统领,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功能研究
学者对校园文化的功能的共识集中在以下方面。
1、德育功能
校园精神本来就是无形且可贵的德育资源,校园文化通过氛围营造去影响学生,以隐性教育的方法达到德育目的,其效果也比一般的说教和灌输要更好。而所谓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校园精神也是学生在离开校园以后感觉到对其人生和职业生涯影响最深的;
2、调适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校园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可以促进人际交往的融洽程度,对具有交往障碍的人群具有改善甚至治愈的功能。校园文化是社会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内人际关系的调适和锻炼,是一个人走上社会各种社会交际能力的预演和基础,所以健康恰当的校园文化意义重大;
3、能力训练提升功能
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如各种专业比赛,使得参与其中者获得锻炼机会,从而获得基本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得参与其中的学生拥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汲取营养,从而提升自己在知识学习之外的社会活动与工作能力。
另外还有学者分析认为校园文化具有提升创造力、娱乐、激励等功能。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独特性研究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既有一般校园文化的普遍性,又具有其独特性。
首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高度的"职业性",这与高职院校办学的特点有关,其主要导向为就业和职业,重视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办学目的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所以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比较多的借鉴引用企业文化的优秀基因,强调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真抓实干。
其次,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要与企业文化高度接轨。高职院校的办学观要开放包容,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企业资源培养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尽早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要用经营企业和资本增值的理念培养学生经营学校。
二、引入SWOT方法分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据解释
以上总结综述了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的现状和重点。应该说,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和著述非常丰富,也有很多独到与深刻的见解,然而这些研究成果中最大的缺憾是缺乏系统性,多数文章和观点只攻其一点,要么只谈问题,要么只谈成绩,缺少整体性,尤其是没有从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两方联系起来着手研究,所以难免挂一漏万。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中引入SWOT分析法,有助于完整全面的掌握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优劣势,理解其迫切性,找到发展方向,并探索出可能的路径。所以非常必要。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SWOT分析
(一)strength(优势)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其优势有三:
第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明确的目标,即要与"职业化"、"行业化"相匹配,有了这个明确的目标,一切建设行为均可围绕之进行。这种文化的建设构成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去熏陶其中的学生进行成长,又可以使得教育效果倍增,从而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意识,使学生在走上社会的过程中能迅速适应。
第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所依赖的学生资源具有相当的主动性,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身的就业能力进步要求极高,所以通过一定的努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的积极性,其效果会更明显。能够全方位的调动学生这个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的积极性,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大亮点和优势。 第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更新速度较快,甚至可以称为中国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试验田,在高职校园内的文化建设尝试,可以很快的推广到其他更高级别的本科院校。事实上,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很多有益尝试都是来源于高职院校的先行和探索,例如创业教育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weakness(弱势)
高职院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从国家到地方,受到的约束条件比较多,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重视程度也不够,这种种因素,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拥有以下不可避免的劣势:
首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根基不深,在理论指导和认识层次上缺少提升,同时还缺乏时间和经验的积淀。校园文化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提升的系统工程,良好的校园文化并非通过一两届学生运动式的行动就能形成,它是通过一代代学生自发到自觉的行动在理论和认识的指导下逐渐觉醒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反过来这种自觉又会在日常行为影响后辈学生的思维乃至行动。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积累方面的工作显然不够,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积淀。
其次,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太过单一,没有形成学校内全员参与的共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仅仅靠一部分师生在努力践行,占人数绝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自觉的行动。特别是教师重教学轻影响的现象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展开,很多教师在上完课以后和班级的关系即告一段落,只有言传缺乏身教,教师的人格魅力得不到充分体现,这不能不说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大缺憾。
最后,由于生源水平相对较差的原因,高职院校的学生个体素质普遍不高,在文化素养和知识层次上缺少必要的高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就不可避免受到眼界的限制。而在学校和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体系中,重动手能力轻人文素养,重技术水平轻创新思路的固有思维根深蒂固。这种评价体系还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这也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劣势之一。
(三)opportunity(机会)
当前,在国家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也拥有很多机遇。
2005年11月起,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将高职教育作为战略意义的工作来抓,这就为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其有利的局面,也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带来机会。
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明显的调整期,企业对用人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要提升整体的学生能力和素养,建设具有特色同时符合社会和企业要求的文化氛围事半功倍。
(四)threat(威胁)
高职院校建设企业文化的主要威胁或误区在于:
首先,高职院校过于追求所谓校园文化的质量,忽略自身的独特性,符合自身需要的校园文化才是最好的,要重视职业化,要注意和企业文化接轨,脱离高职校园文化的这两个基本特点,建设的校园文化必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其次,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可能会流于形式,或过分追求娱乐化,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与建设。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然而由于文化和教育层次的相对较低,追求的文化品位可能难以保证,如何在品位和实际之间保持平衡,是个难解的课题。
总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的学工、教务、行政和教师等系统在认识到校园文化的各种特点的基础上,共同努力,排除困难,才能获得最终理想的教育效果。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16条"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参考文献:
[1]尤长军,刘波.高职院校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設的必要性[J].辽宁高职学报,2007,(10).
[2]温景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高教探索,2005,(6).
[3]朱发仁.高职院校应建立企业化的校园文化[J].职教论坛,2004,(9).
[4]黄进.论校园文化的创新性与实践性[J].江苏高教,2002,(6).
[5]王诚.高职校园文化职业特色建设探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8).
作者简介:陈圆(1980-),女,江苏无锡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法律。